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之正骨科,即古跌打損傷之證也。專從血論,須先辨或有瘀血停積,或為亡血過多,然后施以內(nèi)治之法,庶不有誤也。夫皮不破而內(nèi)損者,多有瘀血;破肉傷 ,每致亡血過多。二者治法不同。有瘀血者,宜攻利之;
亡血者,宜補而行之。但出血不多,亦無瘀血者,以外治之法治之,更察其所傷上下輕重淺深之異,經(jīng)絡氣血多少之殊,必先逐去瘀血,和榮止痛,然后調(diào)養(yǎng)氣血,自無不效。若夫損傷雜證論中不及備載者,俱分門析類詳列于后,學人宜盡心焉。
凡跌打損傷、墜墮之證,惡血留內(nèi),則不分何經(jīng),皆以肝為主。蓋肝主血也,故敗血凝滯,從其所屬必歸于肝,其痛多在脅肋小腹者,皆肝經(jīng)之道路也。若壅腫痛甚或發(fā)熱自汗,皆宜斟酌虛實,然后用調(diào)血行經(jīng)之藥。王好古云∶登高墜下撞打等傷,心腹胸中停積瘀血不散者,則以上、中、下三焦分別部位,以施藥餌。瘀在上部者,宜犀角地黃湯;瘀在中部者,宜桃仁承氣湯;瘀在下部者,宜抵當湯之類。須于所用湯中加童便好酒,同煎服之。虛人不可下者,宜四物湯加穿山甲。若瘀血已去,則以復元通氣散加當歸調(diào)之!秲(nèi)經(jīng)》云∶形傷作痛,氣傷作腫。又云∶先腫而后痛者,形傷氣也;先痛而后腫者,氣傷形也。凡打仆閃錯,或惱怒氣滯血凝作痛,及元氣素弱,或因叫號血氣損傷,或過服克伐之劑,或外敷寒涼之藥,致氣血凝結(jié)者,俱宜用活血順氣之劑。后列諸方,以備選用。
水煎服。
桃仁承氣湯
抵當湯
水蛭 虻蟲(去翅、足,各三十枚) 大黃(酒浸,三兩) 桃仁(去皮、尖,三十枚)
水煎,去渣,取三升,溫服一升,不下再服。
柴胡(五錢) 當歸 穿山甲(炮) 栝蔞根(各三錢) 甘草 紅花(各二錢) 桃仁(去皮、尖,五十個)大黃(酒浸,一兩)
上將桃仁研爛,余藥銼,如麻豆quanxiangyun.cn/kuaiji/大,每服一兩。水二盅,酒半盞,煎至七分,去渣,大溫,食前服,以利為度。
巴戟湯
巴戟(去心) 大黃(各半兩) 當歸 地黃 芍藥 川芎(各一兩)
上為末,水煎服,以利為度。
破血消痛湯
羌活 防風 官桂(各一錢) 蘇木(一錢半) 柴胡 連翹 當歸梢(各二錢) 麝香(另研,少許)水蛭(炒去煙盡,另研,二錢)
上為粗末,共一服,酒二大盞,水一盞,水蛭、麝香另研如泥,余藥煎至一大盞,去火,稍熱,調(diào)二味服之,兩服立愈。
清心藥
牡丹皮 當歸 川芎 赤芍藥 生地黃 黃芩 黃連 連翹 梔子 桃仁 甘草(各等分)
止痛藥
當歸 牛膝 川芎 懷慶生地 赤芍藥 白芷 羌活 獨活 杜仲 續(xù)斷(各一兩) 肉桂 八角茴香乳香 沒藥(各五錢) 南木香 丁皮 沉香 血竭(各二錢半)
上為末,老酒調(diào)用。
活血順氣何首烏散
何首烏(三錢) 當歸 赤芍藥 白芷 烏藥 枳殼 防風 甘草 川芎 陳皮 香附 紫蘇 羌活 獨活肉桂(各一錢)
