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經(jīng)經(jīng)外是奇經(jīng),八脈分司各有名,任脈任前督于后,沖起會陰腎同行,陽蹺跟外膀胱別,陰起跟前隨少陰,陽維維絡諸陽脈,陰維維絡在諸陰,帶脈圍腰水束帶,不由常度號奇經(jīng)。
注:●脈有奇常,十二經(jīng)者,常脈也;奇經(jīng)則不拘于常,故謂之奇也。
●蓋人之氣血,常行于十二經(jīng)脈,經(jīng)脈滿溢,流入他經(jīng),別道而行,故名奇經(jīng)。
●奇經(jīng)有八,曰:任、督、沖、帶、陽蹺、陽維、陰維是也。
●任脈任于前,督脈督于后,沖脈為諸脈之海,帶脈猶身之束帶,陽蹺為足太陽之別,陰蹺為足少陰之別,陽維則維絡諸陽,陰維則維絡諸陰,陰陽相維,諸經(jīng)乃調(diào)。
●故此八脈,譬猶圖設溝渠,以備水潦,斯無濫溢之患,人有奇經(jīng)亦若是也。
『素問·骨空論』曰:任脈者起于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里,上關(guān)元,至咽喉上頤,循面入目(見圖七十四)。
『靈樞·五音五味篇』曰:沖脈任脈皆起于胞中,上循背里為經(jīng)絡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上行,會于咽喉,別而絡口唇。
任脈起于中極下,會陰腹里上關(guān)元,循內(nèi)上行會沖脈,浮外循腹至喉咽,別絡口唇承漿已,過足陽明上頤間,循面入目至清明,交督陰脈海名傳。
注:●任脈者,起于中極之下。
●中極者,穴名也,在少腹聚毛處之上毛際也。
●中極之下謂曲骨之下會陰穴也。
●以上毛際,循腹里上關(guān)元者,謂從會陰循內(nèi)上行,會于沖脈,為經(jīng)絡之海也。
●其浮而外者,循腹上行,至于咽喉,別絡口唇,至承漿而終。
●上頤循面入目至睛明者,謂不直交督脈,由足陽明承泣穴上頤循面,入目內(nèi)眥之足太陽睛明穴,始交于督脈,總為陰脈之海也。
任脈中行二十四,會陰潛伏兩陰間,曲骨之前中極在,關(guān)元石門氣海邊,陰交神關(guān)水分處,下脘建里中脘前,上脘巨闕連鳩尾,中庭膻中玉堂聯(lián),紫宮華蓋循璇璣,天突廉泉承漿端。
任脈會陰兩陰間,曲骨毛際陷中安,中極臍下四寸取,關(guān)元臍下三寸連,臍下二寸名石門,臍下寸半氣海全。臍下一寸陰交穴,臍之中央即神闕,臍上一寸為水分,臍上二寸下脘列。臍上三寸名建里,臍上四寸中脘許,臍上五寸上脘在,巨闕臍上六寸五,鳩尾蔽骨下五分,中庭膻下六寸取,膻中卻在兩乳間,膻上寸六玉堂主,膻上紫宮三寸二,膻上華蓋四八舉,(四寸八分)
膻上璇璣五寸八,璣上一寸天突起,天突喉下約四寸,廉泉頷下骨尖已,承漿頤前唇棱下,任脈中央行腹里。
注:●會陰穴,在前陰后陰之中間,任、督、沖三脈所起,督由會陰而行背,任由會陰而行腹,沖由會陰而行足也。
●從會陰上行,橫骨上毛際陷中,動脈應手,臍下五寸,曲骨穴也。
●從曲骨上行,在臍下四寸,中極穴也。
●從中極上行,在臍下三寸,即關(guān)元穴也。
●從關(guān)元上行,在臍下二寸,石門穴也。
