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震亨、戴思恭
中風大率主血虛有痰,治痰為先,次養(yǎng)血行血;?qū)偬,挾火(一作?與溫,又須分氣虛血虛。半身不遂,大率多痰,在左屬死血瘀(一作少)血,在右屬痰有熱,并氣虛。左以四物湯加桃仁、紅花、竹瀝、姜汁,上以二陳湯四君子等東加竹瀝、姜汁。痰壅盛者、口眼斜者、不能言者,皆當用吐法,一吐不已,再吐。輕者用瓜蒂一錢,或稀涎散,或蝦汁,以蝦半斤,入醬、蔥、姜等料物,水煮。先吃蝦,次飲汁,后以鵝翎探引。吐痰用蝦者,蓋引其風出耳,重者用藜蘆半錢,或三分,加麝香少許,齏汁調(diào),吐。若口噤昏迷者,灌入鼻內(nèi)吐之。虛者不可吐。氣虛卒倒者,用參補之,有痰,濃煎參東加竹瀝、姜汁;血虛用四物湯,俱用姜汁炒,恐泥痰故也,有痰再加竹瀝、姜汁入內(nèi)服,能食者,去竹瀝加荊瀝。肥白人多溫,少用烏頭、附子行經(jīng),凡用烏、附,必用童便煮過,以殺其毒。初昏倒,急掐人中,至醒,然后用痰藥,以二陳湯、四君子湯、四物湯加減用之;瘦人陰虛火熱,用四物湯加牛膝、竹瀝、黃芩、黃柏,有痰者加痰藥,治痰氣實而能食,用荊瀝,氣虛少食,用竹瀝。此二味開經(jīng)絡(luò)行血氣故也。入四物湯,必用姜汁助之。遺尿屬氣,以參補之。筋枯者,舉動則痛,是無血不能滋養(yǎng)其筋,不治也!睹}訣》內(nèi)言諸不治證∶口開手撒,眼合遺尿,吐沫直視,喉如鼾睡,肉脫筋痛,發(fā)直搖頭上竄,面赤如妝,或頭面青黑,汗綴如珠,皆不可治。
案《內(nèi)經(jīng)》以下,皆謂外中風邪。然地有南北之殊,不可一途而論。惟劉守真作將息失宜,水不能制火,極是。由今言之,西北二方,亦有真為風所中者,但極少爾。東南之人,多是濕土生痰,痰生熱,熱生風也。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風之傷人,在肺臟為多。許學士謂氣中者亦有,此七情所傷。脈微而數(shù),或浮而緊,緩而遲。必也脈遲浮可治,大數(shù)而極者死。若果外中者,則東垣所謂中血脈、中府、中臟之理,其于四肢不舉,亦有與痿相類者,當細分之!毒址健凤L痿同治,大謬。發(fā)揮甚詳。子和用三法,如的系邪氣卒中,痰盛實熱者可用,否則不可。
肥人中風,口,手足麻木,左右俱作痰治。
貝母 栝蔞 南星 荊芥 防風 羌活 黃柏 黃芩 黃連 白術(shù) 陳皮 半夏 薄桂 甘草 威靈仙 天花粉
多食濕面,加附子、竹瀝、姜汁、酒一匙行經(jīng)。
一婦手足左癱,口不能語,健啖。
防風 荊芥 羌活 南星 沒藥 乳香 木通 茯苓 濃樸 桔梗 麻黃 甘草 全蝎
上為末。湯酒調(diào)下。不效,時春脈伏,漸以淡鹽湯齏汁每早一碗,吐五日。仍以白術(shù)、陳皮、茯苓、甘草、濃樸、菖蒲,日二帖。后以川芎、山梔、豆豉、瓜蒂、綠豆粉、齏汁、鹽湯吐之,吐甚快。不食,后以四君子湯服之,以當歸、酒芩、紅花、木通、粘子、蒼術(shù)、 姜南星、牛膝、茯苓為末,酒糊丸。服十日后,夜間微汗,手足動而能言。
一人癱左。
酒連 酒芩 酒柏 防風 羌活 川芎 當歸(半兩) 南星 蒼術(shù) 人參(一兩) 麻黃 甘草(三錢) 附子(三片)
上丸如彈子大。酒化服。
一人體肥中風,先吐,后以藥∶
蒼術(shù) 南星 酒芩 酒柏 木通 茯苓 牛膝 紅花 升麻 濃樸 甘草
〔附錄〕
風者,百病之始,善行而數(shù)變。行者動也,風本為熱,熱勝則風動。宜以靜勝其燥,養(yǎng)血是也。治須少汗,亦宜少下,多汗則虛其衛(wèi),多下則損其榮。治其在經(jīng),雖有汗下之戒,而有中臟、中府之分,中府者宜汗之,中臟者宜下之。此雖合汗下,亦不可太過,汗多則亡陽,下多則亡陰,亡陽則損其氣,亡陰則損其形。初謂表里不和,須汗下之,表里已和,是宜治之在經(jīng)。