上薄荷、生地黃煎,入酒和服。疼痛甚者,加乳香、沒藥。
調(diào)經(jīng)散
川芎 當歸 芍藥 黃 (各一錢半) 青皮 烏藥 陳皮 熟地黃 乳香(各一錢)
上作一服,水二盅,煎至一盅,不拘時服。
牡丹皮散
牡丹皮 當歸 骨碎補 紅花(酒浸) 續(xù)斷 乳香 沒藥 桃仁 川芎 赤芍藥 生地黃(各等分)
上水酒煎服,卻用秫米飯熱罨縛,冷又蒸熱,換縛。
當歸 川芎 白芍藥 懷慶生地(各二錢) 陳皮 白術(shù) 紅花(各一錢) 桃仁(十枚)
上生地黃煎服。骨節(jié)疼,加羌活、獨活。痛不止,加乳香、沒藥。
當歸 川芎 白芍藥 熟地黃 防風連翹 羌活 獨活 乳香 沒藥 白芷 續(xù)斷 杜仲(各等分)
上生地黃煎,入童便和服,不可用酒。氣虛,加人參、白術(shù)、黃 。
復元通氣散
木香 茴香(炒) 青皮(去皮) 穿山甲(酥炙) 陳皮 白芷 甘草 漏蘆 貝母(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一二錢,溫酒調(diào)下。
傷損之證,或患處或諸竅出血者,此肝火熾盛,血熱錯經(jīng)而妄行也,用加味逍遙散清熱養(yǎng)血。若中氣虛弱,血無所附而妄行,用加味四君子湯、補中益氣湯;蛟獨鈨(nèi)脫不能攝血,用獨參湯加炮姜以回陽;如不應,急加附子。如血蘊于內(nèi)而嘔血者,用四物湯加柴胡、黃芩。凡傷損而犯勞碌,或怒氣肚腹脹悶,或過服寒毒等藥致傷陽絡者,則為吐血、衄血、便血、尿血;傷于陰絡者,則為血積、血塊、肌肉青黑,此皆臟腑虧損,經(jīng)隧失職,急補脾、肺二臟自愈矣。
加味逍遙散
白術(shù) 茯苓 當歸 白芍(各二錢) 柴胡(一錢) 薄荷(五分) 黑梔丹皮(各一錢五分)
水煎服。
補中益氣湯
人參(二錢) 黃 (炙,二錢) 白術(shù)(炒,一錢五分) 當歸(一錢五分) 升麻(五分) 柴胡(五分)陳皮(八分) 甘草(炙,三分)
引用姜、棗,水煎服。
四君子湯
人參 白術(shù) 茯苓(各二錢) 甘草(炙,一錢)
引用姜、棗,水煎服。
四物湯
當歸(三錢) 川芎 白芍藥(二錢) 熟地黃(三錢)
水煎服。
獨參湯
人參(一兩)
水煎服。
傷損瘀血泛注之證,乃跌仆血滯所致。蓋氣流而注,血注而凝,或注于四肢關(guān)節(jié),或留于胸腹腰臀,或漫腫,或結(jié)塊,初起皆屬肝、脾郁火。急用蔥熨法,內(nèi)服小柴胡湯以清肝火,次用八珍湯以壯脾胃,或益氣養(yǎng)榮湯,久服自然收功。若日久潰破而氣血虛者,宜十全大補湯;若潰而寒邪凝滯不斂者,宜豆豉餅祛散之。此證若不補氣血,不慎起居,不戒七情,或用寒涼克伐,俱屬不治。
小柴胡湯
柴胡(二錢) 黃芩(一錢五分) 半夏(制) 人參(各一錢) 甘草(炙,五分)
引用姜二片,水煎服。
八珍湯
即四君子湯四物湯,相和為劑也。
益氣養(yǎng)榮湯
人參 黃 (炒) 當歸 川芎 熟地黃 白芍(炒) 香附 貝母 茯苓 陳皮(各一錢) 白術(shù)(二錢)柴胡(六分) 甘草 桔梗(各五分)
十全大補湯
