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語標準中國方劑數據庫中醫(yī)疾病數據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據藥學下載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中醫(yī)書籍 > 正文:麻疹
    

景岳全書:麻疹

述原(一)景岳子曰∶痘之與疹,原非一種,雖痘之變態(tài)多證,而疹之收斂稍易,然疹之甚者,其勢兇危,亦不減于痘,最為可畏,蓋疹毒痘毒,本無異也。第古人重痘而忽疹,多不詳及,使后人無所宗法,余實悵之。自得羅田萬氏之刻,見其理透法精,鄙念斯慰。今悉從其訓,備述…

述原(一)

景岳子曰∶痘之與疹,原非一種,雖痘之變態(tài)多證,而疹之收斂稍易,然疹之甚者,其勢兇危,亦不減于痘,最為可畏,蓋疹毒痘毒,本無異也。第古人重痘而忽疹,多不詳及,使后人無所宗法,余實悵之。自得羅田萬氏之刻,見其理透法精,鄙念斯慰。今悉從其訓,備述于此,雖其中稍有裁訂,亦不過正其疑似,詳具未詳耳。使此后患疹者,幸獲迷津之指南,亦以見萬氏之功為不少矣。

名義(二)

疹者,痘之末疾,惟二經受證,脾與肺也,內應于手足太陰,外合于皮毛肌肉,是皆天地間戾不正之氣,故曰疹也。然其名目有異,在蘇松曰沙子,在浙江曰醋子在江右湖廣曰麻,在山陜曰膚瘡、曰糠瘡、曰赤瘡,在北直曰疹子。名雖不同,其證則一。但疹在痘前者,痘后必復疹,惟痘后出疹者,方為結局。

疹逆順(三)

萬氏曰∶疹以春夏為順,秋冬為逆,以其出于脾肺二經,一遇風寒,勢必難出,且多變證,故于秋冬為不宜耳。夫天行不正之氣,致為人之瘍疹,然古人于痘疹二字,始終歸重于痘,并不分別疹為何物,豈可以二證歸于一證耶?想當時重痘不重疹,故爾略之,致使quanxiangyun.cn/job/后人不得心法,因而害事者,往往有之。今以吾家四代傳流,以及今日心得之法,開載于后,用此應病,定不差矣。敢有毫厘隱匿,天其鑒之。

疹脈(四)

凡出疹,自熱起至收完,但看右手一指,脈洪大有力,雖有別證,亦不為害,此定存亡之要法也。

景岳曰∶按此即陽證得陽脈之義,若細軟無力,則陽證得陰脈矣,一元氣既弱,安能勝此邪毒?是即安危之基也。故凡診得陰脈者,印當識為陰證而速救元神,宜用傷寒溫補托法,參酌治之。

若執(zhí)以麻疹為陽毒而概用清寒,則必不免矣。

疹證(五)

疹雖非痘之比,然亦由胎毒蘊于脾肺,故發(fā)于皮毛肌肉之間,但一時傳染,大小相似,則未有不由天行癘氣而發(fā)者。此其源雖內發(fā),而證多屬表,故其內為胎毒,則與痘證同,外有表邪,則與傷寒類。其為毒也,總由君相二火,燔灼太陰,而脾肺受之。故其為證,則有咳嗽噴嚏,面腫腮赤,目胞浮腫,眼淚汪汪,鼻流清涕,呵欠悶頓,乍涼乍熱,手足稍冷,夜臥驚悸,或惡心嘔噦,或以手掐面日唇鼻者,是即出疹之候,便宜用解毒散邪等藥,不使留停于中,庶無他患。且凡是疹證,必其面亦、中指冷而多嗽,又必大熱五六日,而后見紅點遍身,此其所以與痘與傷寒有異也。

痘欲盡發(fā)而不留,疹欲盡出則無病。邪氣郁遏則留而不去,正氣損傷則困而不伸。毒歸五臟,變有四證,歸脾則泄瀉不止,歸心則煩熱不退而發(fā)驚,歸肺則咳嗽血出,歸腎則牙齦爛而疳蝕。

程氏曰∶麻疹初出,類傷風寒,頭疼咳嗽,熱甚,目赤頰紅。一二日內即出者輕,必須解表,忌見風寒、葷腥濃味,如犯之,恐生痰涎,變?yōu)轶@搐,必致危矣。如初起吐瀉交作者順,干嘔霍亂者逆,欲出不出者危亡立至。