其中府者,面顯五色,有表證而脈浮,惡風惡寒,拘急不仁,或中身之后,身之前,身之側(cè),皆曰中府也。其治多易。中臟者,唇吻不收,舌不轉(zhuǎn)而失音,鼻不聞香臭,耳聾而眼瞀,大小便秘結(jié),或眼合直視,搖頭,口開,手撒,遺溺,痰如拽鋸,鼻鼾,皆曰中臟也。中臟者多不治也。六腑不和,留結(jié)為癰;五臟不和,九竅不通。無此乃在經(jīng)也,初證既定,宜以大藥養(yǎng)之,當順時令而調(diào)陰陽,安臟腑而和營衛(wèi),少有不愈者也。風中府者,先以加減續(xù)命湯,隨證發(fā)其表。
如兼中臟,則大便多秘澀,宜以三化湯通其滯。初證已定,別無他變,以大藥和治之。
大抵中府者多著四肢,中臟者多滯九竅。中府者多兼中臟之證,至于舌強失音,久服大藥,能自愈也。
又因氣中,其證與中風相似,但風中多痰涎,氣中口中無涎,治之之法,調(diào)氣為先,經(jīng)言治風者以理氣,氣順則痰消,徐理其風,庶可收效。
又有中已,言不變,志不亂,病在分腠之間者,只宜溫肝取解汗,為可復也。
凡中風,脈多沉伏,大法浮遲者吉,沉實者兇。先用麻油調(diào)蘇合香丸,或用姜汁,或用白湯調(diào),如口噤,抉開灌之,稍醒則服八味順氣散。
若痰盛者,只以省風導痰湯服之。若中則昏沉不省人事,口噤,急以生半夏末吹入鼻中,或用細辛、皂角為末吹之,噴嚏則蘇,無嚏者不治。
肥人中者,以其氣盛于外而歉于內(nèi)也,肺為氣出入之道,肥者氣必急,氣急必肺邪盛,肺金克木,膽為肝之府,故痰涎壅盛。所以治之必先理氣為急,中后氣未順,痰未除,調(diào)理之劑,惟當以藿香正氣散和星香散煎服。
此藥非特可治中風之證,治中氣中惡,尤宜,尋常止嘔多痰者,亦可用之。若前證多怒,宜小續(xù)命東加羚羊角;熱而渴者,湯中去附子,加秦艽半錢;恍惚錯語,加茯神、遠志各半錢;不得睡,加酸棗仁半錢;不能言,加竹瀝一蜆殼許;人虛無力者,去麻黃,加人參如其數(shù)。
若人自蘇,能言能食,惟身體不遂,急則攣蜷,緩則曳,經(jīng)年不愈,以加減地仙丹常服。
若飲食坐臥如常,但失音不語,只以小續(xù)命去附子,加菖蒲一錢。治風之法,初得之,即當順氣,及日久,即當活血,此萬古不易之至理,惟可以四物湯吞活絡(luò)丹愈者,正是此義。
若先不順氣化痰,遽用烏、附,又不活血,徒用防風、天麻、羌活輩,吾未見能治也。
又見風中于膚腠,輒用腦麝治之者,是引風入骨髓也,尤為難治,深可戒哉!如口斜未正者,以蓖麻去殼爛搗,右涂左,左涂右,或鮮魚血入麝香少許,涂之即正。
嚏嚏,初卒倒,僵仆不知人事,急以皂角末,或不臥散于鼻內(nèi)吹之,就提頭頂發(fā),立蘇。
若有嚏者可治,無嚏者不治。經(jīng)曰∶風從汗泄,似可微汗。正如解表,表實無汗者,散之劫之。表虛自汗者,溫之解之。若氣滯者難治,宜吐之(余癥見前)?上抡,此因內(nèi)有便溺之阻隔,故里實。
若三五日不大便者,可與《機要》三化湯,或子和搜風丸,老人只以潤腸丸。
理氣者,氣滯氣郁,肩膊麻痛之類,此七情也,宜烏藥順氣、八味順氣之類;理血者,無表里之急,血弱舉發(fā)不時者,用大秦艽湯,或羌活愈風湯,兼用化痰丸子。灸,可灸風池、百會、曲池、合谷、風市、絕骨、環(huán)跳、肩 、三里等穴。皆灸之以鑿竅疏
二陳湯
半夏(泡) 陳皮(二兩半) 白茯苓(兩半) 甘草(炙,七錢半)
上 咀。每服四錢,水一盞,生姜七片,烏梅一個,煎。
四君子湯 見脾胃類。
四物湯 見婦人類。
稀涎散 治中風忽然若醉,形體昏悶,四肢不收,涎潮搐搦。
豬牙皂角(四條,去黑皮) 白礬(一兩)
上為末。每服三字,溫水灌下。但吐出涎便醒,虛人不可大吐。
通頂散 治中風中氣,昏憒不知人事,急用吹鼻即蘇。
藜蘆 生甘草 川芎 細辛 人參(各一錢)
上為末。吹入鼻中一字,就提頭頂中發(fā),立蘇。有嚏者可治。
八味順氣散
白術(shù) 白茯苓 青皮 白芷 陳皮(去白) 臺烏藥 人參(各一兩) 甘草(五錢)
每服五錢,水一鐘半,煎七分,溫服。仍以酒化蘇合香丸間服。
烏藥順氣散
麻黃 陳皮 臺烏(各二兩) 白僵蠶(炒) 川芎 枳殼(炒) 甘草(炙) 白芷 桔梗(各一兩) 干姜(炮,半兩)