即八珍湯加黃 、肉桂各一錢。
豆豉餅
江西豆豉上一味為末,唾津和作餅子,如錢大,濃二分,置患處,以艾壯于餅上灸之,干則再易。
蔥熨法(方見囟骨傷)
傷損之證腫痛者,乃瘀血凝結(jié)作痛也。若脹而重墜,色或青黑,甚則發(fā)熱作渴汗出者,乃經(jīng)絡壅滯,陰血受傷也。宜先刺去惡血以通壅塞,后用四物湯以調(diào)之。
四物湯(方見傷損出血)
傷損之證血虛作痛者,其證則發(fā)熱作渴,煩悶頭暈,日晡益甚,此陰虛內(nèi)熱之證。宜八珍湯加丹皮、麥冬、五味子、肉桂、骨碎補治之。
八珍湯(方見瘀血泛注)
傷損嘔吐黑血者,始因打仆傷損,敗血流入胃脘,色黑如豆汁,從嘔吐而出也。形氣實者,用百合散;形氣虛者,加味芎 湯。
百合散
川芎 赤芍藥 當歸 百合 生地 側(cè)柏葉 荊芥 犀角 丹皮 黃芩 黃連 梔子 郁金 大黃(各一錢)
水煎,加童便和服。
加味芎 湯
芎 當歸 白術(shù) 百合(水浸一日) 荊芥(各一錢)
水一盅半,酒半盅,煎八分,不拘時服。
傷損之發(fā)熱者,若因出血過多,脈洪大而虛,重按之全無者,此血虛發(fā)熱也,用當歸補血湯;脈若沉微,按之軟弱者,此陰盛發(fā)熱也,宜用四君子湯加炮姜、附子;若發(fā)熱煩躁,肉 筋惕者,此亡血也,宜用圣愈湯;如發(fā)熱汗出不止者,此血脫也,宜用獨參湯。血脫之證,其脈實者難治,細小者易治。
當歸補血湯
黃 (炙,一兩) 當歸(三錢)
水煎服。
圣愈湯
人參 川芎 當歸 熟地黃 生地 黃 (炙,各等分)
水煎服。
四君子湯 獨參湯(俱見傷損出血)
傷損之證,肌肉作痛者,乃榮衛(wèi)氣滯所致,宜用復元通氣散;筋骨間作痛者,肝腎之氣傷也,用六味地黃丸。
六味地黃丸
熟地黃(八兩) 山萸肉(去核,四兩) 懷山藥(四兩) 牡丹皮(三兩) 澤瀉(三兩) 茯苓(三兩)
共為末,煉蜜丸桐子大,空心,白湯服三錢。
復元通氣散(方見傷損內(nèi)證)
傷損之證,骨傷作痛者,乃傷之輕者也。若傷重,則或折、或碎,須用手法調(diào)治之,其法已詳列前篇。此乃磕蹦微傷,骨間作痛,肉色不變,宜外用蔥熨法,內(nèi)服沒藥丸,日間服地黃丸自愈矣。
沒藥丸
沒藥(去油) 乳香(去油) 川芎 川椒(去閉口及目) 芍藥 當歸(各半兩) 自然銅(火 淬七次,二錢半)
上為細末,用黃蠟二兩熔化,入藥末攪勻,丸彈子大,每服一丸,酒一盅化開,煎五分熱服。
蔥熨法(方見囟骨傷)
地黃丸(方見肌肉作痛)
傷損之證,胸腹痛悶者,多因跳躍捶胸,閃挫舉重,勞役恚怒所致。其胸腹喜手摸者,肝火傷脾也,用四君子湯加柴胡、山梔;如畏手摸者,肝經(jīng)血滯也,用四物湯加柴胡、山梔、桃仁、紅花;若胸脅悶痛,發(fā)熱晡熱,肝經(jīng)血傷也,用加味逍遙散;若胸脅悶痛,飲食少思,肝脾氣傷也,用四君子湯加芎、歸、柴、梔、丹皮;若胸腹脹滿,飲食少思,肝脾氣滯也,用六君子湯加柴胡、芎、歸;若胸腹不利,食少無寐,脾氣郁結(jié)也,用加味歸脾湯;若痰氣不利,脾肺氣滯也,用二陳湯加白術(shù)、芎、歸、山梔、大麻、鉤藤鉤。如因過用風熱之藥,致肝血受傷,肝火益甚,或飲糖酒則腎水益虛,脾火益熾,若用大黃、芍藥內(nèi)傷陰絡,反致下血。少壯者,必成痼疾;老弱者,多致不起。
