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病者,清陽之不升也。目居清陽之位,必陽升而神化,其目乃無微而不照。若濁陰沖逆,遏抑清陽,不得上升,而二氣壅迫,兩相擊撞,是以目作痛也。甲木不降,相火上炎,而刑肺金,肺金被刑,是以白珠紅腫而熱滯也。赤痛之久,濁陰蒙蔽,清陽不能透露,是以云翳生而有礙于目光也。然清陽不升,由于脾,濁陰不降本于胃,升降之失權(quán),實中氣之不治也。蓋偏濕則脾病,偏燥則胃病,偏熱則火病,偏寒則水病,濟其偏而歸于平,則中氣治矣。如左目赤痛者,以柴胡、芍藥,丹皮湯主之。如右目赤痛者,以百合、五味湯主之。如水土寒濕而上熱赤痛者,以百合、五味、姜、附湯主之。如濕熱熏蒸目珠黃赤者,以茯、澤、石膏湯主之。如昏花不明而無赤痛者,以桂枝。丹皮、首烏湯主之。如瞳子縮小者,以桂枝、柴胡湯主之。如瞳子散大者,以烏梅、山萸湯主之。如目珠塌陷者,以姜、桂、參、苓、首烏湯主之。如目珠突出者,以芍藥、棗仁、柴胡湯主之。
柴胡芍藥丹皮湯
黃芩(三錢酒炒) 柴胡(三錢) 芍藥(三錢) 甘草(二錢) 丹皮(三錢) 水煎大半杯,溫服。
百合五味湯
百合(三錢) 五味(一錢研) 半夏(三錢) 甘草(二錢) 丹皮(三錢) 芍藥(三錢)
水煎大半杯,熱服,熱甚加石膏、知母。
百合五味姜附湯
百合(三錢) 五味(一錢) 芍藥(三錢) 甘草(二錢) 茯苓(三錢) 半夏(三錢)干姜(三錢) 附子(三錢) 水煎大半杯,溫服。如不赤不熱,而作疼痛,是無上熱,去百合、芍藥、加桂枝。
茯澤石膏湯
茯苓(三錢) 澤瀉(三錢) 梔子(三錢) 甘草(二錢) 半夏(三錢) 石膏(三錢) 水煎大半杯,熱服。
桂枝丹皮首烏湯
桂枝(三錢) 丹皮(三錢) 首烏(三錢) 甘草(二錢) 茯苓(三錢) 半夏(三錢)干姜(三錢) 龍眼肉(十個) 水煎大半杯,熱服。
桂枝柴胡湯
柴胡(三錢) 桂枝(三錢) 丹皮(三錢) 生姜(三錢) 甘草(一錢) 菖蒲(一錢) 水煎大半杯,熱服。
烏梅山萸湯
五味(一錢) 烏梅肉(二錢) 山萸肉(三錢) 甘草(二錢) 首烏(三錢) 芍藥(三錢)龍骨(二錢) 牡蠣(三錢) 水煎大半杯,溫服。
姜桂參苓首烏湯
人參(三錢) 桂枝(三錢) 甘草(二錢) 茯苓(三錢) 首烏(三錢) 干姜(三錢)
水煎大半杯,溫服。
芍藥棗仁柴胡湯
芍藥(三錢) 甘草(二錢) 首烏(三錢) 棗仁(三錢生研) 柴胡(三錢) 丹皮(三錢) 水煎大半杯,溫服。
耳病者,濁陰之不降也。耳為沖虛之官,必陰降而濁沉,其耳乃聲入而能通。若濁陰上逆,甲木不降,相火郁發(fā)則為熱腫。木邪沖突則為疼痛,木氣堵塞則為重聽,久之氣血郁阻,肌肉腐潰,則成癰膿,然濁陰之不降,實戊土之中氣不運也。宜調(diào)其中氣,使?jié)峤登迳∽杂印H缍鷥?nèi)熱腫疼痛者,以柴胡芍藥茯苓湯主之。如耳流黃水者,以苓澤芍藥湯主之。如耳漸重聽者,以參茯五味芍藥湯主之。
柴胡芍藥茯苓湯
芍藥(三錢) 柴胡(三錢) 半夏(三錢) 甘草(二錢) 桔梗(三錢) 茯苓(三錢)
水煎大半杯,熱服。熱甚加黃芩,膿成加丹皮。桃仁。
苓澤芍藥湯
茯苓(三錢) 澤瀉(三錢) 半夏(三錢) 杏仁(三錢) 柴胡(三錢) 芍藥(三錢)
水煎大半杯,熱服。
參茯五味芍藥湯
茯苓(三錢) 半夏(三錢) 甘草(二錢) 人參(三錢) 橘皮(三錢) 五味(一錢)芍藥(三錢) 水煎大半杯,溫服。
