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語標準中國方劑數據庫中醫(yī)疾病數據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據藥學下載
您現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中醫(yī)書籍 > 正文:方論(三十)
    

中國醫(yī)籍考:方論(三十)

〔陸氏(仲遠)千金圣惠方〕佚江南通志曰。陸仲遠。青陽人。醫(yī)不嗜利。有逸士風。能察 穴經脈。審榮衛(wèi)順逆。軒履到門。日數百。而園池竹石。觥籌鏗鏗然樂也。年老思九子芙蓉不能去。日著千金圣惠方。子孫守之。遂家于此。〔堯氏(允恭)德安堂方〕補元志一百卷 未見〔王…

〔陸氏(仲遠)千金圣惠方〕佚

江南通志曰。陸仲遠。青陽人。醫(yī)不嗜利。有逸士風。能察 穴經脈。審榮衛(wèi)順逆。軒履到門。日數百。而園池竹石。觥籌鏗鏗然樂也。年老思九子芙蓉不能去。日著千金圣惠方。子孫守之。遂家于此。

〔堯氏(允恭)德安堂方〕補元志一百卷 未見

〔王氏(開)增注醫(yī)鏡密語〕補元志一卷 未見

倪燦曰。王鏡澤失其名。蘭陵人。按王鏡澤名開字啟元。見于金華府志。今據著其名。

〔孫氏(允賢)醫(yī)方集成〕佚

王元福序略曰。文江孫氏集諸方取切要者。各以類編。名為大成。各類首又取三因及嚴氏諸家之說。合而為編。庶觀者得其說。而求其方。了然在目矣。編成求序。鋟梓以廣其傳。使閱方者。一覽而盡得之?墒⌒罘街。而行遠者。亦可挾以自便。或可為衛(wèi)生之一助云。辛酉至治初元。文江王元福序。

〔熊氏(彥明)類編南北經驗醫(yī)方大成〕十卷 存

題詞曰。醫(yī)方集成一書。四方尚之久矣。蓋所謂濟生拔萃。宣明論。瑞竹堂。孫子和徐同知□方。尤為切要。所不可遺。本堂今得名醫(yī)選擇奇方。增入孫氏方中。俾得通貫。名曰醫(yī)方大成。重新繡梓。以廣其傳。合眾流而歸一源。使覽者便之。不必求之他書可也。明醫(yī)之士。幸共鑒之。熊均曰。孫允賢文江人。元仁宗延 中。選醫(yī)方集成。予先祖彥明公選宣明拔萃等方。而附益之。是謂醫(yī)方大成。四庫全書提要曰。類證南北經驗醫(yī)方大成十卷。舊本題元文江孫允賢撰。本名醫(yī)方集成。此本為錢曾也是園所藏。猶元時舊刻。目錄未題。至正癸未菊節(jié)。進德書堂刊行。前有題識曰。醫(yī)方集成一書。四方尚之久矣。本堂今得名醫(yī)選擇奇方。增人孫氏方中。俾得通貫。名曰醫(yī)方大成云云。則坊賈所為。非允賢之舊矣。按 先子曰。是書稱南北經驗者。謂南北之城。寒燠各異。然書中諸方。用之通治。俱得其效驗。故以命書者也。后閱吉田意庵(宗恂)釋是書。南北之義。與先子之說相符。

〔熊氏(宗立)醫(yī)書大全〕二十四卷 存

自序曰。醫(yī)善專門。方貴經驗。古今方書。傳于世者甚眾。蓋初學之士。猶臨海問津。焉能適從哉。書林舊刊文江孫氏醫(yī)方集成。后之名醫(yī)。續(xù)增宣明拔萃等方。又謂之大成。是皆經歷效驗。有不待試而百發(fā)百中者。誠衛(wèi)生之快捷方式也。然其方中證類混雜。分兩欠明。俾我同志。不無憾焉。余自幼多病。喜讀醫(yī)書。暇日因取前方。芟證歸類措方入條。復選諸名方中。有得奇效。而孫氏未嘗采者。與夫家世傳授之秘。總匯成編。凡二十四卷。目之曰醫(yī)書大全。各卷分門。各門析類。各類載方。方名之上。次序順流。以一二三四之數。而標記之。與目錄互相貫通。使人展卷。提其綱領。而節(jié)目分明。治病之際。審其證候。而方藥備具。得無檢閱之繁。庶免疑之患。書成藏于家塾。以供自治之需。非敢謂之當也。坊中好事者。固請梓行。與眾共之。余不能已。因述其梗概。題諸篇端云。正統十一年。歲在丙寅.暮春之初。鰲峰熊宗立道軒序。按天文中。洛醫(yī)吉田意守(宗桂)鈔出是書諸論。題曰醫(yī)方大成論。以便初學。越前一柏翁者。亦嘗為之。

