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wǎng)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wǎng)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語標準中國方劑數(shù)據(jù)庫中醫(yī)疾病數(shù)據(jù)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shù)據(jù)藥學下載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中醫(yī)教程 > 正文:外科理例 122 口舌瘡 上課筆記
    

外科理例教程:122 口舌瘡

脫疽一百十九(丁生手足指;蜃銤⒍悦。故名脫疽。有發(fā)于手指者。名蛀節(jié)。丁重者 痛者。除濕攻毒。更隔蒜灸至不痛。痛或不痛者。隔蒜灸。更用解毒藥。若色黑急割去。速服補劑。庶可救。黑延上者不 色赤 痛者。托里消毒更兼灸。作渴者。滋陰降火。色黑者不治。一人足指…

脫疽一百十九

(丁生手足指;蜃銤⒍悦摗9拭摼。有發(fā)于手指者。名蛀節(jié)。丁重者 痛者。除濕攻毒。更隔蒜灸至不痛。痛或不痛者。隔蒜灸。更用解毒藥。若色黑急割去。速服補劑。庶可救。黑延上者不 色赤 痛者。托里消毒更兼灸。作渴者。滋陰降火。色黑者不治。

一人足指患此。 痛色赤發(fā)熱。隔蒜灸之。更以人參敗毒散桔梗。加銀花白芷、大黃 二劑痛止。又十宣散去桔梗、官桂。加天花粉、金銀花。數(shù)劑而平。(此憑癥也。)

一人年逾四十。左足大指赤腫 痛。此脾經(jīng)積毒下注而然。名曰脫疽。喜色赤而腫。以 敗毒散去人參、桔梗。加金銀花、白芷、大黃二劑。更以栝蔞金銀花、甘草節(jié)四劑頓退。再 以十宣散去桔梗、桂。加金銀花、防己數(shù)劑愈。

一人患此。色紫赤不痛。隔蒜灸五十余壯。尚不痛。又明灸百壯方知。乃以敗毒散加金 銀花、白芷。數(shù)劑而愈。

一膏粱年逾五十亦患此。色紫黑。腳 痛。孫真人曰:脫疽之癥。急斬之去。毒延腹必 。色黑不痛者亦不治。喜其飲食如故。動息自寧。為瘡善癥。遂以連翹敗毒散(二六)六劑。更以金銀花、栝蔞、甘草節(jié)二十余劑;贾笣⒚摗8攒、歸、生、 、連翹、金銀花、白 芷二十余劑而愈。

次年忽發(fā)渴。服生津等藥愈盛。用八味丸而止。大抵此癥。皆由膏粱濃味;蚍縿谔^。丹石補藥所致。其發(fā)于指。微赤而痛可治。治 愈。急斬去之。庶可保。否則不治。色紫黑;虬l(fā)于腳背亦不治;蛳瓤识蟀l(fā)。或先發(fā)而 后渴。色紫赤不痛。此精氣已竭。決不可治。

一芻蕘左足指患一泡。麻木色赤。次日指黑。五日連足黑冷。不知疼痛。脈沉細。此脾 毒所致。進飛龍奪命丹一服。翌日令割去足上死黑肉。割后骨始痛?删戎。以十全大補湯 而愈。(此因癥肉黑知為毒盛。不在于脈也。) 蓋死肉乃毒瓦斯盛拒截榮氣所致。況至陰之下。血氣難達。經(jīng)曰:風yin末疾是也。向若攻 伐之。則邪氣乘虛上侵。必不救矣。

一人足指患之大痛。色赤而腫。隔蒜灸之痛止。以人參敗毒散去桔梗。加金銀花、白芷 。大黃而潰。更以仙方活命飲而痊。(此憑癥也。) 此癥情勢雖小。其惡甚大。須隔蒜灸之。不痛者宜明灸之。庶得少殺其毒。此癥因膏粱 濃味酒 渴者。皆腎水涸、不能制火故也。初發(fā)而色黑者不治。赤者水未涸尚可。若失解其毒。以致 肉死色黑者。急斬去之。緩則黑延上足必死。而患不問腫潰。惟隔蒜灸有效,亦有色赤作痛 潰者。元氣未脫易治。夫至陰之下。血氣難到。毒易腐肉。藥力又不易到。況所用皆攻毒之 藥。未免先干腸胃。又不能攻敵其毒。不若隔蒜灸。并割去。最為良法。孫真人云:在指則 截。在肉則割去。即此意也。