徐氏曰∶痘自里而出于臟故重,疹自表而出于腑故輕。

景岳曰∶痘疹之屬有四腫,曰痘,曰疹,曰麻,曰斑也。痘則陸續(xù)漸出,自小而大,或稀或密,部位顆粒有辯也。疹則一齊發(fā)出,大者如蘇子,次者如芥子,小者如蠶子,而成粒成片者是也。

麻則最細而碎,如蚊跡模糊者是也。斑則無粒,惟成片,紅紫如云如錦者是也。大都疹與麻斑同類,即發(fā)斑傷寒之屬,而痘則本非其類也。蓋痘毒本于肝腎,出自中下二焦,是以終始不妨于食,而全賴水谷為主,所以能會則吉,不能食則兇。故治痘者,不可罔顧脾胃。麻疹之毒,則由表邪不解而內犯太陰陽明,病在上中二焦,所以多不能食,故治麻疹者,但宜解散火邪,邪散則自能食矣。

是痘疹之治,當各有所重者如此。

疹期(六)

出疹之候,初熱一日至次日雞鳴時,其熱即止,止存五心微熱,漸見咳嗽鼻流清涕,或腹中作痛,飲食漸減,到申酉之間,其熱復來。如此者四日,用手滿接發(fā)際處甚熱,其面上熱少減二三分,咳嗽連聲,面燥腮赤,眼中多淚,噴嚏頻發(fā),或忽然鼻中出血。至五日,其熱不分晝夜。六日早時,其疹出在兩頰下,細細紅點,至午時,兩手背并腰下及渾昏,密密俱有紅點。七日普遍掀發(fā),其鼻中清涕不流,噴嚏亦不行,七日晚,兩頰顏色漸淡。此驗出疹之要法。

凡疹熱六日而出,一定之規(guī)也。若醫(yī)人無識,用藥太早,耗散元氣,及至出時,變害多矣;蛩远兇,或出一二日即隱,或作大瀉,或合目而喘,此醫(yī)人用藥不當之害也。吾家治法,定不在五日內用藥,必待見疹,方用徐徐升表。然用藥亦有次第,凡一劑必作十余次飲之,quanxiangyun.cn/sanji/況疹在皮膚之間,苦作一次服,則藥性催之太急,每致譫語煩躁,故當慎之。

景岳曰∶按此萬氏之法,謂醫(yī)人用藥太早,恐致耗散元氣,故必待見點而后施治,及作一次服,恐藥性催之太急,皆惟恐無益而反以致害,此固其心得之法也。然以愚見,則醫(yī)有高下,藥有宜否,但使見有確真,發(fā)無不當,則于未出之前,或解或補,必有得預防之力,以潛消其毒者;既出之后,亦必有善調之方,而不致催急者,此在善與不善,或不嫌早與不早也。嘗見庸流之誤治者多,是誠不服藥為中醫(yī)也。此萬氏之說所以不可不遵。

凡疹熱五六日必出矣,醫(yī)人用藥見不能散,父母見藥不效,醫(yī)人見熱嗽不能除,或以別證治之,主家又或更醫(yī),此世之所以誤者多矣。

麻疹初熱(七)

麻疹發(fā)熱之初,與傷寒相似,惟疹子則面頰赤,咳嗽噴嚏,鼻流清涕,目中有淚,呵欠喜睡,或吐瀉,或手掐眉目,面赤為異耳。但見此候,即是疹子,便宜謹避風寒,戒葷腥濃味。古法用升麻葛根湯以表散毒邪,余制透邪煎代之更佳,或柴歸飲亦妙。但使皮膚通暢,腠理開豁,則疹毒易出,不可作傷寒,妄加汗下也。妄汗則增熱而為衄血咳血,為口瘡咽痛,為目赤腫,為煩躁干渴,為大小便不通。妄下則里虛,為滑泄,為滯下。經曰∶必先歲氣,母伐天和。言不可妄汗妄下也。

凡疹初熱疑似之間,切不可輕易用藥。總有他證,必待五日,腮下見疹,方可用升表之劑。嗽多、連打嚏噴,鼻流清涕,或流鼻血,飲食減少,好飲涼水,只宜調理飲食,戒面食葷腥。