〔陳氏(子靖)醫(yī)方大成〕佚

吳澄序曰。以一藥治一病者。本草也。以數藥治一證者。醫(yī)方也。醫(yī)方祖于本草。而其合數藥以為一方也。審其五氣。酌其五味。定其君臣佐使。如樂師調律。如軍師布陣。主對處置。一一得宜。非心通乎大化。智周乎小物。不能也。是蓋出于上古圣神之所為。而后世名醫(yī)。以漸增益焉者也。然上古之方。如所謂伊芳尹湯液論。不復可見。今之所存。惟傷寒論之方最古。而千金次之。后賢增益。以至于今多矣。公家之圣惠則太繁。私家之易簡則太略。上方觀道士陳子靖。賦質清粹。務學精勤。用力于醫(yī)。尤專類古今諸家之方。而去取之。名曰醫(yī)方大成。所取率皆嘗試有效者。備而不繁。要而不略。實醫(yī)方之至善。其可以參贊上古圣神。后世名醫(yī)。弘濟生民之功行者夫。

〔艾氏(元英)如宜方〕二卷 未見

四庫全書提要曰。如宜方二卷。元艾元英撰。元英東平人。始末無考。此本為三山張志寧所刊。前有二序。一為至正乙未林興祖作。一為至治癸亥吳德昭作。其書首列藥石炮制總論。不過數十味。未免簡略。第一卷。述證。自中風至雜病。凡三十類。第二卷。載方。凡三百有余。其曰如宜者。如某證宜用某湯。某證宜用某丸散。是也。其說一定不移。未免執(zhí)而不化。焦氏經籍志。高氏百川書志。俱不著錄。然相其版式。猶元代閩中所刊。非根據托也。按萬歷壬寅陳嘉猷重刊是書。附以其家傳脈法。并歷試效方。改名曰回生捷錄。