一人足指患之。色黑不痛。令明灸三十余壯而痛。喜飲食如常。予謂急割去之。速服補 劑。彼不信。果延上。遂致不救。

一人腳背患之。色黯而不腫痛。煩躁大渴。尺脈大而澀。此精氣已絕。不治。后歿。又有手指患此。色黑不痛。其指已死。予欲斬去。速服補藥?趾谏媳鄄恢。彼不信。另服敗毒藥手竟黑。遂不救。

一人足指患之。色紫不痛。隔蒜灸五十余壯。尚不知痛。又明灸百壯始痛。更投仙方活 命飲四劑。乃以托里藥潰脫而愈。(此憑癥也。)

一人腳背患此。赤腫作痛。隔蒜灸三十余壯痛止。以仙方活命飲四劑而潰。更以托里消 毒藥而愈。(此憑癥也。)

一人足指患之。色赤 痛。作渴。隔蒜灸數(shù)壯。以仙方活命飲三劑而潰。更服托里藥。及加減八味丸潰脫而愈。

一婦修傷次指。成膿不潰。 痛至手。誤敷冷藥。以致通潰。飲食少思。彼為毒瓦斯內(nèi)攻 脈沉細。此痛傷胃氣而然。遂刺之。服六君子加藿香、當歸。食進。更以八珍東加黃 。白 芷。桔梗。月余而愈。(此憑癥脈也。)

一人傷拇指。色紫不痛。服托里藥。及灸五十余壯。作痛。潰膿而愈。(此憑癥也。)

一幼女因凍傷兩足。至春發(fā)潰。指俱壞。令取之。服大補藥而愈。(此憑癥也。)

一女患嵌甲傷指。年余不愈。日出膿數(shù)滴。予謂足大指乃脾經(jīng)發(fā)源之所。宜灸患處。使 瘀肉去。陽氣至。瘡口自合。否則不治。彼惑之。不早治。后變勞癥而歿。蓋至陰之下。血氣難到。女人患此。多因扎縛。致血脈不通;虮伙L邪所襲。則無血氣 。遂成死肉。惟當壯脾胃。行經(jīng)絡。生血氣則愈。有成傷風。以致牙關緊急?谘 邪者 。先玉真散(百二三)一二服。然后投以生血通經(jīng)則可。

面瘡一百二十

(附頤毒)

一人年逾三十。夏月熱病后患頤毒。積日不潰。氣息奄奄。飲食少思。大便不禁診脈如 經(jīng)曰:脈息如無似有細而微者。陽氣衰也。齊氏曰:飲食不入。大便滑利。腸胃虛也。以六 君子加炮、肉豆蔻、破故紙數(shù)劑。泄稍止。食稍進。更加黃柏、當歸、肉桂。潰而膿水清 稀。前藥每服加熟附一錢。數(shù)劑泄止。食進。膿漸稠。再以十全大補東加酒炒芍藥白蘞。月余而愈。(此憑脈癥也。)

一人年逾四十。胃氣素弱。面常生瘡。盜汗發(fā)熱。用黃耆建中湯少愈。更用補中益氣湯醫(yī)學全在線 而平。(此憑癥也。)

東垣云:氣虛則腠理不密。邪氣從之。逆于肉理。故多生瘡。若以甘溫之劑實其根本。則腠理自固。即無他疾。

一人年三十。面患瘡。潰已作渴。自服托里及降火藥不應。脈浮而弱。丹溪曰:潰瘍作 屬氣血俱虛。遂以參、耆各三錢。歸、耆、術各二錢。數(shù)服渴止。又以八珍東加黃 數(shù)劑。脈斂而愈。(此憑脈癥也。)

一人年四十。頭面生瘡數(shù)枚。 痛飲冷。積日不潰。服清熱消毒不應。脈數(shù)。按之即實 。用防風通圣散(六)二劑頓退。又以荊防敗毒散(七)而愈。(此憑脈癥也。)

一人年逾六十。素食濃味。頰腮患毒未潰而肉先死。脈數(shù)無力。此胃經(jīng)積毒所致。然頰 屬胃經(jīng)。未潰肉死。則胃氣虛極。老人豈宜患此。果歿。經(jīng)曰:膏粱之變。足生大疔。受如 持虛。此之謂也。

口齒一百二十一

一人齒痛。脈數(shù)實。便秘。用防風通圣散即愈。(此憑脈癥也。)

一人齒痛甚。胃脈數(shù)實。以承氣一劑即止。(此憑脈癥也。)

