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試學(xué)科 |
,單 元 |
細 目 |
要 點 |
考試科目 |
內(nèi)經(jīng) |
一、氣·陰陽·五行 |
|
陰陽的基本概念、屬性特征 |
1 |
二、藏象 |
|
1.奇恒之腑、五臟、六腑的生理功能特點 |
1 | |
2.藏象的概念、藏象學(xué)說的基本內(nèi)容 |
1 | |||
3.谷食精氣的輸布運行過程 |
1 | |||
4.宗氣、衛(wèi)氣、營氣的循行及作用 |
1 | |||
三、病機 |
|
1.“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nèi)熱,陽盛則外熱,陰盛則內(nèi)寒”的機理 |
1 | |
2.“百病生于氣”的發(fā)病學(xué)觀點 |
1 | |||
3.六yin的致病特點 |
1 | |||
4.病機十九條 |
1 | |||
5.五臟藏五神及五腑虛實證候 |
1 | |||
四、病證 |
|
1.熱病治療大法與飲食宜忌 |
1 | |
2.“五臟六腑皆令人咳”的病機 |
1 | |||
3.行痹、痛痹、著痹的成因 |
1 | |||
五、診法 |
|
辨別陰陽屬性的重要性與四診合參 |
1 | |
六、論治 |
|
1.正治法與反治法 |
1 | |
2.因勢利導(dǎo)治則 |
1 | |||
七、養(yǎng)生 |
|
1.人生長壯老的規(guī)律,腎氣與生長、發(fā)育、生殖的關(guān)系 |
1 | |
2.養(yǎng)生原則及意義 |
1 | |||
傷寒論 |
一、太陽病辨證論治 |
(一)太陽病本證 |
1.中風(fēng)表虛證(桂枝湯證) |
1 |
1 | ||||
(二)太陽病變證 |
1 | |||
1 | ||||
1 | ||||
傷寒論 |
一、太陽病辨證論治 |
(二)太陽病變證 |
4.脾虛證(小建中湯證) |
1 |
5.陰陽兩虛證(炙甘草湯證) |
1 | |||
1 | ||||
1 | ||||
二、陽明病辨證論治 |
(一)陽明病本證 |
1.陽明病熱證(白虎加人參湯證) |
1 | |
2.陽明病實證(調(diào)胃承氣湯證、小承氣湯證、大承氣湯證) |
1 | |||
(二)陽明病變證 |
濕熱發(fā)黃證(茵陳蒿湯證) |
1 | ||
三、少陽病辨證論治 |
(一)少陽病本證 |
少陽病本證(小柴胡湯證) |
1 | |
(二)少陽病兼變證 |
少陽病兼變證(大柴胡湯證) |
1 | ||
四、太陰病辨證論治 |
太陰腹痛證 |
太陰腹痛證(桂枝加芍藥湯證) |
1 | |
五、少陰病辨證論治 |
(一)少陰病本證 |
1.少陰寒化證(四逆湯證、真武湯證) |
1 | |
1 | ||||
(二)少陰病兼變證 |
1 | |||
2.疑似證(四逆散證) |
1 | |||
六、厥陰病辨證論治 |
厥陰病本證 |
1.寒熱錯雜證(烏梅丸證) |
1 | |
1 | ||||
3.厥陰熱利(白頭翁湯證) |
1 | |||
七、霍亂病辨證論治 |
霍亂病辨治 |
霍亂病辨治(理中丸證) |
1 | |
八、陰陽易瘥后勞復(fù)病辨證論治 |
瘥后勞復(fù)證 |
瘥后勞復(fù)證(竹葉石膏湯證) |
1 | |
金匱要略 |
一、痙濕暍病篇 |
(一)痙病證治 |
1 | |
(二)濕病證治 |
1.風(fēng)濕在表證(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證) |
1 | ||
1 | ||||
二、中風(fēng)歷節(jié)病篇 |
歷節(jié)病證治 |
1.風(fēng)濕歷節(jié)證(桂枝芍藥知母湯證) |
1 | |
2.寒濕歷節(jié)證(烏頭湯證) |
1 | |||
三、血痹虛勞病篇 |
(一)血痹證治 |
血痹重證(黃芪桂枝五物湯證) |
1 | |
(二)虛勞病證治 |
1 | |||
金匱要略 |
三、血痹虛勞病篇 |
(二)虛勞病證治 |
1 | |
1 | ||||
|
(一)肺痿證治 |
1.虛熱肺痿(麥門冬湯證) |
1 | |
2.虛寒肺痿(甘草干姜湯證) |
1 | |||
(二)肺癰證治 |
1 | |||
2.血腐膿潰證(桔梗湯證) |
1 | |||
|
(一)胸痹證治 |
1.胸痹病機 |
1 | |
2.類證鑒別 |
