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wǎng)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wǎng)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shù)語標準中國方劑數(shù)據(jù)庫中醫(yī)疾病數(shù)據(jù)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yīng)中草藥圖譜藥物數(shù)據(jù)藥學下載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侶山堂 > 中醫(yī)書籍 > 正文:嘔吐噦
    

醫(yī)學從眾錄:嘔吐噦

吐者,有物無聲。噦者,有聲無物。嘔者;聲物俱出,總屬于胃。時醫(yī)以二陳湯加藿香、砂仁統(tǒng)治之。雖是庸淺活套,尚不礙理,余亦從之。但當分別寒熱虛實表里而加減耳。寒者,口和身冷,或兼腹痛,脈必遲細,吐出如多有冷氣,宜再加吳萸、干姜、丁香之類。熱者,或為熱渴,…

吐者,有物無聲。噦者,有聲無物。嘔者;聲物俱出,總屬于胃。時醫(yī)以二陳湯加藿香、砂仁統(tǒng)治之。雖是庸淺活套,尚不礙理,余亦從之。但當分別寒熱虛實表里而加減耳。

寒者,口和身冷,或兼腹痛,脈必遲細,吐出如多有冷氣,宜再加吳萸、干丁香之類。熱者,或為熱渴,或為煩躁,脈必洪數(shù),吐必涌猛,形氣聲色,必皆壯歷,宜再加黃芩、黃連麥冬沙參、竹茹之類。實者,或因食滯,必多脹滿,宜再加濃樸、山楂麥芽、神曲之類;或因氣逆必痛連脅筋,宜再加撫芎、香附、紫蘇、連翹之類,或另用左金丸、逍遙散之類。表者,邪自外至,必頭痛發(fā)熱,宜倍用生姜。里者,邪不在表,兼心下痞者,宜二陳湯加黃芩、黃連、干姜、人參大棗,仿半夏瀉心湯之意;兼見腹?jié)M便硬者,二陳湯加濃樸、大黃,仿承氣湯之意。若在半表半里,必見口苦,寒熱往來,宜另用小柴胡湯治之。虛者,胃氣虛也,或命門火氣虛也,宜二陳湯加香砂外,重用人參、白術(shù),以補胃氣;不愈,更加干姜、附子、吳萸,以溫補命門;或以八味丸湯,直補命門真火,隨宜變通。景岳云∶無實無火而嘔吐者,胃虛也;蛘`服寒涼而嘔吐者,胃虛也。食無所停,聞食而嘔者,胃虛也。氣無所逆,聞氣則嘔者,胃虛也。或食入中焦而不化者,胃虛也。食入下焦而不化者,命門虛也。然胃本屬土,非火不生,非暖不化,是土寒即土虛也,土虛即火虛也。脾喜暖而惡寒,土喜燥而惡濕,故張石頑治虛寒嘔吐,每用伏龍肝兩許,煮湯澄清,代水煎藥,可謂得治吐之大要矣。治泄瀉亦不外此理,而吐呃亦屬胃虛,宜于六君子湯甘草,加黃連、干姜、蜀椒之類。

次男元犀按∶仲景旋復(fù)代赭石湯,本以治心下痞,噫氣不除。今于嘔吐不止之癥,借用甚效者,取其重以降逆也。干姜黃連黃芩人參湯,本以治寒邪隔熱于上焦,今于食入即吐之癥,取用甚效者,以干姜散上焦之寒,芩連清心下之熱,人參通格逆之氣,而調(diào)其寒熱,以至和平。不用生姜、半夏者,胃氣虛不堪辛散。不用甘草、大棗者,嘔不宜甘也。又吳茱萸湯,治陽明食谷欲嘔,又治少陰病吐利手足逆冷,煩躁欲死,又治干嘔、吐涎沫、頭痛三癥如神。蓋取吳茱萸大熱,直入厥陰,能降氣而消陰翳。人參扶其生氣,姜棗和其胃氣,使震坤合德,土木不害,而嘔吐平矣。

噦者,胃中虛冷,及停飲居多。亦有失于攻下,胃中實熱而噦者,證必腹?jié)M。仲景云∶噦而腹?jié)M,視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則愈,承氣湯,豬苓湯是也。