疹子初發(fā)熱時,未見出現(xiàn),咳嗽百十余聲不已,上氣喘急,面目胞腫,時臥時起,此火毒內蒸,肺葉焦舉,宜甘桔湯合白虎湯牛蒡子薄荷主之。如疹出之時,咳嗽口干,心煩者,此毒在心肺,發(fā)未盡也,瀉白散天花、連翹玄參黃連主之。

疹子欲出未出之時,宜早為發(fā)散以解其毒,則無余患。若不預解,使之盡出,多致毒蓄于中,或為壯熱,日久枯瘁,或成驚癇,成為瀉痢,或為咳血喘促,或作疳蝕而死。此雖一時戾氣之染,然未有不由于人事之未盡也。

疹出沒(八)

一、疹子出沒,常以六時為準。假如子后出,午后即收,午后出,子后即收,乃陽生陰成,陰生陽成,造化自然之數也。凡此旋出旋收者輕。若一出連綿三四日不收者,乃陽毒太甚,宜大青湯,或用荊芥、牛蒡子、甘草、玄參、石膏、桔梗主之。若逡巡不出者,乃風寒外束,皮膚閉密也,宜荊防敗毒散主之。

疹已出而復沒者,乃風寒所逼而然,若不早治,毒必內攻,以致癢 而死。急用升麻湯加荊芥、牛蒡子、甘草熱服,則疹必復出而安矣。

發(fā)熱六七日以后,明是疹子卻不見出,此必皮膚堅濃,腠理閉密,或為風寒所襲,或曾有吐瀉,皆能伏也。急用托里散表之劑,如麻黃湯去杏仁,加蟬蛻、升麻,外用胡荽酒之類。如一向未更衣者,必毒甚于內,伏而不出《局方》涼膈散加牛蒡子主之。

疹子只怕不能得出,若出盡則毒便解。故治疹者,于發(fā)熱之時,當察時令寒暄,酌而治之。如時證大寒,以桂枝葛根湯,或麻黃湯發(fā)之。時證大熱,以升麻葛根湯,或合人參白虎湯發(fā)之。

不寒不熱,以荊防敗毒散發(fā)之。如兼疫癘之氣,以人參敗毒散發(fā)之。如盡一劑,不出,再作本湯服之,外用胡荽酒,又以苧麻蘸酒遍身戛之,務令亟出。如三四作更不出,加腹中脹痛,氣喘昏悶,則死證也。

景岳曰∶按此萬氏之法,極得隨時制宜之善,已盡發(fā)表之義矣。然發(fā)表之義,亦最不易,即如營衛(wèi)不足而疹有不能出者,其證甚多,若徒知發(fā)之,而不知滋之,則營衛(wèi)有弱者,非惟不能發(fā),而且恐窮其源矣。此其或在脾胃,或在血氣,必得其神,庶乎有濟。如傷寒三表之法,實亦有關于此。

疹毒出盡,則邪氣解散,正氣自然和平。如發(fā)熱煩悶,或嘔吐,或泄瀉,此毒邪壅遏,尚未出盡也。煩熱者,黃連解毒湯。嘔泄者,柴胡橘皮湯。并外用胡荽酒,及苧麻戛法如前。待疹子出盡,則煩熱自去,嘔吐自止矣。

疹有既收而余毒未盡,至三日之外又復發(fā)出,或至五六次不已者,此因發(fā)熱之時,不避風寒,致令邪氣郁于肌肉之間,留連不散,雖曾解散,終屬未暢耳。若兼雜證,亦當隨證治之。

疹形色(九)

凡看麻疹初出之法,多于耳后、項上、腰腿,先見其頂尖而不長,其形小而勻凈者吉也。若色見通紅,則疹發(fā)于心,紅者,火之正色也。若疹色淡白者,心血不足也,養(yǎng)血化斑湯主之,或四物湯防風。色大紅焰或微紫者,血熱也,或出太甚者,并宜大青湯主之,或四物湯去川芎加柴胡、黃芩,干葛、紅花、牛蒡子、連翹,涼血滋陰而熱自除,所謂養(yǎng)陰退陽之義,亦五死一生之證也。

若黑色者,則熱毒尤甚,而十死一生之證,此尤不可不明察之而混為施治也。

凡疹初出色赤者,毒盛之勢也。但大便調,咳嗽多,右手一指脈輕重取皆有力,雖勢重不礙,但當隨證調理。若嗽少,右手一指脈無力,雖三日后收,其渾身疹瘡變?yōu)樽仙,壅結于皮膚之間,若用解利之藥,其色漸轉紅色,嗽多流涕,頗思飲食者生,若投二三劑難變者難療也。