●從石門上行,在臍下一寸五分宛宛中,氣海穴也。
●從氣海上行,在臍下一寸,陰交穴也。
●從陰交上行,當臍之中,神闕穴也。
●從神闕上行,臍上一寸,水分穴也。
[10]從水分上行,臍上二寸,下脘穴也。
[11]從下脘上行,臍上三寸,建里穴也。
[12]從建里上行,在臍上四寸,中脘穴也。
[13]從中脘上行,在臍上五寸,上脘穴也。
[14]從上脘上行,在兩岐骨下二寸,巨闕穴也。
[15]從巨闕上行一寸,鳩尾穴也。
[16]從鳩尾上行一寸陷中,中庭穴也。
[17]從中庭上行一寸六分,膻中穴也。
[18]從膻中上行一寸六分陷中,玉堂穴也。
[19]從玉堂上行一寸六分陷中,紫宮穴也。
[20]從紫宮上行一寸六分陷中,華蓋穴也。
[21]從華蓋上行一寸陷中,璇璣穴也。
[22]從璇璣上行一寸,天突穴也。
[23]從天突上行,在頷下結(jié)喉上中央舌本下,仰而取之,廉泉穴也。
[24]從廉泉上行,在頤前下唇棱下陷中,承漿穴也(見圖七十五)。
『素門·骨空論』曰:督脈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其孔溺孔之端也。其絡循陰器,合篡間,繞篡后,別繞臀,至少陰與巨陽中絡者,合少陰上股內(nèi)后廉,貫脊,屬腎,與太陽起于目內(nèi)眥,上額,交顛上,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髆,內(nèi)俠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
其男子循莖,下至篡,與女子等。
其少腹直上者,貫臍中央上貫心,入喉上頤,環(huán)唇,上系兩目之下中央(見圖七十六)。
督脈少腹骨中央,女子入系溺孔疆,男子之絡循陰器,繞篡之后別臀方,至少陰者循腹里,會任直上關(guān)元行,屬腎會沖街腹氣,入喉上頤環(huán)唇當,上系兩目中央下,始合內(nèi)眥絡太陽,上額交顛入絡腦,還出下項肩髆場,俠脊抵腰入循膂,絡腎莖篡等同鄉(xiāng),此是申明督脈路,總為陽脈之督綱。
注:●督脈者,起于少腹下骨中央,謂男女少腹以下,橫骨內(nèi)之中央,即女子入系廷孔之端,男子陰器合篡問也。
●男子陰莖盡處,精室孔、溺孔合并一路,合篡處也,即女子胞孔、溺孔合并之處。
●廷孔之端,即下文曰:與女子等也。
●其絡循陰器,合篡間,繞篡后行,是謂本絡外合太陽中絡也。
●別絡繞臀,是謂別絡內(nèi)并少陰腹里也。
故經(jīng)曰:至少陰與巨陽中絡者,合也。
●至少陰者,循行上股內(nèi)后廉,循腹里,與任脈上會于關(guān)元,貫脊屬腎,俠腎上行,與沖脈會腹氣之街。故經(jīng)曰:自少腹直上,貫臍中央,上貫心入喉,上頤環(huán)唇,內(nèi)行至督脈齦quanxiangyun.cn/jianyan/交而終,外行系兩目之下中央,循行目內(nèi)眥,會于太陽。
●故經(jīng)曰:與太陽起于目內(nèi)眥,上額交顛上,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髆,內(nèi)俠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復會于少陰,此督脈之循行也。