1 | |||
3.胸痹主證(瓜蔞薤白白酒湯證) |
1 | |||
4.胸痹急證(薏苡附子散證) |
1 | |||
(二)心痛證治 |
心痛急證(烏頭赤石脂丸證) |
1 | ||
六、腹?jié)M寒疝宿食病篇 |
腹?jié)M證治 |
1.脾胃虛寒證(大建中湯證) |
1 | |
2.寒實內(nèi)結(jié)證(大黃附子湯證) |
1 | |||
七、痰飲咳嗽病篇 |
痰飲證治 |
飲停心下證(苓桂術(shù)甘湯證) |
1 | |
(一)消渴證治 |
1 | |||
(二)小便不利證治 |
上燥下寒水停證(瓜蔞瞿麥丸證) |
1 | ||
九、黃疸病篇 |
黃疸證治 |
1.濕熱并重證(茵陳蒿湯證) |
1 | |
2.濕重于熱證(茵陳五苓散證) |
1 | |||
十、婦人妊娠病篇 |
(一)癥病證治 |
癥病漏下證(桂枝茯苓丸證) |
1 | |
(二)腹痛證治 |
肝脾失調(diào)證(當(dāng)歸芍藥散證) |
1 | ||
十一、婦人雜病篇 |
(一)崩漏證治 |
虛寒夾瘀證(溫經(jīng)湯證) |
1 | |
(二)梅核氣證治 |
氣滯痰凝證(半夏厚樸湯證) |
1 | ||
溫病學(xué) |
一、溫?zé)犷悳夭?/P> |
(一)主要溫?zé)犷悳夭〉膫髯円?guī)律 |
1.風(fēng)溫病的傳變規(guī)律 |
1 |
2.春溫病的傳變規(guī)律 |
1 | |||
3.暑溫病的傳變規(guī)律 |
1 | |||
(二)溫?zé)犷悳夭≈饕C治 |
1.衛(wèi)分證治(銀翹散、桑菊飲) |
1 | ||
2.氣分證治(宣白承氣湯、清燥救肺湯) |
1 | |||
3.營分證治(清營湯) |
1 | |||
1 | ||||
溫病學(xué) |
一、溫?zé)犷悳夭?/P> |
(二)溫?zé)犷悳夭≈饕C治 |
5.熱盛動風(fēng)證治(羚角鉤藤湯) |
1 |
1 | ||||
7.真陰耗竭證治(加減復(fù)脈湯) |
1 | |||
8.虛風(fēng)內(nèi)動證治(三甲復(fù)脈湯、大定風(fēng)珠) |
1 | |||
1 | ||||
二、濕熱類溫病 |
(一)主要濕熱類溫病的傳變規(guī)律 |
1.濕溫病的傳變規(guī)律 |
1 | |
2.伏暑病的傳變規(guī)律 |
1 | |||
(二)濕熱類溫病主要證治 |
1 | |||
2.濕困中焦證治(雷氏芳香化濁法、三仁湯) |
1 | |||
3.濕阻膜原證治(雷氏宣透膜原法) |
1 | |||
4.濕熱中阻證治(王氏連樸飲) |
1 | |||
5.濕熱蘊毒證治(甘露消毒丹) |
1 | |||
1 | ||||
7.暑濕郁阻少陽證治(蒿芩清膽湯) |
1 | |||
8.暑濕彌漫三焦證治(三石湯) |
1 | |||
9.余濕留戀證治(薛氏五葉蘆根湯) |
1 | |||
三、溫毒類溫病 |
溫毒類溫病主要證治 |
1.大頭瘟毒盛肺胃證治(普濟消毒飲) |
1 | |
2.爛喉痧毒燔氣營(血)證治(涼營清氣湯) |
1 | |||
中藥學(xué) |
一、中藥的產(chǎn)地 |
產(chǎn)地 |
主要道地藥材 |
1 |
二、中藥炮制 |
炮制目的與方法 |
1.炮制目的 |
1 | |
2.常用炮制方法 |
1 | |||
三、藥性理論 |
(一)四氣 |
1.四氣所表示藥物的作用 |
1 | |
2.四氣對臨床用藥的指導(dǎo)意義 |
1 | |||
(二)五味 |
五味所表示藥物的作用 |
1 | ||
(三)升降浮沉 |
1.影響升降浮沉的因素 |
1 | ||
2.升浮與沉降的不同作用 |
1 | |||
3.升浮沉降對臨床用藥的指導(dǎo)意義 |
1 | |||
(四)歸經(jīng) |
1.歸經(jīng)的理論基礎(chǔ)和依據(jù) |
1 |
衛(wèi)生資格導(dǎo)航 | ||||||
考試簡介 | 考試動態(tài) | 考試大綱 | 政策解析 | 報名時間 | 報名入口 | 考試題庫 |
準考證 | 成績查詢 | 合格證書 | 內(nèi)科主治醫(yī)師 | 外科主治醫(yī)師 | 婦產(chǎn)科主治醫(yī)師 | 兒科主治醫(yī)師 |
全科主治醫(yī)師 | 初級護師 | 主管護師 | 初級藥師 | 主管藥師 | 檢驗師 | 主管檢驗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