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wǎng)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wǎng)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語標準中國方劑數(shù)據(jù)庫中醫(yī)疾病數(shù)據(jù)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shù)據(jù)藥學下載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民間中醫(yī) > 正文:口苦、口甜、口咸、口酸、口臭、口淡(附 口味異常的中成藥療法)
    

傷寒雜病:口苦、口甜、口咸、口酸、口臭、口淡(附 口味異常的中成藥療法)

口苦、口甜、口咸、口酸、口臭、口淡(口味異常的中成藥療法)
一、口苦。多為肝膽有熱所致。口感苦者常兼有頭痛、眩暈,苔薄黃、脈象弦數(shù)等癥候,治宜清瀉肝膽郁熱。方藥選用龍膽瀉肝湯:龍膽草15克,柴胡、澤瀉、車前子、木通當歸、梔子各10克,生地黃芩各12克,甘草8克。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二、口甜。又稱“口甘”,多為脾胃功能失常所致。臨床上,分為脾胃熱蒸口甜和脾胃氣虛口甜。前者多因過食辛辣厚味之品,滋生內熱或外感邪熱蘊積于脾胃所致。表現(xiàn)為口甜而渴、喜飲水、多食易饑,或唇舌生瘡、大便干結,舌紅苔燥,脈數(shù)有力等。治宜清脾瀉火。方藥選用瀉黃散藿香15克,梔子、石膏各10克,甘草8克,防風2克;或清胃散黃連、當歸、升麻各10克,生地、丹皮各12克。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后者多由年老或久病傷及脾胃,導致氣陰兩傷,虛熱內生,脾受津灼所致。表現(xiàn)為口甜而干、氣短體倦、不思飲食、脘腹作脹、大便時干時軟。治宜益氣健脾,和胃養(yǎng)陰。方藥選用益胃湯與四君子湯加減:沙參15克,麥冬、玉竹、白術茯苓各10克,生地、藿香各12克,砂仁炙甘草各8克。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三、口咸。多為腎虛所致。如伴有腰膝酸軟、頭昏耳鳴、五心煩熱、盜汗遺精、苔少、脈細數(shù)等癥狀,屬腎陰虧損,虛火上炎,即“腎陰虛口咸”。治宜補益腎陰,滋陰降火。方藥選用知柏地黃湯加減:知母、黃柏、山藥、丹皮、茯苓各10克,熟地15克,山茱萸、澤瀉、附子12克,肉桂8克。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四、口酸?谥凶杂X有酸味,但并無酸水吐出。多為肝膽之熱乘脾所致。口感酸者常伴有胸悶脅痛、惡心、食后腹脹、舌苔薄黃、脈弦等癥狀。治宜瀉肝和胃。方藥選用左金丸六君子湯加減:黃連、吳茱萸、茯苓、白術各10克,人參、甘草各8克,陳皮15克。日服2次,每日1劑,水煎服。

五、口臭?谥谐鰵獬舴x,自覺或為他人所聞。一般有三種情況:1 胃火上蒸:舌紅或口舌糜爛生瘡,或牙齦腫痛,口氣熱臭,并兼有口渴喜冷飲,尿黃便干,苔黃等癥狀。治宜清瀉胃火。方藥選用三黃瀉心湯大黃、黃芩各10克,黃連5克。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2 胃腸食積:口臭如酸腐,或夾有生食味,伴有脘腹脹滿,不思飲食,噯氣腐穢,舌苔垢膩等傷食癥狀。治宜消食化積。可用中成藥保和丸山楂丸吞服。每日2次,每次9克。3 平時不注意口腔衛(wèi)生,患有齲齒或口腔炎癥?捎命S芩、藿香、石膏、生地各10克,甘草4克,煎水漱口。

