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性結締組織病(MCTD)是一種以SLE,硬皮病,多肌炎或皮肌炎及RA樣癥狀重疊為特征的風濕病綜合征,有極高滴度的循環(huán)抗核抗體,即抗細胞核核糖核蛋白的抗體。
病因學,發(fā)病機制和患病率
病因和患病率未明。在一些病人,最終會演變?yōu)榈湫偷挠财げ『蚐LE。有很多表現支持MCTD為一個獨立的疾病:重疊的臨床表現提示有幾種結締組織;極高滴度的抗RNP抗體,而其他抗核抗體(ANA)水平不高;與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相比,大多數本病病人的網狀內皮系統(tǒng)清除免疫復合物的能力正常;本病患者免疫調節(jié)T細胞發(fā)育過程異常,與其他風濕病不同;常見肺動脈高壓,伴有輕度纖維化的增生性血管病。
病理學,癥狀和體征
典型臨床綜合征的特征為:雷諾現象,多關節(jié)痛或關節(jié)炎,兩手腫脹,近端肌群炎性疾病,食管運動功能低下和肺部病變。雷諾現象在其他臨床表現出現前數年就出現,開始的臨床所見常提示早期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硬皮病,多肌炎/皮肌炎或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不論早期表現如何,都有一種傾向,即從較局限的病變發(fā)展為廣泛的病變,隨著時間推移其臨床類型亦發(fā)生轉變。
最常見的皮膚表現是雙手腫脹,手指外觀呈臘腸樣。在硬皮病中常見的彌漫性硬皮病樣變化與指尖缺血壞死或指尖潰瘍在MCTD中較少發(fā)生。其他表現包括狼瘡樣皮疹,指節(jié)皮膚紅斑,眼瞼呈紫羅蘭色,彌漫性非瘢痕性脫發(fā),雙手和面部的方形毛細血管擴張。
幾乎所有病人都有多關節(jié)痛,75%有明顯的關節(jié)炎。關節(jié)常不變形,但也可出現類似RA的侵蝕性變化和畸形。常見近端肌無力,有或無壓痛,肌電圖顯示典型的炎性肌病,肌肉活檢示肌纖維變性與間質及血管周圍有淋巴細胞和漿細胞浸潤。
食管異常包括下括約肌壓力降低,遠端2/3蠕動波幅度降低,80%病人出現上括約肌壓力減低,包括70%無癥狀者。80%的病人可發(fā)生肺病變,在臨床癥狀明顯以前,可出現彌散功能顯著異常。胸部X線可顯示胸膜炎或彌漫性間質浸潤。部分病人的肺病變成為突出的臨床問題,導致活動后呼吸困難或肺動脈高壓。肺動脈高壓和增生性血管損傷通常呈隱匿進展,成為某些患者嚴重的并發(fā)癥。腎臟病變只在10%病人中發(fā)生,常為輕度,但偶可成為主要的臨床問題,病人可死于進行性腎功能衰竭。腎活檢通常顯示腎小球系膜細胞增生,局灶性腎小球腎炎和膜型腎小球腎炎,而膜增生性腎小球腎炎和增生性血管損害很少見到。三叉神經感覺支神經病變在本病中比其他風濕病人更為多見。
實驗室檢查
本病幾乎所有病人都有高滴度的(常>1:1000) 熒光抗核抗體,呈斑點型。用血細胞凝集試驗可檢測到可提取核抗原(ENA)的抗體滴度很高(>1:100000),因為ENA的組分是一種對核糖核酸酶(RNase)敏感的細胞核糖核蛋白,故以RNase消化后即可消除ENA和血細胞凝集反應,免疫擴散法可以肯定抗RNP抗體的存在,而抗ENA的耐核糖核酸酶的Sm組分抗體一般不存在。通?筊NP抗體持續(xù)多年,但在長期緩解的病人,該抗體水平可顯著下降或轉陰。醫(yī)學全在線網站www.med126.com
本病不常見抗DNA抗體及狼瘡細胞。類風濕凝集素常為陽性,滴度常增高,血沉常增快,75%病人有彌漫的高丙球蛋白血癥,達2~5g/dl。只有約25%病人血清補體有輕度到中度減少。有活動性肌炎時血清肌酸激酶和醛縮酶通常增高。
本病30%~40%病人有中度貧血與白細胞減少。有臨床意義的Coombs試驗陽性的溶血性貧血與血小板減少不常見。有腎小球腎炎時尿常規(guī)可查到血尿,管型和蛋白。
診斷和治療
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硬皮病,多肌炎,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幼年型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Sjogren綜合征,脈管炎,原發(fā)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淋巴瘤或病毒性心包炎的病人中,出現額外的重疊癥狀時應考慮本病。
死亡原因包括伴肺動脈高壓的增生性血管病變,腎功能衰竭,心肌梗死,結腸穿孔,感染播散和腦出血。一些病人在少量(甚至沒有)應用皮質類固醇維持療法的情況下,亦能持續(xù)緩解多年。
總體治療措施與藥物療法類似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多數病人用皮質類固醇治療效果好,特別是在病程早期。輕度患者常用水楊酸鹽,其他非類固醇消炎藥,抗瘧藥或極小劑量的皮質類固醇即可以控制。主要器官嚴重受累者通常需要較大劑量的皮質類固醇,如開始劑量強的松為1mg/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