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氏病源》小兒傷寒咳嗽候∶傷寒是寒氣客于皮膚,搏于血?dú),使腠理閉密,氣不宣泄,蘊(yùn)積生熱。故頭痛、體疼而壯熱。其嗽者,邪在肺。肺候身之皮毛而主氣,傷寒邪氣先客皮膚,隨氣入肺,故令嗽重者有膿血也。
《巢氏病源》∶小兒傷寒瘥后猶嗽者,是邪氣猶停在肺未盡也。寒之傷人,先客皮毛。皮毛肺之候,肺主氣,寒搏于氣,入五臟六腑,故表里俱熱。熱退之后,肺尚未和,邪猶未盡,邪隨氣入肺,與肺氣相搏,故傷寒后猶病嗽也。
《活人書》論傷寒小兒、大人治法∶一般但小分劑,藥性差涼耳。問∶咳嗽者,何也?傷寒咳嗽有兩證。有太陽證咳嗽,小青龍、小柴胡也。有少陰證咳嗽,真武湯、四逆散、豬苓湯也。大抵熱在上焦,其人必飲,水停心下,則肺為之浮。肺主于咳,水氣乘之,故咳而微喘。仲景云∶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干嘔發(fā)熱而咳,小青龍湯主之。(小便不利,小腹?jié)M者,去麻黃加茯苓。)往來寒熱,胸脅滿痛或咳者,小柴胡湯主之。(小柴胡去人參、大棗,加五味子,干姜。)若少陰證咳嗽,四肢沉重疼痛,小便不利,自下利而咳,真武湯主之。(真武湯加五味子、干姜。大抵傷寒水氣皆因飲水過多。古人治水氣而咳者,病在陽則小青龍湯主之;病在陰則真武湯主之。)四肢厥逆,腹中痛,或泄利而咳,四逆散主之。(四逆散加五味子、干姜。)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豬苓湯主之!豆沤皲涷(yàn)》橘皮湯治嗽佳。
《石壁經(jīng)》三十六種內(nèi)傷寒咳嗽候∶唇青(四十八候云唇白)鼻紫嗽聲連,肺胃于中養(yǎng)毒涎。夜嗽胸高兼肚脹,汗收髓熱氣難宣。食逆復(fù)翻言語重,嗽聲頻作豈能痊。行風(fēng)發(fā)汗方為妙,定使風(fēng)除絕本源。
內(nèi)熱蘊(yùn)積,賊風(fēng)所傳,是致寒熱相感,便生咳嗽,久則胸高如覆杯也。肚脹聲重,須當(dāng)發(fā)汗行風(fēng),次與調(diào)氣化涎利膈。若腹臟結(jié),則當(dāng)利動(dòng)即瘥。
《鳳髓經(jīng)》此候歌括一同。仍注云∶(與坯煎散,方見夾驚傷寒門。次杏仁膏,方見久嗽門。)
《小兒形證》論四十八候傷寒咳嗽歌一同。后云∶此是傷寒傳成吐逆咳嗽,先與解表散(方見慢驚風(fēng)門中。)退傷寒后,用疏風(fēng)檳榔散(方見煩熱門中。)然后用嗽藥三、二服。
《千金》治少小傷寒,發(fā)熱咳嗽,頭面熱者。麻黃湯方
麻黃 生姜 黃芩(各一兩) 甘草(炙) 石膏 芍藥 桂心(各半兩) 杏仁(十枚,湯浸,去皮尖)
上八味 咀,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分二服。兒若小以意減之。(傷寒證治,亦用此治傷寒發(fā)熱咳嗽。)
《圣惠》治小兒內(nèi)中冷氣,及傷于外寒咳嗽,或時(shí)寒熱,頭痛。白術(shù)散
白術(shù) 紫菀(洗去苗土) 麻黃(去根節(jié)) 濃樸(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人參(去蘆頭) 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甘草(炙微赤,銼。各半兩) 赤芍藥 陳橘皮(湯浸、去白瓤,焙。各一分)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jì)時(shí)候,量?jī)捍笮〖訙p服之。
《圣惠》治小兒傷寒,痰逆咳嗽,不欲乳食。貝母散方