六、口淡?谥形队X減退,自覺口發(fā)淡而無法嘗出飲食滋味,多伴有食欲不振等癥狀。臨床上主要分為脾虛和濕阻兩型。前者除口淡外,尚有神疲氣短,腹脹便溏,舌淡脈弱等脾虛癥狀,治宜益氣健脾和胃。方藥選用六君子湯加砂仁、焦谷麥芽等。后者可見口淡黏膩,惡心胸悶,苔膩脈濡等濕阻脾胃癥狀。治宜芳香辟濁,化濕醒脾。方藥選用藿樸夏苓湯:藿香、赤苓、杏仁、豬苓淡豆豉、澤瀉、厚樸各10克,半夏8克,白蔻仁2克,薏苡仁12克。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此外,要想治愈口中異常味覺,除積極用藥治療外,還應注意少食辛辣油膩食物,忌煙酒嗜好,防止房勞過度,保持口腔衛(wèi)生。



味覺異常與疾病 文章來源 (陳繼培)


味覺異常,是提示疾病的一種信息,應該引起醫(yī)生和患者本人的注意。

△口苦:臨床觀察口苦多見于肝膽熱證、腸胃熱證等;在現(xiàn)代醫(yī)學中則多為急性炎癥的表現(xiàn),而以肝膽疾病為多。這可能是膽汁排泄失常所致,癌癥病人因甜味閾升高、苦味閾降低,吃甜的東西也會感到舌頭發(fā)苦。

△口淡:口淡多見于久病脾胃虛寒患者,外科大手術后病人食欲不振也會覺得口舌淡而無味?诘谘装Y感染中也常出現(xiàn),但大多在疾病初起或消退期,前者為邪尚輕淺的表現(xiàn),后者則屬邪退正虛之象,其意義與口苦顯然不同。腸炎、痢疾等消化系統(tǒng)疾病也常有口淡,辨證多屬腸胃濕濁或挾寒邪,雖屬實證,但要注意不宜用過苦寒涼性藥物。經臨床測定,嚴重的口淡患者,對甜、酸、苦、咸諸味均不敏感,味覺閾出現(xiàn)普遍升高的現(xiàn)象。

△口甜:脾胃實熱、濕熱郁阻、肝脾痰火內蘊的病人口舌可有發(fā)甜的感覺,古人稱之為“脾熱口甘”。研究證明,消化系統(tǒng)功能紊亂可致各種酶的分泌異常,唾液中淀粉酶含量增加,刺激舌上味蕾而感覺口甜。糖尿病患者血糖增高,唾液內糖分亦增高,所以也常覺口舌發(fā)甜。

△口澀:當舌頭味覺細胞苦味閾降低,舌觸覺感受異常時,可出現(xiàn)口澀。肝膽郁熱傷陰或脾土衰敗的患者,常有口舌干澀或枯澀無味的感覺。嚴重的神經官能癥或通宵不眠之后,唾液腺分泌減少,也可感到口舌枯燥而澀。各種癌癥后期多有味覺苦澀,中醫(yī)認為是脾腎衰敗,氣血瘀結。

△口酸:中醫(yī)認為“肝熱則口酸”、“脾胃氣弱,木乘土位而口酸”,所以口酸以脾虛肝火偏旺者居多,常見于胃炎和消化性潰瘍,與胃酸過多有關。有人測定口酸患者的唾液,其中乳酸、磷酸酶、碳酸酐酶含量較正常人增高,PH偏于酸性反應。

△口咸:口咸以脾虛濕盛,腎虛火旺為多。因中醫(yī)認為“咸為腎味”,臨床上常見于腎陰不足,腎火上浮的神經官能癥、慢性咽喉炎急性發(fā)作的患者。有時測定口咸患者的唾液,可見鈉、鉀、鈣、 鎂的氯化物含量增多,PH偏于弱堿性反應。

△口辣:口辣是咸味、熱覺和痛覺的綜合。中醫(yī)辨證以腎陰不足、肝火偏旺為多,其次為肺虛痰熱;在高血壓、神經官能癥、絕經期綜合征患者中時有所見。經測定,在室溫18℃—22℃時,正常人的舌溫大多在33℃—35℃,口辣患者舌溫偏高,有時可達36℃以上。此外,口辣患者的舌粘膜對咸味和痛覺都較敏感。
口味異常是指患者自覺口中的味覺異常,如口酸、口苦、口咸等等,這往往是臟腑功能失調的外在表現(xiàn)之一。若臟腑發(fā)生病變,在出現(xiàn)全身癥狀的同時,也往往會出現(xiàn)口內味覺異常。因此,患者口味異常可作為中醫(yī)診治疾病的依據(jù)之一。當然,在診治口味異常時,還需要結合其他癥狀進行辨證施治,才能取得滿意的效果。中成藥對口味異常有一定療效,可選用下列中成藥治療。

