網(wǎng)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wǎng)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wǎng)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語標準中國方劑數(shù)據(jù)庫中醫(yī)疾病數(shù)據(jù)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shù)據(jù)藥學下載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中醫(yī)教程 > 正文:萬氏秘傳片玉心書 胎毒門 上課筆記
    

萬氏秘傳片玉心書教程:胎毒門

卷四 胎毒門凡小兒在月內(nèi)有病者,皆胎毒也,并治其母。小兒月內(nèi),腸胃甚佹,氣血未充,若有微疾,不可妄施補瀉,恐臟腑一傷,將貽患終身,或致夭命矣,可不戒哉!如不得已而用湯丸,毌伐天和,中病即止,又不可過劑也。乳母服藥,必別擇乳母,而后可補可泄也。若蓐母(1)…

卷四 胎毒門

凡小兒在月內(nèi)有病者,皆胎毒也,并治其母。

小兒月內(nèi),腸胃甚佹,氣血未充,若有微疾,不可妄施補瀉,恐臟腑一傷,將貽患終身,或致夭命矣,可不戒哉!如不得已而用湯丸,毌伐天和,中病即止,又不可過劑也。乳母服藥,必別擇乳母,而后可補可泄也。若蓐母(1)自乳,又不可亂投湯藥,蓋產(chǎn)后之婦,氣血甚虛,有補無瀉。茍兒有熱病,而用涼藥,則犯產(chǎn)后之禁,必害其母;如用溫補,則反加小兒之熱,又害其子。醫(yī)者人之司命,而可妄為乎?必須盟斟酌謹慎,勿損陰德。

凡小兒才生即死者,急看兒口中懸愕上,必有泡塞住,即以手指摘破其泡,速以軟絹拭血令凈,若血入咽即死。

凡小兒初生氣絕不能啼者,必因難產(chǎn),或因冒寒所致。急以綿絮重裹其兒,抱于懷中,不可便斷臍帶。卻把胞衣置鋾(2)中,向炭火上煮之,又作油炷點著,于臍帶上往來燎之,須臾熱氣由臍中入腹,便能啼,方可洗浴斷帶。若不如此急救之,而先斷帶者,多死不治。

凡小兒初生下,被寒風所吹。鼻塞,服藥不得者,用南星為末。生自然汁謂成膏,貼囪門上,自愈。

凡小兒生后,或月內(nèi),或百日 氣急喘滿,目閉眼赤哆多,神困呵欠,遍身壯熱,小便赤澀,大便不通,時復驚煩,此胎熱也。因母平日嗜食辛甘熱物,貪服暖藥而致,用涼驚丸,黃連解毒湯治之。

黃連解毒湯

黃連、甘草、木通生地、薄菏(少許),連翹,川芎,陳皮、燈心(三根),水煎服。

小兒生后,覺口冷腹熱,腸滑泄瀉,昏昏多眠,或夜多啼,此胎寒也。因母喜焰生冷,或外感多服涼藥,致傷胎氣。理中丸、勻氣散治之。

勻氣散

桔梗、陳皮各二錢,砂仁五分,茴香(炒)五分,生姜(炮)二分,粉草(炙)四分,加木香二分。共為細末,每服一字,棗湯調(diào)下。

凡小兒生下浮胖,遍身紅色,滿月以后,漸漸瘦弱,五心煩熱,此名胎肥,又有生下,面無晶光,身無血色,目無精彩,肌肉消削,此名胎怯。并內(nèi)服八物湯,外用沐浴法。

八物湯

當歸、川芎、生地、白芍(炒)、人參、白術、甘草、白茯苓各等分,姜棗引,水煎服。

沐浴法

天麻、蝎梢朱砂各五分,白帆三錢,青黛二錢。麝香少許,鳥稍蛇內(nèi)(酒浸燒為末)三錢。
共研為細末,每用三錢,水三碗,枝連葉一握。同煎十沸,待溫熱沐之,慎勿沐背。

凡小兒生下,遍身面目皆黃,狀如金色,身上壯熱,大便不通,小便如梔子汁,乳食不思,皆(3)胎黃也。因乳母受熱,而傳于胎,用地黃湯治之。

地黃湯

生地、赤芍,天花粉、赤茯、川芎、當歸、豬苓,澤瀉、木通,甘革、茵陳各等分。水煎溫服。

凡小兒生后,壯熱翻眼,握拳咬牙,身腰強直,涎潮嘔吐,搐掣驚啼,腮縮囪開,或頰赤面青眼合,更胎風眼合,不可誤作慢脾風。妄用湯藥。要視其眉間氣色,若紅赤鮮碧者可治,若黯黑青黑者不治,虎口指紋曲入里者可治,出外者不治。此因妊婦調(diào)養(yǎng)(4)乖常,飲酒嗜肉,忿怒驚撲,母有所融,胎必感之;或外挾風邪,有傷于胎,故子乘母氣,生下即病。以至圣保命丹,金銀,燈心湯下。

至圣保命丹

治小兒驚風內(nèi)釣,腹痛(5)堅硬,睡不安,夜多啼哭,急慢驚風,眼目上視,手足搐掣,不省人事者,服之即效。

全蝎(去毒)十四個,防風二錢。附子(煨)一錢,南星(炮用牛膽制)、蟬退(去毒)、僵蠶(炒去毒),天麻各二錢,辰砂(另研)一錢,麝香五分。右為末,揉糯米飯丸,如黃豆大,金箔為衣,每一丸,鉤藤燈心湯磨下。
有熱加牛黃、腦子、硼砂。

又方

羌活二錢,此藥常服,鎮(zhèn)心化痰。

袖珍方云

胎驚治法,宜解散風邪,利驚,化痰,調(diào)氣,貼囪門。甚則以朱銀丸利之。面青拳搐者,宜服保命丹、鉤藤散、全蝎散。初生嬰兒,難以用藥,凡有此侯,急取豬乳,細研辰砂、牛黃。麝香各少許,調(diào)抹入口中即愈矣。

全蝎散

治胎驚困、諸困(6)。

全蝎一個,琥珀、辰砂各少許,麥冬湯調(diào)下一字。

獨活

治胎驚,發(fā)散風邪。

羌活。獨活各二錢,檳榔、天麻、麻黃(去節(jié)),甘草各一錢。右銼散,每股一錢,自術煎,內(nèi)加天南星末,蜜調(diào)貼囪門上。

幾小兒生下,大便三五日不通者,此名鎖肚。胎中受熟,熱毒壅盛,結(jié)于肛門,閉而不通,無復滋潤。急令婦人以溫水漱口,吸咂兒前后心,并臍下手足共七處,凡四五次;再用輕粉五分,蜜少許,溫水化開,時時少許服之。以通為度。如更不通,即是肛門內(nèi)合;蛞越痿⑼付ㄖ毚倘攵,以香油和蜜納入孔中。糞出為快也。若肚脹不乳,呻吟聲至于七日,難可望生矣。