督脈行脈之中行,二十八穴始長強,腰俞陽關(guān)入命門,懸樞脊中中樞長。
筋縮至陽歸靈臺,神道身柱陶道開,大椎□門連風府,腦戶強間后頂排。
百會前頂通□會,上星神庭素□對,水溝兌端在唇上,齦交上齒縫之內(nèi)。
尾閭骨端是長強,二十一椎腰俞當,十六陽關(guān)十四命,三一懸樞脊中央,十椎中樞筋縮九,七椎之下乃至陽,六靈五身三身柱,陶道一椎之下鄉(xiāng),一椎之上大椎穴,上至發(fā)際□門行,風府一寸宛中取,腦戶二五枕之方,再上四寸強間位,五寸五分后頂強,七寸百會頂中取,耳尖前后發(fā)中央,前頂前行八寸半,前行一尺□會量,一尺一寸上星位,前發(fā)尺二神庭當,鼻端準頭素□穴,水溝鼻下人中藏,兌端唇上端上取,齦交唇內(nèi)齒縫鄉(xiāng)。
按:
督脈始于長強者,本自『靈樞·經(jīng)脈篇』曰:督脈之別名長強,俠膂上項,散頭上下,當肩胛左右,別走太陽,入貫膂。
注:●督脈之別,起于長強者,即繞篡后,外合太陽,循行尾閭間,長強穴也。
●俠膂上項,散頭上,下當肩左右,別走太陽,入貫膂,謂督脈循外而上行也。
●故『難經(jīng)』曰:起于下極之俞。
●即長強尾閭間也。
●并于脊里,即俠脊也。
●上至風府,入屬于腦,即上項散頭也。
●從長強貫脊上行二十一椎下,腰俞穴也。
●十六椎下,陽關(guān)穴也。
●十四椎下,命門穴也。
[10]十三椎下,懸樞穴也。
[11]十一椎下,脊中穴也。
[12]十椎下,中樞穴也。
[13]九椎下,筋縮穴也。
[14]七椎下,至陽穴也。
[15]六椎下,靈臺穴也。
[16]五椎下,神道穴也。
[17]三椎下,身柱穴也。
[18]一椎下,陶道穴也。
[19]一椎之上,大椎穴也。
[20]上至上發(fā)際,□門穴也。
[21]從□門入發(fā)際,風府穴也。
[22]從風府上行一寸五分枕骨上,腦戶穴也。
[23]從腦戶上行一寸五分,強間穴也。
[24]從強間上行一寸五分,后頂穴也。
[25]從強間上行一寸五分,后頂穴也。
[26]從后頂上行一寸五分,直兩耳尖頂陷中,百會穴也。
[27]從百會前行一寸五分,前頂穴也。
[28]從前頂穴前行一寸五分,□會穴也。
[29]從□會又前行一寸,上星穴也。
[30]從上星至前發(fā)際,神庭穴也。
[31]前后發(fā)際,合骨度共一尺二寸也,從前發(fā)際下至鼻端準頭,素窌穴也。
[32]鼻柱下溝中央近鼻孔陷中,水溝穴也。
[33]唇上端,兌端穴也。
[34]唇內(nèi)齒上齦縫中,齦交穴也。凡二十八穴,循行背之中行者也(見圖七十七)。
按:『難經(jīng)』二十八難曰:督脈者,起于下極之俞,并于脊里之上,至風府入屬腦。乃指穴而言也。前論脈起于少腹者,是指循行而言也。
『素問·骨空論』曰:沖脈者,起于氣街,并于少陰之經(jīng),俠臍上行,至胸中而散(圖七十八)。
『靈樞·衛(wèi)氣篇』曰:請言氣街。胸氣有街,腹氣有街,脛氣有街。
故氣在頭者,止之于腦;氣在胸者,止之膺與背俞;氣在腹者,止之背俞。與沖脈在臍之左右之動脈者,氣在脛者,止之于氣街,與承山踝上。