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二盞,生姜三片,棗一枚,煎服。
星香湯
南星(八錢) 木香(一錢)
分二服,水一鐘,姜十片,煎服。
省風湯
南星(生,八兩) 防風(四兩) 獨活 附子(生,去皮臍) 全蝎(炒) 甘草(生,各二每服四錢,水一鐘半,生姜十片,煎服。
小省風湯 與導痰湯相合,煎服。導痰湯見痰類。
防風 南星(生,各四兩) 半夏(米泔浸) 黃芩 甘草(生,各二兩)
每服四錢,姜十片。
小續(xù)命湯
麻黃(去節(jié)) 人參 黃芩 芍藥 川芎 甘草(炙) 杏仁(炒,去皮尖) 防己 桂(各一兩) 防風(一兩半)附子(炮,去皮臍,半兩)
每服五錢,水一盞半,姜五片,棗一枚,煎。溫服,取微汗。隨人虛實與所中輕重,加減于后∶
若熱者,去附子,入白附子亦可;筋急拘攣,語遲,脈弦,加苡薏仁;
若筋急,加人參,去黃芩、芍藥,以避中寒,服后稍輕,再加當歸;
煩燥不大便,去附、桂,倍加芍藥、竹瀝;
如大便三五日不去,胸中不快,加枳殼、大黃;
如言語謇澀,手足顫掉,加菖蒲、竹瀝;
若發(fā)渴,加麥冬、葛根、栝蔞根;身體痛,加羌活;
搐者亦加之;煩燥多驚者,加犀角、羚羊角;
汗多者,去麻黃。
家寶丹 治一切風疾癱瘓,痿痹不仁,口眼僻者,邪入骨髓,可服。
川烏 輕粉(各一兩) 五靈脂(姜汁制,另研) 草烏(各六兩) 南星 全蝎 沒藥 辰砂(各二兩) 白附子 乳香 僵蠶(炒,三兩) 片腦(五錢) 羌活 麝香 地龍(四兩) 雄黃 天麻(三兩)
上為末,作散。調(diào)三分,不覺,半錢;蛎弁枞鐝椬哟螅枵{(diào)皆可。
如神救苦散 治癱瘓,風濕痹走注,疼痛不止。此劫劑也,非痛不可服米殼(一兩,去頂膜,蜜炒) 陳皮(五錢) 虎骨(酥炙) 乳香(研) 沒藥(研) 甘草(各二錢
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煎。連渣服,病在上食后,在下食前,煎時須順攪之。
大秦艽湯 治中風,外無六經(jīng)之形證,內(nèi)無便溺之阻隔,
知血弱不能養(yǎng)筋,故手足不能運動,舌強不能言語,宜養(yǎng)血而筋自榮。
秦艽 石膏(各二兩) 甘草 川芎 當歸 白芍 羌活 防風 黃芩 白芷 白術(shù) 生熟地黃 茯苓 獨活(各一兩) 細辛 春夏加知母(一兩)
上 咀。每服一兩,水煎服,無時。如遇天陰,加生姜七片;心下痞,加枳實一錢。
三化湯 外有六經(jīng)之形證,先以加減續(xù)命湯治之。若內(nèi)有便溺之阻隔,以此湯主之。
濃樸 大黃 枳實 羌活(等分)
每服三兩,水煎服,以利為度。
〔附錄〕
法曰∶四肢不收舉,俗曰癱瘓,故經(jīng)所謂太過則令人四肢不舉。又曰∶上太過則敦阜。阜,高也;敦,濃也。既濃而又高,則令除去,此真所謂膏粱之疾,非腎肝經(jīng)虛。何 以明之?經(jīng)所謂三陽三陰發(fā)病,偏枯痿易,四肢不舉。三陰不足,則發(fā)偏枯;三陽有余,則為痿易,易為變易,常用而痿弱無力也。其治則瀉令氣弱,陽衰土平而愈,故以三化湯下之。若脾虛則不用也,經(jīng)所謂土不及則卑陷。卑,下也;陷,坑也。故脾病四肢不用,四肢皆稟氣于胃,而不能至經(jīng),必因脾方可得稟受也。令脾不能與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稟水谷,氣日以衰,脈道不利,筋骨肌肉皆無氣以生,故不用焉。其治可大補十全散、加減四物湯,去邪留正。
愈風湯 中風癥,內(nèi)邪已除,外邪已盡,當服此藥以行導諸經(jīng)。久服大風悉去,縱有微邪,只從此藥加減治之。然治病之法,不可失于通塞,或一氣之微汗,或一旬之通利,如此乃常治之法也。久則清濁自分,營衛(wèi)自和。如初覺風動,服此不至倒仆。
羌活 甘草(炙) 防風 防己 黃 蔓荊子 川芎 獨活 細辛 枳殼 麻黃(去根)地骨皮 人參 知母 甘菊 薄荷(去梗) 白芷 枸杞子 當歸 杜仲(炒) 秦艽 柴胡 半夏 濃樸(姜制) 前胡 熟地黃(各二兩) 白茯苓 黃芩(三兩) 生地黃 蒼術(shù) 石膏 芍藥(各四兩) 桂(一兩)