疹涕(十)

凡疹出至二三日,必兩鼻俱干。待收完,看毒瓦斯輕者,清涕即來,就思飲食,此不必服藥。若清涕來遲,不思飲食者,須要清肺解毒,必俟清涕出,方可不用藥。

疹吉兇(十一)

或熱或退,五六日而后出者輕。

透發(fā)三日而漸沒者輕。

淡紅滋潤,頭面勻凈而多者輕。

頭面不出者重。

紅紫黯燥者重。

咽喉腫痛不食者重。

冒風沒早者重。

移熱大腸變痢者重。

黑黯干枯,一出即沒者不治。

鼻扇口張,目無神者不治。

鼻清,糞黑者不治。氣喘,心前吸者不治。

總論治法(十二)

一、疹喜清涼而惡濕,痘喜溫暖而惡涼,此固其大法也,然亦當有得其宜者。如疹子初出,亦須和暖則易出,所以發(fā)苗之初,只要發(fā)出得盡,則疹毒便解,非若痘之苗而秀,秀而實,而后毒解也。痘子成熟之時,若太溫熱,則反潰爛不收,是痘之后亦喜清涼也。故治痘疹者,無過熱,無過寒,必溫涼適宜,使陰陽和平,是為得之。

痘宜內實,可用補劑;疹忌內實,只惟解散,惟初熱發(fā)表時略相似耳。既出之后,痘宜補氣以生血,疹宜補陰以制陽。何也?蓋疹熱甚則陰分受其熬煎,而血多虛耗,陰津被克,故治以清火滋陰為主,而不可少動其氣,若燥悍之劑,首尾皆深忌也。世知痘證所系之重。而不知疹之殺人尤甚,方書多忽而不備,良可太息也矣。

斑疹之毒,皆出于火!秲冉洝吩弧煤贞刂o,其病瘡瘍。故或遇二火司天,或司運之歲,肺金受制,感而發(fā)者居多。輕則如蚊跡之狀,或壘腫于皮膚間,名曰癮疹。重者如朱點紅暈,或片片如錦紋,名曰斑疹。大抵色赤者吉,色黑者兇。其證似傷寒發(fā)熱,凡三四日而出,七八日而靨也。凡此之類,皆屬邪熱,治之之法,惟辛涼解利而已。即若吐瀉,亦斷不可用溫補也。如豆蔻、干之類,切勿輕用。而初發(fā)之時,尤不可大汗,只宜升麻、葛根、透邪煎之屬,微表之耳。故用宜斟酌,有不可一概取必也。

