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言春氣溫和,夏氣暑熱,秋氣清涼,冬氣冰寒,此四時正氣之序也。冬時嚴寒,萬類深藏,君子固密,則不傷于寒。觸冒之者,乃為傷寒耳。其傷于四時之氣,皆能為病,而以傷寒為毒者,以其最為殺厲之氣焉。即病者為傷寒;不即病者,為寒毒藏于肌骨中,至春變?yōu)闇夭 J且孕量嘀,春夏必有溫病者,皆由其冬時觸冒之所致也。凡病傷寒而成溫者,先夏至日者為病溫,后夏至日者為病暑。其冬復有非節(jié)之暖,名為冬溫之毒,與傷寒大異也。
有病溫者,汗出輒復熱,而脈躁疾,不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為何?曰∶病名陰陽交,陰陽交者死也。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今邪氣交爭于骨肉之間而得汗者,是邪卻而精勝,則當食而不復熱。復熱者,邪氣也,汗者,精氣也。今汗出而輒復熱者,是邪勝也。汗出而脈尚躁盛者死。今脈不與汗相應(yīng),此不稱其病也,其死明矣。狂言者是失志,失志者死。今見三死,不見一生,雖愈必死。
凡皮膚熱甚,脈盛躁者,病溫也。其脈盛而滑者,汗且出也。凡溫病患,二三日,身軀熱,腹?jié)M,頭痛,食欲如故,脈直疾,八日死。四、五日,頭痛,腹?jié)M而吐脈來細強,十二日死,此病不治。八、九日,頭不疼,身不痛,目不赤,色不變,而反利,脈來牒牒,按不彈手,時大,心下堅,十七日死。病三、四日以下不得汗,脈大疾者生;脈細小難得者,死不治也。下利,腹中痛甚者,死不治。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存神攘辟,今附于后。
《養(yǎng)生方·導引法》云∶常以雞鳴時,存心念四海神名三遍,辟百邪止鬼,令人不病。
東海神名阿明 南海神名祝融 西海神名巨乘 北海神名禺強又云∶存念心氣赤,肝氣青,肺氣白,脾氣黃,腎氣黑,出周其身,又兼辟邪鬼。欲辟卻眾邪百鬼,常存心為炎火如斗,煌煌光明,則百邪不敢干之?梢匀溫疫之中。
溫病一日,太陽受病。太陽主表,表謂皮膚也。病在皮膚之間,故頭項腰脊痛。
溫病二日,陽明受病。病在于肌肉,故肉熱鼻干,不得眠,故可摩膏火炙,發(fā)汗而愈。
溫病三日,少陽受病,故胸脅熱而耳聾。三陽始傳病訖,未入于臟,故可發(fā)汗而愈。
溫病四日,太陰受病。太陰者,三陰之首也。三陽受病訖,傳入于陰,故毒瓦斯入胸膈之內(nèi),其病咽干腹?jié)M,故可吐而愈。
溫病五日,少陰受病。毒瓦斯入腹,其病口熱舌干而引飲,故可下而愈。
溫病六日,厥陰受病。毒瓦斯入腸胃,其病煩滿而陰縮,故可下而愈。
溫病七日,病法當愈,此是三陰三陽傳病竟故也。今七日病不除者,欲為再經(jīng)病也。再經(jīng)病者,是經(jīng)絡(luò)重受病也。
溫病八日以上病不解quanxiangyun.cn/yishi/者,或者諸經(jīng)絡(luò)重受于病,或經(jīng)發(fā)汗、吐、下之后,毒瓦斯未盡,所以病證不罷也。
溫病九日以上病不除者,或初一經(jīng)受病即不能相傳,或已傳三陽訖而不能傳于三陰,所以停滯累日,病證不罷,皆由毒瓦斯未盡,表里受邪,經(jīng)絡(luò)損傷,腑臟俱病也。
夫人冬月觸冒寒毒者,至春始發(fā)病,病初在表,或已發(fā)汗、吐、下而表證未罷,毒瓦斯不散,故發(fā)斑瘡。又冬月天時溫暖,人感乖戾之氣,未即發(fā)病,至春又被積寒所折,毒瓦斯不得發(fā)泄,至夏遇熱,溫毒始發(fā)出于肌膚,斑爛隱軫如錦文也。