〔王氏( )泰定養(yǎng)生主論〕醫(yī)藏目錄十六卷 存

自序曰。中陽立是。清凈幽居。將二十載。以靜待動。備見正邪。其為枉病枉死。醫(yī)瞎灸。莫知所由。故澄心適興。信筆而書。或一日得數千言;蝈七娺B月。不欲措一辭。中間論不避嫌語其害生者。方不貴多。載其必效者。今年六月。峻絕人事。謾編成卷。一家之說。未能盡善。故泄二教之機奧。引九流之緒余。疏謬之辭。固不足取信于人。盡其在我。庶可杜門。然則是書之于世也。如郵亭之于歧路。而示人曰。此去則有虎野狼出沒。彼去則為驛程大道。征人感念曰。此蹊徑也。憧憧往來者。莫非行役乎。彼大道也。行役幾希。而我獨進之耶;蛘咭坏┯龊。則征人唯曰命矣。夫彼之大道。又烏知其為果無野狼虎乎。余故知世人之情。聞聲則眾喜之。如有所得。殊不知鵲亦能噪兇。聞鴉聲則眾惡之。如有所失。殊不知鴉能使人避兇。而亦能報吉。故鴉純吉。而鵲半兇。而終不惡鵲。終不喜鴉。嗚呼。兇乎吉乎。喜乎惡乎。事在于彼不在此。而鵲不得不噪。鴉不得不報。唯人自裁之。雖欲勿用。養(yǎng)生其舍諸。故首以原心。為發(fā)明之始。次序婚合孕育。嬰幼童壯。衰老宣攝避忌。以御未然之病。然后運氣標本。陰陽虛實。脈證病治。以為全生去病之法。然后類方對證。以為規(guī)矩之用。備述痰證一條。以為方書補闕拾遺之式。更類雜治活法。常驗之方。并無毫發(fā)茍簡穿鑿之妄。倉卒乏醫(yī)之處。雖不能明脈問疾用藥。井井有條。外選肘后秘寶。諸家備急數門。續(xù)抄古今明訓二道。自省一篇。以為閑邪存誠之要。用質高明。非敢固望人人共為枯槁幽棲。然后盡善。但于一切據方用藥之時。知有所生之心耳。或曰。吉人之辭寡。而子之辭。無乃喋喋乎。余曰。吾聞晉書云。平蜀之后。其將問蜀士曰?酌餮跃。何其瑣碎。士曰。簡辭惟圣。與圣則可。彼師旅之眾。故當詳喻。于是余之反復而言。正欲人人共曉之也。始作于泰定改元。又莊子云。宇泰定者。發(fā)乎天光。故命曰泰定養(yǎng)生主論。莊子亦有養(yǎng)生主論。養(yǎng)生而有主。則不惑于二三說也。逸人洞虛子王中陽自序。楊易跋曰。上泰定續(xù)養(yǎng)生主論一編。予得之藩參東皋冒公。舊本但稱洞虛子。稱中陽。竟不知作者名氏。比讀匏庵吳先生集。始為元之其人。王均章之書也。其略云。均章名 。自號中陽老人。生元盛時。年未四十。棄官歸隱虞山之下。慕丹術。尤邃于醫(yī)。年余九十而卒。又謂見吳思庵跋。乃考之元史。無其傳。敏德吳公思庵集。無其跋。蓋薄榮愿慕高蹈之流。而國史家集。偶遺之也。所著之書。凡數種。此特其一。且長于繪事。錢氏所藏虞山圖。乃其手寫隱居所。有柴關冊灶藥欄之屬。亦以其詩而知耳。東臬公雅好醫(yī)術。而篤于奉親。問嘗以是編及予。知予有老母也。茲欲刻梓以傳。又將推及予之心。以及于人人。養(yǎng)生君子。時一閱焉。當不待藏刀牧羊之悟。其亦思過半矣夫。正德辛未夏六月初吉。進士建安楊易讀跋。四庫全書提要曰。泰生養(yǎng)生主論十六卷。舊本題元洞虛子王中陽撰。其書論婚孕老幼。陰陽氣運。節(jié)宣之宜。并摘錄服證方劑。以資調攝。取莊子宇泰定者。發(fā)乎天光。及養(yǎng)生主之語名之。前有中陽自序。及至元戊寅段天序。蓋正德間。兵部郎中冒鸞所重刊也。后有楊易跋。謂吳寬集中。載中陽為吳人。名 字均章。自號中陽老人。生元盛時。年四十。棄官歸隱虞山之下。慕丹術。尤邃于醫(yī)。

〔薩德彌實瑞竹堂經quanxiangyun.cn/sanji/驗方〕國史經籍志十五卷 存

王都中序曰。曩予誦范文正公良相良醫(yī)之言。未嘗不斂衽嘉嘆。何則。良相輔弼元首。佐治邦政。興利除害。選賢任能。使人樂其業(yè)。而其仁之見諸事者。足以澤被四海。良醫(yī)導人有脈。療理有證。脫 起痼。干元氣而開壽域。使人安其生。而其仁之蘊諸心者。亦足以被及萬姓。蓋出處之轍雖殊。而吾人之用心則一。君子不可斯須而忘吾仁。則吾仁之在天下。不可勝用矣。謙齋薩公志文正之志。學文正之學。初以 馬繡衣。風威所及。奸貪破膽。而生靈奠安。由柏垣而登薇府。一以是心。民以是濃。茲守建昌。殆將小試龔黃事業(yè)。為異日姚宋良相之效。公乎□哉。公猶以為未盡。乃退而考訂名家方書。及游宦博采以經驗諸方。分門別類。為書一十五卷。鋟梓郡庠。題曰瑞竹堂經驗方。將以傳之萬世。如公之仁?蔀橹烈。予辱公之知。屬序編首。俾人誦茲集者。不唯知公之心良于醫(yī)。抑以知公之志良于相。相者皆自其仁心中之流溢也歟。時泰定丙寅九月望日。閩中王都中序。程文海薩德彌實謙齋御史瑞竹詩曰。江南御史彈琴處。插竹為援竹自成。不見稚叢緣節(jié)上。渾疑鄰筍過墻生。清陰已比甘棠愛。直氣先占衣繡榮。回首荊臺舊亭下。高枝應有鳳凰鳴。(文集)

