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敬書教授是新中國培養(yǎng)出來的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jié)合耳鼻喉科專家,曾任
湖南中醫(yī)學院耳鼻咽喉科教授、教研室主任,是我國第一位中西醫(yī)結(jié)合耳鼻咽喉科碩士研究生導師,從事中醫(yī)和中西醫(yī)結(jié)合耳鼻咽喉科臨床五十余年,醫(yī)論與經(jīng)驗俱豐,享有盛譽。譚教授治療慢性咽炎的經(jīng)驗如下:
1、陰虛咽喉失養(yǎng)證
咽喉司飲食、發(fā)聲音、行呼吸,其正常功能的維持,有賴于肺腎陰液濡養(yǎng)。若素體虛弱,久病勞損或熱病傷陰,陰液虧耗,不能濡潤咽喉,甚或虛火上炎而為病。證見咽干微痛,梗塞不利,焮癢不適,午后癥狀較明顯,易干嘔惡心,喉底濾泡增生,粒小緊束高突。舌質(zhì)紅瘦少津,或有裂紋,脈細或細數(shù)。
腎陰虛證,腰膝酸軟,治以滋陰降火,清利咽喉,用
六味地黃湯加減。常用藥物,
熟地黃20g,玄參、淮山藥各15g,
山茱萸、茯苓各12g,澤瀉、牛膝、
牡丹皮各10g。手足心熱,加知母10g,黃柏6g。
加減:藥后癥狀不減,加附片3g,
肉桂1g(兌服),冷服,?墒展。頭暈耳鳴眼花,
肝腎陰虛,加
枸杞12g,
菊花10g。
肺陰虛證,咽癢干咳,治以養(yǎng)陰潤燥,清利咽喉,用養(yǎng)陰
清肺湯加減。常用藥物,
生地黃、
麥門冬各20g,白
芍藥、
牡丹皮、
浙貝母各10g,玄參15g,
薄荷、甘草各6。
肺腎陰虛證,治宜滋補肺腎,
百合固金湯加減。常用藥物,熟地黃20g,麥門冬、生地黃各15g,玄參、百合、
白芍藥、
當歸、桔梗、
川貝母各10g,生甘草6g。
2、郁熱熏咽證
因素體陽旺,或煙酒過度,偏食辛辣等,致肺脾郁熱化火,循經(jīng)上熏,清道不利。常見咽喉干燥,灼熱,隱痛,異物感,“吭喀”有黏痰,容易引起干噦作嘔。檢查見咽部黏膜肥厚暗紅,脈絡(luò)曲張,喉底小瘰增生,顆粒飽滿,喉底有少許黃白分泌物黏附?谖⒏捎嫞”泓S,大便干結(jié),舌紅胖,苔微黃或膩,脈緩有力。
治宜清肺脾,利咽喉,用
清金利咽湯加減。常用藥物,
黃芩、
梔子、
牛蒡子、桔梗各10g,玄參12g,浙貝母、麥門冬各15g,薄荷、甘草、
木通各6g。
加減:易干噦,加
法夏10g;脈絡(luò)曲張紆曲,加牡丹皮、
赤芍藥各12g;新近咽痛加重者,酌加荊芥、
僵蠶各10g。
3、氣虛咽喉失煦證
咽喉位置居上,為肺胃之關(guān),賴肺氣的衛(wèi)護宣化,脾氣之升清降濁而功能健旺。若勞傷過度或久病失養(yǎng),致肺脾虧虛,清陽不升,氣血津液難以上承,咽喉失養(yǎng),或濁陰不降,邪濁滯留,清道不利。患者咽部微痛,干燥不適,午前為甚,咽部黏膜色淡,或有微腫、肥厚,脈絡(luò)清細,喉底小瘰增生,粒大扁平色嫩,甚或融合成片,或喉底表面附有少許黏白分泌物,倦怠乏力,言語聲低,大便時溏,舌淡,脈緩無力。
肺
脾氣虛證,舌淡,脈虛,宜補中益氣,升清利咽,用
補中益氣湯加減。常用藥物,黃芪20g,黨參、白術(shù)、葛根各12g,當歸、桔梗各10g,
陳皮、升麻、
炙甘草各6g。
加減:脈沉,腹中寒,肢涼,加
附子或干
姜;咽干,心中微煩,或舌質(zhì)不淡,少佐黃芩(酒炒)、梔子(酒炒);舌根苔微黃膩,或小便微黃,少佐酒炒知、柏;偶感風邪,或因煙、酒,咽喉疼痛增加,喉關(guān)潮紅,加荊芥、牛蒡子、桔梗;咽喉干燥疼痛,或微有灼熱感,或先用補中益氣湯有效,續(xù)用效果漸減或無效,乃氣陰兩虛,加玄參、麥門冬、
五味子;食欲差,加神曲,
麥芽;淋巴濾泡增生明顯,加
丹參、
郁金。
脾虛濕郁證,納差,舌淡胖,有齒痕,治宜益氣健脾,化濁利咽,用參苓
白術(shù)散或
六君子湯加減。常用藥物,黃芪20g,黨參、白術(shù)、茯苓、淮山藥各12g,桔梗、神曲、陳皮、