  一、中成藥內治法
 。ㄒ)口臭:口臭是指口中出氣有臭味,自覺或為他人所聞而言。中醫(yī)辨證治療口臭分為以下三型:
  1.胃熱上蒸型:主要表現(xiàn)為口臭,口渴飲冷,舌生瘡糜爛,牙齦赤爛腫痛,大便干結、小便短黃,舌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當以清胃泄熱為治,可選用黃連上清丸,每次9g,每日3次口服;三黃片,每次4片,每日3次口服;牛黃清胃丸,每次9g,每日3次口服。
  2.痰熱壅肺型:主要表現(xiàn)為口氣腥臭,胸痛胸悶,咳嗽痰黃黏稠,大便干結,小便短黃,舌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當以清熱宣肺為治,可選用羚羊清肺丸,每次9g,每日3次口服;清氣化痰丸,每次9g,每日3次口服;復方魚腥草片,每次5片,每日3次口服。
  3.腸胃食積型:主要表現(xiàn)為口中酸臭,脘腹脹滿,噯氣吞酸,大便溏薄或瀉下不爽,小便短少,舌淡苔厚濁膩,脈滑。當以消食化積導滯為治,可選用用保和丸,每次9g,每日3次口服;大山楂丸,每次1丸,每日3次口服;木香檳榔丸,每次9g,每日3次口服;復方內金片,每次5片,每日3次口服。
  (二)口苦:口苦患者常有心煩易怒,頭暈頭痛,目赤脅痛,小便黃短,大便偏干,舌邊尖紅等,可以用龍膽瀉肝丸,每次9g,每日3次口服;丹梔逍遙丸,每次9g,每日3次口服;夏枯草膏,每次10毫升,每日3次沖飲;茵梔黃口服液,每次1支,每日3次口服;熊膽丸,每次9g,每日3次口服;金錢草沖劑,每次1袋,每日3次沖飲。
 。ㄈ)口酸:口酸是指口中自覺有酸味,甚者他人聞之有酸氣。
  1.肝胃不和型:主要表現(xiàn)為口中發(fā)酸,嘈雜吞酸,食少納呆,噯氣,脅肋脹痛,舌淡苔薄脈弦。當以疏肝和胃為治,可選用調胃舒肝丸,每次9g,每日3次口服;加味左金丸,每次9g,每日3次口服;沉香化氣丸,每次9g,每日3次口服。
  2.宿食停滯型:主要表現(xiàn)為口中發(fā)酸,或噯氣酸腐,納呆惡食,脘腹脹滿,舌淡苔厚濁膩,脈滑。當以消食化積導滯為治,可選用枳實導滯丸,每次9g,每日3次口服;加味保和丸,每次9g,每日3次口服;香砂養(yǎng)胃丸,每次9g,每日3次口服;曲麥沖劑,每次1袋,每日3次沖飲。
  (四)口咸:是指口中自覺有咸味,有時伴有咸味痰涎排出,咽干口燥,頭暈耳鳴,五心煩熱,腰膝酸軟,夜寐不安,多夢盜汗,小便短赤,舌紅苔少,脈細數(shù)。當以養(yǎng)陰益腎為治,可選用知柏地黃丸,每次9g,每日3次口服;大補陰丸,每次9g,每日3次口服;滋陰甘露丸,每次9g,每日3次口服。
 。ㄎ)口淡:口淡是指口中味覺減退,患者自覺口內發(fā)淡而無法嘗出食物滋味,伴不欲飲食,神形疲憊,短氣乏力,舌淡苔薄白,脈細弱。當以健脾益氣,芳香和胃為治,可選用參苓白術散,每次10g,每日3次沖飲;人參健脾丸,每次9g,每日3次口服;香砂六君子丸,每次9g,每日3次口服。
 。)口膩:口膩是指口舌黏膩,滯澀不爽。
  1.寒濕困脾型:主要表現(xiàn)為口中黏膩,口淡不渴,不思飲食,胃脘滿悶,肢困乏力,舌淡苔薄白,脈細弱。當以健脾利濕為治,可選用平胃散,每次10g,每日3次沖飲;理中丸,每次9g,每日3次口服;良附丸,每次9g,每日3次口服。
  2.濕熱中阻型:主要表現(xiàn)為口中黏膩滯澀,口氣穢濁,食不知味,口干不欲飲,脘腹脹滿,胃納減退,舌紅,苔黃膩,脈滑。當以清熱利濕為治,可選用甘露消毒丹,每次9g,每日3次口服;六合定中丸,每次9g,每日3次口服;清胃黃連丸,每次9g,每日3次口服。