四庫全書提要曰。瑞竹堂經驗方五卷。元沙圖穆蘇(原作薩理彌寶今改正)撰。沙圖穆蘇。元史無傳。其事跡不可考。以吳澄王都中二序核之。則其字為謙齋。嘗以御史。出為建昌太守。是書即其在郡時所撰集也。原書本十五卷。楊士奇等文淵閣書目。載有一部一冊。而晁 寶文堂書目內。亦列其名。則是明中葉以前。原帙尚存。其后遂鮮傳本。今據永樂大典所載。搜采編輯。計亡闕已十之五六。而所存者尚多。謹根據方詮次。分立二十四門。厘為五卷。中間如調補一門。不輕用金石之藥。其處方最為醇正。又女科之八珍散。即四君子湯。四物湯之并方。其用尤廣。明薛己醫(yī)案。已詳著之。至瘡科所載返魂丹。與今世瘍醫(yī)所用梅花點舌丹。奪命丹相類。內托千金散。以治毒。亦見殊功。是皆可資利濟之用。惟幼科之褐丸子。與蘇沈良方中所列褐丸。名目相類。治療亦同。特彼用烏頭、桂、香附、干陳皮、配合。攻補兼行。頗為周密。此乃用黑牽牛、京三棱、蓬莪術諸品。殊病其過于峻利。蓋金元方劑。往往如斯。由北人氣稟壯實。與南人異治故也。此在于隨宜消息。不可以成法拘矣。

〔張氏(道中)古今通變仁壽方〕佚

吳澄序曰。世之醫(yī)方不一。唯有所傳授。得之嘗試者多驗。予最喜嚴氏濟生方之藥。不泛不繁。用之輒有功。蓋嚴師于劉。其方乃平日所嘗試而驗者也;茨蠌埖乐袑W脈法于朱煉師永明。朱之師劉君。名開。劉之師崔君。名嘉彥。傷寒一科。專學于李。祖李氏意。集諸家所用藥。分門類證。名之曰古今通變仁壽方。觀其中風傷寒二部。藥皆精審。視濟生方加詳焉。是亦有所傳授。得之嘗試。豈茍然也哉。其所學于崔劉者深。探今原別有編類文。不止藥方而已。(文集)

〔徐氏(文中)加減十三方〕一卷 存

徐克昭曰。徐文中。字用和。宣州人也。自少傳其婦翁針藥方術。又善符咒。鞭龍縛鬼。以此名湖間。始為縣吏。即棄去。又為安陸府吏。后棄去。游吳。吳大戶患濕腿腫。文中與療。針行病除。留為郡吏時。鎮(zhèn)南王妃臥疾。不可起坐。王府御醫(yī)。皆不能愈。南臺侍御史禿魯。以文中名聞。即馳驛就吳郡召之。至則王以禮見。賜坐便殿。道妃所疾苦。延入診視。王曰。疾可為乎。對曰。臣以針石。加于玉體。不痊其安用臣。遂請妃舉手足。妃謝不能。文中因請診候。按手合谷曲池。而針隨以入。妃不覺知。少選請舉如前。妃復謝不能。文中曰。針氣已行。請舉玉手。妃不覺為一舉。請足足舉。王大喜。明日妃起坐。王大設宴。賜賞賚無算。聲震廣陵。皆以為盧扁復出也。(稗史集傳)

〔亡名氏加減十八方〕國史經籍志一卷 存

四庫全書提要曰。靈秘十八方加減一卷。舊本題德府良醫(yī)所良醫(yī)胡嗣廉校編。前有嘉靖十七年可泉子序。云。不知何人所輯。則嗣廉但校正編次算。非所撰也。其書以世人多用和劑局方。不知加減之用。因以此十八方。各詳其因證加減之法。以便于用。然病機萬變。相似者多。但據證以加減藥味。似非必中之道。仍與執(zhí)局方者等也。十八方后。又附補中益氣湯等四方。共為二十二方。亦不知何人所加;蚣此昧m(xù)入歟。按是書。收在于 仙活人心下卷。蓋演徐文中之方而所編。仍附于此。