一老齒痛。午后則發(fā)。至晚尤甚。胃脈數(shù)而實。以涼膈散荊芥、防風、石膏。一劑 而瘳。(此憑癥脈也。)

一人齒痛。胃脈數(shù)而有力。以清胃散加石膏、荊芥、防風二劑而痊。(此憑脈癥也。)

一人齒痛。脈浮無力。以補中益氣東加黃連、生地黃、石膏治之。不復作。(此憑脈癥

一人齒痛。脈數(shù)無力。用補中益氣加生 、牡丹皮而愈。

一人齒腫痛。 至頰腮。素善飲。治以清胃散數(shù)劑而愈。

一人齒痛。服清胃散不應。服涼膈散愈盛。予用補腎丸(四六)而愈。(此條因治不效而 知為腎虛也。)

一人頰腮腫。 至牙齦。右關脈數(shù)。此胃經(jīng)風熱上攻也。治以犀角升麻湯而消。(此憑

一婦?谏嗝訝。頰赤唇干。眼澀作渴。脈數(shù)。按之則澀。此心肺壅熱于氣血為患。名 熱勞癥也。當多服滋陰養(yǎng)血藥。彼欲速效。用敗毒寒劑攻之。后變瘵而歿。良方云:婦人熱勞者。由心肺壅熱傷于氣血。氣血不調(diào)。臟腑壅滯。熱毒內(nèi)積。不得宣 所致也。其候心神煩躁。頰赤頭痛。眼澀唇干。四肢壯熱。煩渴不止。口舌生瘡。神思沉昏 。嗜臥少寐。飲食無味。舉體酸疼。或時心怔;驎r盜汗。肌膚日漸消瘦。故名熱勞也。

口舌瘡一百二十二

一人胃弱痰盛?谏嗌。服滾痰丸愈盛。吐瀉不止。惡食倦怠。此胃被傷也。予以香 砂六君子湯(二百三六)數(shù)劑少可。再以補中益氣加茯苓半夏二十余劑而愈。夫胃氣不足。飲食不化,亦能為痰。補中益氣。乃治痰之法也。茍?zhí)摪Y而用峻利之藥。鮮有不殆。

一人年逾四十。貌豐氣弱。遇風則 。勞則口舌生瘡。胸常有 痰。目常赤澀。服八味丸而愈。(此憑癥也。)

一人脾胃虛。初服養(yǎng)胃湯、枳術丸有效。久服反虛。口舌生瘡。勞則愈盛。服敗毒藥則 嘔吐。此中氣虛寒也。

治以理中湯少愈。更以補中益氣加半夏、茯苓。月余而平。夫養(yǎng)胃湯。香燥藥也。若飲食停滯;蚝疁兄。服則燥開脾胃。宿滯消化。少為近理 。枳術丸。消導藥也。

雖有白術。終是燥劑。故久服此二藥。津液愈燥。胃氣愈虛。況胃氣本虛而用之。豈不 其病哉,亦有房勞過度。真陽虛憊。或元稟不足。不能上蒸。中州。不運。致食不進者。以 補真丸。(三六)治之。使丹田之火上蒸脾土。則脾土溫和。中焦自治。飲食自進。經(jīng)曰:飲食不進。胸膈痞塞。或食不消。大府溏泄。此皆 真火不能上蒸脾土而然也。若腎氣壯。則丹田之火上蒸脾土。則無此病矣。

一方 小兒口瘡。江茶、粉草為末。敷之。

一方 用黃丹

又方 苦參 黃丹 五倍子 青黛等分。研為末敷。

又方 青黛 芒硝 為末。敷。

胎毒口瘡 五倍子 黃丹 江茶 芒硝 甘草等分。為末。敷。

又方口瘡 黃柏 細辛 青鹽等分。為末。敷之。三日即愈。

咽喉一百二十三

疼痛或寒熱者。邪在表也。宜發(fā)散。腫痛痰涎壅盛者。邪在上也。宜降之。痛而脈數(shù)無力者屬陰虛。宜滋陰降火。腫痛發(fā)熱便秘者。表里俱實也。宜解表攻里。如癥緊急。便刺患處。或刺少商穴。

一人咽痛脈數(shù)。以荊防敗毒散加黃連二劑少愈。乃去芩、連。又六劑而愈。(此憑脈癥

一人乳蛾腫痛。脈浮數(shù)。尚未成膿。針去惡血。飲荊防敗毒散二劑而消。(此憑癥也。)