凡小兒生下,即不吮乳,此由拭口不凈,穢物入腹。致令腹?jié)M氣短,不能吮乳;或有嘔吐,乳不得下;或胎中受寒,令兒腹痛不乳,此則多啼矣。以木香散治之。

木香散

木香、甘草、茯苓、干姜、木爪、丁香、陳皮各等分,共為細末,每用一字,水煎綿兼,滴與食之。

臍風者,由斷臍之后,被水濕風冷之氣所乘,流入心脾,令腹脹臍腫,四肢強直,日夜多啼,不能吮乳。甚則發(fā)為風搐,若臍邊青腫,撮口不開者,是為內(nèi)搐,不治。爪甲黑者,死。

撮口者,由胎氣挾熱,兼風邪入臍,流入心脾二經(jīng),故令舌強唇青,口撮喘急,啼聲不出,不乳。若口出白沫,四肢冷者,不治。最為急侯,一臘之內(nèi)尤甚。

噤風者,眼閉口噤。啼聲漸少,吮乳不得,口注白沫,大小便皆不通。亦由胎中受熱,熱毒流入心脾,故形于喉舌間也。
以上三癥,其名雖異,受病則一。初生七日之內(nèi),得此癥者多死。若不急救,坐以待斃,良可憫焉!

但見小兒噴嚏多啼,身熱不乳,急看兒上愕,有小泡子如粟米大,或以指甲,或以挖耳。輕輕刮去,以綿絹纏指,蘊溫水拭凈其血,勿令下咽,即便安妥,不必服藥,誠良方也。

凡小兒牙關緊急,已成撮口驚搐者,先用撮風散以開其關,次用控痰散以吐其痰,然后用益脾散和胃,保命丹祛驚,即愈。若手足攣拳,口噤不開者,不治。

撮風散

金腳蜈蚣(炙,令毒不明),全蝎(炒,去毒)五個,直僵蠶(炒,去嘴),麝香(少許)。共為末,每用一字,以豬乳和之,攪勻。以綿絹醮清入口中即開,或用金銀簪挑亦可。

控痰散

蝎尾,銅青各五分,朱砂一錢,膩粉一錢,麝香少許萬共為求,每服一字,臘茶清化下,吐出風痰。

益脾散

白茯苓,草果(煨),木香、甘草,陳皮,厚樸(炙)、蘇子各等分,共為細末,每服五分,姜棗煎湯,細細服之。

亦有熱在胸膛,伸縮無時,呃呃作聲,弩脹其氣,以致臍突浮腫。此非斷臍使之然也,但散其血即愈,加減龍膽湯主之。

加減龍膽湯

膽草、前胡、黃芩、防風,麥冬、桔梗、赤芍、茯苓、甘草、大黃(煨,減半)。水煎服,得下便止。亦有肚脹青筋,吊暢卵疝,內(nèi)氣引痛而撮口者,皆腸官郁結(jié)不通致之,治法貴乎疏利,紫霜丸量而與之,一粒金丹猶妙。

紫霜丸

伐赭石(醋淬七次)、赤石脂各一兩,杏仁(去皮尖)
五十粒,巴豆(去殼、心,去油)三十粒。先將杏仁、巴豆研如泥,后入二石和勻,浸蒸餅丸,如粟米大。百日者三丸,周歲者五丸。請兒肥怯加減,徹利為度。

凡臍中出汗不干者,用龍骨五分,黃柏一錢,枯帆二分半,為末敷之。

西 江 月

小兒初生病癥,許多名狀難同,胎驚撮口與臍風,寒熱肥瘦黃腫。
嘔吐昏昏不乳,臍間血水溶溶,未曾滿月病多兇,好似風中燭弄(7)。
最是臍風可畏,三朝八日為殃,初時噴嚏似風傷,啼哭時時噪嚷。
急看口中上愕,刮除白泡中央,展揩惡血細端詳,莫使下咽為上。
若是不知此法,致令泡落兒吞,忽然腹脹滿膨澎,臍腫青筋雜亂。
撮口昏昏不乳,目蹬又緊牙關,啼聲不出命歸天,勸取衣棺早辦。
胎黃狀如金色,身熱大便難通,小便黃赤色朦朧,少乳時時舌弄。
此癥傳來無毒,脾胃濕熱相攻,涼驚涼血解重重。保養(yǎng)胎元兼用。
外有胎肥胎瘦,此為稟賦虛盈,父精母血必多虧,兒子不充元氣。
此個甚難調(diào)理,愚夫不曉支持,一朝有病致傾危,卻把命來抵對。
生下時時吐奶,不思乳食昏沉,此由穢物下咽門,拭洗未能潔凈。
會懨中間阻隔,太倉上口留凝,豁痰順氣藥通神,炮制生姜作引。
生下突然腹脹,臍中血水淋漓,斷臍將息失調(diào)宜,客水邪風侵入。
外用灰礬粘貼,速令干較為奇,若還撮口哭聲稀,縱有靈丹莫治。
小兒生下數(shù)日,睡中啼哭多驚,此因母氣失和平。常因七情為病。
以致胎胞氣逆,痰涎流入脾心,治須順氣更清神,鎮(zhèn)墜痰涎始定。
胎熱遍身如火,發(fā)斑丹毒風瘡,神昏腹痛又驚彰,大小便難哭嚷。
此是母貪煎炒,溫經(jīng)暖藥乖方,急須解毒令清涼,甘草黃連為上。
胎寒生來吐瀉(6)。大便滑溜多清,腹中疼痛哭聲頻,面色青黃不定。
平日母喜生冷。寒邪傳入胞經(jīng),治宜丸散用甘溫,可保嬰兒性命。
要識小兒治法,方為得業(yè)專門,半周一歲病何因,胎毒單單見癥。
自后飲食漸減,肥甘之變須明,此時脾胃病多尋,消食養(yǎng)脾法定。
胎病要行涼解,無如甘草黃連,若加脾弱病相卷,參術陳皮有驗。
巴豆牽牛丁桂,砒硫白汞青,俱傷正氣損真元,誤了孩兒命短。