加味歸脾湯
黑梔(一錢) 牡丹皮(一錢) 人參(一錢) 黃 (炙,一錢五分) 白術(shù)(炒,一錢五分) 茯神(二錢) 棗仁(炒,一錢五分) 當歸(一錢) 木香(五分) 遠志(去心,八分) 圓肉(二錢) 甘草(炙,五分)
引用姜、棗,水煎服。
二陳湯
陳皮(一錢五分) 半夏(制,二錢) 茯苓(二錢) 甘草(五分)
引用姜,水煎服。
六君子湯
即四君子湯加陳皮、半夏各一錢五分。
引用姜、棗,水煎服。
四君子湯 四物湯 加味逍遙湯(俱見傷損出血)
傷損脅肋脹痛之證,如大便通和,喘咳吐痰者,肝火侮肺也,用小柴胡湯加青皮、山梔清之;若胸腹脹痛,大便不通,喘咳吐血者,乃瘀血停滯也,用當歸導滯散通之!秲(nèi)經(jīng)》云∶肝藏血,脾統(tǒng)血,蓋肝屬木,木勝侮土,其脾氣必虛。宜先清肝養(yǎng)血,則瘀血不致凝滯,次壯脾胃,則氣血充盛。若行克伐,則虛者益虛,滯者益滯,禍不旋踵矣。
當歸導滯散
川大黃(一兩) 當歸(二錢五分) 麝香(少許)
上三味,除麝香另研外,為極細末,后入麝香令勻,每服三錢,熱酒一杯調(diào)下。
又方
川大黃 當歸(各二兩)
上共為細末,每服三錢,不拘時,溫酒調(diào)服。
小柴胡湯 (方見瘀血泛注)
傷損腹痛之證,如大便不通,按之痛甚者,瘀血在內(nèi)也,用加味承氣湯下之;既下而痛不止,按之仍痛,瘀血未盡也,用加味四物湯補而行之;若腹痛按之反不痛者,血氣傷也,用四物湯加參、 、白術(shù),補而和之;若下而胸脅反痛,肝血傷也,用四君子湯加芎、歸補之;既下而發(fā)熱,陰血傷也,用四物湯加參術(shù)補之;既下而惡寒,陽氣傷也,用十全大補湯補之;既下而惡寒發(fā)熱者,氣血傷也,用八珍湯補之;下而欲嘔者,胃氣傷也,用六君子湯加當歸補之;下而泄瀉者,脾腎傷也,用六君子湯加肉果、補骨脂補之;若下后手足俱冷,昏憒出汗,陽氣虛寒也,急用參附湯;若吐瀉而手足俱冷,指甲青者,脾腎虛寒之甚也,急用大劑參附湯;口噤、手撒、遺尿、痰盛、唇青體冷者,虛極之壞證也,急用大劑參附湯,多有得生者。
加味承氣湯
大黃 樸硝(各二錢) 枳實 濃樸 當歸 紅花(各一錢) 甘草(五分)
水酒各半,煎服。
參附湯
人參(或五錢或一兩) 制附子(或三錢或五錢)
引用姜,水煎服。
四君子湯 四物湯(俱見傷損出血)
六君子湯(方見胸腹痛悶)
八珍湯 十全大補湯(俱見瘀血泛注)
傷損而少腹引陰莖作痛者,乃瘀血不行,兼肝經(jīng)郁火所致。宜用小柴胡湯加大黃、黃連、山梔服之。待痛勢已定,再用養(yǎng)血之劑,自無不愈矣。此病若誤認為寒證而投以熱藥,重則必危,輕則損目,治者宜慎之。
小柴胡湯(方見瘀血泛注)
傷損腰痛、脊痛之證,或因墜墮,或因打仆,瘀血留于太陽經(jīng)中所致,宜地龍散治之。
地龍散
地龍 官桂 蘇木(各九分) 麻黃(七分) 黃柏 當歸尾(各二錢五分) 桃仁(九個) 甘草(三錢五分)