一人咽喉作痛。痰涎上壅。予欲治以荊防敗毒散加連翹、山梔玄參、牛蒡子。彼自服 降火之藥。反加發(fā)熱。咽愈腫痛。急刺少商二穴。仍以前藥加麻黃汗之。諸癥并退。惟咽間 一紫泡仍痛。此欲作膿。以前藥去麻黃一劑。膿潰而愈。(此憑癥也。) 凡咽痛之疾。治之早或勢輕者。宜荊防敗毒散以散之。治之遲或勢重者。須刺少商穴。已結。必刺患處,亦有刺少商。咽雖利而未痊消者。必成膿也。然膿去則安。若有大便秘結 者。雖經(jīng)針刺去血。必以防風通圣散(六)攻之。然甘寒之劑。非虛火不宜用。

一婦咽喉腫痛。大小便秘。以防風通圣散(六)一劑。諸癥悉退。又荊防敗毒散(七)三劑 而安。(此憑癥也。) 治此。輕則荊防敗毒散、吹喉散、重則用金鑰匙。及刺患處出血最效。否則不救。針 少商二穴亦可。但不若刺患處之神速耳。

一人咽喉腫痛。脈數(shù)而實。以涼膈散一劑而痛止。再以荊防敗毒散加牛蒡子二劑而腫退 。以荊防敗毒散二劑。又以甘桔、荊防、玄參、牛蒡子四劑而平。

一人嗌腫痛。脈浮數(shù)。更沉實。飲防風通圣散(六)一劑。瀉一次。勢頓退。又荊防敗 毒散二劑而消。(此憑癥脈也。)

一人咽喉腫秘。牙關緊急。針不能入。先刺少商二穴出黑血?诩撮_。更針患處。飲清 咽利膈散一劑而愈。(此憑癥也。) 大抵吐痰針刺。皆有發(fā)散之意。故多效。不用針刺。多致不救。

一人咽喉腫閉。痰涎壅甚。以膽礬吹咽中。吐痰碗許。更以清咽利膈湯四劑而安。(此 憑癥也。)

一人咽喉腫痛。藥不能下。針患處出紫血少愈。以破棺丹噙之。更以清咽消毒散(六五) 而愈。(此憑癥也。)

一人咽喉干燥而痛。以四物湯(九)加黃柏、知母、玄參四劑少愈。再用人參固本丸(二 百四一)一劑。不復發(fā)。

一人口舌生瘡。服涼藥愈甚。治以理中湯(二七)而愈。(此因治誤而變。)

一人咽痛。午后益甚。脈數(shù)無力。以四物湯(九)加黃柏、知母、荊、防四劑而愈。仍以 前藥去荊防。加玄參、甘、桔數(shù)劑。后不再發(fā)。

一人口舌糜爛。服涼藥愈甚。脈數(shù)無力。以四物加酒炒黃柏、知母、玄參一劑頓退。四 劑而痊。(此憑脈癥也。)

一人口舌生瘡。飲食不甘。勞而愈甚。以理中湯頓愈。(此憑癥也。)

一人口舌生瘡。脈浮而緩。用補中益氣湯(十六)加炮干姜。更以桂末含之。即愈。

一人患之。勞而愈甚。以前藥加附子三片。二劑即愈。

丹溪曰:口瘡服涼藥不愈者。此中氣不足。虛火從上無制。用理中湯。甚則加附子。

一弱人咽痛。服涼藥或遇勞愈甚。以補中益氣湯(十六)加芩、連四劑而愈。乃去芩、連 又數(shù)劑不再發(fā)。(此憑癥也。) 常治午后痛。去芩、連加黃柏、知母、玄參,亦效。

一老咽痛。日晡甚。以補中益氣湯(十六)加酒炒黃柏、知母。數(shù)劑而愈。(此憑癥也。)

一人乳蛾腫痛。飲食不入。瘡色白。其膿已成。針之膿出。即安。(此憑癥也。)

一人咽喉腫痛。予欲針之。以泄其毒。彼畏針。只服藥。然藥既熟。已不能下矣。始急 針患處。出毒血。更以清咽消毒藥而愈。一患者其氣已絕。心頭尚溫。急針患處。出黑血即蘇。如鮑符卿、喬侍郎素有此癥。每 患。針去血即愈。大抵咽喉之癥。皆因火為患。其害甚速。須分緩急。及膿成否。若腫閉及壅塞者。死如 。宜用金鑰匙吹患處。吐出痰涎。氣得流通則蘇。若吐后仍閉。乃是惡血或膿毒。須急針患 處。否則不治。前人云:喉閉之火與救火同不容少待。治喉之方固多。惟用針有回生之功。學人不可不察。