標出不紅,現(xiàn)而發(fā)熱轉甚,或頭痛身痛煩躁者,升麻湯,或透邪煎。

色赤稠密,身痛煩躁者,升麻湯加紫草、連翹。

寒熱并作,頭痛背強者,升麻湯加羌活、防風、連翹。

頭項面腫,升麻湯加牛蒡子、荊芥。若脈強火盛熱渴者,宜清降其火,以白虎湯加減用之。

自汗煩渴,氣壅脈數者,化斑湯。

身熱煩渴,泄瀉者,柴苓湯,或四苓散。如夏月,益元散。

熱甚,小便赤澀,譫語驚恐者,導赤散、四苓散加辰砂。夏月,益元散加辰砂。

咳嗽甚者,二母散、麥門冬湯、清肺湯。

喘者,小柴胡湯去人參加五味子

熱甚鼻衄,或便血溺血熱甚者,黃連解毒湯。血甚者,犀角地黃湯。

傷食嘔吐,六君子湯藿香、干葛,或減去人參。熱甚嘔吐者,解毒湯。小便不利而嘔吐者,四苓散。一二日不通者,導赤散。

便秘結,發(fā)熱身痛者,大柴胡湯。腹脹氣喘者,前胡枳殼湯。

咽喉不利,甘桔湯。兼風熱咳嗽者,加防風。

寒熱往來似瘧,小柴胡湯,如兼咳嗽去人參。

靨后身熱不除者,升麻湯,或去升麻加黃芩、黃連各酒炒用。

下痢赤白腹痛者,黃芩芍藥湯,或加枳殼,身熱腹痛者,解毒湯。

余毒未盡,變生疽瘡者,升麻湯加防風、荊芥、牛蒡子。

景岳曰∶按以上萬氏治疹諸條,皆極詳妥,然其中惟瀉痢氣喘二證則最多疑似。蓋二證之由疹毒,固當如其治矣。然有不因疹毒者,如俗醫(yī)但見是疹,無不概用寒涼,不知有可涼者,有不可涼者。其有脾氣本弱而過用寒藥,或以誤會生冷致傷脾胃而為泄瀉者,亦多有之。此一證也,雖曰由疹而發(fā),而實非疹毒之病矣。但察其別無熱證熱脈,而兼之色白氣餒者,便須速救脾氣,急從溫補,宜溫胃飲、五君子煎、胃關煎之類主之。若執(zhí)謂疹毒不可溫,則無不危矣。此醫(yī)之當知本也。又如氣喘一證,大有虛實。蓋十喘九虛,若察其本非火證,又非外邪,而或以大瀉,或以大汗而致喘者,必皆氣脫之候,此非六氣煎,或貞元飲必不可也。凡此二者,皆不可不加細察,而或者以氣促作氣喘,則萬萬大誤矣。又痘瘡總論中,有因人因證之辯,與此麻疹實同一理,所當參閱。故不可以麻疹之邪,悉認為實火,而不知虛火之為害也。

徐東皋曰∶痘難疹易之說,此俗談耳。其有胃氣原弱,所感入深,又或因瀉利而發(fā)有不快,或發(fā)之未透而隨現(xiàn)隨隱,久之邪氣漸入于胃,必瀉泄不已,出而復出,加之喘促,則必危矣。凡若此者,又豈可以易言哉。所以但有出疹,若見虛弱,急當先補脾胃;其有欲出不出,急當托里發(fā)表以助之。且首尾供不可瀉,一如痘證同也。

疹禁忌(十三)

凡疹瘡發(fā)表之后,紅影出于肌膚,切戒風寒生冷。如一犯之,則皮膚閉密,毒瓦斯壅滯,遂變渾身青紫,而毒反內攻,煩躁腹痛,氣喘悶亂,諸證作矣。欲出不出,危亡立至,醫(yī)家病家皆不可不慎。

疹瘡之證,全在調治,禁忌如雞魚炙爆,鹽醋五辛之類,直過七七之后方可食之,惟宜食淡,不可縱口,致生他疾也。若誤會雞魚,則終身皮膚粟起如雞皮之狀;蛴鎏煨谐稣钪畷r,又令重出;誤食豬肉,則每歲凡遇出疹之月,多有下利;誤食鹽醋,致令咳嗽,則每歲出疹之月,必多咳嗽;誤食五辛之物,則不時多生驚熱,此痘疹之家皆所當慎也。

疹發(fā)熱(十四)

瘡疹非熱不出。凡疹子欲出,必遍身發(fā)熱或煩躁,或頭眩,或身體拘急。及既出則身便涼,諸證悉解,此一層疹子隨即收者,極輕者也。如疹子既出而熱甚不減,此毒盛者也,宜大青湯解其毒。便澀者,宜黃連解毒湯合白虎湯,或大連翹飲解其里。大便不通者,《局方》涼膈散加牛蒡子主之。

疹喘嗽(十五)

凡疹證多嗽,此頓出頓入之勢也。但有疹毒,須假嗽多而散,故疹后旬日之內,尚宜有嗽,切不可見嗽多而治嗽也,宜慎之。疹證屬肺與脾胃,肺受火邪則嗽多,嗽多則頓出頭面并及四肢;大腸受火邪,則上連脾胃而為泄瀉。若早瀉則嗽必減而變?yōu)榇,蓋喘嗽二者皆屬于肺。然嗽實喘虛,得嗽者出,得喘者入,入則合眼多痰,胸滿腹脹,色白而毒不盡出,證則危矣。此疹之宜嗽不宜喘,而最不宜于泄瀉也。

疹吐瀉(十六)

凡疹子初起,發(fā)熱吐利,純是熱證,不可作寒論。此乃火邪內逼上焦則多吐,下焦則多利,中焦則吐利并作。自利者,宜黃芩湯。吐利者,宜黃芩湯加半夏二錢、生姜三片。自利里急后重,宜黃連解毒湯合益元散。

