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找的是不是方劑:白降丹 ? |
別名 | 降丹、降藥、水火丹 |
漢語拼音 | bai jiang dan |
英文名 | Crystal mixed with bichloride mercury and mercury subchloride is made of in a simple and easy method (Raw material is mercury, nitre salt, cinnabar and realgar etc.) |
藥材基原 | 為二氯化汞和氯化亞汞的混合結晶。 |
動植物形態(tài) | |
資源分布 |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性狀鑒別 本品為針柱狀聚集體,呈板塊狀。中間厚,向邊緣漸薄,厚0.2-1.2cm。白色或極淡黃白色。一面光滑,一面較粗糙,側面可見束針狀結晶,長短不一,排列不整齊。不透明,珍珠光澤。體重,質軟易碎,碎粉為針柱狀。相對密度5.4。無臭,味辛。有大毒。 以色白、針柱狀結晶、有光澤者為佳。 顯微鑒別 取碎屑少許,制成油浸薄片,于透射偏光鏡下,無色透明,條柱狀;正高突起。斜消光,消光角26°。正延性。 |
中藥化學成分 | 主要含氯化汞(HgCl2)及氯化亞汞(Hg2Cl2)。其含量比例依生產方法而有不同。不純品尚雜有氧化汞(HgO),三氧化二砷(As2O3)。 |
理化性質 | |
中藥化學鑒定 | (1)取本品約0.1g,加水5ml與稀硝酸1滴,使其溶解,靜置。①取上清液顯汞鹽的鑒別反應。參見“朱砂”條。②取上清液,加硝酸,使成酸性后,滴加硝酸銀試液,即生成白色凝乳狀沉淀,分離,沉淀加氨試液即溶解,再加硝酸,沉淀復生成。(檢查氯化物)(2)X射線衍射分析曲線 4.12(10),3.15(>10),2.23(3),1.96(4),1.58(3)(相當于汞膏);3.26(<1),2.71(<1),2.06(1)(相當于黃氯汞礦)。 (3)差熱分析曲線 吸熱290℃(小),250℃始溶解。整個特點同輕粉 |
中藥有效成分結構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1.降法:取硝石、皂礬、食鹽各一兩五錢,研細,加入水銀一兩共研至不見星為度,再與朱砂、雄黃細粉各二錢,硼砂細粉五錢研勻。置瓦罐內,用文火熔融,不斷攪拌,俟均勻地凝結罐底后,停止攪拌,用微火烘干,是謂結胎。將罐覆蓋于稍大的磁碗上,接口處用韌紙浸濕圍嚴,再用煅石膏粉調成糊狀密封。另取與磁碗口直徑相等之盆,盛滿冷水,將罐碗置水盆上。在罐的周圍罩一鐵皮圈,罐與鐵皮圈之間加入炭火(炭量一次加足),先用武火燒煉1小時,續(xù)用文火燒煉2小時,停火冷卻,啟罐,刮取白色結晶,即為白降丹。避光貯存。 2.升法:如上法結胎后,在罐上放一光底大碗(碗口向上),罐碗接合處如上法封。碗內盛滿冷水。然后將罐移置火上燒煉,碗內頻換冷水,約燒2小時,去火待冷,啟罐取丹。 3.《醫(yī)宗金鑒》:白降丹:朱砂、雄黃各二錢,水銀一兩,硼砂五錢,火硝、食鹽、白礬、皂礬各一兩五錢。先將朱、雄、硼三味研細,入鹽、礬、硝、皂、水銀,共研勻,以水銀不見星為度,用陽城罐一個,放微炭火上,徐徐起藥入罐化盡,微火逼令干,取起,如火大太干則汞走,如不干則藥倒丁無用,其難處在此,再用一陽城罐合上,用棉紙截半寸寬,將罐子泥、草鞋灰、光粉三樣研細,以鹽滴鹵汁調極濕,一層泥一層紙糊合口四、五重,及糊有藥罐上二、三重,地下挖一小譚,用飯碗盛水放潭底,將無藥罐放于碗內,以瓦挨潭口四邊齊地,恐炭灰落碗內也,有藥罐上以生炭火蓋之,不可有空處,約三炷香,去火冷定開看,約有一兩外藥矣。煉時罐上如有綠煙起,急用筆蘸罐子鹽泥固之。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0.5%濃度在試管內對綠膿桿菌有明顯的抗菌作用。 |
藥理學 | |
藥代動力學 | |
毒理學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辛;熱;有毒 |
歸經 | 脾經 |
功效 | 消癰;潰膿;蝕腐;殺蟲 |
功效分類 | 解毒藥 |
主治 | 癰疽發(fā)背;疔瘡;瘰疬;膿成不潰;腐肉難消;風癬疥癩 |
用法用量 | 外用:研末撒瘡頭上,或合他藥研末調涂,或作藥拈。 |
用藥禁忌 | 有毒,具腐蝕性,切忌內服。外用亦宜微量。 |
不良反應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醫(yī)宗金鑒》:治癰疽發(fā)背,一切疔毒。水調敷瘡頭上,初起者立刻起皰消散,成膿者即潰,腐者即脫,消腫。 |
考證 | 出自《藥材資料匯編》。 |
藥物應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Hydrargyrum Chloratum Compositum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
科屬分類 | 汞及其化合物類 |
出處 | 《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