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語標準中國方劑數(shù)據(jù)庫中醫(yī)疾病數(shù)據(jù)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shù)據(jù)藥學下載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侶山堂 > 中醫(yī)書籍 > 正文:四肢部
    

正骨心法要旨:四肢部

骨骨者,肩端之骨,即肩腫骨臼端之上棱骨也。其臼含納 骨上端,其處名肩解,即肩HT 與 骨合縫處也,俗名吞口,一名肩頭。其下附于脊背,成片如翅者,名肩胛,亦名肩 ,俗名 板子骨。以上若被跌傷,手必屈轉向后,骨縫裂開,不能抬舉,亦不能向前,惟扭于肋后而已,其氣血…

骨者,肩端之骨,即肩腫骨臼端之上棱骨也。其臼含納 骨上端,其處名肩解,即肩HT 與 骨合縫處也,俗名吞口,一名肩頭。其下附于脊背,成片如翅者,名肩胛,亦名肩 ,俗名 板子骨。以上若被跌傷,手必屈轉向后,骨縫裂開,不能抬舉,亦不能向前,惟扭于肋后而已,其氣血皆壅聚于肘,肘腫如椎,其腫不能過腕,兩手筋反脹,瘀血凝滯,如腫處痛如針刺不移者,其血必化而為膿,則腕掌皆涼,或麻木。若 骨突出,宜將突出之骨向后推入合縫,quanxiangyun.cn/zhicheng/再將 筋向內撥轉,則 肘臂腕皆得復其位矣。內服補筋丸,外貼萬靈膏,燙洗用海桐皮湯,或敷白膠香散,或金沸草汁涂之亦佳。

補筋丸 此藥專治跌仆 閃,筋翻筋攣,筋脹筋粗,筋聚骨錯,血脈壅滯,宜腫青紫疼痛等證。

加皮 蛇床子沉香 丁香牛膝云苓 白蓮蕊 蓯蓉 菟絲當歸(酒洗) 熟地黃牡丹皮 宣木瓜(各一兩) 懷山藥(八錢) 人參木香(各三錢)

共為細末,煉蜜為丸,彈子大,每丸重三錢,用好無灰酒送下。

加減補筋丸

當歸(一兩) 熟地黃 白芍藥(各二兩) 紅花乳香 白云苓 骨碎補(各一兩) 廣陳皮(二兩) 沒藥(三錢) 丁香(五錢)

共為細末,煉蜜為丸,彈子大,每丸重三錢,用好無灰酒送下。

白膠香散 治皮破筋斷。

白膠香一味,為細末敷之。

又方∶

金沸草根,搗汁涂筋封口,二七日便可相續(xù)止痛。一帖即愈,不用再涂。

萬靈膏(見巔頂骨傷)

海桐皮湯(見兩顴骨傷)

骨,即肩下肘上之骨也。自肩下至手腕,一名肱,俗名胳膊,乃上身兩大支之通稱也,或墜車馬跌碎,或打斷,或斜裂,或截斷,或碎斷,打斷者有碎骨,跌斷者則無碎骨,壅腫疼痛,心神忙亂,遍體麻冷,皆用手法,循其上下前后之筋,令得調順,摩按其受傷骨縫,令得平正,再將小杉板周遭逼定,外用白布纏之,內服正骨紫金丹,外貼萬靈膏。如壅腫不消,外以散瘀和傷湯洗之。

正骨紫金丹 萬靈膏 散瘀和傷湯(俱見巔頂骨傷)

肘骨

肘骨者,胳膊中節(jié)上、下支骨交接處也,俗名鵝鼻骨。若跌傷其肘尖向上突出,疼痛不止,汗出戰(zhàn)栗,用手法翻其臂骨,拖肘骨令其合縫。其斜彎之筋,以手推摩,令其平復,雖實時能垂能舉,仍當以養(yǎng)息為妙。若壅腫疼痛,宜內服正骨紫金丹,外貼萬靈膏

萬靈膏 正骨紫金丹(俱見巔頂骨傷)

臂骨

臂骨者,自肘至腕有正輔二根,其在下而形體長大,連肘尖者為臂骨;其在上而形體短細者為輔骨,俗名纏骨。疊并相倚,俱下接于腕骨焉。凡臂骨受傷者,多因迎擊而斷也;驍啾圯o二骨,或惟斷一骨,瘀血凝結疼痛,以手法接對端正,貼萬靈膏,竹簾裹之,加以布條扎緊。三日后開簾視之,以手指按其患處,或仍有未平,再揉摩其瘀結之盤,令復其舊,換貼膏藥,仍以竹簾裹之,每日清晨服正骨紫金丹。

萬靈膏 正骨紫金丹(俱見巔頂骨傷)