凡疹出一二日,或三四日,忽然大瀉,嗽多者,用升表之藥,加以分利治之?酁a而兼喘,復見悶亂搖頭者兇。

麻疹現(xiàn)后,大便下膿血,或因泄瀉而變成膿血者,或徑自利者,但看瘡疹出多而色紅又多嗽者,只宜表疹。俟其收后,方宜解毒,兼治其痢。

疹子初起,最忌泄瀉,然亦有始終泄瀉而不妨者,稟之強弱異也?嘁驗a嗽減而變?yōu)榇邉t危矣,詳前喘嗽條。

身熱煩渴泄瀉者,柴苓湯、四苓散。如熱甚或夏月,益元散。

疹后作痢、亦有看手咬指甲,撕口唇皮,及咬人等證,當以解毒分利藥治之。若所下稠涎,紅白相兼者,務要用解毒之藥。若晝夜由三、五十次,漸減至二、三次,成漸多嗽,右手一指脈漸起,清涕復來者,方可望生。若痢變煤色,或現(xiàn)房漏色,或如青菜色,肛門如筒,喘促音啞,飲食不進,午后腮紅,皆不治。

景岳曰∶自古方書,凡發(fā)揮未盡,及用治未當者,間亦有之,而惟于泄瀉一證則尤其為最。何也?蓋古人以池瀉為熱者什九,故多用河間黃芩芍藥湯為主治,而不知凡屬泄瀉,最多脾腎虛寒也。即如出疹一證,雖有由疹毒而瀉者,然果系實熱,多不作瀉,但致瀉者,卒由脾胃之弱。若但知清火解毒,則脾必日敗,而漸現(xiàn)房漏、青菜色,及氣促、絕食不治之證矣。病而至此,豈猶熱耶?總屬誤耳。故凡治泄瀉者,即雖是疹,亦必察其有無熱邪。如無熱證熱脈,即當于痘瘡泄瀉條求法治之,庶最危者猶可望其生也。故余于諸法之外,而獨言其要者有如此。

疹飲食(十七)

凡出疹者,多有五六日不飲食,此胃為邪氣所侵,亦為邪氣所養(yǎng),故不食亦不妨。切不可著意治之,只宜治疹,疹瘡出盡,毒瓦斯?jié)u解,即思飲食。尤不可與面食,雖用粥飲,每次只可少與,候氣清神爽,身全不熱,漸漸加添,但宜少而頻也。

凡出疹之先,平昔過用面食者,或正出時吃面食者,成胃氣漸開即思面食而用早者,因動胃火,以致清涕不來,身體作熱,兩眼看手,咬指摳鼻,撕口唇皮,及撕眼札毛者,此皆疹后食復之病也,當清肺解毒,加消導之劑治之。

疹飲水(十八)

凡患疹之人,不拘大小,自起至收,必皆喜飲涼水。此不必禁,但宜少不宜多,宜頓不宜頓,則毒瓦斯隨之漸解。

疹渴(十九)

凡疹子渴喜飲水,純是火邪,肺焦胃干,心火內亢故也。初熱發(fā)渴者,升麻葛根湯加花粉、麥門冬;渴甚者,人參白虎湯合黃連解毒湯主之。

疹汗衄(二十)

凡疹子發(fā)熱,或自汗,或鼻衄者,不須止之,此亦散越之義。汗者,毒從汗散;衄者,毒從衄解,但不可太過。如汗太多,人參白虎湯,或合黃連解毒湯;衄太多者,玄參地黃湯。

疹躁妄狂亂(二十一)

凡疹有初熱而見煩擾譫妄狂亂者,宜升麻葛根湯調辰砂益元散主之。

疹收之后,余熱未盡,日夜煩躁,譫語狂亂者,辰砂益元散用燈心湯調下,或四苓散加燈草、黃連、黃芩,調水飛朱砂五分主之。

疹咽痛(二十二)

痘疹咽痛亦是常候,乃火毒上熏而然也,勿以喉痹同論,妄用針刺。蓋此非喉痹癰腫,原無惡血可去也。痘疹喉病,只是咽干作痛,宜廿桔湯加牛蒡子,或射干鼠粘子湯,細細咽之,更以玉鑰匙吹之。

疹唇口瘡(二十三)

凡出疹之先,或有胃火,及出疹之后,余毒不散,此熱毒收于牙齦上下,故并唇口生瘡。遇有此證,每日用溫米泔水洗十余吹,急用解毒之藥治之。若或失治,多變走馬疳也。

疹腹痛(二十四)

凡疹初熱一日至五六日之間,多有腹痛之證。此大腸之火郁于皮竅之中,故作腹痛。俱不可認作傷食,用消導之藥,或以手揉,俱能致害。但解疹毒,毒散則腹痛自止,最宜慎之。

疹后諸證(二十五)