一婦咽間作痛。兩月后。始潰。突而不斂。遍身筋骨作痛。諸藥不應。先以萆 湯數(shù)劑 而斂。更以四物湯(九)倍用萆 、黃 二十余劑。諸癥悉退。(此憑癥也。) 一彌月小兒。先于口內(nèi)患之。后延于身。年余不愈。以萆 為末。乳汁調(diào)服。母以白湯調(diào) 服。月余而愈。(此憑癥也。)

一人咽間先患。及于身。服輕粉之劑稍愈。已而復發(fā)。仍服之,亦稍愈。后大發(fā)。上 。與鼻相通。臂腿數(shù)枚。其狀如。大潰。年余不斂。神思倦怠。飲食少思。虛癥悉具。投 以萆湯為主。以健脾胃之劑兼服之。月余而安。(此憑癥也。)

一婦患之。臉鼻俱蝕。筋骨作痛。腳面與膝各腫一塊。三月而潰。膿水淋漓。半載不斂 。治以前藥,亦愈。(此憑癥也。)

一人咽喉腫痛?谏嗌。先以清咽消毒散(六五)二服。更以玄參升麻湯而愈。(此憑

一人咽喉作痛。午后尤甚。以四物加酒炒知母、黃柏、桔梗治之而愈。(此憑癥也。)

一人喉閉。服防風通圣散。腫不能咽。此癥惟針乃可。牙關已閉。刺少商出血?诩撮_ 。以膽礬吹患處。吐痰二碗許。仍投前藥而愈。嘗見此疾畏針不刺。多斃。(此憑癥也。)

一人喉閉。腫痛寒熱。脈洪數(shù)。此少陰心火。少陽相火。二臟為病。其癥最惡。惟刺患 血為上。彼畏針。以涼膈散(二六)服之。藥從鼻出。急乃愿針。則牙關已緊。遂刺少商二穴 。以手勒出黑血。口即開。仍刺喉間。治以前藥。及金鑰匙(四八)吹之頓退。又以人參敗毒 散(六四)加芩、連、玄參、牛蒡子四劑而平。經(jīng)曰:火郁發(fā)之出血,亦發(fā)汗之一端。河間曰:治喉閉之火。與救火同。不容少怠。嘗 閉不去血。喉風不去痰。以致不救者多矣每治喉咽腫痛;蛏彾。以荊防敗毒加芩連。重 者用防風通圣散。并效。

一人患此。勞則愈盛。以補中益氣加玄參、酒炒黃柏、知母而愈。(此憑癥也。)

一人口舌常破。如無皮狀;蜓屎碜魍。服清咽利膈散愈盛。治以理中湯而愈。(此因 治不應而更方也。)

精要曰:凡癰疽失于治療。致令熱毒沖心。咽嚨口舌生瘡。甚至生紅黑菌。難于治療。宜琥珀犀角膏。

生犀角屑 真琥珀(研) 辰砂(研) 茯神(去皮木) 棗仁(去殼研) 人參 各一錢 (研一字)
上為細末。入乳缽研勻。煉蜜搜為膏。瓷器盛貯。疾作。每服一彈子大。濃煎麥 門冬湯化下。一日連進五服。或先服犀角散以解之。生犀角屑、玄參、(去蘆)升麻、生黃 、赤芍藥、麥門冬、生甘草、當歸(各一兩)、大黃(微炒二兩)為粗末。每服三錢。水盞半煎 至七分。去滓溫服。

諸哽一百二十四

諸骨哽。用象牙末吹患處;蛉∪。徐徐咽下。立效。用苧根搗爛。丸如彈子大。就將所鯁物煎湯化下。

又方。食橄欖。用核為末。含之亦效。谷麥芒在咽不出。取雞鵝延含之。立消。誤吞金銀等物。多食諸般肥肉膏滑。自從大便出。誤吞銅錢。用炭末白湯調(diào)服。多食蜜食飴糖。自從大便出;蚨嗍荸薺;蚝胰狻eX 誤吞針。用磁石棗核大。磨令光。鉆一孔。用線穿。含之。針自口出。

傷損脈法一百二十五

(附破傷風)

