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wǎng)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wǎng)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語標準中國方劑數(shù)據(jù)庫中醫(yī)疾病數(shù)據(jù)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shù)據(jù)藥學下載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民間中醫(yī) > 正文:中醫(yī)陽虛證臨床處方集錦!
    

中醫(yī)臨床:中醫(yī)陽虛證臨床處方集錦!


《陽虛水泛----水凌上焦奔豚案》

  

  

  劉渡舟醫(yī)案:張某某,男,54歲。主訴臍下跳動不安,小便困難,有氣從小腹上沖,至胸則心慌氣悶,呼吸不利而精神恐怖。每日發(fā)作四、五次,上午輕而下午重。切其脈沉弦略滑,舌質淡,苔白而水滑。乃水停下焦之苓桂棗甘湯證。疏方:

  茯苓30克,桂枝10克,上肉桂6克,炙甘草6克,大棗15枚,用甘瀾水煮藥。僅服3劑,則小便暢通而病愈。

  按語:此證氣從少腹上沖于胸,名曰“奔豚”,乃固心陽上虛.坐鎮(zhèn)無權,使下焦之邪得以上犯。仲景治此有兩方,若氣沖而小便利者,用桂枝加桂湯;氣沖而小便不利者,則用苓桂甘棗湯。今臍下悸而又小便困難,與苓桂甘棗湯之證機合,用之果獲捷效。

  《陽虛水泛----水停中焦眩暈案》

  

  春華醫(yī)案:魏某,女,55歲,1973年10月22日初診;级葱匝灢∫7年,發(fā)作時視物轉動,如坐凌空,素息支氣管炎,咳嗽痰多白沫,大便溏薄,苔白膩,脈滑大。證屬痰飲上泛,宜溫化痰飲,用苓桂術甘湯加味:茯苓15克,桂枝9克,白術9克,甘草6克,五味子9克。

  連服14劑而愈,隨訪兩年未發(fā)。

  按語;姜春華教授擅于用苓桂術甘湯治療眩暈證之屬于痰飲上泛者。如屬耳源性眩暈,姜老常加五味子,并重用至9克。

  

  

  《陽虛水泛----水停中焦眩暈案》

  

  鐘育衡醫(yī)案:成某某,女,50歲,1975年7月5日診治。頭暈目眩,心下滿悶,泛惡,氣短,善太息,背部寒冷,夏日酷暑亦不能離毛背心,病已七年之久,經(jīng)西醫(yī)檢查診斷為“神經(jīng)官能癥”,曾用許多中西藥物治療,均無效果。診見;精神尚好,體質肥胖,面色晦暗,舌體胖大,舌邊有齒痕,舌苔灰白而膩,脘腹平軟,按之無痛,兩下肢按之微陷不起,脈沉緩無力。診為留飲,治以溫陽化飲,健牌和胃,

  方用苓桂術甘湯:茯苓20克,桂枝15克,白術50克,甘草10克,水煎,分兩次溫服。

  服用3劑,病情明顯好轉,全身輕快.頭目清爽,背冷大減。繼服上方3劑,尿量增多,下肢浮腫消失,余癥基本痊愈。因慮其病年深日久,勸其堅持每月服2劑,連服半年,以鞏固療效,追蹤觀察,疾病末再發(fā)作。

  按語:鐘育衡教授認為,傷寒、金匱所載治痰飲病處方二十余首,但從本治療者,只有苓桂術甘湯與腎氣九兩首。苓桂術甘湯是治療脾胃陽虛所致飲證的主要方劑,臨床以“滿”和“!睘楸孀C要點。

  

  

  《陽虛水泛----水停中焦眩暈案》

  

  王維澎醫(yī)案;陳某某,男,38歲。昔日兩眼視力均為1、2,半年來,視力驟減,左目0、6,右目0.1。某醫(yī)院眼科診為“視神經(jīng)乳頭水腫”,于1985年3月5日來診;颊咝误w肥胖,行步不穩(wěn),頭暈且重,倦怠無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脈沉弦。脈證相參,乃脾失健運,飲邪上犯之證。治宜健脾利濕,升清降濁,予方苓桂術甘湯。處方:茯苓30克,桂枝10克,白術45克,炙甘草6克。

  藥進5劑,眩暈減輕,行步亦較前有力。于上方加減出入,服藥2月余,諳癥若失,視力亦恢復至o.9。

  按語:本案眼疾伴頭暈倦怠,納呆便溏,舌淡苔白,脈來沉弦,乃脾陽不足,痰飲內停,水濕泛濫所致,故投苓桂術甘湯以溫脾陽,化痰飲而愈。

  

  

  《陽虛水泛----水停中焦背寒案》

  

  孫會文醫(yī)案:孫某某,男,55歲。近一年來,患者背部有手掌之大發(fā)冷處,即使穿棉背心也覺寒風襲入。某醫(yī)投于當歸生姜羊肉湯乏效,延余診治。脈弦滑,苔白濕潤,辨證為“飲留心下”,選方五苓散治療。患者服藥15劑,背冷得良,隨訪一年安好。