凡疹后余毒未盡,隨當解之。若停留日久不解,則必致喘嗽,或喉中痰響,或為四肢冷痹,或目無光彩,面色青白,或鼻孔如煙筒,或嗽聲不出。若右手一指脈輕取散亂,重按全無,則成難治之證矣。

疹子收后身有微熱者,此虛熱也,不須治之,待血氣和暢,其熱自退。苦熱勢太甚,或日久不減,宜用柴胡麥門冬散;甚則黃連解毒湯,或合人參白虎湯。

疹后熱不退,而發(fā)枯毛豎,肉消骨立,漸漸羸瘦,為骨蒸勞瘵之證者,宜萬氏柴胡四物湯主之,或蘆薈肥兒丸當歸、連翹治之。遲則變證,為睡則露睛,口鼻氣冷,手足厥逆,遂成慢脾風螈 ,不治之證矣。

疹后熱不除忽作搐者,不可以急驚風同論,宜導赤散加人參、麥門冬,送七味安神丸。小便清者可治,短少者難治。如見多痰,或用抱龍丸,或以四物湯加麥門冬、棗仁、淡竹葉、甘草、龍膽草、黃連、茯苓、辰砂、石菖蒲之類治之,或以此藥為末,用蒸餅、豬心血為丸服亦可。

疹退后多有咳嗽之證。若微嗽不已者,此余毒未盡也,用清肺飲加生甘草、牛蒡子主之。

苦嗽甚氣逆,發(fā)而不已者,此肺中伏火,金虛葉焦也,宜清肺飲,或清肺湯合人參白虎湯、六一散之類主之。若身熱頓嗽,甚至飲食俱嗆出,或咳出血,皆熱毒乘肺而然,宜多用門冬清肺湯,或加連翹,或清金降火湯主之。若咳甚而面浮目腫,胸高喘急,血退場門鼻,面色青赤,昏躁搖頭者,死證也。又有肺氣本虛,為毒所逼而發(fā)喘不已,但無嗽血嗆會等證者,宜用清肺飲倍加人參治之。不可拘于肺熱之說,而純用清肺解毒之藥也。

疹后余熱未盡,或熱甚而失血者,四物湯加茵陳、木通、犀角以利小便,使熱氣下行則愈。

若血在上者去川芍。

疹后余毒入胃,久而不散,以致牙齦黑爛,肉腐血出,臭氣沖人者,名為走馬疳,用馬鳴散主之;甚者急用人中白、蘆薈、使君子、龍膽草、黃連、靈脂,浸蒸餅為丸,滾水服之,以清胃火。若面頰浮腫,環(huán)口青黑,齒脫唇崩鼻壞者,死證也。

疹退之后,飲食如常,動止如故,乃卒然心腹絞痛,遍身汗出如水者,此因元氣虛弱,失于補養(yǎng),外雖無病,里實虛損,偶然為惡氣所中,謂之中惡。此朝發(fā)夕死之證。

附麻疹(二十六)

痘之外有疹,疹子外又有麻疹。麻疹者,亦疹之類,即斑疹也。但正疹則熱至五六日而后一齊涌出,出皆粒粒成瘡,非若麻疹之皮紅成片也。且麻疹之出,則不拘三四日,以火照之,遍身涂朱之狀,此將出之兆。出則細碎,皮紅成片,如蚊蚤之跡者,即麻疹也。亦或有六日始出,出而又沒,沒而又出,不過一周時許。世俗謂一日三出,三日九出,后方齊出透徹。然亦有不拘者,只三日間,從面至胸背手足,雖隨出隨沒,然只要出透,以遢身紅潤者為美。重者遍身膨脹,眼亦封閉。

色有赤白微黃不同,只要紅活,最嫌黑陷,及面目胸腹稠密,纏鎖咽喉者為逆,發(fā)不出而喘者即死。所謂麻者,以遍身細碎如麻,無有空處故也。然又有遍身但紅而絕無斑點者,是又謂之火丹,亦其類也。故痘家有夾疹、夾麻、夾丹等證,總皆熱毒所致,俱當詳辯也。

麻疹初起,呵欠發(fā)熱,惡寒咳嗽,嚏噴流涕,宜升麻葛根湯加蘇葉蔥白以解肌,切忌大汗。若潮熱甚者,加芩、連、地骨皮。譫語者,調辰砂益元散。咳嗽加麻黃、杏仁、麥門冬、石膏。