變蒸門

變蒸者,此小兒正病也。蓋變者異也,每變畢,性情即異于前。何者?長生臟腑之意也。蒸者,蒸蒸然熱也,萬物生于春而長于夏者,以陽主生長,其于人也亦然(9)。故變蒸足,始及成人,氣血充實,骨肉堅牢也。小幾此癥,譬如蠶之有眠,龍之脫骨,虎之轉(zhuǎn)爪。而變化同也。故每三十二日有變蒸,至五百七十六日,大小變蒸足矣。輕則發(fā)熱微汗,其狀似驚;重則壯熱。脈亂而數(shù);蚝够驘,啼哭燥渴。輕者五日解,其侯與傷寒相似;亦有變蒸之余感寒邪者。但變蒸則耳冷,上唇發(fā)泡如濁珠,若寒邪傳之,別寒熱交爭而腹痛,啼哭之聲,旦夜不停。治此之法,輕者不須服藥,重者以平和飲子微表之。熱甚便結(jié),以紫霜丸微利之。若吐瀉不乳多啼者,調(diào)氣散治之。

平和飲子

人參五分,白茯(去皮)一錢,甘草五分,升麻(煨) 五分,稟受弱者。加白術一錢,肥實者不用,水煎服。

調(diào)氣散

木香、香附、厚樸(炙)、人參,陳皮,藿香,炙草。姜棗引,水煎服。

凡小兒初生,有用黃連、甘草以下胎糞者。若兒壯實者,稟胎足固無所損,若稟胎怯弱者,受此寒涼之劑,不生異癥者鮮矣。如有里癥郁結(jié),壅閉不通者,欲下胎毒,只用淡豆鼓濃煎湯與之,五七口其毒自下,又能助養(yǎng)脾胃,真奇方也。

凡小兒當變蒸之時,不熱不驚,別生他癥,是為暗變,此受胎氣壯實故也。

凡小兒初生,多有灸百會穴者,取其可以截風也。殊不知地有南北,人有勇怯,北人用灸固宜。南人用之,無益而有害也。

凡小兒初生下。有身體破裂者必死!陰囊白者必死;陰不起者必死;無糞門者必死;股間無肉者必死;哭如鴨聲者必死。周歲之間,顱骨開解,齒未生,手足攣縮,膝如鶴節(jié),身體瘦弱,長大不能行立者,此皆胎氣不足者也,多夭。若筋實則多力!骨實則行早;血實則形瘦多發(fā);肉實則少病;精實則伶俐多語笑,不怕寒暑;步氣實則少發(fā)而體肥。此皆受稟胎氣之有余也,多壽(10)。

西 江 月

小兒變蒸何以。三十二日為期,精神改變異常時,發(fā)熱蒸蒸昏睡。
或遇風寒外感,或兼乳食傷脾,留連苦楚莫差池,好把湯丸調(diào)治。
大抵六十四日,初生腎與膀恍,再生心火與小腸,肝膽第三長養(yǎng),
肺與大腸居四,脾胃五次消詳,三焦胞絡不同鄉(xiāng),只為有名無狀。
小兒變生智慧,自然發(fā)熱如蒸,昏昏不語(11)欠醒醒,恰似蠶眠相應。
醫(yī)者不須妄治,父母何必憂驚,三日之后自和平,只怕別生形癥。
若遇風寒外感,惺惺散子堪行,內(nèi)傷乳食不安寧。保和養(yǎng)脾兼進。
咳嗽參蘇飲子,吐瀉(12)理中最靈,驚來搐擎用瀉(13)青,異赤亦宜選進。

驚風門

凡小兒因聞非常之聲,見異類之物,或為爭斗推跌,或大小禽獸之類致驚,其神氣結(jié)于心而痰生焉。痰壅氣逆,遂成搐溺?谘弁嵝,口吐涎沫,一時即醒,如常無事;蛞蝗找话l(fā),或間日再發(fā),或三五日一發(fā),或半年一發(fā),一年一發(fā)。若不急治,變成瘤疾,而為終身之痼病也。治法當先利痰順氣,后用清心安神。

風者,或因外感風寒,或內(nèi)傷飲食,以致熱生痰,痰壅發(fā)搐,口眼歪斜,手足牽動,氣喘涎潮。口吐涎沫,發(fā)過略醒。潮熱不退。須臾復發(fā)。治法當先瀉(15)火開痰,后用安神清熱。

驚風有二,有急有慢。急驚風為實為熱,當涼驚瀉(16)火,慢驚風為虛為寒,當用溫補。不可一概(17)混治,以致殺人。

急驚風。小兒元氣素實,或因恐怖,或因風,或因飲食而發(fā),要審明白,詳察癥侯。而施治法。

如曾因恐怖而成驚者,其癥發(fā)過即如常,若無他癥,先以利痰丸順氣開痰,后用安神丸調(diào)之。

如曾因風寒而成者,其癥發(fā)過略醒,須臾復發(fā)。輕者,只用導赤散吞下瀉青丸,以清心肝之火,后以抱龍丸治痰,保命丹除風,緩緩調(diào)之。

如曾因傷飲食而成者,其癥發(fā)過略醒,醒多啼哭,須臾復發(fā),不思乳食。先用陳皮麥芽湯吞下五色丸,推去食積,則痰自降。后用辰砂五苓散治之。

凡治急驚風,除飲食一癥外,不可遽用下藥,必先間其大小便如何。若小便清,大便通利,其邪在表,只用導赤散加防風,或瀉青丸去大黃加全蝎作湯服之。去表中之寒邪,其風自退。后以辰砂五苓散謂之,不可犯麝香,恐引邪入里。若小便赤澀,大便閉結(jié),此邪在里,可用五色丸下之。后用抱龍丸、保命丹調(diào)之。

凡急驚發(fā)時,牙關緊閉不醒著,急用艾炷灸兩手大指頭少商穴(在甲旁),合而灸之,即醒,而后施治法。

凡急驚風,痰氣喘急者,用定喘湯竹瀝治之。痰涎壅塞(18)不開者,可用吐法。

凡病退后潮熱不退者,此脾虛熱也,四君子湯加炒干姜治之。若小便赤,大便硬,兩腮紅,足脛熱者,此余邪未盡,不可作虛看。用涼驚丸。薄荷燈心煎湯吞下調(diào)之而愈。