上水煎,食前服。
傷損之證,頭目眩暈,有因服克伐quanxiangyun.cn/shouyi/之劑太過,中氣受傷,以致眩暈者;有因亡血過多,以致眩暈者。如兼腹脹嘔吐,宜用六君子湯,兼發(fā)熱作渴不思飲食者,宜十全大補湯。
六君子湯(方見胸腹痛悶)
十全大補湯(方見瘀血泛注)
傷損之證,煩躁而面赤口干作渴,脈洪大按之如無者,宜用當歸補血湯;如煩躁自汗頭暈,宜用獨參湯;如煩躁不寐,宜用加味歸脾湯;如煩躁脅痛,宜用柴胡四物湯;如亡血過多煩躁者,宜用圣愈湯。
加味歸脾湯(方見胸腹痛悶)
當歸補血湯 圣愈湯(俱見發(fā)熱)
柴胡四物湯 (即四物湯加柴胡、黃芩。方見傷損出血。)
獨參湯(方見傷損出血)
傷損之證而喘咳者,若因出血過多,面黑胸脹,胸膈痛而發(fā)喘者,乃氣虛血乘于肺也,急用二味參蘇飲,緩則難救。若咳血衄血而喘者,乃氣逆血蘊于肺也,只宜活血行氣,不可用下法,宜十味參蘇飲治之。
二味參蘇飲
人參(一兩) 蘇木(二兩)
水煎服。
十味參蘇飲
人參 紫蘇 半夏 茯苓 陳皮 桔梗 前胡 葛根 枳殼(各一錢) 甘草(五分)
引用姜二片,水煎服。
傷損昏憒乃傷之至重,以致昏憒不知人事,宜急灌以獨參湯。雖內(nèi)有瘀血,斷不可下,急用花蕊石散內(nèi)化之;蓋恐下之,因瀉而亡陰也。若元氣虛甚者,尤不可下,亦用前散以化之。凡瘀血在內(nèi),大便不通,用大黃、樸硝;血凝而不下者,須用木香、肉桂二三錢,以熱酒調(diào)灌服之,血下乃生,怯弱之人,用硝、黃而必加木香、肉桂同煎者,乃假其熱以行其寒也。
花蕊石散
石硫黃(四兩) 花蕊石(二兩)
上二味合勻,用瓦罐一個,入藥在內(nèi),封口,外用紙筋鹽泥周遭固濟,候泥干,安四方磚上,書八卦五行字,用炭十斤籠疊周匝,自午時,從下著火漸漸上徹,直至經(jīng)宿炭盡火冷,又放經(jīng)宿,罐冷取出研細,用絹羅羅過,瓷盒收貯。每服三錢,以童便調(diào)服。
傷損作嘔,若因痛甚,或因克伐而傷胃者,宜四君子湯加當歸、半夏、生姜;因忿怒而肝傷者,用小柴胡湯加山梔、茯苓;因痰火盛者,用二陳湯加姜炒黃連、山梔;因胃氣虛者,用補中益氣湯加生姜、半夏;因出血過多者,用六君子湯加當歸。
四君子湯 補中益氣湯(俱見傷損出血)
小柴胡湯 (方見瘀血泛注)
二陳湯 六君子湯(俱見胸腹痛悶)
傷損作渴,若因亡血過多者,用四物湯加人參、白術(shù),如不應,用人參、黃 以補氣,當歸、熟地以補血,或用八珍湯。若胃熱傷津液者,用竹葉黃 湯;如胃虛津液不足,用補中益氣湯;如胃火熾盛,用竹葉石膏湯;
若煩熱作渴、小便淋澀,乃腎經(jīng)虛熱,非地黃丸不能救。
竹葉黃 湯
淡竹葉(二錢) 人參 黃 生地黃 當歸 川芎 麥冬 芍藥 甘草 石膏( ) 黃芩(炒) 半夏(各一錢)
水煎服。
竹葉(三把) 石膏(一斤) 人參(三兩) 甘草(炙,二兩) 麥冬(一升) 半夏(半升) 粳米(半升)
引用生姜,水煎服。
四物湯 補中益氣湯(俱見傷損出血)
八珍湯(方見瘀血泛注)
六味地黃丸(方見肌肉作痛)