貝母(煨微黃) 桔梗(去蘆頭) 甘草(炙微赤,銼) 人參(去蘆頭) 干姜(炮裂,銼) 半夏(湯洗七遍,去滑。各一分) 陳橘皮(湯浸,去白瓤,焙) 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各半兩) 桂心(一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生姜少許,煎至五分,去滓,不計(jì)時(shí)候溫服。量?jī)捍笮∫砸饧訙p。
枇杷葉(一分,拭去毛,炙微黃) 川升麻 人參(去蘆頭) 貝母(煨微黃。各半兩) 茅根(一兩,銼) 竹茹(三分)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棗一枚,掰,生姜少許,煎至五分,去滓。不計(jì)時(shí)候,看兒大小以意加減,溫服。
《圣惠》治小兒傷寒,咳嗽不瘥。杏仁散方
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貝母(煨微黃) 川升麻 甘草(炙微赤,銼) 麻黃(去根節(jié)。各半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生姜少許,煎至五分,去滓。不計(jì)時(shí)候,量?jī)捍笮∫砸饧訙p溫服。
《圣惠》治小兒傷寒,咳嗽吐逆,晝夜不息。桂心散方
桂心(半兩) 甘草(炙微赤,銼) 麥門冬(去心。各一兩) 紫菀(三分,洗去苗土)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生姜少許,煎至五分,去滓,不計(jì)時(shí)候溫服。隨兒大小以意增減。
《圣惠》治小兒傷寒,咳嗽氣急。麻黃散方
麻黃(去根節(jié)) 木通(銼) 桂心(各半兩) 川大黃(銼碎,微炒) 射干(各一分) 皂莢子(二十枚,煨熟)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jì)時(shí)候溫服。量?jī)捍笮∫砸饧訙p。
《嬰孺》治二百日,兒因傷寒得嗽,極時(shí)便嘔。細(xì)辛湯方
細(xì)辛 紫菀(各一分) 人參 五味子 桂心 當(dāng)歸 附子(炮) 干姜 甘草(各二分)
上水二升,煮及九合。一服一合半,頻頻服。
《嬰孺》治小兒傷寒,壯熱加嗽。貝母湯方
貝母 石膏(各八分) 升麻 知母 黃芩 梔子仁 芍藥(各六分) 杏仁(去皮尖) 柴胡(各五分) 羚羊角(屑) 射干(各四分) 甘草(炙,二分)
上切,以水四升,煮一升二合,為四服。如是一、二歲兒量大小與之。
《嬰孺》治小兒傷寒,嗽氣喘急。麻黃湯方
竹葉(切,八合) 貝母(八分) 柴胡 升麻(各七分) 枳實(shí)(麩炒) 紫菀(各三分) 梔子仁 杏仁(去皮尖。各六分) 甘草(炙) 麻黃(去節(jié)。各二分) 大黃(十分)
上切,以水四升,煮一升三合,期歲兒為四服,四歲兒為二服。
《嬰孺》治少小傷寒后,嗽不止瘥。杏仁散方
杏仁(炒) 升麻(各六分) 貝母(八分) 甘草(四分,炙)
上為末。白飲服五分,日再。二、三歲根據(jù)歲服。小兒乳頭上與之,量多少與。
張渙麥門冬湯方 治傷寒未除,咳嗽喘急。
麥門冬(去心) 款冬花 人參(去蘆頭) 紫菀(洗,焙干。各一兩) 桂心(半兩) 甘草(炙,一分)
上件搗羅為細(xì)末,入杏仁二十粒,麩炒,去皮尖,細(xì)研拌勻。每服一錢,水一鐘,入生姜三片,煎至五分,去滓,放溫?zé)幔顣r(shí)時(shí)服之。
張渙竹茹丹方 傷寒通肺治嗽。
竹茹 枇杷葉 人參(去蘆頭) 半夏(湯洗七遍) 天南星(炮) 紫菀(以上各一分)
上件搗羅為細(xì)末,生姜汁和如黍米大。每服十粒,生姜湯下,量?jī)捍笮∨R時(shí)加減。
《活人書》仲景小青龍湯