凡病退后,睡眠不醒者,此心脾二經(jīng)之邪熱未盡去也,安神九治之。

凡小兒但有潮熱,觀其兩頰若赤,目上視者,必作驚風也。當先以導赤散,加燈心,薄荷以去其熱。次用抱龍丸以安其神,則風自不作矣。

利痰丸

南星(牛膽者)r-錢,枳殼(麩炒)二錢,陳皮(去白)一錢,大黃二錢,牽牛頭末二錢。共為末,皂角煮水為丸,燈心湯吞下。

安神丸

黃連(去毛)二錢,石菖蒲二錢,遠志(去心)二錢,歸身二錢,麥冬(去心)二錢,茯苓二錢,山梔子二錢。
共為末,煉蜜為丸。

導赤散

生地、木通、甘草。加竹葉(七皮),水煎服。

五色丸

黃芩二錢。大黃二錢,黃連二錢。共為末,分作五份,滴水為丸。一份青黛為衣,名青丸子;一份朱砂為衣,名紅丸子;一份輕粉為衣,名白丸子;一份皂角燒灰存性研末為衣,名黑丸子,一份雄黃為衣,名黃丸子。

瀉青丸

歸身、川芎、大黃(煨)、羌活、防風,桅子仁、膽草
各等分,共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捂桐子大,竹葉湯下,此瀉肝火之藥也。如發(fā)熱,去大黃,如全蝎、僵蠶(炒),竹葉引,水煎極。

辰砂五苓散

豬苓、澤瀉、赤茯苓、白術、官桂,燈心引,煎,調(diào)辰砂服之。

定喘湯

陳皮(去白),南星(制)。梔子仁、軟石膏、杏仁泥,薄荷葉、赤服苓。右銼細,水煎,入竹瀝服之。

吐法

用土牛膝根,取自然汁灌入口中,其涎自吐。

灸法

先以兩手大指相合,于甲側(cè)縫中處,燒三壯;又以兩手中指相合,于甲側(cè)縫中心燒一、二壯。即醒者可治,不知痛者不治。

祖轉(zhuǎn)治驚風,先以雄黃解毒丸利去痰熱,后用涼驚丸退火,再用保命丹、安神丸調(diào)之而安。

發(fā)急驚風之對。手撮,目閉,口張,囪陷,魚口,氣促急,吐沫,噴藥,昏睡不語不啼,口禁絕,不飲食。遺尿失屎,面赤如朱,此皆不治之癥。

凡慢驚風,小兒胎稟素弱,又多疾病,或大吐大瀉,或久瘧痢,誤服吐下之藥,皆致精神虛耗,漸成搐弱,十無一全。如元神虛弱,又逢恐怖而成慢驚者,其癥發(fā)過即如常。但多啼哭,睡中不寧,不可妄用利痰之藥。先以青州白丸子,加礞石以去其痰,次服安神丸,以四君子湯送下。如因吐瀉大病之后,手足逆冷昏睡,目睛微露,而無搐掣者,此欲成慢驚癥也。急溫補之,四君子湯加熟附子一片,愈后以集圣丸調(diào)之。

凡吐瀉(19)大病之后,已成慢驚風者,其癥口目牽引。手足搐掣,以醒脾散驅(qū)風醒脾。風退,以參苓白術散為丸服之。

凡慢驚風痰氣壅塞者,不可妄用通利之藥,只以青州白丸子加青礞石治之。

凡慢驚風不醒不退者,灸百會、三里,男左女右乳下。

凡慢驚風已退,或有余熟。不喜飲食,先服四君子湯一、二劑,后以集圣丸調(diào)之。

青州白丸子

半夏(炮),川烏(去皮尖)各五錢,南星二錢,白附子五分。共為末,以絹袋盛之,用水擺盡為度,放磁器內(nèi),日曬夜露,一日一換其水,換水必攪數(shù)轉(zhuǎn),侯知玉片,再研細;又用青礞石一錢。另研紐,以焰硝五分。同石末入銅鍋內(nèi),鍛通紅,硝盡為度,令冷,入上藥和勻,以糯米粉打糊為九,以薄荷湯入技謂進下,其痰自墜。

調(diào)元湯

黃耆一錢,人參五分,甘草(炙)二分半,白芍五分,水煎服!秲(nèi)經(jīng)》云:"熱yin于內(nèi),以甘瀉之。以酸收之。"此之謂也。

醒脾散

人參、全蝎、白附子、天麻、甘草(炙)、白茯苓,木香,白術、石菖蒲、蓮肉。水一盅,姜棗引,煎服。有熱者去木香。

凡治驚風,不可妄用辛香之劑,寒涼之藥,蓋辛香能竄元氣。寒涼反傷脾胃也。

凡小兒夜啼哭,目睛上視,日間略定者,此內(nèi)釣也。蓋因受寒氣,腹中作痛,以至痛極目定。以燈心燒灰,調(diào)滾水化下理中丸,痛止病退。

如小兒日夜啼哭,目睹物不轉(zhuǎn),身后仰者,此外釣也。蓋食積作痛,其身強直,而目亦定,以灶心土泡滾水,送下丁香脾積丸,病退痛止。

如小兒忽然氣急涎響,口眼如常,手足不搐,身無熱者,此乍感風寒,肺經(jīng)受邪也。用芎蝎散一服即退。

如小兒腹脹喘滿,胸膈氣急,兩脅扇動,陷下作坑,兩鼻竅張,悶亂,咳嗽作渴,聲嘎,涎痰壅塞,大小便閉,此馬脾風也。若不急救,或不識癥,死在旦夕。宜先用牛黃奪命散下之,后用白虎湯平之。

如小兒兩手輪指。目略直視。此白虎癥也。但身不熱,手足不掣,宜向本年白鹿方取土泡湯,吞蘇合香丸。

如小兒口吐黃自沫,面色變易,喘急腹病。反側(cè)掣搐,其狀似驚,但眼不上竄,此由精神睡弱,外感客氣,卒暴觸杵。名客杵癥。先視其口中上阨左右,有小腫泡,急摘破之。更以蘇合香丸姜湯化下,外以降香。皂角二味燒薰!次用淡豆鼓三合,水浸濕搗爛為允,如雞子大,磨兒囪上及兩足心各五、六遍,次摩臍心良久,拍開有毛,即擲之。