上銼。每服一兩,水二鐘,生姜三片煎,空心一服,臨臥煎渣。空心一服,吞下二丹丸,為之重劑。臨臥一服,吞下四白丹,為之輕劑。立其法,是動以安神,靜以清肺。假令一氣之微汗,用愈風湯三兩,加麻黃一兩,勻作四服,加生姜空心服,以粥投之,得微汗則佳。如一旬之通利,用愈風湯三兩,加大黃一兩,亦勻作四服,如前服,臨臥服,得利為度。
此藥常服之,不可失四時之輔。如望春大寒之后,本方中加半夏、人參、柴胡各二兩,通前四兩,謂迎而奪少陽之氣也;如望夏谷雨之后,本方中加石膏、黃芩、知母各二兩,謂迎而奪陽明之氣也;季夏之月,本方中加防己、白術(shù)、茯苓各二兩,謂勝脾土之濕也;初秋大暑之后,本方中加濃樸一兩,藿香一兩,桂一兩,謂迎而奪太陰之氣也;望冬霜降之后,本方中加附子、官桂各一兩,當歸二兩,謂勝少陰之氣也。如得春氣候,減冬所加,四時類此。此雖立四時加減,更宜臨病之際,審察虛實寒熱,quanxiangyun.cn土地之宜,邪氣多少。此藥具七情六欲四氣,無使五臟偏勝,及不動于榮衛(wèi),如風秘服之,永不結(jié)燥。此藥與天麻丸相為表里,治未病之圣藥也。若已病者,更宜常服,無問男女老幼,驚癇搐搦,急慢驚風,四時傷寒等病,服之神效。
四白丹 能清肺氣,養(yǎng)魄。謂中風者,多昏冒氣不清利也。
白術(shù) 砂仁 白茯苓 香附 防風 川芎 甘草 人參(各半兩) 白芷(一兩) 羌活 獨活 薄荷(各二錢半) 藿香 白檀香(各一錢半)知母 細辛(各二錢) 甜竹葉(二兩) 麝香(一錢,另研) 龍腦(另研) 牛黃(各半錢,另研)
上為末,煉蜜丸,每兩作十丸。臨臥嚼一丸,分五七次細嚼之,煎愈風湯咽下。能上清肺氣,下強骨髓。
二丹丸 治健忘。養(yǎng)神定志和血,內(nèi)以安神,外華腠理。
丹參 天門冬 熟地黃(各一兩半)甘草 麥門冬 白茯苓(各一兩) 人參 遠志 朱砂(各半兩研為末) 菖蒲
上為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至百丸,空心食前煎愈風湯送下。
瀉青丸 治中風,自汗昏冒,發(fā)熱不惡寒,不風安臥,此是風熱煩燥之故也。
當歸 川芎 梔子 羌活 大黃 防風 龍膽草(等分)
上末,蜜丸彈子大。每藥一丸,竹葉湯化下。
天麻丸 治風因熱而生,熱勝則動,宜以靜勝其躁,是養(yǎng)血也。
天麻 牛膝(二味用酒同浸三日,焙干) 萆 元參(各六兩) 杜仲(炒去絲,七兩) 附子(炮,一兩) 羌活(十四兩) 川歸(十兩) 生地黃(一斤)
一方有獨活五兩,去腎間風。
上為末,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空心溫酒白湯皆可下。
藿香正氣散
大腹皮 茯苓 白芷 紫蘇(各一兩) 陳皮 苦梗 白術(shù) 濃樸 半夏曲 甘草(各二兩) 藿香(三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姜三片,棗一枚,煎服。
地仙丹
牛膝 蓯蓉 附子 川椒(各四兩) 地龍 木鱉子(各二兩) 覆盆子 白附子 菟絲子 赤豆 南星 骨碎補 羌活 何首烏 狗脊 萆 防風 烏藥(各二兩) 白術(shù) 甘草 白茯苓 川烏(各一兩) 人參 黃耆 (各一兩半)
上為末,酒糊丸。每服三四十丸,空心酒下。
活絡(luò)丹
南星(炮) 川烏 草烏(并炮,去皮尖) 地龍(去土,各六兩) 乳香(研) 沒藥(研,各二兩二錢)
上為末,酒糊丸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日午冷酒下,荊芥茶亦得。
不臥散(子和方)
川芎(兩半)石膏(七錢半)藜蘆(五錢) 甘草(生,二錢半)
上為細末?卩咚ぶ
子和搜風丸
人參 茯苓 南星 薄荷(各半兩) 干姜 寒水石 生白礬 蛤粉 黃芩 大黃(各一兩)滑石 牽牛(各四兩) 藿香(一分) 半夏(一兩)
上為末,水丸如小豆大。生姜湯下,日三。
潤腸丸