鼻病者,手太陰之不清也。肺竅于鼻,宗氣所由出入而行呼吸者也。必肺降而氣清,其鼻竅乃宣通而不窒。若肺逆不降,則宗氣壅阻,而鼻塞流涕之病作矣。蓋肺主皮毛,如外感風寒,而皮毛竅閉,肺氣不宣,其沖激于鼻竅,則為嚏噴。其熏蒸于鼻竅,則為清涕。久之,涕清者,化為濁則滯塞而膠粘。再久之,涕白者,化為黃則臭敗而穢惡,久而不愈,色味如膿,則鼻癰之病成矣。如中氣不運,肺金壅滿,即不感風寒,而濁涕時下者,此即鼻淵之謂也。而究其本原,總由土濕胃逆,濁氣填塞于上,肺是以無降路矣。如肺氣郁升,鼻塞涕多者,以桔梗元參湯主之。如肺熱鼻塞濁涕粘黃者,以五味石膏湯主之。如鼻孔發(fā)熱生瘡者,以黃芩貝母湯主之。如鼻塞聲重語言不清者,以苓澤姜蘇湯主之。
桔梗元參湯
桔梗(三錢) 元參(三錢) 杏仁(三錢) 橘皮(三錢) 半夏(三錢) 茯苓(三錢) 甘草(二錢) 生姜(三錢) 水煎大半杯,熱服。
五味石膏湯
五味(一錢) 石膏(三錢) 杏仁(三錢) 半夏(三錢) 元參(三錢) 茯苓(三錢) 桔梗(三錢) 生姜(三錢) 水煎大半杯,熱服。胃寒,加干姜。
黃芩貝母湯
黃芩(二錢) 柴胡(三錢) 元參(三錢) 桔梗(三錢) 杏仁(三錢) 五味(一錢) 貝母(三錢去心) 芍藥(三錢) 水煎大半杯,熱服。
苓澤姜蘇湯
茯苓(三錢) 澤瀉(三錢) 生姜(三錢) 杏仁(三錢) 甘草(二錢) 橘皮(三錢)蘇葉(三錢) 水煎大半杯,熱服。
口病者,足陽明之不降也。脾竅于口,脾與胃同氣,脾主升清,胃主降濁,清升濁降,而口唇無病,且口中清和而無味。若己土下陷,戊土上逆,而甲木不降,相火上炎,于是唇口腫疼,諸病作矣。且木郁而口作酸,火郁而口作苦,金郁而口作辛,水郁而口作咸,土郁而口作甘,以五臟之郁而生五味也。土者水火之中氣,水泛于土,則濕生;鹩粲谕,則熱作。濕熱熏蒸,則口氣腐穢而臭惡。蓋脾病則陷,胃病則逆,口唇之病,燥熱者多,濕寒者少。然上熱亦有因于下寒者,清上焦之燥熱,不助下焦之濕寒,則得之矣。如濕熱熏蒸,口氣穢惡者,以甘草黃芩湯主之。如口瘡熱腫者,以貝母元參quanxiangyun.cn/shouyi/湯主之。如脾胃濕寒,膽火上炎而生口瘡者,以桂枝姜苓湯主之。
甘草黃芩湯
甘草(二錢) 黃芩(二錢) 茯苓(三錢) 半夏(三錢) 石膏(三錢) 水煎大半杯,熱服。
貝母元參湯
貝母(三錢) 元參(三錢) 甘草(二錢) 黃芩(二錢) 水煎半杯,熱漱徐咽。熱甚加黃連、石膏。
桂枝姜苓湯
芍藥(四錢) 桂枝(二錢) 干姜(二錢) 茯苓(三錢) 甘草(二錢) 元參(三錢)
水煎大半杯,溫服。
舌者心之官也。心竅于舌,心屬火而性升,其火之不升者,金水有以斂之也。若胃逆而金水不斂,火遂其炎上之性而病見于舌,其疼痛熱腫于是作焉,且火郁則苔生,舌苔者,心液之瘀結(jié)也。郁于土則苔黃,郁于金則苔白,郁于水則苔黑,但黃白黑而滑潤者,皆火衰而寒凝也。黃白黑而焦?jié),皆火盛而燥結(jié)也。舌雖通于心,若舌卷不能言,又由于肝郁而筋脈不舒也。若舌萎而言遲,又由于脾絕而舌脈不榮也。若口燥舌干而渴,又由于腎脈不貫于舌本也。蓋舌之疼痛熱腫,專責君火之升炎。若滑澀、燥濕、攣縮、弛長諸變,當于各經(jīng)求之也。如舌瘡疼痛熱腫者,以芩連芍藥湯主之。如肝燥舌卷者,以桂枝地黃湯主之。
芩連芍藥湯
黃芩(三錢) 黃連(一錢) 甘草(二錢) 貝母(二錢去心) 丹皮(三錢) 芍藥(三錢)
水煎大半杯,熱服。
桂枝地黃湯
桂枝(三錢) 芍藥(三錢) 生地(三錢) 阿膠(三錢) 當歸(三錢) 甘草(二錢)