沖脈起于腹氣街,后天宗氣氣沖來,并于先天之真氣,相并俠臍上胸街,大氣至胸中而散,會合督任充身懷,分布臟腑諸經(jīng)絡,名之曰海不為乖。
注:●沖脈者,起于氣街,是起于腹氣之街也。
●名曰氣街者,是謂氣所行之街也。
●一身之大氣,積于胸中者,有先天之真氣,是所受者,即人之腎間動氣也;有后天之宗氣,是水谷所化者,即人之胃氣也。
●此所謂起于腹氣之街者,是起胃中榖起也;并于少陰者,是并于腎間動氣也,其真氣與谷氣相并,俠臍上行,至胸中而散,是謂大氣至胸中,分布五臟六腑諸經(jīng),而充身者也。
●『靈樞·順逆肥瘦篇』曰:沖脈者五臟六腑之海也,五臟六腑皆稟氣焉。
●『靈樞·動俞篇』又曰:沖脈者十二經(jīng)之海,與少陰之大絡,起于腎下,出于氣街也。
●『靈樞·五音五味篇』又曰:沖脈任脈皆起于胞中者,即此之起于腎下之謂也,而謂起于腎下者,即并于少陰之經(jīng),腎間動氣上行也。
●『素問·骨空論』曰:沖脈起于氣沖者,即此出氣街之謂也。
●不曰起而曰出者,謂谷氣由陽明胃經(jīng)出,而會于氣街也。
沖脈俠臍起橫骨,大氣四注肓俞同,商石陰通幽門穴,至胸散布任流行。
條文:沖脈分寸同少陰,起于橫骨至幽門,上行每穴皆一寸,穴開中行各五分。
按:
任、督、沖三脈,『素問·骨空論』曰:任脈起于中極之下,毛際以上。
是外指少腹之分也。循腹里,是內(nèi)指胞中也。督脈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廷孔,男子陰器,合篡貫脊屬腎,亦是外指少腹,內(nèi)指胞中也。
沖脈起于氣街,并少陰之經(jīng)。亦是指于胞中也;雖未明言胞中,而實未嘗不起于胞中也。是以知任、督、沖三脈,皆起于胞中。
然三脈皆后天水谷所化,胃氣出于氣街,會于胞中,與先天腎間動之真氣,并行而充身者也。由此觀之,三脈同出一源無疑矣。
故王冰『內(nèi)經(jīng)』注、『甲乙經(jīng)』、『針灸圖經(jīng)』以任脈循背者謂之督脈;自少腹上謂之任脈,亦謂之督脈,則是以背腹陰陽,別為名目耳。
然沖脈亦起于胞中,并足少陰而上行。是任脈、督脈、沖脈乃一源而三岐者。
故人身之有腹背,猶天地之有子午;任督之有前后,猶二陸之分陰陽也。
胞中者,謂男女丹田之通稱也,在女子謂之女子胞,在男子即精室也。
注:●沖脈起于足陽明,并于足少陰腹氣之街,俠臍中行左右五分,而上行自少腹下尖陰上橫骨穴,從橫骨穴上行大赫、氣穴、四滿、中注、肓俞、商曲、石關(guān)、陰都、通谷、幽門等共十一穴,每穴上行相去各一寸,中行左右各五分(圖七十九)。
『靈樞·經(jīng)脈別篇』曰:足少陰上至腘中,別走太陽而合,上至腎,當十四椎,出屬帶脈(見圖八十)。
二十八難曰:帶脈者,起于季脅,回身一周。
帶脈足少陰經(jīng)脈,上腘別走太陽經(jīng),合腎十四椎屬帶,起于季脅繞身行。
注:●帶脈本由足少陰經(jīng)之脈,上至腘中,別走太陽而合腎,當十四椎,出屬帶脈,故起于季脅,繞身一周行也。
帶起少陽帶脈穴,繞行五樞維道間,京門之下居□上,周回季脅束帶然。
注:●足少陰之正脈,出于然谷,循內(nèi)踝后;其別者入跟中,上□內(nèi),至腘中,別走而合太陽,上至腎氣穴穴,當十四椎內(nèi),與足少陰沖脈會,外與足少陽帶脈合會,而不與沖脈偕行,出于季脅,屬少陽帶脈穴也。