如小兒久咳,腹脹作喘,胸高氣逆。目睛上視,手足牽引,此名胸,熱癥也。但身無熱,以葶藶丸治之(方見咳嗽門)。

以上之癥。俱與驚相似。不可一例施治。誤者,恐傷其命。

芎蝎散

川芎、華援各一錢,蝎梢二分,細辛一分,半夏(酒浸一宿,湯泡七次,焙干)一分。共為末,熱湯調(diào)服,或薄荷湯化下亦可。

牛黃奪命散

白牽牛、黑丑(各半生半熟取頭)五分。大黃,枳殼各一錢。共為末,冷漿水調(diào)下。涎多者,加密少許。

如小兒痘疹驚搐者,只用導赤散調(diào)辰砂末一服,不可妄用涼驚丸,抱龍丸,保命丸等藥。

西江 月

小兒驚風癥侯,須分急慢根由,急因?qū)崯嵝怪星螅翘摵疁匮a。
急為風寒食積,慢是久病綢繆,如斯辨認不差謬,才顯神功妙手。
急驚卒然大熱,因而熱則生風。痰涎哽塞角張弓,口眼歪斜沉重。
先使嚏驚妙散,后用導赤疏通,合灸少商與www.med126.com中沖,瀉青涼驚選用。
若遇風寒外感,先須發(fā)汗為宜,瀉青丸子作湯醫(yī),加上蝎蠶二味。
果是內(nèi)傷飲食,又當解利相隨,三黃五色任施為,積去熱除驚止。
慢驚先由久病。精神漸減脾虛,厭厭沉困氣長吁,口眼張開不乳。
搐弱時時舉發(fā),四肢逆冷何如,理中附子急驅(qū)除。不差艾灸左乳(20)。
要認驚風死癥,面如紅粉涂搽,口張涎出緊關牙。目直氣粗聲啞。
喉內(nèi)響似拽鋸,毛端汗如珠下,目瞪眼小不須夸,大叫悶亂尤怕。
搐掣乍作乍止,痰氣無了無休,昏昏鼾睡喚難蘇,乳食不知吞吐。
屎尿遺時少覺,四肢僵直難收,啼聲不出汗如油,縱有靈丹難救。
小兒驚風咳嗽,人人當作風哮,大黃白黑二牽牛,人參分兩勻用。
四味俱研為末,蜜水調(diào)和稀稠,灌將一字下咽喉,免得胡針亂灸。
兩指伸縮名為搐,十指開合弱之形(21)。掣則連身常跳起,顫而四體動搖鈴。
身仰向后為反癥,手如挽弓引狀成。怒目覷高是竄樣,睛露不活是斯真。

嘔吐門

聲物俱有曰嘔,無聲有物曰吐。有聲無物曰干嘔。其癥有三,國家醫(yī)學考試網(wǎng)有寒、有熱、有食積。

寒吐者,吐時少而出物多,此胃受寒也。以理中丸治之,或用胃苓丸,以煨姜湯送下。寒吐,食不化,惡食。

熱吐者,吐時多而出物少,此胃有熱也。以二陳湯加黃連、煨姜治之。熱吐,食化,不惡食。

食積吐者,要分三焦,明白俱惡食。如食即吐者,此積在上焦胃口也,宜用淡鹽湯吞一小盅,后以鵝翎毛掃喉中,令其吐盡舊積。后以二陳湯加干姜(煨)、神曲(炒)、麥芽(炒)、砂仁治之。如食入之時而吐者,此積在中焦,下口過小腸上口處也,先以丁香脾積丸通去舊積,后以二陳湯加消導藥治之。如早食晚吐,晚食早吐者,此積在下焦,小腸下口過大腸上口處也,先以丁香脾積丸下之,后以二陳湯加消導藥治之。

消導藥

神曲、麥芽(炒)、砂仁、香附子之類。

如嘔吐久而諸藥不納者,此胃口壯火,關格之病,用理中湯,以童便豬膽汁同炒,煎服即安。

如嘔吐蛔蟲者,以理中丸加烏梅一個,附子一小片,黃柏,川椒一服,即愈。

凡嘔吐后瘦弱者,只以集圣丸謂之。

理中湯

此藥桂熱,所以治寒。

人參、甘草(炙),干姜(炒)、白術。水一盅煎服。若為丸,共為末,煉蜜臨時為丸,滾水送下。

如諸吐不納藥者,此陰盛拒陽也,必加童便,豬膽汁者,取童便味酸咸性寒,膽汁味苦性寒,以和理中湯服,則陰體漸消,陽性乃發(fā)。故(內(nèi)經(jīng))曰:"伏其所主。先其所因"之謂也。

二陳湯

此藥性平,寒熱通用。

陳皮,半夏(姜汁泡七次),白茯苓、甘草。生姜三片引,水一盅前服。若嘔吐加白術、煨干姜,此二味嘔吐必用之藥也。挾熱而吐者,加煨干姜、炒黃連。如傷食加神曲。炒麥芽,砂仁、香附子,山楂。此五味消導必用之藥。

祖?zhèn)髦螄I吐,只用胃苓丸,煨干姜煎湯吞治之,不問寒熱。

凡吐不止,服藥無效加煩悶者,不治,吐不止,目上竄。頭后仰者,不治。

西江 月

嘔吐病原不一,治者要辨根由,嘔則聲物一時有,有物無聲曰吐。
更有有聲無物,此名噦而干嘔,又當辨癥藥分投,有甚難為措手。
冷吐乳食不化,腹脹喘急無時,面白眼慢氣多吁,吐有夾食清水。
此因風寒入胃,或食生冷傷虧。抑傷宿乳胃中虛,不納乳食吐出。
熱吐唇紅面赤,乳食入而雖消,吐物黃色遍身燒,大熱渴多煩躁。
此因暑氣在胃,或食熱物煎熬,胃氣因熱不和調(diào),氣逆遂成吐了。
積吐如何分曉,眼胞浮面微黃,足冷肚熱異尋常。晝輕夜重魔瘴。
宿冷滯在脾胃,故吐黃酸水漿,或吐酸餿氣難當(22),此傷宿食形狀。
小兒傷乳吐者,形癥更要消詳,乳才哺后吐浪蕩,或少停而吐止。
此因乳食無度,脾氣弱不能當,速將空乳令兒嘗,乳節(jié)吐止為上。
吐癥既分明白,治法猶貴精微,冷吐理中湯最宜,熱吐五苓去桂。
積吐九轉(zhuǎn)靈應,下后積術調(diào)之,傷乳而吐藥方奇,三棱散子為最。
嘔吐乳食不納,任是湯藥難嘗,此謂陰盛隔孤陽,時醫(yī)卻無主張。
參術煨姜熟附,烏梅童便尤良,豬膽同入慢消詳,此法應如影響。
吐嘔諸藥不納。我有絕勝奇方,定吐飲子妙非常。半夏官桂二樣,
生姜獨宜多取,甘草少用為良,依方制造水煎嘗,仍用生姜為上。
一等蛔蟲吐出,此為蛔多厥陰,烏梅丸子效如神,一服蛔安吐定。
又有咳而吐者,化痰順氣須明,如常嘔吐只胃苓,湯用生姜作引。
嘔吐不止之癥,分明說與醫(yī)人,如服正藥俱無靈,更加煩躁亂悶。
嘔吐只是不止;目睛上竄須危,頭往上仰魄如飛,只好安排后事。
再附惡心一癥,有痰有熱有虛,三癥生姜通用之。藥宜隨癥區(qū)處。
若是胃中有熱,二陳加上苓連,姜汁炒過共同煎,各用一錢最驗。