〔潘氏(陽坡)加減方〕一卷 未見

朱 曰。劉守真先生。金朝人也。初傳得劉君榮甫。再傳得劉君吉甫。三傳得陽坡潘君。(心印紺珠經序)

按上見于 竹堂書目。

〔李氏(仲南)永類鈐方〕醫(yī)藏目錄二十二卷 存

自序曰。嘗聞病家有抱病以用醫(yī)者矣。有人子而不知醫(yī)藥。納死生□他人之手者矣。醫(yī)家有曰。家傳秘密貰藥。而不錄方。因有以藥試病者矣。世之方藥何限矣。僅可以備醫(yī)氏之搜檢。而或尚昧于所施。病者醫(yī)者。隱忍詿冒。何所逭哉,鈐方之作。本之醫(yī)經。傷寒有法。雜病有方。傷寒屬外因。言法者一定之例也。雜病通三因。立方者。當謹所向也。要知傷寒之法。可以推而治雜病。而雜病之方。未嘗不出于仲景百十三方也。今人諱疾惡目傷寒之名。棄其書而不讀。乃攻雜病之方以出奇。是皆棄其本者。是編以風寒暑濕四中四傷。居其前。以傷寒雜病。通為一門。凡仲景傷寒證中。有此病者。因以雜病之亦有此病者。附其后。而加三因之所向以明之。并以脈病因證治。增為五事。鈐而為圖。貫串彼此;榘l(fā)明。泛觀者。必以博為煩。詳考之。當知其約且要也。醫(yī)學家不獨得處用感發(fā)之助。衛(wèi)生家實可備持循切急之救。豈復有隱忍詿冒之失哉。雖然。醫(yī)經猶易經也。醫(yī)者意也。易者變也。程子之序易曰。至微者理也。予所傳者辭也。由辭以得意。則在于人焉。愚曰。易之陰陽。亦猶夫病之有陰陽也。羲黃是書。理固由此而出也。推意而知變者。當自得之。鈐成。允賢孫君常恨其集成之略。揭治法于此。補訂加詳焉。倡諸公之刻則盛。中天隱德君子也。方本曰錫類者。天池先兄夸言之。今曰永類。誠欲著吾永感也。至順二年辛未至日。棲碧山中李仲南序。滕賓序略曰。是編曰錫類鈐方者。吾天池李君名乃季棲碧所為也。棲碧平生無世俗嗜好。見其光四方。其弟館百里外。念伯季既不可以俱出。而雙親老恩。有以壽之者。則謝諸公館聘,結道院水月間。以延方外。必有如眇道士回先生者。過之有以壽其親也。既于還丹之學有得會。而乃quanxiangyun.cn/wsj/翁還。初先生不相待矣。則慨曰。丹之道遠矣。庶幾明方脈。以壽吾母耳。則大集古人醫(yī)書。條其鈐列。為錫類之書,蓋諸科之方藥。一閱而無不在目者矣。倉卒遇證。如暮夜求水火。無不應者。嗟乎。棲碧方著是書。豈搜獵岐黃之遺哉。求以生其親。而不可得。則是銜哀茹痛。恨得其道之不早。而先君子之不可復生也。而其壽母夫人者猶在此,則此書之傳。豈非以錫類為孝哉。錢曾曰。永類鈐方二十二卷。棲碧山中人李仲南。校檢古今醫(yī)書。并以脈病因證治。增為五事。鈐而為圖。貫串彼此。發(fā)明成書。使人一覽了然,其初名曰錫類。后改為永類者。仲南以書成于親歿之后。銜哀茹痛。所謂著其永感耳。