●故『難經(jīng)』曰:帶脈者,起于季脅也,回身一周者,謂起于足少陽帶脈穴,循行五樞穴維道穴,不行居□穴,回行如帶,故曰帶脈也。
帶脈部分足少陽,季脅寸八是其鄉(xiāng),由帶三寸五樞穴,過章五三維道當。
注:●帶脈部分,在足少陽經(jīng)季脅之下一寸八分,即帶脈穴也。
●從帶脈穴下三寸,即五樞穴也。
●從五樞下行,過肝經(jīng)之章門穴下五寸三分,即維道穴也(圖八十一)。
『靈樞·脈度篇』曰:蹺脈者,少陽之別,起于然谷之后,上內(nèi)踝之上,直上循陰股,入陰,上循胸里,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頄屬目內(nèi)眥,合于太陽、陽蹺而上行,氣并相還,則為濡目,目氣不榮,則目不合(圖八十二)。
二十八難曰:陽蹺脈者,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風池,陰蹺脈者,亦起于跟中,循內(nèi)踝上行,至咽喉交貫沖脈。
陽蹺脈起于跟中,上合三陽外踝行,從脅循肩入頸頄,屬目內(nèi)眥太陽經(jīng)。
注:●陽蹺之脈,起于足跟之中,上合三陽外踝上行,從脅少陽居□之穴,上循肩,入頸頄陽明之肩□、承泣等穴,屬目內(nèi)眥而會太陽也。
陽蹺脈近申仆陽,居□肩□巨骨鄉(xiāng),臑俞地倉巨□泣,終于睛明一穴強。
陽蹺脈起足太陽,申脈外踝五分藏,仆參后繞跟骨下,附陽外踝三寸鄉(xiāng),居□監(jiān)骨上陷取,肩胛一穴肩尖當,肩上上行名巨骨,肩胛之上臑俞坊,口吻旁四地倉位,鼻旁八分巨□疆,目下七分是承泣,目內(nèi)眥出睛明昂。
注:●蹺者足也,奇經(jīng)涉于足者之名也。
●曰陽者,以其所行陽經(jīng)也。
●陽蹺者,謂足太陽經(jīng)之別脈也,起于足太陽膀胱經(jīng)足外踝下五分陷中申脈穴也。
●從申脈繞后跟骨下,仆參穴也。
●從仆參又斜足外踝三寸,附陽穴也。
●又與足少陽會于季脅軟骨端下八寸三分,居□穴也。
●又與手陽明會于膊骨頭肩端上,肩□穴也。
●從肩□穴上行肩尖上兩叉骨,巨骨穴也。
●又與手足太陽陽維,會于肩后大骨下胛上廉,臑俞穴也。
[10]又與手足陽明會于夾口吻旁四分,地倉穴也。
[11]從地倉穴行于鼻孔旁八分,巨□quanxiangyun.cn/shouyi/穴也。
[12]又與任脈足陽明會于目下七分,承泣穴也。
[13]又與手足太陽足陽明陰蹺,會于目內(nèi)眥外一分,睛明穴也(見圖八十三)。
陰蹺亦起跟中,少陰之別內(nèi)踝行,上循陰股入胸腹,上至咽喉至睛明。
注:●陰蹺之脈,亦起于跟中,由少陰別脈然谷之穴,上內(nèi)聯(lián)踝,循陰股,入胸腹,上至咽喉、睛明穴,亦會于太陽也(見圖八十四)。
陰蹺起于然谷穴,上行照海交信列,三穴原本足少陰,足之太陽睛明接。
條文:陰蹺脈起足少陰,足內(nèi)踝前然谷尋,踝下一寸照海陷,踝上二寸交信真,目內(nèi)眥外宛中取,睛明一穴甚分明。
注:●陰蹺者,以其所行陰經(jīng),為足少陰別脈也。
●起于足少陰腎經(jīng),足內(nèi)踝前大骨下陷中,然谷穴也。