腕骨

腕骨,即掌骨乃五指之本節(jié)也,一名壅骨,俗名虎骨。其骨大小六枚,湊以成掌,非塊然一肌也;喜⒔颖圯o兩骨之端,其外側之骨名高骨,一名銳骨,亦名踝骨,俗名龍骨,以其能宛屈上下,故名quanxiangyun.cn/kuaiji/曰腕。若墜車馬,手掌著地,只能傷腕;若手指著地,其指翻貼于臂上者,則腕縫必分開。傷腕者,壅腫疼痛,法以兩手揉摩其腕,內服正骨紫金丹,外貼萬靈膏;若手背向后翻貼于臂者,以兩手促其手背,輕輕回翻之,令復其位,仍按摩其筋,必令調順,內服人參紫金丹,外敷混元膏。

正骨紫金丹 萬靈膏 混元膏(俱見巔頂骨傷)

人參紫金丹(見山角骨傷)

五指骨

五指之骨,名錘骨,即各指本節(jié)之名也。若被打折,五指皆同,株連腫痛,因其筋皆相連也。手掌與背,其外體雖混一不分,而其骨在內,乃各指之本節(jié)相連而成者也。若手背與手心,皆堅硬壅腫熱痛,必正其骨節(jié),則無后患。若不實時調治,其所壅之血,后必化而為膿。氣盛者,服瘡毒之劑,調治可愈;氣虛者,將來成漏矣。洗以散瘀和傷湯,貼萬靈膏。

散瘀和血湯 萬靈膏(俱見巔頂骨傷)

四肢圖(圖缺)

竹節(jié)骨

竹節(jié)骨,即各指次節(jié)之名也。跌打損傷,骨碎筋彎,指不能伸,以手捻其屈節(jié),則指必舒直,洗以散瘀和傷湯,貼以萬靈膏。如指甲縫蓄積毒血,其甲必脫落,若再生指甲,其形多不如舊。若第三節(jié)有傷,治同次節(jié),其指甲名爪甲。

散瘀和傷湯 萬靈膏(俱見巔頂骨傷)

胯骨

胯骨,即髖骨也,又名髁骨。若素受風寒濕氣,再遇跌打損傷,瘀血凝結,腫硬筋翻,足不能直行,筋短者,腳尖著地,骨錯者,臀努斜行。宜手法推按胯骨復位,將所翻之筋向前歸之,其患乃除。宜服加味健步虎潛丸,熏洗海桐皮湯,灸熨定痛散。

加味健步虎潛丸 專治跌打損傷,氣血虛衰,下部腰、胯、膝、腿疼痛,酸軟無力,步履艱難。服此藥至一百日,舒筋止痛,活血補氣,健旺精神。

膠(蛤粉炒成珠) 鹿角膠(蛤粉炒成珠) 虎脛骨酥油炙) 何首烏黑豆拌,蒸曬各九次)川牛膝(酒洗曬干) 杜仲汁炒斷絲) 鎖陽 當歸(酒洗炒干,各二兩) 威靈仙(酒洗) 黃柏(酒洗曬干,小鹽少許酒炒) 人參(去蘆) 羌活 干姜 白芍藥(微炒) 云白術(土炒,各一兩) 熟地黃(三兩) 大川附子童便鹽水各一碗,生姜二兩;切片同煮一整日,令極熟,水干再添,鹽水煮畢取出,剝皮切薄片,又換凈水,入川黃連五錢,甘草五錢,同煮長香三炷,取出曬干,如琥珀明亮色方用,一兩五錢)

共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錢,空心淡鹽湯送下。冬日淡黃酒送下。

海桐皮湯(見兩顴骨傷)

定痛散(見山角骨傷)

環(huán)跳

環(huán)跳者,髖骨外向之凹,其形似臼,以納髀骨之上端如杵者也,名曰機,又名髀樞,即環(huán)跳穴處也;蛞虻驌p傷,或 墊掛鐙,以致樞機錯努,青紫腫痛,不能步履,或行止欹側艱難。宜先服正骨紫金丹,洗以海桐皮湯,貼萬靈膏,常服健步虎潛丸。

正骨紫金丹(見巔頂骨傷)

萬靈膏(見巔頂骨傷)

海桐皮湯(見兩顴骨傷)

虎潛丸(見髖骨傷)

大楗骨

一名髀骨,上端如杵,入于髀樞之臼,下端如錘,接于 骨,統(tǒng)名曰股,乃下體兩大支之通稱也,俗名大腿骨。墜馬擰傷,骨碎筋腫,黑紫清涼,外起白泡,乃因骨碎氣泄,此證治之鮮效。如人年少氣血充足者,雖形證腫痛而不昏沉,無白泡者可治。法以兩手按摩碎骨,推拿復位,再以指頂按其傷處,無錯落之骨,用竹簾裹之,每日早服正骨紫金丹。俟三日后,開簾視之,若有不平處,再捻筋結令其舒平,貼萬靈膏,仍以竹簾裹之。