  按語:心之腑在背,飲留心而不去,阻礙陽氣布散,致使背部寒冷。“夫心下有留飲,其人背寒冷如掌大”,《金匱》一語點明此案之病因。而飲為陰邪,遇寒則聚,得溫始行。五苓散有溫陽化飲之力,使心下留飲去而背冷除。

  

  

  

  《陽虛水泛----水停中焦唾涎案》

  

  范勇醫(yī)案:劉某,女,19歲,1989年2月13口初診。15歲時曾患肺結核,經(jīng)抗癆治療后痊愈。但此后慚見口吐涎沫,納谷不馨,歷時4載,逐漸加重,乃來就診;颊咴g斷服用阿托品等,但藥后口干異常,停藥又復唾如故,且覺背部寒冷,小便短少。舌談、苔白潤,脈沉緩。初辨為中焦虛寒,治擬理中湯加味,服藥10劑未效。透思其故,此患者非脾胃虛寒,乃水濕困脾,當從飲論治,改用等桂術甘湯加味;

  茯苓18克,桂枝、白術各10克,干姜、炙甘草各6克。

  服用一劑,尿較多,口納轉佳。3劑后吐唾止,背冷若失。減茯苓為9克,加入黨參10克,再服。隨訪3年,未見復發(fā)。(新中醫(yī)1993)

  按語,肺癌之后,肺氣耗散,子病及母,脾陽難運,律液輸布失常,積而為飲.致瀕頻吐唾,用苓桂術甘湯加味,給飲邪以出路,飲去唾止。然久病必虛,飲去證緩之后,當減少茯苓之滲利,加入黨參以補虛。

  

  

  《陽虛水泛----水停中焦口渴案》

  

  陳培建醫(yī)案:徐某,男,53歲,l983年4月21日初診。自訴近兩月來口咽干燥,需頻頻飲水,遲則燥渴難,飲至腹脹仍覺口渴,晝夜飲水約七八暖瓶,小便清長,舌微紅,苔白膩,脈濡數(shù)。查:空腹血糖108mg%,尿糖陰性。曾服清熱養(yǎng)陰、生津止渴中藥50余劑不效。筆者認為該證當屬濕熱為患,應燥、化同施,方選平胃散三仁湯化裁。服3劑后來診.口渴干燥益甚,要求更法治之,擬苓桂術甘湯主之:

  茯苓30克,桂枝9克,白術9克,甘草3克。囑先服1劑,觀察病情。翌日來訴,口渴似有減輕,繼服4劑證除。

  按語:本案初治辨證有誤,后經(jīng)細詢病情,知渴飲不止反而腹脹,是水濕不化;口渴咽干而舌苔不黃,亦非有熱。當屬中焦陽微,不能化氣行水,津不上承于口所致。然因無小便不利,故不用五苓散滲利膀胱,而以苓桂術甘湯輔助中陽,溫化水濕,土健濕化,津液四布測燥渴漸除。

  

  

  

  《陽虛水泛----水停中焦嘔吐案》

  

  岳美中醫(yī)案:盧老太太,1967年5、6月間來診。身體矮瘦,患心下水飲已數(shù)年。平日心下覺寒,稍脹滿,西醫(yī)確診為幽門狹窄。積5、6日則頭暈嘔吐清水,吐盡方休。如此反復數(shù)年,愈演愈重,近又犯病而住院,服中西止嘔藥無效。余慮其胃寒積飲而吐,且心下有時逆滿,頗與苓桂木甘湯證相近,此證非溫陽滌飲莫治,因久病寒甚,稍加干姜。

  擬方如下:茯苓30克,桂枝10克,焦白術24克,甘草10克,干姜5克,囑服3劑,以觀后效。

  時隔10余日,其夫告余:僅服2劑嘔吐立止,近2日僅有泛酸感。擬前方量減半并加吳萸,水炒黃連少許,牡蠣12克,常服。

  按語:胃寒積飲,心下逆滿,氣上沖胸,嘔吐清水不止,與苓桂術甘湯證病機相符,用之果獲良驗。

  

  

  《陽虛水泛----水停中焦胃痛案》

  

  畢明義醫(yī)案;徐某某,男,27歲,1989年8月29日初診。上腹部疼痛18年,加重2年;颊咦9歲之時因含水餃過多而當即感到院腹脹滿,同時腹瀉,經(jīng)治腹瀉已止。從此之后,腹部經(jīng)常脹滿,吐酸水,飲食明顯減少,反復吐血便血,曾因上消化道出血而手術治療,術后胃皖疼痛仍反復發(fā)作,多次住院。遍服甲氰咪呱、204胃特靈、保和九、參苓白術丸等藥物,效果不顯,進來診?淘\:不但空腹時疼痛,而且每因飲食入胃之后,即刻疼痛,有時即便飲入西瓜汁亦感疼痛,更為甚者,每固飲水、或飲茶后即感心口隱隱而痛。若仰臥時,上腹部自感脹滿,如有物堵其間,大便排解無力。面包萎黃,精神萎靡不振。舌質稍淡,舌體大,苔薄白、微黃而滑,邊有齒印。右脈浮弦,關虛大,左脈沉弦。診為胃皖痛,屬脾胃氣虛型。給以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炙甘草15克,白芍50克,白術50克,茯苓50克,大棗30克,生姜50克。