麻子仁(另研) 大黃(酒煨,各一兩半) 桃仁泥 歸尾 枳實(麩炒) 白芍 升麻(半兩)
人參 生甘草 陳皮(各三錢) 木香 檳榔(各二錢)
上除麻仁、桃仁外,為末,卻入二仁泥,蜜丸梧子大。每服七八十丸,溫水食前下。
主乎溫散 有卒中天地之寒氣者,有口得寒物者。
從補中益氣湯中加發(fā)散藥,屬內(nèi)傷者十居八九。其法,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只用前湯中,從所見之證,出入加減。必先用參耆托住正氣。氣虛甚者,少加附子以行參耆之劑,如果氣虛者,方可用此法。胃氣大虛,必當溫散,理中湯相宜,甚者加附子。倉卒感受大寒之氣,其病即發(fā),非若傷寒之邪,循經(jīng)以漸而深也。以上治法,宜用于南,不宜北。戴云:此傷寒,謂身受肅殺之氣,口傷生冷物之類。因胃氣大虛,膚腠疏豁,病者脈必沉細,手足厥冷,息微身倦,雖身熱亦不渴,倦言動者是也,宜急溫之,遲則不救矣。與熱癥若相似而實不同,凡脈數(shù)者,或飲水者,煩燥動搖者,皆熱病。寒熱二證,若水火然,不可得而同治,誤即殺人。
〔附錄〕
凡癥與傷寒相類者極多,皆雜證也,其詳出《內(nèi)經(jīng).熱論》,自長沙以下,諸家推明甚至,千世之下,能得其粹者,東垣也。其曰∶內(nèi)傷極多,外傷間而有之。此發(fā)前人之所未發(fā),后人 俗,不能真切,雷同指為外傷,極謬。其或可者,蓋亦因其不敢放肆,而多用和解及平和之藥散之爾,若粗率者,則必殺人。初有感冒等輕癥,不可便認作傷寒妄治,西北二方,極寒肅殺之地,故外感甚多;東南二方,溫和之地,外傷極少,雜病亦有六經(jīng)所見之證,故世俗混而難別。
正治溫散,宜桂枝湯、四逆湯輩,甚者三建湯、霹靂散。從治用熱藥加涼劑引之,或熱藥須俟冷凍飲料最妙。經(jīng)曰∶從而逆之,此之謂也。反攻用煎烏頭之類。 傷風屬肺者多,宜辛溫或辛涼之劑散之。
戴云:新咳嗽鼻塞聲重者是也。
補中益氣湯 見內(nèi)傷類。
理中湯
人參 甘草 干姜 白術(shù)(等分)
上銼。每服五錢,水煎溫服。
桂枝湯
桂枝 赤芍(各一兩半) 甘草(一兩) 生姜(一兩半)大棗
上銼。每服五錢,水煎溫服。
四逆湯
甘草(炙,二兩) 干姜(一兩半) 附子(半兩)
上銼。每服五錢,水煎溫服。
三建湯
大川烏 附子 天雄(并炮,等分)
上銼。每四錢,水二盞,姜十五片,煎服。
霹靂散
附子(一枚,及半兩者,炮熟取出,用冷灰焙之)
細研,入真臘茶一大錢同和。分二服,每服水一盞,煎六分,臨熟,入蜜半匙,放溫服
姜附湯 治中寒身體強直,口噤不語,逆冷。
干姜(一兩) 附子(生,去皮臍,一斤)
上銼。每服三錢,水煎服。挾氣攻刺,加木香半錢;挾氣不仁,加防風一錢;挾濕者,加白術(shù);筋脈牽急,加木瓜;肢節(jié)痛,加桂二錢
消風百解散
荊芥 白芷 陳皮 麻黃 蒼術(shù) 甘草(等分)
上銼。用姜三片,蔥白三根,水煎服。
神術(shù)散 治傷風頭痛,鼻塞聲重。方見痢類。
(附暑風、注夏)
暑證,用黃連香薷飲。挾痰,加半夏、南星;虛,加人參、黃耆。暑病內(nèi)傷者,用清暑益氣湯,著暑氣是痰,用吐。注夏屬陰虛,元氣不足,夏初春末,頭疼腳軟,食少體熱者是,宜補中益氣湯,去柴胡、升麻,加炒柏、白芍藥。挾痰者,加南星、半夏、陳皮,煎服,又或用生脈湯。暑風挾痰挾火,實者可用吐法。
暑乃夏月炎暑也,盛熱之氣者火也,有冒、有傷、有中,三者有輕重之分,虛實之辨;腹痛水瀉者,胃與大腸受之,惡心者,胃口有痰飲也。此二者冒暑也,可用黃連香薷飲、清暑益氣湯,蓋黃連退暑熱,香薷消蓄水;蛏頍犷^疼,燥亂不寧者,或身如針刺者,此為熱傷在分內(nèi)也,當以解毒湯、白虎湯,加柴胡,氣如虛者,加人參。或咳嗽發(fā)寒熱,盜汗出不止,脈數(shù)者,熱在肺經(jīng),用清肺湯、柴胡天水散之類急治則可,遲則不救,成火乘金也,此為中暑。凡治病,須要明白辨別,慎勿混同施治。春秋間亦或有之,切莫執(zhí)一,隨病處方為妙。戴云:暑風者,夏月卒倒,不省人事者是也。有因火者,有因痰者;,君相二火也;暑,天地二火也。內(nèi)外合而炎爍,所以卒倒也。痰者,人身之痰飲也,因暑氣入而鼓激痰飲,塞礙心之竅道,則手足不知動躡而卒倒也。此二者皆可吐!秲(nèi)經(jīng)》曰∶火郁則發(fā)之。吐即發(fā)散也。量其虛實而吐之,吐醒后,可用清劑調(diào)治之。