  二、中成藥外治法
 。ㄒ)黃連膠囊:取藥2粒,去掉膠囊,倒出細末,清水調為糊狀,分成兩份,外敷雙足心涌泉穴,每日1換,連續(xù)3~5天?汕鍩峤舛荆m用于口臭、口苦。
 。ǘ)黃芩片:黃芩片3粒,研為細末,清水調為糊狀,分成兩份,外敷雙足心涌泉穴,每日1換,連續(xù)3~5天?汕鍩峤舛,適用于口臭、口苦。
 。ㄈ)金匱腎氣丸:取本品1丸,研為細末,用清水適量調為稀糊狀,分成兩份,置于傷濕止痛膏上,外敷雙足心涌泉穴,每日1換,連續(xù)3~5天?蓽啬I益氣,適用于口咸、口淡。
  (四)傷濕止痛膏:吳茱萸適量,研為細末,用清水適量調勻,外敷肚臍或雙足心涌泉穴,傷濕止痛膏固定,每日換藥1次,連續(xù)5~7天?缮喜∠氯,引熱下行。


-----------樓主辛苦了。這些知識很好,我將會在臨床中試驗。謝謝
-----------口臭,,,,,為什么沒有用湯來治呢?    姜去口臭效果很好的.
上面的方子以實火為例. 不太全.    實際應用.最好要再看一下別的癥狀.
-----------摘自:《鄭欽安醫(yī)書闡釋:醫(yī)法圓通》
口臭附口苦、口酸、口辛、口甘、口淡、口糜
按口臭一證㈠,有胃火旺極而致者,有陰盛而真精之氣發(fā)泄者。
因胃火旺而致者,其人必煩躁惡熱,飲冷不休,或舌苔芒刺,干
黃、干黑、干白等色,氣粗汗出,聲音響亮,二便不利,法宜專清胃
火,如人參白虎5、大、小承氣18、21、三黃石膏湯12 之類。
因精氣發(fā)泄而致者,由其人五臟六腑元陽已耗將盡,滿身純陰,
逼出先天一點精氣,勢已離根欲脫,法在不救,口雖極臭,無一毫火
象可憑,舌色雖黃,定多滑潤,間有干黃、干黑,無一分津液于上,
而人并不思茶水,困倦無神,二便自利,其人安靜,間有渴者,只是
喜飲極熱沸湯,以上等形,俱屬純陰。若憑口臭一端,而即謂之火,
鮮不為害。余曾治過數(shù)人,雖見口臭,而卻純陰畢露,即以大劑白通54、
四逆48、回陽64 等方治之。一二劑后,口臭全無,精神漸增,便可許
其可愈。若二三劑后,并不見減,十中僅救得一二,仍宜此法重用多
服,此是病重藥輕,不勝其任也。昧者只圖速效,服一二劑未見大效,
便即更醫(yī),如此之情,舉世皆然,豈真醫(yī)藥之不良哉?
查近市習,一見口臭,并不辨明陰陽,便以生地、二冬、知母、
花粉、石膏、大黃之品投之,陽盛則生,陰盛則斃,不可不知也。
其中尚有口苦者,心、膽有熱也。心熱者,可與導赤散73、黃連
湯141;膽有熱者可與小柴胡湯22 倍黃芩,或瀉肝湯116。口酸者肝有熱
也,可與當歸蘆薈散68、龍膽瀉肝湯45?谛琳叻斡袩嵋,可與瀉白
散115、清肺飲160?诟收咂獍l(fā)泄也,可與理中湯149、六君子湯36。
口淡者脾氣不足也,可與歸脾湯59、參苓白術散104?诿诱,滿口生
白瘡,系胃火旺也,可與甘露飲41、涼膈散138。以上數(shù)證,皆宜知之,
總在考究陰陽實據(jù)為要。
余嘗治陽虛陰盛之人,投以辛甘化陽二三劑,即有現(xiàn)口苦、口酸、