水煎大半杯,溫服。若中風舌強語拙,或雜證舌萎言遲,皆脾腎濕寒,不宜清涼滋潤,勿服此方。
牙痛者,足陽明之病也。陽明主降,降者濁氣不至上壅,是以不痛。若胃逆不降,濁氣壅迫,甲木逆沖,攻突牙床,是以腫疼。相火上炎,是以熱生。甲木郁于濕土之中,腐敗蠢朽,是以蟲生,而齒壞也。
黃芩石膏湯
黃芩(三錢) 石膏(三錢) 甘草(二錢) 半夏(三錢) 升麻(二錢) 芍藥(三錢)
水煎大半杯,熱服,徐咽。
柴胡桃仁湯
柴胡(三錢) 桃仁(三錢) 石膏(三錢) 骨碎補(三錢) 水煎半杯,熱服,徐咽。
咽喉者,陰陽升降之路也。咽為六腑之通衢,喉為五臟之總門。六腑為陽,陽中有陰。濁陰由咽而下達,是天氣之降也。五臟為陰,陰中有陽。清陽自喉而上騰,是地氣之升也。地氣不升則喉病,喉病者,氣塞而食通。天氣不降則咽病,咽病者氣通而食塞。先食阻而后氣梗者,是臟完而腑傷之也。先氣梗而后食阻者,是腑完而臟傷之也。而總之咽quanxiangyun.cn/wszg/通六腑,而胃為之主。喉通五臟,而肺為之宗。如陽衰土濕,肺胃不降,濁氣湮郁,則痹塞之病成矣。相火升炎,則腫痛之病作矣。如咽喉腫痛生瘡者,以甘草桔梗射干湯主之。如喉瘡膿成者,以貝母升麻鱉甲湯主之。
甘草桔梗射干湯
甘草(二錢生) 枯梗(三錢) 半夏(三錢) 射干(三錢) 水煎半杯,熱漱,徐服。
貝母升麻鱉甲湯
貝母(三錢) 升麻(三錢) 丹皮(三錢) 元參(三錢) 鱉甲(三錢) 水煎半杯,熱漱,徐服。
聲音者,手太陰之所司也。肺藏氣,而氣之激宕則為聲,故肺病而聲為之不調(diào),氣病而聲為之不暢。
而氣之所以病者,由于己土之濕,土濕而聲喑矣。至唇缺齒落而言語不清者,氣之泄也。涕流鼻淵而聲音不亮者,氣之寒也。然聲出于氣,而氣使于神,蓋門戶之開闔,機關(guān)之啟閉,氣為之也。而所以司其開闔啟閉、俾疾徐中節(jié)、高下合宜者,神使之也。是以久嗽音啞者,病在聲氣。中風不言者,病在神明。聲氣病則能言而不能響,神明病則能響而不能言。聲氣出于肺,神明藏于心,聲由氣動,而言以神發(fā)也。然則調(diào)聲音者,益清陽而驅(qū)濁陰,一定之理也。如濕旺氣郁,聲音不亮者,以茯苓橘皮杏仁湯主之。如失聲喑啞者,以百合桔梗雞子湯主之。
茯苓橘皮杏仁湯
茯苓(三錢) 半夏(三錢) 杏仁(三錢) 百合(三錢) 橘皮(三錢) 生姜(三錢)
水煎半杯,熱服。
百合桔梗雞子湯
百合(三錢) 桔梗(三錢) 五味(一錢) 雞子白(一錢) 水煎半杯,去滓,入雞子白,熱服。
須發(fā)者,手足六陽之所榮也。六經(jīng)血氣盛,則美而長。血氣衰,則惡而短。夫須發(fā)者,營血之所滋生,而實衛(wèi)氣所發(fā)育也。血根于上,而盛于下;氣根于下,而盛于上;須發(fā)之上盛而下衰者,手足六陽之經(jīng)氣盛于上故也。蓋須發(fā)之生,血以濡之,所以滋其根 。氣以煦之,所以榮其枝葉。須落發(fā)焦者,血衰而實氣敗,當于營衛(wèi)二者,雙培其本支則得之矣。如須落發(fā)焦,枯燥不榮者,以桂枝柏葉湯主之。
桂枝柏葉湯
首烏(三錢) 桂枝(三錢) 丹皮(三錢) 生地(三錢) 柏葉(三錢) 生姜(三錢) 人參(三錢) 阿膠(三錢) 水煎大半杯,溫服。如黃澀早白者,加桑椹、黑豆。如陽衰土濕者,加干姜、茯苓。
如肺氣不充者,重用黃 ,以肺主皮毛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