〔入方〕
暑渴
生地黃 麥冬 牛膝 炒柏 知母 葛根 甘草
上銼。水煎服。
〔附錄〕中 是陽證,中暑是陰證。脈沉弱者,切不可用寒涼藥。清熱宜天水散、五苓、白虎湯皆可。熱悶恍惚,辰砂五苓散。脈弦實,黃連香薷湯。熱甚,自汗而渴,便澀者,五苓分利之,或桂苓甘露飲。吐瀉,脈沉微甚者,可用附子大順散。伏熱傷冷,縮脾飲、冷香飲子皆可浸冷服之;騽兯馊馊氡侵校蜓兴馑夤嘀,蓋蒜氣臭烈,能通諸竅故也。
生脈湯
人參 麥冬 五味子
上銼。水煎服。
黃龍丸 治一切暑毒。
赤亮雄黃(五錢) 硫黃 硝石(各一兩) 滑石 明礬(各半兩) 好面(四兩)
上為末,丸梧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白湯下。
卻暑散 治冒暑伏熱,頭目眩暈,嘔吐,泄痢,煩渴,背寒,面垢。
赤茯苓 生草(各四兩) 寒食面 生姜(各一斤)
上為末。每服二錢,白湯調(diào)下。
香薷飲 治傷暑,臟腑不和調(diào),霍亂吐利,煩渴引飲。
白扁豆(炒) 川樸(姜制,八兩) 香薷(一斤)
上水煎,入酒少許,沉冷服。
黃連香薷飲
香薷(一斤) 川樸(制,半斤) 黃連
上 咀。每二三錢,水煎服。
大順散
甘草(斷寸長,三兩) 干姜 杏仁 桂(四兩)
上將甘草用白沙炒黃,次入干姜同炒,令姜裂,次入杏仁同炒,不作聲為度。篩去沙 ,入桂為末,每服二三錢,水煎溫服,如煩燥,井花水調(diào)服,以沸湯點服亦得。
十味香薷飲
香薷(一兩) 人參 陳皮 白術(shù) 茯苓 黃 木瓜 川樸(姜炒) 扁豆 甘草(炙,各半
上為末。每二錢,熱湯或冷水調(diào)服, 咀煎亦得。
清暑益氣湯 治長夏濕熱蒸人,人感之四肢困倦,精神少,懶于動作,胸滿氣促,支節(jié)疼,或氣高而喘,身熱而煩,心下膨閉,小便黃而數(shù),大便溏而頻,或痢或渴,不思飲食,
自汗體虛。
黃 蒼術(shù)(銼) 升麻(各一錢) 人參 白術(shù) 神曲 陳皮(各半錢) 甘草(炙) 酒柏 麥冬 當歸(各三分)葛根(二分)五味子(九個) 澤瀉(五分) 青皮(二分半)
上 咀。作一服,水二大盞,煎至一盞,去渣,大溫服,食遠。
補中益氣湯 見內(nèi)傷類。
天水散
滑石(六兩) 甘草(炙,一兩)
上為極細末。水調(diào)服。
五苓散
白術(shù) 豬苓 茯苓(各一兩半) 桂(一兩) 澤瀉(二兩半)
加辰砂,名辰砂五苓散。
人參白虎湯 治暑熱,發(fā)渴,脈虛。
人參(一錢半)知母(二錢) 石膏(半兩) 甘草(一錢)
上 咀。入粳米一合,水煎服。
桂苓甘露飲(《宣明方》)
茯苓 澤瀉(各一兩) 石膏 寒水石(各二兩) 滑石(四兩) 白術(shù) 桂 豬苓(各半兩)
上為末。每服三錢,白湯調(diào)下。
縮脾飲 解伏熱,除煩渴,消暑毒,止吐瀉霍亂。
砂仁 草果 烏梅肉 甘草(炙,各四兩) 扁豆(炒) 葛根(各一兩)
上 咀。每服四錢,水煎冷服。
冷香飲子 治傷暑渴,霍亂腹痛煩躁,脈沉微,或伏。
草果仁(三兩) 附子 陳皮(各一兩) 甘草(半兩)
上 咀。每服一兩,入姜煎,水旋冷服。
黃連解毒湯
黃連 黃柏 黃芩 梔子(等分)
上 咀。水煎。