經(jīng)云:肝脈轉堅而長。色不青。當病墜若轉。因血在脅下。令人嘔逆。金匱云:寸口脈浮。微而澀。當亡血。若汗出者。當身有瘡。被刀斧所傷。亡血故也。脈經(jīng)云:金瘡出血太多。脈虛細者生。數(shù)實大者死。金瘡出血。脈沉小者生。浮大者死 。斫刺出血不止者。脈來大者。七日死;氄呱。從高顛仆。內(nèi)有瘀血。腹脹脈堅強者生。小弱者死。破傷有瘀血在內(nèi)。脈堅強實則生。虛小弱者死。皆為脈病不相應故也。

一婦臀癰。瘡將愈;计苽L。發(fā)熱搐搦。脈浮數(shù)。治以當歸地黃湯。不信。乃服發(fā)散 敗毒藥。果甚。始信而服之。至數(shù)劑而痊。脈浮數(shù)而發(fā)表。今用發(fā)表而病重?梢娒}之浮數(shù),亦有主陰虛者、必兼癥參之為穩(wěn)。認 作陰虛。由臀癰后也。

夫破傷風癥。須分表里。別虛實。不可一概治之。原病式云:破傷中風之由。因瘡熱甚 結而榮衛(wèi)不得宣通。怫熱因之遍體。故多白痂。是時瘡口閉塞。氣難通泄。熱甚則生風也。不已。則表傳于里矣。但有風熱微甚兼化。故殊異耳。大法。破傷中風。風熱燥甚。怫郁在表而里氣尚平者。善伸數(shù)欠。筋脈拘急。時或惡寒 筋暢而播。脈浮數(shù)而弦者。宜辛熱治風之藥。開沖結滯而猶傷寒。表熱怫郁。而以麻黃湯。辛熱發(fā)散者同也。凡用辛熱開沖風熱結滯。宜以寒藥佐之則良。免致藥雖中病。而風熱轉甚 也。如治傷寒發(fā)熱。用麻黃、桂皮、加黃芩、知母、石膏之類足也。若世以甘草、滑石、蔥 、豉寒藥發(fā)散甚妙。若表不已。漸傷入里。里又未大。甚而脈在肌肉者。宜以退風熱開結滯 之寒藥調(diào)之;蛭⒓又物L辛熱亦得。猶傷寒在半表半里。以小柴胡和解之意也。若里熱已甚 。而舌強口噤。項背反張。驚搐惕搦。涎唾涸枯。胸腹?jié)M塞。而或便溺秘結;驎r汗出。脈 洪數(shù)而弦也。然汗出者。由風熱郁甚于里。而表熱稍罷。則腠理疏泄。而心火熱甚。故汗出 也。法宜除風散結寒藥下之。后以退風熱開郁滯之寒藥調(diào)之。而熱退結散。則風自愈矣。凡 治此,亦宜按摩導引。及以箸斡開牙關。勿令口噤。使粥藥得下也。病機云:破傷風者。有因卒暴損傷。風襲之間。傳播經(jīng)絡。致使寒熱更作。身體反張。不開。甚者邪氣入臟。有因諸瘡不瘥榮衛(wèi)俱虛。肌肉不生。瘡眼不合。邪亦能外入于瘡。為 破傷風之疾。有諸瘡不瘥。舉世皆言著灸為上。是為熟瘡。而不知火熱客毒。逐經(jīng)傳變。不 可勝數(shù)。微則發(fā)熱。甚則生風而搐;蚪枪磸。口噤目斜,亦有破傷不灸。而病此者。因 瘡著白痂。瘡口閉塞。氣難通泄。故陽熱易為郁結。熱甚則生風也。徐用誠云:此論所因有 四。一者因瘡口入風。似屬外因。一者因灸逐熱。似屬不內(nèi)外因。一者因瘡口閉塞。內(nèi)熱生 風似屬內(nèi)因也。又云。破傷風癥。古方藥論甚少。豈非以此疾與中風同論。故不另立條目也 。唯河間論。與傷寒表里中三法同治。用藥甚詳。其言病因。有因外傷于風。有因灸及內(nèi)熱 所作者。然與中風相似也。但中風之人。尚可淹涎歲月。而破傷風者。犯之多致不救。蓋中 風有在經(jīng)、在臟、在腑之異。獨入臟者最難治。破傷風或始而出血過多;虔徳玳]合。瘀血 停滯。俱是血受病。屬陰五臟之所主。故此風所傷。始雖在表。隨則必傳入里臟。故多死也 。此病或瘡口袒露。不避風寒。而有所傷。或瘡口閉合。密被風邪而及。病已十分安全而忽 有此。大抵皆由內(nèi)氣虛而有郁熱者得之。若內(nèi)氣不虛而無郁熱者。雖傷而無所害也。