正骨紫金丹(見巔頂骨傷)

萬靈膏(見巔頂骨傷)

膝蓋骨

膝蓋骨即連骸,亦名臏骨。形圓而扁,覆于楗 上下兩骨之端,內面有筋聯(lián)屬。其筋上過大腿,至于兩脅,下過骨,至于足背。如有跌打損傷,膝蓋上移者,其筋即腫大,株連于 內之筋, 內之筋,上連腰胯,故每有腰屈疼痛之證,或下移 骨則 腫,或足腹冷硬,步履后拽斜行也。若膝蓋離位向外側者,則內筋腫大;向內側者,則筋直 腫。宜詳視其骨如何斜錯,按法推拿,以復其位。內服補筋丸,以定痛散灸熨之,熏八仙逍遙湯則愈。

補筋丸 (見 骨傷)

定痛散(見山角骨傷)

八仙逍遙湯(見玉梁骨傷)

骨,即膝下踝上之小腿骨,俗名 脛骨者也。其骨二根,在前者名成骨,又名 骨,其形粗;在后者名輔骨,其形細,又俗名勞堂骨。若被跌打損傷,其骨尖斜突外出,肉破血流不止,疼痛呻吟聲細,飲食少進,若其人更氣血素弱,必致危亡。宜用手法,按筋正骨令復其位,貼萬靈膏,以竹簾裹住,再以白布纏之,先服正骨紫金丹,繼服健步虎潛丸。

萬靈膏 正骨紫金丹(俱見巔頂骨傷)

健步虎潛丸(見髖骨傷)

踝骨

踝骨者, 骨之下,足跗之上,兩旁突出之高骨也。在內者名內踝,俗名合骨;在外者為外踝,俗名核骨。

或馳馬墜傷,或行走錯誤,則后跟骨向前,腳尖向后,筋翻肉腫,疼痛不止。先用手法撥筋正骨,令其復位,再用竹板夾定跟骨,縛于 骨之上。三日后解縛視之,以枕支于足后,用手扶筋,再以手指點按其筋結之處,必令端平。內服正骨紫金丹,灸熨以定痛散,洗以海桐皮湯,常服健步虎潛丸。若稍愈后,遽行勞動,致 骨之端,向里歪者,則內踝突出腫大;向外歪者,則外踝突出腫大,血脈瘀聚凝結,步履無力,足底欹斜,頗費調治。

故必待氣血通暢全復,始可行動。

正骨紫金丹(見巔頂骨傷)

定痛散(見山角骨傷)

海桐皮(見兩顴骨傷)

健步虎潛丸(見髖骨傷)

跗骨

跗者足背也,一名足趺,俗稱腳面,其骨乃足趾本節(jié)之骨也。其受傷之因不一,或從隕墜,或被重物擊壓,或被車馬 砑,若僅傷筋肉,尚屬易治;

若骨體受傷,每多難治。先以手法輕輕搓摩,令其骨合筋舒,洗以海桐皮、八仙逍遙等湯,貼以萬靈膏,內服舒筋定痛之劑,及健步虎潛丸、補筋丸。

海桐皮湯(見山角骨傷)

八仙逍遙湯(見玉梁骨傷)

健步虎潛丸(見髖骨傷)

補筋丸(見 骨傷)

足五趾骨

趾者,足之指也。名以趾者,所以別于手也,俗名足節(jié)。其節(jié)數(shù)與手之骨節(jié)同,大指本節(jié)后內側圓骨努突者,一名核骨,又名 骨,俗呼為孤拐也。趾骨受傷,多與跗骨相同,惟奔走急迫,因而受傷者多,治法與跗骨同。

跟骨

跟骨者,足后跟骨也,上承 輔二骨之末,有大筋附之,俗名腳攣筋,其筋從跟骨過踝骨,至腿肚里,上至中,過臀抵腰脊至頂,自腦后向前至目 ,皆此筋之所達也。若落馬墜蹬等傷,以至跟骨擰轉向前,足趾向后,即或骨未碎破而縫隙分離,自足至腰脊諸筋,皆失其常度,拳攣疼痛,宜撥轉如舊,藥餌調治,皆同前法。

【按】正骨紫金丹、混元膏、散瘀和傷湯、海桐皮湯、萬靈膏諸藥,皆內庭常用經驗之方,故以上諸證,多引用之。其或跌打損傷證中,而又兼他病者,則不止此數(shù)藥也。故采前人舊載諸方,集于末卷,以示證治之法,有不可狹隘者焉。

四肢圖(圖缺)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關于我們 -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申明 -誠聘英才 - 網站地圖 - 醫(yī)學論壇 - 醫(yī)學博客 - 網絡課程 - 幫助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站 中網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