《本草》云:蒼術(shù)治濕,上下部皆可用。二陳湯中加酒芩、羌活、蒼術(shù),散風行濕。脾胃受濕,沉困無力,怠惰好臥。去痰須用白術(shù)。上部濕,蒼術(shù)功烈;下部濕,宜升麻提之。外濕宜表散,內(nèi)濕宜淡滲。若燥濕,以羌活勝濕湯、平胃散之類;若風濕相搏,一身盡痛,以黃耆防己湯;若濕勝氣實者,以神佑丸、舟車丸服之;氣虛者,桑皮、茯苓、人參、葶藶 、木香之類。凡肥人沉困怠惰,是濕熱,宜蒼術(shù)、茯苓、滑石;凡肥白之人,沉困怠惰,是 氣虛,宜二術(shù)、人參、半夏、草果、濃樸、芍藥;凡黑瘦而沉困怠惰者,是熱,宜白術(shù)、黃芩;凡飲食不節(jié),脾胃受傷,不能遞送,宜枳術(shù)丸。去上焦?jié)窦盁,須用黃芩,瀉肺火故也。又如肺有濕,亦宜黃芩;如肺有虛熱,宜天門冬、麥門冬、知母,用黃芩多則損脾。去中 焦?jié)衽c痛熱,用黃連,瀉心火故也。如中焦有實熱,亦宜黃連。若脾胃虛弱,不能運轉(zhuǎn)而郁 悶,宜黃芩、白術(shù)、干葛;若中焦?jié)駸岱e久而痛,乃熱勢甚盛,宜黃連用姜汁炒。去下焦?jié)? 腫及痛,并膀胱有火邪者,必須酒洗防己、黃柏、知母、草龍膽。又云:凡下焦有濕,草龍 膽、防己為君,甘草、黃柏為佐,如下焦腫及痛者,是濕熱,宜酒防己、草龍膽、黃芩、蒼術(shù)。若肥人氣虛之人,腫痛,宜二術(shù)、南星、滑石、茯苓;黑瘦之人,下焦腫痛,宜當歸桃 仁、紅花、牛膝、檳榔、黃柏。
戴云:濕有自外入者,有自內(nèi)出者,必審其方土之致病源。東南地下,多陰雨,地濕,凡受必從外入,多自下起,以重腿腳氣者多,治當汗散,久者宜疏通滲泄;西北地高,人多食生冷、濕面、酪,或飲酒后寒氣怫郁,濕不能越,以致腹皮脹痛,甚則水鼓脹滿,或通身浮腫,按之如泥不起,此皆自內(nèi)而出也。辨其元氣多少,而通利其二便,責其根在內(nèi)也。 此方土內(nèi)外,亦互相有之,但多少不同,須對癥施治,不可執(zhí)一。
二陳湯 見中風類。
羌活勝濕湯
羌活 獨活(各一錢) 本 防風 甘草(炙) 川芎(各五分) 蔓荊子(三分)
上 咀。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大溫服,空心。如身重,腰沉沉然,加酒洗防己五分,輕者附子五分,重者川烏五分。
平胃散 見厥類。
防己黃耆湯 治風溫脈浮,身重汗出惡風或痛。
防己(一兩) 甘草(炙,半兩) 白術(shù)(七錢半)黃耆(一兩一錢)
上 咀。每服一兩,入姜棗煎。喘者,加麻黃;胃氣不利,加芍藥;氣上沖,加桂枝;
下有寒,加細辛。
三花神佑丸 治一切水濕腫病,大腹實脹,喘滿。
輕粉(一錢) 大黃(一兩,為末) 牽牛(二兩) 芫花(醋拌炒) 甘遂 大戟(各半兩)
上為末,滴水丸小豆大。初服五丸,每服加五丸,溫水下,無時,日三。
舟車丸
大黃(二兩) 甘遂 大戟 芫花 青皮 陳皮(各一兩) 牽牛(頭末,四兩) 木香(半兩)
上為末,水丸如梧子大。每服六七十丸,白湯下。隨證加減。
枳術(shù)丸 見內(nèi)傷類。 quanxiangyun.cn/shiti/
升陽除溫湯 見泄瀉類。
(附大頭天行病)
瘟疫,眾人一般病者是,又謂之天行時疫。治有三法,宜補、宜散、宜降,熱甚者加童便三酒中。
入方
大黃 黃連 黃芩 人參 桔梗 防風 蒼術(shù) 滑石 香附 人中黃
上為末,神曲糊丸。每服六七十丸,分氣血與痰,作湯使。氣虛者,四君子湯;血虛者,四物湯;痰多者,二陳湯送下;熱甚者,童便下。
又方 溫病,亦治食積痰熱,降陰火。
人中黃
飯為丸,綠豆大。下十五丸。
又 時病。
半夏 川芎 茯苓 陳皮 山楂 白術(shù) 蒼術(shù)(君) 甘草
如頭痛,加酒芩;口渴,加干葛;身痛,加羌活、薄桂、防風、芍藥。
大頭天行病,此為濕氣在高顛之上,切勿用降藥,東垣有方。
羌活 酒黃芩 酒蒸大黃
附方
治大頭病,兼治喉痹歌。
人間治疫有仙方,一兩僵蠶二大黃,姜汁為丸如彈子,井花調(diào)蜜便清涼。
冬溫為病,非其時而有其氣也。冬時嚴寒,當君子閉藏,而反發(fā)泄于外,專用補藥而帶表藥,如補中益氣之類。
作人中黃法
以竹筒兩頭留節(jié),中作一竅,納甘草于中,仍以竹木釘閉竅,于大糞缸中浸一月,取出曬干,大治疫毒。
左手脈大于右手,浮緩而盛,按之無力。
大病虛脫,本是陰虛,用艾灸丹田者,所以補陽,陽生陰長故也。不可用附子,止可多服人參。
漏蘆湯 治臟腑積熱,發(fā)為腫毒,時疫疙瘩,頭面洪腫,咽嗌填塞,水藥不下,一切危惡疫癘。
漏蘆 升麻 大黃 黃芩 藍葉 元參(等分)
上 咀。每服二錢,水煎服。腫熱甚,加芒硝二錢。
消毒丸 治時疫疙瘩惡證。