跌仆一百二十六

一人墜馬。兩脅作痛。以復元活血湯二劑頓止。更以小柴胡加當歸、桃仁二劑而安。(此憑癥也。)

一老墜馬。腹作痛。以復元通氣散。用童便調(diào)進二服少愈。更以四物加柴胡、桃仁、紅 花四劑而安。(此憑癥也。)

一人跌仆。皮膚不破。兩脅作疼發(fā)熱?诟。自汗。須先飲童便一甌。煩渴頓止。隨進復 血湯。倍用柴胡、青皮一劑。脹痛悉愈。又劑而安發(fā)明經(jīng)曰:從高墜下。血流于內(nèi)。不分十 二經(jīng)絡。圣人俱作風中肝血。留于脅下。以中風療之。血者皆肝之所主。惡血必歸于肝。不 問何經(jīng)之傷。必留于脅下。蓋肝主血故也。痛甚則必自有汗。但人汗出。皆為風癥。諸痛皆屬 于肝木

一人青腫作痛。以蘿卜汁調(diào)梔予末敷之。以四物東加柴胡、黃芩、花粉、穿山甲。二 劑少愈。更以托里散、健脾藥而愈。(此憑癥也。)

杖瘡血熱作痛一百二十七

胸膈脹滿宜行血。老弱者宜行氣活血。更飲童便酒。腸痛者宜下血。血去多而煩躁者補 血。如不應。獨參湯。(四五)瘀肉不潰;驖⒍粩。宜大補氣血。

一人杖瘡。瘀肉不腐。乃大補之。漸腐。更以托里健脾藥而愈。(此憑癥也。)

一人風入杖瘡。牙關緊急。以玉真散一服少愈。再服而安。

一官諫南巡受杖。瘀血已散。壞肉不潰。用托里藥稍潰。膿清。此血氣虛也。非大劑參 、不能補彼恐腹?jié)M。予強之。飲食稍思。遂加大補。肉潰膿稠而愈。(此憑癥也。)

一嘗治。被杖數(shù)人。皆先散。其瘀血漸用排膿托里之藥。俱愈。 夫叫號傷氣。忍痛 氣血虛明矣。況脾主肌肉。脾氣受傷。飲食必減。血一冰則肌肉不生故必理脾脾健肉自生。非參、術、歸、 之類培養(yǎng)脾土。則肌肉何由而生。 又須分人虛實。及有無瘀血。蓋打撲 墜墮。皮肉不破。肚腹作疼者。必有瘀血在內(nèi)。宜復元活血湯(三三)攻之。老弱者。加桃仁 、紅花、穿山甲。補而行之。 若血去多而或煩躁。此血虛也。宜獨參湯補之。(四五) 有 打撲墜墮稍輕。別無瘀血等癥。但只痛不止者。惟和氣血。調(diào)經(jīng)脈。其痛自止。更以養(yǎng)氣血 健脾胃。無有不效。 亦有痛傷胃氣作嘔;虿伙嬍。以四君子加藿香、砂仁、當歸治之。若有瘀血。不先消散。而加補劑。則成實實之禍。設無瘀血。妄行攻利。則致虛虛之禍矣。

一人因杖臀膝俱潰。膿瘀未出。時發(fā)昏憒。此膿毒內(nèi)作也。急開之。昏憒愈盛。此虛也 八珍湯(十四)一服少可。數(shù)服死肉自潰。頓取之。用豬蹄湯洗凈。以神效當歸膏涂貼。再 服十全大補湯。兩月而愈。若更投破血之劑。危矣。(此憑癥也。) 大抵杖瘡。皆瘀血為患。宜速治療。淺者砭之。深者刺之。更以活血流氣藥治之。內(nèi)潰 之。有腐肉取之。以壯胃生血藥托之?杀o危。 有傷筋骨而作痛者。以沒藥降圣丹治之 。若牙關緊急;蜓撤磸堈摺R杂裾嫔⒅沃。并效。杖瘡熱血作痛。涼血去瘀血為先。須下雞鳴散之類。 黃柏 生地紫金皮皆要藥 。膏藥 紫金皮 生地黃 黃柏 乳香 沒藥 大黃之類 又方 大黃 黃柏為末。生地 汁調(diào)敷。干則易。