●從然谷穴循內(nèi)踝之下一寸,照海穴也。
●從照海穴不循太溪穴,又□于足內(nèi)踝之上二寸直行交信穴。
●從交信穴上循陰股,入陰而行,上循胸里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頄鼻旁,屬目內(nèi)眥外宛宛中睛明穴,合于太陽陽蹺,上行氣并相還,則為濡目之用矣。
●故知陰蹺脈氣,若不與陽蹺脈氣并榮于目,則目不能合也,此陰蹺循行之經(jīng)脈也(見圖八十五)。
二十八難曰:陽維陰維者,維絡于身,溢蓄不能環(huán)流,灌溢諸經(jīng)者也。
故陽維起于諸陽之會,陰維起于諸陰交也。
陽維起足太陽,外踝之下金門疆,從胻背肩項面頭,維絡諸陽會督場。
注:●陽維之脈,起于足太陽經(jīng)外踝之下金門穴也。
●從胻骨、背外、肩胛、項旁、面上、頭后至□門穴,維絡諸陽會于督脈也(見圖八十六)。
陽維脈起穴金門,臑俞天□肩井深,本神陽白并臨泣,正營腦空風池巡,風府□門此二穴,項后入發(fā)是其根。
陽維脈起足太陽,外踝一寸金門藏,踝上七寸陽交位,肩后胛上臑俞當,天□穴在缺盆上,肩上陷中肩井鄉(xiāng),本神入發(fā)四分許,眉上一寸陽白詳,入發(fā)五分臨泣穴,上行一寸正營場,枕骨之下腦空位,風池耳后陷中臟,項后入發(fā)□門穴,入發(fā)一寸風府疆。
注:●陽維起于諸陽之會者,謂起于足太陽膀胱經(jīng)之足外踝下一寸金門穴也。
●從金門穴行于足少陽膽經(jīng)之足外踝上七寸,陽交穴也。
●又與手足太陽及蹺脈,會于肩后大骨下胛上廉,臑俞穴也。
●又與手足少陽會于缺盆中上毖骨際,天□穴也。
●又會于肩上陷中,肩井穴也。
●從肩井穴上頭,與足少陽會于眉上一寸,陽白穴也。
●從陽白穴上行于目上,直入發(fā)際,本神、臨泣穴也。
●從臨泣穴上行二寸,正營穴也。
●從正營穴循行枕骨下,腦空穴也。
[10]從腦空穴下行,至耳后大筋外廉,風池穴也。
[11]又與督脈會于項后風府、□門穴,此陽維脈氣所發(fā)也(圖八十七)。
條文:陰維脈起足少陰,內(nèi)踝上行穴筑賓,循腹至乳上結(jié)喉,維絡諸陰會于任。
注:●陰維之脈,起于足少陰經(jīng)內(nèi)踝上行筑賓之穴,循腹至乳上結(jié)喉,至廉泉穴,維絡諸陰,會于任脈也(圖八十八)。
陰維之穴起筑賓,府舍大橫腹哀循,期門天突廉舌本,此是陰維脈維陰。
陰維脈起足少陰,內(nèi)踝之后尋筑賓,少腹之下稱府舍,大橫平臍是穴名,此穴去中三寸半,行至乳下腹哀明,期門直乳二肋縫,天突結(jié)喉下一寸注:●陰維起于諸陰之交者,謂起于足少陰腎經(jīng)之足內(nèi)踝后,上□分中,名曰筑賓穴也。
●與足太陰交于少腹下,去腹中行三寸半,府舍穴也。
●又平臍去中行三寸半,大橫穴也。
●又行至乳下二肋端縫之下二寸,腹哀穴也。
●又與足厥陰交于乳下二肋端縫,期門穴也。
●又與任脈交于結(jié)喉下一寸宛宛中,天突穴也。
●從天突穴上行,在頷下結(jié)喉上中央舌本下,廉泉穴,此陰維脈氣所發(fā)也(見圖八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