大黃 牡蠣 僵蠶(炒,等分)
上為末,煉蜜丸如彈子大。新水化一丸,內(nèi)加桔梗、大力子尤妙。
潔古雄黃丸 辟時疾,可與病患同床,傳著衣服,亦不相染。
雄黃(一兩,研) 赤小豆(炒) 丹參 鬼箭羽(各二兩)
上為細末,蜜丸。每服五丸,空心溫水下。
火,陰虛火動難治;鹩舢敯l(fā),看何經(jīng),輕者可降,重者則從其性而升之。實火可瀉,黃連解毒之類; 虛火可補,小便降火極速。凡氣有余便是火,不足者是氣虛;鸺鄙踔卣,必緩之以生甘草,兼瀉兼緩,參術(shù)亦可。人壯氣實火盛顛狂者,可用正治,或硝黃冰水之類;人虛火盛 狂者,以生姜湯與之,若投冰水正治,立死。有補陰即火自降,炒黃柏、生地黃之類。凡火盛者,不可驟用涼藥,必兼溫散。
可發(fā)有二,風寒外來者可發(fā),郁者可發(fā)。氣從左邊起者,乃肝火也;氣從臍下起者,乃 陰火也;氣從腳起入腹如火者,乃虛之極也。蓋火起于九泉之下,多死。
(一法)用附子末,津調(diào),塞涌泉穴,以四物湯加降火藥服之,妙。陰虛證本難治,用四物湯加炒黃柏,降火補陰,龜板補陰,乃陰中之至陰也。四物加白馬脛骨,降陰中火,可代黃連、黃芩、黃連、黃芩、梔子、大黃、黃柏降火,非陰中之火不可用。生甘草緩火邪;木通下行,瀉小腸火;人中白瀉肝火,須風露中二三年者;人中黃大涼,治疫病須多年者佳。中氣不足者,味用甘寒,山梔子仁大能降火從小便泄去,其性能屈曲下降,人所不知, 亦治痞塊中火邪。
入方
左金丸 治肝火。一名回令丸。
黃連(六兩,一本作芩) 吳茱萸(一兩或半兩)
上為末,水丸或蒸餅丸。白湯五十丸。
〔附錄〕諸熱瞀,暴喑冒昧,躁擾狂越,罵詈驚駭,腫疼酸,氣逆沖上,禁栗如喪神守,嚏嘔瘡瘍、喉痹、耳鳴及聾,嘔涌溢食不下,目昧不明,暴注,,暴瘍,暴死,五志七情過極,皆屬火也;鹫哂,曰君火,人火也;曰相火,天火也。火內(nèi)陰而外陽,主乎動者也。故凡動,皆屬火。以名而言,形質(zhì)相生,配于五行,故謂之君;以位而言,生于虛無,守位稟命,因動而見,故謂之相。腎肝之陰,悉其相火。東垣曰∶相火,元氣之賊火,與元氣不相兩立,一勝則一負。然則如之何則可使之無勝負乎?周子曰∶神發(fā)知矣。五性感動而萬事出,有知之后,五者之性,為物所感,不能不動。謂之動者,即《內(nèi)經(jīng)》五火也。相火易起五性,厥陽之火相扇,則妄動矣。火起于妄,變化莫測,無時不有,煎熬真陰,陰虛則病,陰絕則死。君火之氣,經(jīng)以暑與熱言之。相火之氣,經(jīng)以火言之,蓋表其暴悍酷烈,有甚于君火者也。故曰∶相火,元氣之賊。周子又曰∶圣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朱子亦曰∶必使道心常為一身之主,而人心每聽命焉,此善處乎火者。人心聽命于道心,而又能主之以靜,彼五火將寂然不作。而相火者惟有俾補造化,而為生生不息之運用爾,何賊之有?
東垣瀉陰火升陽湯
治肌熱煩熱,面赤食少,喘咳痰盛。
羌活 甘草(炙) 黃 蒼術(shù)(各一兩) 升麻(八錢) 柴胡(兩半)人參 黃芩(各七錢) 黃連(酒炒,半兩) 石膏(半兩,秋深不用)
上 咀。每服一兩或半兩,水煎。此藥發(fā)脾
胃火邪,又心膽肝肺膀胱藥也,瀉陰火,升發(fā)陽氣,榮養(yǎng)氣血者也。
升陽散火湯
治男子婦人四肢發(fā)熱,肌熱,筋痹熱,骨髓中熱發(fā),困熱如燎,捫之烙手。
此病多因血虛而得之,或胃虛過食冷物,抑遏陽氣于脾土,火郁則發(fā)之。
升麻 葛根 獨活 羌活(各半兩) 防風(二錢半)柴胡(八錢) 甘草(炙,三錢) 人參 白芍(各半兩) 甘草(生,二錢)
上 咀。每服半兩或一兩,水煎,稍熱服。
地骨皮散
治渾身壯熱,脈長而滑,陽毒火熾發(fā)渴。
地骨皮 茯苓(各半兩) 柴胡 黃芩 生地黃 知母(各一兩) 石膏(二兩) 羌活 麻黃(各七錢半,有汗并去之)
上 咀。每服一兩,入姜煎。
黃連解毒湯 見暑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