瀉泄門

泄瀉皆屬于濕,其癥有五,治法以分利,升提為主。

如泄瀉清白,或不思食,食不化,腹痛,四肢冷,面胱白,作渴者,此寒濕也。其癥多得于冬,以五苓散作引,吞化理中丸即止。如寒甚不止著,理中湯加附子一片,即效。

如泄瀉注成黃水者,或渴或不渴,此風濕也。其癥多得于春,五苓散加防風、羌活、蒼術治之。

如泄瀉清水,腹中無痛者,此純濕也。以胃苓湯治之。

如泄瀉腸滑不止著,此濕傷元氣下陷也。宜升提之。四君子湯加升麻、防風、烏梅治之;蛴盟木訙滔缕呶度豆蔻丸。

如泄瀉酸臭,腹痛,面黃帶熱,不喜飲食者,此食積也。先以丁香脾積丸推去其積,后以桑圣丸調(diào)之。

如泄瀉日久,目無神氣,口略張,四肢冷,好睡者,以四君子湯調(diào)之,多服有效。甚者,加熟附子一片,煨姜服之。

如泄瀉日久,身熱不退,只以調(diào)元湯治之。此虛熱也,不可妄用寒涼之藥。甚者,加干姜即效。

凡久泄后。人事黃弱著,以集圣丸調(diào)之。

五苓散

入膀恍,腎經(jīng)。

豬苓(去皮)、澤瀉、白術、赤茯苓、官桂。此分利陰陽之藥也,水一盅煎服。

理中丸

人參、白術、甘草(炙)、干姜,加砂仁、藿香、烏梅、附子、豬苓、澤瀉。

玉露散

此藥性寒,所以治熱。

寒水石、滑石各一兩,甘草五錢。共為末,每服一錢,冷水調(diào)下,或用此藥煎湯吞理中丸。

胃苓湯

蒼術、厚樸、豬苓,澤瀉、白術、白茯苓、甘草、陳皮、官桂。

四君子湯

此藥性溫,可以補元氣之不足。

人參、白術、白茯苓、甘草。水一盅,姜三片,棗二枚,水煎溫服。

肉豆蔻

此藥性溫而澀,所以止滑也。

內(nèi)蔻(面煨)五錢,赤石脂七錢五分,廣木香二錢,砂仁二錢,枯礬七分半,白龍骨五錢,訶子肉五錢。共
為末,水糊為丸,陳米湯送下。

白術散

此治渴之圣藥也。

人參、白術、白茯苓、木香、藿香葉、甘草各一兩,干葛二錢。共為粗末,每用一、二錢,姜三片引,水煎極。袖珍方:非干葛,乃干姜也。

調(diào)元湯

此治虛熱之圣藥也。

黃耆、人參、甘草。如熱不退,加干姜即效。

如身熱手足寒者,加熟附一片,煎服。

祖轉(zhuǎn)治泄瀉不止,不問寒熱,只用胃苓丸,兼一粒金丹。以車前草同炒米煎湯服之。

凡久瀉(23)不止,精神美好,面赤唇紅者,不治。

凡久瀉(24)不止,作渴不休者不治。

凡久瀉(25)不止,脈沉細,遍身皮冷,不思乳食,泄滑不止者,不治。

凡久瀉(26)不止,又成驚搐者,不治。

凡久瀉(27)不止,變成赤白痢疾者,不治。

凡久瀉(28)不止,大肉消瘦者,不治。

凡久瀉(29)不止,大孔如竹筒不收閉者,不治。

凡泄瀉(30)不問輕重,只要飲食如常,不生他癥著,不難于治而易愈。

西江月

泄瀉秘傳治法,等閑不語時人,如今傳授救兒嬰,以積心田一頃(31)。
初次且行淡滲,溫中以次施行,三升四塞救兒嬰,此方古今永定。
泄瀉如何發(fā)作?只因水谷無分,所以淡滲法先行,小便長而泄定。
滑百車前赤茯,人參白術豬苓,甘草澤瀉與砂仁,姜棗煎來作引。
淡滲行而又泄,須防谷氣中虛,溫中丸散不須拘,斷要一時泄住。
白術人參砂藿,炙姜炙草依書,烏梅熟附澤瀉豬,引用生姜作主。
溫中若還不效,中氣下陷須提,人參白術與黃耆,甘草干姜炙取。
澤瀉豬苓赤茯,升麻熟時烏梅,柴胡白芍與當歸,引用姜棗休棄。
以此升提未止,只因腸滑難收。塞用通用更何優(yōu),擊其指歸(32)可救。
參術炙姜炙草,烏梅粟殼相扶,升麻訶子芍歸求,姜棗同煎溫服。
法盡泄還不止。其間吉少兇多,假饒父母不奈何,要你醫(yī)時休錯。
參術附陳姜棗,砂仁豆寇粟河,干蟾蘆薈木香和,赤石醋丸服可。
泄瀉時常作渴,白術散子如仙,人參白術木香兼,干葛藿香葉片,
甘草茯苓七味,烏梅加上同煎,臨時再用伏龍肝,此法千金不換。
泄瀉如常治法,不須別用心機,只將黑姜(33)胃苓醫(yī),三服自然停息。
如此不能取效,依前四法支持,吾將心法教人知,才顯明醫(yī)三世。
五六月間泄瀉,其中寒少熱多,理中丸子救沉苛,玉露散子真可。
不效四苓作引,同吞理中調(diào)和,自然泄止莫磋跎,活得人多念我。
夏月人多泄瀉,腹疼頻熱相攻,豬苓澤瀉茯苓同,甘草干姜炙用。
白術黃連滑石,人參砂藿溫中,升麻提氣妙無窮,更把烏梅煎送。
泄瀉癥雖各別,大要總因濕成,風寒水濕中人身,乳食過傷為病。
此由中氣不足,脾胃積滯惟深,以致氣脈不調(diào)勻,故成泄瀉之癥。
人皆知有泄瀉,當分泄瀉原根,冷則滑泄故無聲,熱則腸結(jié)為病。
故致里急后重,如水注下有聲,此名瀉癥熱緣因,下面條陳(34)病癥。
細詳冷瀉病癥,腹中卻似雷鳴,注下清白水之形,面白肚疼等癥。
甚者四肢厥逆,此由兒溺寒侵,寒氣在腹刺攻人,故令兒患此癥。
熱泄色多黃赤,小便不利心煩,口燥作渴定咽干,食乳必粗可驗。
此由腸胃挾熱,冷風乘入其間,熱氣相搏(35)不安然,所以兒有此患。
冷熱不均泄瀉,瀉色赤白不常,或水或谷病為殃,小兒如何抵當。
此由先冷后熱,先熱復被冷傷,腸胃宿虛虧中臟,冷熱交攻勻當。
更有傷食而泄,腹痛乳食不思,面黃寒熱異常時,糞多酸臭氣味。
此由乳食過度,以致脾胃傷虧,遂成泄瀉病孩提,小兒多有此疾。
又有一般暑泄,多于暑熱之時,亦宜寒熱癥中推,庶好斟酌用劑。
若或瀉穣赤白,腹大青筋發(fā)稀,或吃泥土出蛔時,此為疳泄之疾。
又見泄多背色,亦或發(fā)熱有時,睡臥不安忽驚悸,乃是驚泄之勢。
此是脾受肝克,速宜及早醫(yī)之,若變脾風瘓瘋時,就是神仙費力。
泄瀉注成黃水,或渴不渴殊途,此在風濕癥中求,多病春天時侯。
如或瀉下清水。腹中不作痛楚,此是純濕病之由,病傳陰雨之侯(36]。
泄瀉腸滑不止,濕傷元氣陷虛,藥宜升舉救兒軀,才得醫(yī)理妙處。
如或泄瀉日久,身熱仍舊不除,此為日久氣多虛,調(diào)元湯劑宜服。
丹溪治泄之法。瀉水腹無痛疼,此癥因受濕分明。四苓二術當增。
飲食入胃不住,宿谷不化猶存,此則氣虛病之根,參術升麻芍并。
腹內(nèi)痛甚而瀉,瀉后痛減覺輕。此在食積癥中尋,神曲大黃推滲。
一痛一泄成障,泄火更見腸鳴,火癥分明用四苓,加上芩通尤勝。
大端泄瀉諸癥,治法條貫分明,醫(yī)人最要細詳論,尤貴依方對癥,
調(diào)治只依前法,澀藥切莫先行,若然胡亂敗章程,反變痢膿重癥。
泄瀉不知癥候,許久不止堪擾,精神美好渴無休,面赤唇紅消瘦。
脈理若見沉細,滑泄不乳煩愁,變痢赤白或驚搐,大孔如簡不救。