此由陰氣少,陽氣多,故身熱而煩。其毒瓦斯在于心而煩者,則令人悶而欲嘔。若其胃內(nèi)有燥糞而煩者,則謬語而繞臍痛也。
夫病甚則棄衣而走,登高而歌,或至不食數(shù)日,逾垣上屋,所上,其非素所能也;病反能者,皆陰陽爭而外并于陽。四肢者,諸陽之本也。邪盛則四肢實,實則能登高而歌;熱盛于身,故棄衣欲走;陽盛,故妄言罵詈,不避親戚,大熱遍身,狂言而妄聞視也。
邪熱客于胸腑,上焦有熱,其人必飲水,水停心下,則上乘于肺,故令嗽。
胃中有熱,谷氣入胃,與熱相并,氣逆則嘔;蛲孪潞,飲水多,胃虛冷,亦為嘔也。
伏熱在胃,令人胸滿,胸滿則氣逆,氣逆則噦。若大下后,胃氣虛冷,亦令致噦。
熱氣入于腎臟,腎臟惡燥,熱盛則腎燥,腎燥則渴引飲。
溫病熱發(fā)四日,病在胸膈,當吐之愈。有得病一二日,便心胸煩滿,為毒已入,兼有痰實,亦吐之。
發(fā)汗不解,溫毒瓦斯瘀結(jié)在胃,小便為之不利,故變成黃,身如橘色。
熱毒在于胸腑,三焦隔絕,邪客于足少陰之絡(luò),下部脈不通,熱氣上攻喉咽,故痛或生
肝開竅于目,肝氣虛,熱毒乘虛上沖于目,故赤痛,重者生瘡翳也。
由五臟熱結(jié)所為。心主血,肺主氣,而開竅于鼻,邪熱傷于心,故衄。衄者,血從鼻出
諸陽受邪,熱初在表,應(yīng)發(fā)汗而不發(fā),致熱毒入深,結(jié)于五臟,內(nèi)有瘀血積,故吐血也
風熱入于腸胃,故令洞泄。若挾毒,則下黃赤汁及膿血。
熱毒甚者,傷于腸胃,故下膿血如魚腦,或如爛肉汁,此由溫毒瓦斯盛故也。
脾胃有熱積,發(fā)汗太過,則津液少,使胃干,結(jié)熱在內(nèi),故大便不通。
發(fā)汗后,津液少,膀胱有結(jié)熱,移入于小腸,故小便不通也。
熱攻腸胃,毒瓦斯既盛,谷氣漸衰,故三蟲動作,食人五臟,則下部生瘡,重者,肛爛見
謂病新瘥,津液未復,血氣尚虛,因勞動早,更生于熱,熱氣還入經(jīng)絡(luò),復成病也。
凡得溫毒病新瘥,脾胃尚虛,谷氣未復,若食犬、豬、羊肉并腸、血,及肥魚HT 脂膩食,此必大下利。下利則不可復救。又禁食餅餌,HT 膾,棗、栗諸生果難消物,則不消化quanxiangyun.cn/Article/,停積在于腸胃,便脹滿結(jié)實,大小便不通,因更發(fā)熱,復成病也。非但雜食,梳頭、洗浴諸勞事等,皆須慎之。
陰陽易病者,是男子、婦人溫病新瘥未平復,而與之交接,因得病者,名為陰陽易也。
其男子病新瘥未平復,而婦人與之交接得病者,名陽易。其婦人得病雖瘥未平復,男子與之交接得病者,名陰易。若二男二女,并不相易。所以呼為易者,陰陽相感動,其毒度著于人,如換易也。其病之狀,身體熱沖胸,頭重不舉,眼中生眵四肢拘急,小腹 痛,手足拳,皆即死。其亦有不即死者,病苦小腹里急,熱上沖胸,頭重不欲舉,百節(jié)解離,經(jīng)脈緩弱,氣血虛,骨髓竭,便恍恍吸吸,氣力轉(zhuǎn)少,著床不能搖動,起居仰人,或引歲月方
病雖瘥,陰陽未和,因早房室,令人陰腫縮入腹,腹 痛,名為交接之勞復也。
謂其人先有宿 ,或患虛勞、風冷、積聚、寒疝等疾,因溫熱病,發(fā)汗、吐、下之后,熱邪雖退,而血氣損傷,腑臟皆虛,故因茲而生諸病。
此病皆因歲時不和,溫涼失節(jié),人感乖戾之氣而生病,則病氣轉(zhuǎn)相染易,乃至滅門,延及外人,故須預服藥及為法術(shù)以防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