砂仁各10g,
薏苡仁30g,炙甘草6g。
4、陽虛咽喉失煦證
因腎陽虧虛,咽喉失于溫養(yǎng),命門火衰,虛陽上浮,無根之火客于咽喉,清道不利所致。常見咽部微干微癢不適,不欲飲或欲熱飲而量不多。咽部微痛,或有異物梗阻感。上午癥狀較明顯。檢查見咽部色淡微腫,或顯肥厚,喉底小瘰增生,色淡嫩,大而微腫,周圍色澤不紅。并見面色晄白,或浮紅游移不定,耳鳴眼花,腰膝酸軟,畏冷肢涼,脛骨或足跟酸痛,小便清長,夜尿頻。舌淡胖嫩,苔白潤,脈沉遲或虛大無力。
陽虛證,咽部色淡,舌淡脈沉,治宜溫陽利水,升清降濁,用真武湯加減。常用藥物,附片6g,白術(shù)、茯苓各12g,白芍藥15g,
生姜3片。本方對慢性咽炎陽虛證療效確切,如桴應(yīng)鼓。方中注意重用芍藥,以防附子溫陽太過;兼氣虛證,臨證可酌加黃芪、黨參,以仿芪附湯、術(shù)附湯之意;或更加玄參、桔梗、炙甘草,以強利咽之效。
腎陽虛證,腰膝酸軟,治宜溫補腎陽,引火歸原,用附桂八味湯加減。常用藥物,熟地黃20g,淮山藥15g,山茱萸、澤瀉、茯苓、牡丹皮、白芍藥、玄參、桔梗各10g,附片6g,肉桂3g(兌服),炙甘草6g。
5、痰濕凝結(jié)咽喉證
痰濕之生,或由肺脾腎三臟失調(diào),或由肝郁化火煎灼津液,或由過食酒肉肥甘,濕聚不化而成。痰濕上泛或蘊而化熱,痰熱膠結(jié)不化,滯于咽喉。證見咽梗不利,如物黏著,焮癢不適,咯痰不爽,咽后壁濾泡增多成片,舌苔膩。張景岳所云:“治痰當知求本,則痰無不清!敝萎斪们檫x方。
肝脾不和,痰氣膠著,可用
逍遙散佐以化痰之品,舒肝解郁化痰。常用藥秀,當歸、白芍藥、
柴胡、法夏、枳殼各10g,白術(shù)、茯苓各12g,薄荷、炙甘草各6g,生姜3片。
脾虛痰濕上泛,可用二陳湯理氣和中,燥濕化痰。常用藥物,法夏、桔梗、陳皮各10g,茯苓12g,炙甘草6g。
加減:時“吭喀”,加
前胡、
白前宣肺;咽癢咳嗽,更加荊芥、僵蠶祛風止咳,化痰利咽;夜晚咳嗽重,更加
百部、
紫菀以助止咳。
濕熱不化,可選用
三仁湯或
甘露消毒丹。常用藥物,
白蔻仁、
茵陳、黃芩、
連翹、射干各10g,浙貝母12g,
滑石20g(包),木通、
石菖蒲、陳皮、薄荷各6g。
痰熱互結(jié),可用
溫膽湯;虛火灼津為痰者,應(yīng)滋陰降火兼以化痰。常用藥物,法
半夏10g,茯苓12g,
竹茹、陳皮、桔梗、射干、
枳實各10g,生姜3片,甘草6g,
大棗5枚。
臨證時,慢性咽炎有痰濕或痰熱者,無論選用何方,均可合以《
傷寒論》之桔梗湯,F(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桔梗含桔梗皂甙、桔梗酸等,能促進呼吸道分泌;甘草之甘草甜素,可刺激氣管黏膜分泌增加,均具祛痰作用。二者合用,確有化痰利咽之效。
6、瘀血痹阻咽喉證
所謂“瘀血
喉痹”者,乃瘀血痹阻于咽喉,氣機不暢,以致咽喉梗梗不利。《素問?痹論》云:“心痹者,脈不通。。。。。。咽干”;又《金匱要略?驚悸吐衄》亦云:“病人胸滿,唇萎,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無寒熱。。。。。。為有瘀血”。瘀血喉痹在臨床常有咽部干痛或刺痛,痛處不移,口燥咽干,但欲漱水不欲咽,或口渴喜熱飲而不多,胸滿脹悶,喉底暗紅或濾泡增生突起,甚則成片,咽部脈絡(luò)紆曲明顯,如秋海棠葉背,舌質(zhì)暗紅或有瘀斑瘀點,或舌下血管怒張色暗,脈弦澀。
治當以活血化瘀為主,方如桃紅
四物湯,并視屬寒屬熱,氣虛氣滯之兼證而加減。常用藥物,當歸、川芎、赤芍藥、
桃仁、射干各10g,
紅花6g,生地黃、丹參各20g,浙貝母15g,桔梗、
威靈仙、路路通各10g。
慢性咽喉病,凡舌質(zhì)有瘀點,皆屬兼瘀,均宜于主方中酌加活血化瘀之品,如丹參、桃仁、赤芍藥、牡丹皮之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