辨癥歌

便黃因內(nèi)熱,紅赤黑同看。綠白青皆冷,積滯氣臭酸(37)。

久瀉四肢癱,才驚睡不安。熱疳毛作穗,涎嗽定傷寒。

肝冷傳脾臭綠青,焦黃脾土熱之形。肺腸寒色膿粘白,赤熱因心腎熱成。

身熱發(fā)厥歌(久泄多虛熱)

氣虛多發(fā)厥,血虛須作熱。氣血若俱虛,身熱手足厥。

吐瀉門

吐瀉名曰霍亂,其癥有三:有寒、有熱,有食積。

凡上吐下瀉,兩腮紅赤,遍身熱,口作渴,吐泄時多而出物少者,此屬于熱。用五苓散煨干姜治之,或用煨姜湯澄冷調(diào)服益元散,神效。

凡上吐下瀉,面胱白,足冷。腹痛,多啼哭,不作渴,吐瀉時少而出物多者,此屬于寒,用理中湯治之。甚者,加附子烏梅效。以上二癥,皆不阻乳食。

凡吐瀉出物酸臭,面黃,不喜飲食,腹常作痛者,此食積也。以丁香脾積丸推去其積,后以集圣丸調(diào)之。

凡吐瀉久,身瘦作熱者,只用集圣丸治之。

祖?zhèn)髦瓮聻a,不問寒熱虛實,只用胃苓丸,煨姜湯送下,即安。

益元散(又名六一散,又名天水散)

滑石六兩,甘草一兩,為細末,或煎服,或冷水調(diào)服。

凡吐瀉不止,作渴不休者,不治。加驚搐者,不治?谏嗌彛肿憷,身熱,此陰降陽升。脾氣中絕者,不治。

西江 月

大凡男女吐瀉,陰陽順逆當明,男逢瀉甚下無陰,女子吐多不應。
出物多而數(shù)少,此為寒盛相侵。如逢物少數(shù)頻頻,火盛細加體認。
吐瀉若是同見,此名霍亂陰陽,只用一劑理中湯,上吐下瀉了當。
服此若還不效,再加熱附煨姜,烏梅作引是良方,莫與俗人夸獎。
吐瀉時時作渴,諸般湯藥無靈,飲湯飲水腹膨膨,束手坐觀死癥。
急用伏龍飲子,時時與吃調(diào)停,須臾吐止火邪寧,才與理中對癥。
吐瀉分為三癥,食積寒熱當知,面黃糞臭惡乳食,此癥方為食積。
若是身熱作渴。宜為熱癥袪除,面白身寒腹痛時,正是虛寒之疾。
食積宜行轉(zhuǎn)取,靈應去積為宜,如逢熱癥又何如,益元五苓為主。
寒癥理中可用,甚加附子烏梅,寒熱總用胃苓奇,吞用干姜煎水。

痢疾門

痢疾不問赤白,皆屬濕熱,或以赤為熱。白為寒者。非也,亦有食積而成者。其治法有補有泄。赤白濕熱皆有,但熱癥腹痛,濕癥腹不痛。

凡痢有赤,此濕熱傷在血分,從小腸中來也。以四物湯加黃連。黃芩、黃柏治之。

凡痢有白者,此濕熱在氣分,從大腸中來也。以四君子湯加黃連、蒼術治之。

凡赤白相雜者,此血氣俱傷。以八物湯加黃連、黃芩、黃柏、蒼術、滑石治之。以上三癥,有后重者,俱加檳榔,枳實。

凡治痢疾,不問赤白。但初起之時,里急后重,腹中脹痛者,先用三黃丸。大承氣湯下之,后用香連丸調(diào)之。

凡痢赤白日久,人事虛弱,原未經(jīng)下者,若下之,則人事虛,而不可損其不足;若不下。則積未去而難愈。只用保和丸,連服數(shù)次,俟腹止痛為度,后以香連丸調(diào)之。