口淡、口辛、口甘等味,又服二三劑,而此等病形即無㈡,余仔細推
究,皆緣真陽失職,運轉力乖,兼之服藥停積未去,今得辛甘化陽之
品,運轉復行,積滯即去,故口中一切氣味出矣。昧者不識此理,見
酸即治酸,見苦即治苦,鮮不增病,醫(yī)理之微,不誠難哉?
敬評:
㈠知非氏曰:氣之香薰者,清陽之氣也,氣之臭惡者,濁陰之氣也?诔艟
濁陰之極盛,陽氣之用不宣,多有涎垢濁膩,譬如暑天陰雨過甚,天陽被郁,凡
物發(fā)霉起涎①,其氣臭惡,若得數(shù)日炎熱,臭氣頓失。人身遍體純陰,所以真陽
欲脫之候,往往現(xiàn)此癥象,醫(yī)識此理,便能治此證。欽安窺見其微,故按中反復
征引言之,學者不可忽略看過。
㈡真陽變動,露出真面,辛甘助化,易危為安,藥之為力不淺,然此等至理,
少有見到者。
【闡釋】口臭一般多認為是火旺,常治以生地、知母、二冬一派涼寒之品,
固屬合適,但有一種滿身純陰,全無火象可憑之證,多被忽略。鄭氏本其治驗而
指出是由于元陽久虛,陰精發(fā)泄所致,治以大劑白通、四逆、回陽等方,輕癥一
二劑即好轉而向愈,若不好轉,定是重癥,仍當此法重用多服,當可有救,是有
創(chuàng)見的。對于口苦、口酸、口辛、口淡、口糜諸癥,亦本《內經》五臟五味關系
立論,分別與以對癥之方,辨析亦頗明確,但據(jù)筆者臨床所見,亦不可拘執(zhí)此論。
鄭謂凡陽虛之人服辛甘化陽之劑二三,口中出現(xiàn)苦、酸、淡、辛、甘等味者,再
服二三劑,而此等病象即行消失,可見是藥物使陽氣運轉,消去積滯,并非藥不
對癥,引出病象。昧者不識,見病治病,勤換藥方,鮮不增病,尤屬重要經驗,
一般醫(yī)書,少有論及。又鄭氏所說的口糜,滿口生白瘡,現(xiàn)代醫(yī)學謂為“口腔潰
瘍!币喾莾H由于胃火旺極所致,治以甘露飲、涼膈散,或用西藥消炎,雖可暫
時告愈,但如吃辛辣煎炒食品,甚至吃炒花生、瓜子,滿口又生白瘡。筆者治蔣
某口糜,細察其面容,蒼白無神,易疲乏,特別怕冷,雖滿口潰瘍,而卻純陰畢
露,先治以炮姜甘草湯加桔梗,連服兩劑,無不良反應;繼以附子理中湯治之,
又服四劑;最后服潛陽丹四劑而痊愈。雖吃煎炒辛辣食物,亦未復發(fā)。以后即用
此方,治愈這類患者數(shù)十人。
-----------
原帖由 cocochen 于 2010/3/17 16:41 發(fā)表
口臭,,,,,為什么沒有用姜湯來治呢?    姜去口臭效果很好的.

上面的方子以實火為例. 不太全.    實際應用.最好要再看一下別的癥狀.

怎么用姜來治呢?
能說下詳細的方法嗎?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沒有了
  •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wǎng)站 中網(wǎng)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