麻黃(一兩半,微利者,去麻黃,加芫花如一彈子,熬令赤色。若噎者,去麻黃加附子半個(gè),炮。若小便不利,小腹?jié)M者,去麻黃加茯苓二兩。若喘者,去麻黃加杏仁一兩分,去皮尖) 半夏(一兩一分,湯洗。若渴去半夏加栝蔞根一兩半) 芍藥 桂枝 細(xì)辛 干姜 甘草(炙。各一兩半) 五味子(一兩一分)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水一盞半,煮至八分,去滓溫服。
《活人書》仲景小柴胡湯方見傷寒頭汗出門中。
《活人書》仲景真武湯
茯苓(三分。小便利者,去茯苓) 芍藥(三分。下利者去芍藥,加干姜二分)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用二片。嘔者去附子加生姜,足煎成三兩) 白術(shù)(二分。若咳者加五味子三分,細(xì)辛一分,干姜一分)
上銼如麻豆大。抄五錢匕,生姜四片,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溫服,日三服。
《活人書》仲景豬苓湯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以水一盞半,煮至七分,去滓溫服。
《活人書》仲景四逆散
甘草(炙) 枳實(shí)(去白瓤。炒黃) 柴胡 芍藥(以上各一兩)
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半兩。下利悸者,加桂半兩。小便不利者,加茯苓半兩。腹中痛者,加附子半枚,炮裂。泄利下重,先濃煎薤白湯,內(nèi)藥末三錢匕,再煮一二沸,溫服。
上搗篩為細(xì)散。米飲下二錢,日三服。
《活人書》∶《古今錄驗(yàn)》橘皮湯
陳橘皮 紫菀 麻黃 杏仁 當(dāng)歸 桂 甘草 黃芩(各半兩)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用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滓服。
《三十六種》治傷寒咳嗽。麥門冬湯
麥門冬(去心) 知母(各一兩) 甘草(炙) 麻黃(去根節(jié)。各一分) 皂角(半兩,沙糖或酥炙)
上為粗散。每服半錢,水五分盞,煎至三分,去滓,不計(jì)時(shí)候服。
《四十八候》治傷寒咳嗽。雄黃丸
雄黃(半分) 大黃(一分) 半夏(十粒,生) 豬牙皂角(一錢炙,去尖) 銅青(炒,一錢)
上末滴水丸如粟米大,或糊丸亦得。每服十丸,精肉湯下,大治嗽。
《吉氏家傳》治傷寒嗽。
白礬 甘草 知母 半夏(姜浸。各一分) 蚌粉(半兩) 人參(一錢)
上末。每服二錢,生姜汁一錢,蜜一錢,同煎澄清服。臨時(shí)相度用水。
《吉氏家傳》治傷寒咳嗽紅綿散
全蝎(一個(gè)) 麻黃(去節(jié),半兩) 破故紙(一分,炒)
上細(xì)末。每服半錢,或一字,用水一小quanxiangyun.cn/sanji/盞,煎至半盞,將紙裹在紅綿內(nèi)煎,紐出汗,溫服。
《吉氏家傳》正神散 治小兒伏熱傷寒,咳嗽噴嚏,鼻塞躁煩,嘔逆不食。
麻黃(去根節(jié),半兩) 人參 甘草(炙) 白茯苓 羌活 大黃(蒸。以上各一分) 朱砂 天麻 石膏(以上各半錢)
上為末。每服一錢半,水半鐘,入蔥白半寸,豆豉三粒,同煎數(shù)沸,并進(jìn)三服,汗出效。
《吉氏家傳》梨漿餅子 治小兒傷寒候,胸膈溢滯;痰飲,咳嗽涎多,及急驚風(fēng)。
鐵徹粉 朱砂(各一錢) 硼砂 輕粉 粉霜 臘茶(末) 龍腦 荊芥(末) 水銀(砂) 鉛白霜(各半分)
麝香(少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