凡治痢不可妄用巴豆、牽牛,只用三黃丸穩(wěn)當。

凡痢有鮮血者,用清血丸,以車前草、陳米煎湯送下。

凡痢有白涎,久不止者,用固腸丸,以陳米飲送下。

凡暑月痢純血著,以益元散、炒過滑石,加紅曲為丸,陳米飲送下。

凡赤白痢脫肛者,此氣下陷也。宜升提之,和中丸以升麻湯吞之。

凡赤白痢嘔吐不食者。此名噤口痢,用木香則失之溫,用山藥則失之閉,只以參苓白術散,石菖蒲末,陳米飲調(diào)下,胸次一開,自然思食。

凡痢止后,身熱不退,或人事瘦弱者,只用集圣丸調(diào)之。

芍藥

行血則便膿自愈,和氣則后重自除。

白芍二錢,歸尾、黃連、黃芩各一錢。大黃七分,甘草。檳榔、木香、桂心各五分。右細切作一服,水碗半,煎一碗,空心服。如病初后重急迫者,倍加大黃,如芒硝一錢。若痞滿氣不宣通者,加枳實一錢,服之自愈。

四物湯

當歸、川芎。白芍。熟地黃,加黃連、黃芩。黃柏。
水煎溫服。

四君子湯(見泄瀉門)

加黃連、黃芩、蒼術,水煎服。

八物湯(見胎毒門)

加黃連,黃芩、黃柏、蒼術,滑石,積殼,檳榔。
水煎,空心溫服。

三黃丸

黃連,黃芩,大黃各等分,為末,神曲糊丸,木香、檳榔湯送下。

大承氣湯

此通腸去積之藥。

枳殼、厚樸、大黃,芒硝,甘草,加檳榔,水煎服。

保和丸

凡食積脾胃虛者,用此藥。

楂肉一兩,神曲(炒),半夏、白茯苓,陳皮、萊菔子。連翹各五錢,麥芽(炒)一兩,甘草三錢。共為末,蒸餅和丸,如粟米大,米飲送下。

清血丸

愧子(炒)、荊芥穗、積殼(麩炒)。側(cè)柏葉(醋炒)各等分,為末,米醋糊丸,陳米湯送下。

固腸九(即二根丸)

椿樹白皮、白椿樹根白皮各等分,為末,米糊 丸,陳米飲送下。

清六丸

即益元散加紅曲是也,血痢者此方主之。

滑石(炒)一兩,甘草二錢半,紅曲(去殼炒)五錢,共為末,米糊丸,陳米湯送下。

和中丸

黃連(炒)、凍皮各五錢半,澤瀉、車前子、白茯苓、山藥、白術、木香、石蓮肉、

肉豆蔻(面包火煨),干姜(炒)、人參各二錢。共為末,醋糊丸,陳米飲送下。如脫肛者,升麻湯送下。

參苓白術散

此藥性平,補助脾胃之藥也。

人參、白術、白茯苓、山藥、白扁豆(姜汁炒)、甘草。桔梗、意苡仁、石蓮肉各一兩,加石菖蒲一兩。共為末,陳米湯化服。

祖?zhèn)髦瘟。翰粏柍喟,只用保和丸,香連丸調(diào)之。

凡痢日久,大熱、大渴不退者,不治。

凡痢日久,六脈洪數(shù),面赤身熱者,不治。

凡痢日久,作渴不止者,不治。

凡痢日久,嘔吐不食,服藥無效者,不治。

凡痢日久不止,下紫血成塊者,不治。

凡痢日久,下黑水,如屋漏塵水者,不治。

凡痢日久。大肉瘦削折者,不治。

凡痢日久,脫肛出寸余者,不治。

凡痢日久,轉(zhuǎn)作驚搐者,不治。

凡痢變作泄瀉,飲食如常者,易治。

西江 月

痢疾古名滯下,食積濕熱相參,腸鳴腹痛不能安,里急后重無遍。
赤乃小腸火盛,白自大腸邪傳,愚醫(yī)以白作寒看,辛熱亂行丸散。
治痢無過二法,河間秘訣流傳,行氣積血術中仙,管取十全無變。
氣行后重自止,血和下痢自安,寒涼淡滲禁辛甘,不怕年深日遠。
凡痢先行通藥,黃連枳實檳榔,多加酒蒸過大黃,或用三黃推蕩(38)。
若是虛人忌此,且從消導(39)推詳。保和丸子是仙?只要認病停當。
下后病除里急,再將赤白消詳,赤痢無過剪紅方,白痢固腸穩(wěn)當。
赤白相兼不愈。香連丸子高強,術精鄉(xiāng)郡把名揚,奪取錦纏頭上。
若遇時行痢疾,排門一樣無差,頭疼身痛慢吁磋,疫癘氣行須怕。
先用人參敗毒,次將承氣推車,然后察脈看減加,虛實分明調(diào)他。
痢久前法不止。氣陷腸滑無停,急將涼藥與提升,固澀兼行甚穩(wěn)。
參術升麻歸芍,烏梅粟殼連芩,干姜訶子赤茯苓,粳米陳皮作引。
記得痢癥藥品,解毒梔子芩連,大黃芒硝可推陳,木香陳皮痛定。
檳榔積殼后重,升麻柴胡提升,固腸粟殼訶梅靈,澤瀉豬苓水順。
痢疾不治數(shù)癥。脈若洪大須防,禁口不食吐水漿,大熱煩渴腹脹。
大孔不收魄戶(40),糞如塵黑爪櫰。面紅唇赤陷眉眶,氣急悶亂危樣。
小兒肛頭脫出,此由泄痢深沉,氣虛下陷不能升,冷熱不知相并。
里急后重難便,用力太過傷神,以致肛出冷寒乘,不得收返而進。
要識脫肛癥治,養(yǎng)血和氣為宜,川芎白芷與當歸,白芍人參赤石。
槐子山藥蓮肉,龍骨五倍相隨,細研五倍作丸子(41),仍用米湯吞吃。
內(nèi)服湯丸取效,外用諸藥扶持,粱上倒掛壁塵灰,鱉頭燒灰研細,
鼠糞共末艾捻,入桶用火燃之。人坐其上令熏宜,頃刻肛頭收入。
前法若還不效,田螺取搗為泥,樸硝大黃共和之,捶膏敷上即愈。
不效再用搽藥,熊膽冰片堪題,鵝膽調(diào)搽病即除,此法醫(yī)人牢記。

導氣苓連共木香,大黃歸芍殼檳榔。痢下膿血時無度,管取一服即安康。

治脫肛浴法

用陳艾煎水,以陳壁土研細,入艾水澄過渣,以艾水溫浴之,俟收入為度。外用熨法。

熨法

用麥面以好米醋和成簿餅,敷在臍上,將艾薄薄鋪于餅上,燃之。
點擊查看:<<萬氏秘傳片玉心書>>目錄

...
關于我們 -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quán)申明 -誠聘英才 - 網(wǎng)站地圖 - 醫(yī)學論壇 - 醫(yī)學博客 - 網(wǎng)絡課程 - 幫助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quán)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wǎng)站 中網(wǎng)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