又方 野苧根嫩者。不拘多少。洗凈。同鹽擂敷。傷重多用鹽。效。嘗見覆車壓傷者。七人仆地呻吟。一人未蘇。俱令以熱童便灌之。皆得無事。又曾被重 傷。瞀悶。良久復蘇。胸滿如筑。氣息不通。隨飲熱童便一碗。胸寬氣利。惟小腹作痛。與

復元活血湯(三三)一劑。便血數(shù)升許。痛腫悉退。更服養(yǎng)血氣藥而痊。大凡損傷。不問壯弱。有無瘀血。俱宜熱童便以酒佐之。推陳致新。其功甚大。 若脅 或作痛。或發(fā)熱煩躁。口干喜冷。飲熱童便一甌。勝服他藥。他藥雖亦取效。但有無瘀血。不能盡識。反致誤人。惟童便不動臟腑。不傷血氣。聞操軍或墜馬傷者。服之亦佳。又凡腫 痛;騻麚p者。以蔥搗爛熱罨之。尤妙。本草云:蔥治傷損。

一人墜馬傷頭并臂。取蔥搗爛。炒熱罨患處。以熱手熨之。服沒藥降圣丹(百六)而愈。

一人誤傷去小指一節(jié)。牙關緊急。腰背反張。人事不知。用玉真散、(百二三)青州白丸 (百八)各一服。未應。此亦藥力不能及也。急用蒜搗爛裹患指。以艾灸之。良久覺痛。仍以 白丸子一服。及托里散數(shù)服而愈。夫四肢受患。風邪所襲。遏絕經(jīng)絡者。古人所制淋漬貼 鐮刺等法。正為通經(jīng)絡。導引

火瘡一百二十八

一人火瘡。驟用涼藥敷貼。更加腹脹不食。予以人參敗毒散。(四六)加木通、山梔。外 用柏葉。炒為末。麻油調(diào)搽。漸愈。嘗用煮大汁上浮脂調(diào)銀朱。更效。若用涼藥逼火毒入內(nèi)。多致不救。 湯火瘡以淋了第二次灰渣敷患處。

又方 以臘月豬膽涂黃柏。炙干為末。敷。熱油湯火傷皮爛肉大痛冷霜散 牡蠣( )寒水石(生) 明樸硝 青黛(各一兩) 輕粉(一錢)。摻上新水。或油調(diào)濕則干貼。痛立止。

漆瘡一百二十九

一人漆瘡作嘔。由中氣弱。漆毒侵之。以六君子加砂仁、藿香、酒炒芍藥。彼不為然。服連翹消毒散。嘔果盛。復邀治。以前藥。外以香油調(diào)鐵銹末涂之而愈。

天瘡一百三十

脈浮發(fā)熱;蚓屑闭摺0l(fā)散表邪。脈沉發(fā)熱便秘者。解表攻里。發(fā)熱小便赤澀者。分利消毒。

一小兒患此。 痛發(fā)熱。脈浮數(shù)。挑去毒水。以黃柏、滑石末敷之。更飲荊防敗毒散(七)二劑而愈。(此憑癥也。)

一人 痛發(fā)熱。服祛風清熱藥愈熾。其脈沉實。乃邪在內(nèi)也。用防風通圣散(六)一劑頓 退。又荊防敗毒散(七)二劑而安。(此憑癥脈也。) 此癥為風熱。當審表里。治無誤矣。

一兒 赤發(fā)熱。以黃柏、滑石末敷之。飲大連翹湯(七一)二劑少愈。更以金銀花散(百 七十)二劑而痊。(此憑癥也。)

一兒十余歲。背側患水泡數(shù)顆。發(fā)熱脈數(shù)。此肺胃風熱所致。名曰天泡瘡。以荊防敗毒 散(七)加芩、連。外去毒水。以金黃散(六六)敷之。又四劑而愈。(此憑癥也。)

一有腹患此。延及腰背。 痛飲冷。脈數(shù)。按之愈大。乃表里俱實也。用防風通圣散(六)一劑。更敷前藥。勢減大半。再以荊防敗毒散(七)二劑而愈。


點擊查看:<<外科理例>>目錄
...
關于我們 -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申明 -誠聘英才 - 網(wǎng)站地圖 - 醫(yī)學論壇 - 醫(yī)學博客 - 網(wǎng)絡課程 - 幫助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wǎng)站 中網(wǎng)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