〔危氏(亦林)世醫(yī)得效方〕國史經籍志二十卷 存

自序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利而后工。乃精醫(yī)者。舍方書何以為療病之本。自難經湯液靈樞傷寒論等篇出。而后之醫(yī)師。著述者殆數百家。蓋發(fā)縱指示。俾對病而知證。因證而得藥。其用心亦仁矣哉。仆幼而好學。弱冠而業(yè)醫(yī)。重念先世授受之難。由鼻祖自撫而遷于南豐。高祖云仙游學東京。遇董奉二十五世孫京。授以大方脈家。而醫(yī)道日行。伯祖子美。復傳婦人正骨金鏃等科。其父碧崖。得小方科于周氏伯熙。載進學眼科。及療瘵疾。至仆再參究瘡腫咽喉口齒等。及儲積古方。并近代名醫(yī)諸方。由高祖至仆。凡五世矣。隨試隨效。然而方浩若滄海。卒有所索。目不能周。乃于天歷初元。以十三科名目。根據按古方。參之家傳。昕夕弗怠?炭喾彩。編次甫成。為十有九卷。名曰世醫(yī)得效方。首論脈病證治。次由大方脈雜醫(yī)科以發(fā)端。至瘡腫科而終編。分門析類。一開卷間。綱舉而目張。由博以見約。固非敢求異于昔人。直不過欲便于觀覽云耳。斂惟國朝念群黎之疾苦;菝裼芯帧TO教有學。于醫(yī)尤切。然自愧山林鄙陋。見聞不博。妄意纂集。舛謬惟多。尤賴當道縉紳醫(yī)師。進而教之。訂其訛。補其偏。俾繡諸梓。則庶幾廣圣皇好生之仁于無窮。豈不韙歟。仍至元三年歲丁丑七月既望。嘉禾后學達齋危亦林拜手謹書。啥刺歹等題辭曰。南豐危亦林世醫(yī)得效方。編次有法?颇繜o遺。江西提舉司校正之。箋上于院。下諸路提舉司重校之。復白于院。院之長二僚屬皆曰善。付其屬俾繡梓焉。噫。是方之效。豈以此一言。而遂傳歟。至元五年.太醫(yī)院識。四庫全書提要曰。世醫(yī)得效方二十卷。元危亦林撰。亦林字達齋。南豐人。官本州醫(yī)學教授。是編積其高祖以下五世所集醫(yī)方。合而成書。一曰大方脈科。分子目九十有一。二曰小方脈科。分子目七十一。三曰風科。分子目十。四曰產科。兼婦人雜病科。分子目三十有三。五曰眼科。分子目十二。六曰口齒兼咽喉科。分子目六。七曰正骨兼金鏃科。分子目二十九。八曰瘡腫科。分子目二十四。共十九卷。附以孫真人養(yǎng)生法節(jié)文一卷。其總目針灸一科。有科無書。校檢其文。皆散附各科之中。蓋標題疏舛。實非闕佚。自序稱,創(chuàng)始于天歷元年。迄功于后至元三年。其用力亦云勤篤。前有至元五年太醫(yī)院題識。備列院使十一人。同知院事二人。僉院事二人同僉院事二人。判官二人。經歷二人。都事二人。掾吏一人,銜名蓋江西官醫(yī)提舉司。以是書牒醫(yī)院。下諸路提舉司重校。覆白于醫(yī)院。而后刊行。亦頗矜慎。序中稱其高祖遇仙人董奉二十五世孫。傳其秘方。雖技術家根據托之言。不足深詰。而所載古方至多。皆可以資考據。未可以罕所發(fā)明廢之也。

〔仁存孫氏(闕名)治病秘方〕十卷 闕文淵閣書目。孫氏仁存方。一部四冊闕。按 先子曰。是書。向有同僚藏去者。借而閱之。舊人鈔本。蓋二百年前物。缺自首卷至第四卷。所存第五卷以下。僅六本。是雖零殘。然希世之異編。因鈔而藏之。甲子冬。偶詣少將云州公(治卿)邸。座間有書數卷。公舉見示。乃是書 本。亦恨闕第一卷。然文本端雅。紙刻精妙。實元板也。余遂貸歸,鈔補前四卷。雖未至完。然各病門類。于是始具矣。但無序跋。故不得知孫氏何代人。熊均醫(yī)學源流曰。仁存孫氏治法方。雖有板刻以行。未詳其年代出處。今考其書體例。論病集方之旨。亦為元人無疑矣。本草綱目附方。引孫氏仁存堂經驗方。考諸是書。靡有載者。豈別有其書者歟。

〔孫氏仁存堂經驗方〕未見

按上見于本草綱目附方。

〔亡名氏神異諸方〕文淵閣書目一部一冊闕 佚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版權申明 -誠聘英才 - 網站地圖 - 醫(yī)學論壇 - 醫(yī)學博客 - 網絡課程 - 幫助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站 中網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