咳甚熱甚者,用涼膈散加桔梗、地骨皮。泄瀉者,宜四苓散。便紅合犀角地黃湯。吐血衄血,用犀角地黃湯加山梔。小便赤加木通。

寒熱似瘧,小柴胡湯。

麻疹已出,煩躁作渴者,解毒湯合白虎湯。喘而便閉者,前胡根殼湯加五味子。便秘甚者,小承氣湯。譫語溺閉者,導赤散。小便如泔者,四苓散加車前、木通。譫語如狂者,解毒湯調辰砂益元散。大小便血者,犀角地黃湯合解毒湯。吐血衄血,解毒湯加炒山梔、童便。泄瀉,解毒湯或四苓散。喘兼泄瀉,溺赤澀者,柴苓湯。煩熱大渴作瀉者,白虎湯加蒼術豬苓。熱盛干嘔者,解毒湯。傷食嘔吐,四君子湯。夏月因熱作嘔,四苓散加人參。

麻證初起,及已出已沒,一切雜證俱與痘疹大同,但始終藥宜清涼。雖曰麻喜清涼,痘喜溫暖,不易常道,然虛則補,實則瀉,寒則溫,熱則涼,方是醫(yī)家玄妙。故治麻亦有血虛而用四物湯,氣虛而用四君子湯,傷冷則溫中、理中之藥,皆當因證而用也。

麻證收后,余毒內改,凡尋衣摸床,譫言妄語,神昏志亂者死。如熱輕而余毒未除,必先見諸氣色,若有所見,須預防之,始終以升麻葛根湯為主,或四味消毒飲,或六味消毒飲、解毒湯,隨證選用,仍忌魚腥蔥蒜等物。

水痘(二十七)

凡出水痘,先十數點,一日后,其頂尖上有水泡;二日三日,又出漸多;四日渾身作癢,瘡頭皆破,微加壯熱即收矣。但有此疾,須忌發(fā)物,七八日乃痊。

水痘亦有類傷寒之狀,身熱二三日而出者,或咳嗽面赤,眼光如水,或噴嚏,或流涕,但與正痘不同,易出亦易靨,治以清熱解毒為主。

麻疹論列方(二十八)

四君子湯(補一) 五君子煎(新熱六) 六君子湯(補五) 四物湯(補八) 六氣煎(新因二一) 人參敗毒散(散三六) 化斑湯(寒三) 白虎湯(寒二) 大柴胡湯(攻七) 小柴胡湯(散十九) 甘桔湯(因一七五) 解毒湯(痘五一) 黃連解毒湯(寒一) 麻黃湯(散一) 升麻湯(痘一三九) 升麻葛根湯(散三十)透邪煎(新因二三) 托里散(痘四) 《局方》涼膈散(攻十九) 柴歸飲(新因十五) 清肺飲(痘八七) 清肺湯(痘一四五) 柴胡橘皮湯(痘二九) 仲景黃苓湯(寒百五) 二母散(痘百五十) 射干鼠粘子湯(痘七七) 麥門冬湯(痘一四二) 導赤散(寒一二二) 萬氏柴胡四物湯(痘一四三) 四苓散(和一八七) 柴苓湯(和一九二) 養(yǎng)血化班湯(痘十八) 小承氣湯(攻二) 益元散(寒百十二) 門冬清肺湯(痘一四七) 大清湯(痘一五三) 瀉白散(寒四二) 清金降火湯(痘一四九) 柴胡麥門冬散(痘二四) 貞元飲(新補十九)柴胡麥門冬散(痘二四) 胃關煎(新熱九) 大連翹飲(寒七八) 玄參地黃湯(痘八六) 七味安神丸(小七二) 玉鑰匙(因一九三) 馬鳴散(痘一三八) 胡荽酒(痘百十八) 四味消毒飲(痘四八) 犀角地黃湯(寒七九) 蘆薈肥兒丸(小百十四) 六味消毒飲(痘四九) 前胡枳殼湯(痘九四) 桂枝葛根湯(痘三七) 黃芩芍藥湯(寒百丸)

備用方

具列痘疹方末,所當詳閱。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關于我們 -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申明 -誠聘英才 - 網站地圖 - 醫(yī)學論壇 - 醫(yī)學博客 - 網絡課程 - 幫助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站 中網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