傷損之證,大便秘結(jié),若因大腸血虛火熾者,用四物湯送潤腸丸,或以豬膽汁導之。若腎虛火燥者,用六味地黃丸;若腸胃氣虛,用補中益氣湯;若大便秘結(jié),里實氣壯,腹痛堅硬者,用玉燭散。
潤腸丸
大黃 當歸尾 羌活(各五錢) 桃仁 麻仁(各一兩)
上為末,煉蜜丸彈子大,空心,白湯送下。
豬膽汁導法
大豬膽一枚,瀉汁和法醋少許,以灌谷道內(nèi),如一時頃,當大便,出宿食惡物甚效。
玉燭散
生地黃 當歸 川芎 赤芍藥 大黃(酒浸) 芒硝引用生姜,水煎服。
四物湯 補中益氣湯(俱見傷損出血)
六味地黃丸(方見肌肉作痛)
傷損之外挾表邪者,其脈必浮緊,證則發(fā)熱體痛。形氣實者,宜疏風敗毒散;形氣虛者,宜加味交加散,或羌活乳香湯以散之。
疏風敗毒散
當歸 川芎 白芍藥 熟地黃 羌活 獨活 桔梗 枳殼 柴胡 白茯苓 白芷 甘草 紫蘇 陳皮 香附
上生姜、生地黃煎,入酒和服。
加味交加散
當歸 川芎 白芍藥 生地黃 蒼術(shù) 濃樸 陳皮 白茯苓 半夏 羌活 獨活 桔梗 枳殼 前胡 柴胡干姜 肉桂 甘草
上生姜煎服。有熱者,去干姜、肉桂。
羌活乳香湯
羌活 獨活 川芎 當歸 赤芍藥 防風 荊芥 丹皮 續(xù)斷 紅花 桃仁 乳香
上生地黃煎服。有熱者,加柴胡、黃芩。
補損續(xù)筋丸 治跌打仆墜,骨碎筋斷肉破,疼痛不息。
當歸(酒洗,五錢) 川芎 白芍(炒) 熟地(各三錢) 廣木香 丹皮 乳香(去油凈) 沒藥(去油凈,各五錢) 骨碎補 自然銅 紅花 瓜兒血竭(各三錢) 朱砂(五錢) 丁香(一錢) 人參(一兩) 虎骨(酥油炙,二兩) 古銅錢(三文)
共為細末,煉蜜為丸,每服三錢,淡黃酒、童便化服。
補損接骨仙丹 治證同前。
當歸(酒洗) 川芎 白芍(炒) 熟地 補骨脂 五靈脂 廣木香 地骨皮 防風(各五錢) 乳香(去油凈)沒藥(去油凈) 瓜兒血竭(各一錢)
上銼一處,用夜合花樹根皮五錢,同入大酒壺內(nèi),加燒酒同煮,一炷香,取出溫服。
止血定痛生肌散 治傷損等證,失血過多,或因克伐致血氣耗損,惡寒發(fā)熱煩躁。
乳香(去油凈) 沒藥(去油凈) 龍骨(各三錢) 血竭(二錢) 黃丹(飛過,五錢) 香白芷(二錢五分)軟石膏( 去火毒,一兩) 潮腦(少許)
共為細末,瓷器盛之,每以糝患處,止痛生肌。
敷跌打青腫方
生梔子同飛羅面搗涂之,以布纏裹,拔出青毒即消。
回陽玉龍膏 專敷跌打損傷,氣虛寒冷。
草烏(炒,二錢) 南星(煨,一兩) 軍姜(煨,一兩) 白芷(一兩) 赤芍(炒,一兩) 肉桂(五錢)
共為末,蔥湯調(diào)搽,熱酒亦可。
太乙膏 治傷口不收,貼之生肌長肉。
香麻油 當歸 生地 生甘草三味入油內(nèi)炸枯,去渣,再以絲棉濾凈,再入凈鍋,熬至滴水不散,入炒飛黃丹八兩,又用慢火,熬至滴水成珠,取起少頃,入白蠟、黃蠟,各一兩,微火再熬,取起少定,入去油凈乳香、沒藥各五錢攪勻,收瓷器內(nèi),過三宿可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