噦逆有虛熱,橘皮竹茹湯。噦屬虛寒,橘皮干姜湯。寒甚去通草,加丁香、附子。寒熱錯雜者去甘草,加丁香、柿蒂。

噦聲頻密相連為實,攻熱為主。若半時噦一聲者為虛,溫補為主。如腹?jié)M,不尿,脈散,頭汗,目瞪而噦者,死在旦夕。

診法

上部有脈,下部無脈,其人當吐不吐者死。脈陽緊陰數(shù)為吐,陽浮而數(shù)亦吐。寸緊尺澀,胸滿而吐,寸口脈數(shù)者吐,緊而澀者難治。緊而滑者吐逆。脈弱而嘔,小便復(fù)利,身有微熱,見厥者難治。病患欲嘔吐者,不可下之,嘔吐大痛,吐出色如青菜色者危。

旋復(fù)代赭石湯(方見《傷寒》)

治胃虛,噫氣不除。

進退黃連湯(見《實在易》)

黃連(姜汁炒) 干姜(炮) 人參(人乳拌蒸) 半夏(姜制,各一錢五分) 桂枝(三錢) 大棗(二枚)

進法∶用本方上三味俱不制,水三茶杯,煎一杯,溫服。退法∶不用桂枝,黃連減半,或加肉桂五分,如上逐味制熟,煎服法同。但空腹服崔氏八味丸三錢,半饑服煎劑耳。

吳茱萸湯

治胃氣虛寒,干嘔、吐涎沫,頭痛。

干姜黃連黃芩人參湯(各見《傷寒》)

柯韻伯云∶凡嘔家夾熱,不利于香砂橘半者,服此方而晏知。

長孫男心典按∶食入即吐,不使少留,乃火炎之象,故苦寒倍于辛熱,不名瀉心者,以瀉心湯專為痞硬立法耳。要知寒熱相結(jié)于心下,而成痞硬,寒熱相阻于心下,而成格逆,源同而流異也。

干姜 黃連 黃芩 人參(各一錢五分)

水煎溫服。

橘皮竹茹湯

治胃虛呃逆。

中焦氣虛,則下風木得以上乘,谷氣因之不宜,變?yōu)檫滥。用橘皮升降中氣,人參、甘草補益中quanxiangyun.cn/shouyi/焦,生姜、大棗宣散逆氣,竹茹以降膽木之風熱耳。

橘皮干姜湯

治干嘔吐逆,吐涎沫而止噦。

補論

《金匱》云∶病患欲吐者,不可下之。

欲吐者,陰邪在上也。若下之,不惟逆其陽氣,反傷無故之陰,變害莫測,豈獨反胃而已。食已即吐者,大黃甘草湯主之。

胃素有熱,食復(fù)入之,兩熱相沖,不得停留。用大黃下熱,甘草和胃。張石頑云∶仲景既云欲吐者不可下,又用大黃甘草湯,治食已即吐,何也?曰∶欲吐,病在上,因而越之可也。逆之使下,則必憒亂益甚,既吐矣。吐而不已,有升無降,當逆折之使下,故用大黃。

大黃甘草湯(方見《金匱》)

治食已即吐。

通草橘皮湯(《千金》) 治傷寒胃熱嘔吐。

通草(二錢) 橘皮(一錢五分) 粳米(一合) 生蘆根汁水煎熱服。去通草、橘皮,加竹茹、生姜汁,《千金》名蘆根飲子。治傷寒后嘔噦、反胃、干嘔。

丹溪云∶凡嘔家禁用服栝蔞、仁、萊菔子、山梔。一切有油之物,皆犯胃作吐。景岳云∶嘔家亦忌蒼術(shù),以其味不醇而動嘔也。

茯苓半夏湯

沈芊綠云∶食已心下痛,隱隱不可忍,吐出痛方止,證名食痹。quanxiangyun.cn吐食,宜此湯主之。

麥芽 茯苓 半夏 白術(shù) 神曲 橘皮 天麻 生姜(各等分) 水煎服。

麥天湯 亦主之。

麥冬 天麻 茯苓 白術(shù) 半夏 陳皮 神曲 生姜(各等分)

水煎服。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關(guān)于我們 -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quán)申明 -誠聘英才 - 網(wǎng)站地圖 - 醫(yī)學論壇 - 醫(yī)學博客 - 網(wǎng)絡(luò)課程 - 幫助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quán)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lǐng)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wǎng)站 中網(wǎng)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