  3劑后疼痛減其大半,飲食較前增多,脹滿已明顯減輕,宗上方仍服3劑,疼痛己止,脹滿已除。為鞏固療效,仍服上方10劑,而疼痛一直不發(fā)。

  按語:本案胃脘痛屬虛證,以久病體虛,空腹疼痛,痛而喜按,脈虛氣怯為辨。以本方治療,似不符臨床之常規(guī)。其實,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其主癥即是“心下滿,微痛”,而關鍵是其“微痛“一癥!拔⑼础保次⑽⒍,乃隱痛之變詞,隱痛為虛性疼痛,多為脾胃氣虛所致。至于“心下滿”癥,有有形和無形之分。無形之滿,多病在氣,常為肝氣橫逆犯胃;有形之滿,多病在積,常為水積和食積。然不論何型之“滿”,都必須依據(jù)“病者腹?jié)M,按之不痛為虛”(《金匠要略》)者,方可應用此方。

  

  本方主治及配伍,正為“心下滿,微痛”而設。方中茯苓、白術,一治水積,一治食積,二藥相伍,健脾利濕,以去“心下滿”;炙甘草、白芍相配,酸甘化陰,緩急止痛;生姜行氣散水;大棗補脾和營。本方以補為主,兼以攻實,對虛中挾實之“微痛”和“心下滿”,較為適宜,臨床不妨一試。

  

  

  《陽虛水泛----水凌中焦腹痛案》

  

  劉景棋醫(yī)案;王某某,女.38歲,1983年2月14日初診。少腹跳動疼痛已四、五年,經(jīng)常出現(xiàn)臍下跳動,夜間加劇,有時感到有氣自臍下上沖至胃脘部,則胃脘部劇痛出冷汗,過一時許方止,每天發(fā)作數(shù)次,納呆,消瘦,全身無力。檢查發(fā)現(xiàn)關元穴有壓痛,屢治不愈。五年前有過痢疾史,現(xiàn)大便時干時稀,脈左右滑。

  辨證:沖氣犯胃。治則:降沖和胃。服苓甘棗湯30劑,臍下跳動和胃脘疼痛消失,關元壓痛亦消失。療后三月復查,納增,體重增加,體力倍增。按語:本案奔豚證以院腹劇痛為主要表現(xiàn),以苓桂甘棗湯利水降沖,則雖不治病而病自止矣。

  

  

  

  

  

  《陽虛水泛----水停中焦泄瀉案》

  

  張宏俊醫(yī)案:董某,女,42歲,1984年10月12日診。泄瀉反復發(fā)作8年,經(jīng)某醫(yī)院用纖維腸鏡檢查擬診為“慢性腸炎”,迭更數(shù)醫(yī),均無建樹。泄瀉發(fā)作時,腹痛綿綿,繼則腸鳴漉漉,瀉下糞便初稀塘,后則水瀉,無臭穢及灼熱感,每口2—3次,多則5次,平素氣短懶言,小便量少。觀其舌淡體胖,苔灰白而膩,脈沉緩無力。糞檢:除食物殘渣(十),余(一)。脈證合參,乃久泄脾陽虧虛,飲邪內生,下注大腸,予苓桂術甘湯加味:茯苓、白術、律草各20克,桂枝、炙甘草各l0克,水煎服,每日1劑。

  服9劑,已無水泄,糞質稀搪,日1—2次,氣短等癥顯著好轉,方已奏效,予前方加黨參、炒扁豆各l0克,以健脾益氣助運,繼服12劑后,大便已成形,諸癥告愈。隨訪一年未復發(fā)。

  按語:脾陽不足,水飲內停,直注大腸,則泄瀉不止,以苓桂術甘溫脾陽,復運化,水飲一化,則泄瀉自止。

  

  

  《陽虛水泛----水停中焦白帶案》

  

  馬子知醫(yī)案:劉某某,女,35歲,1985年8片25日就診。白帶量多,如膿如涕,淋漓不斷3年。伴腰膝酸軟,腹脹不適,腹內時常漉瀛作響。舌苔薄白而膩,脈沉弦。此屬痰飲內阻,清濁不分,投苓桂術甘湯加味:茯苓30克,白術18克,桂枝lo克,炙甘草10克,烏藥l2克。

  初服白帶反增,如崩如注,繼而漸漸減少,共服16劑,白帶盡,它癥亦愈。迫訪2年末復發(fā)。

  按語:本案帶下乃脾虛水停,《婦科玉尺》云:“濕土下陷,脾精不受,不能輸為營血,而白物下流!惫视密吖鹦g甘湯以健脾化飲,求本而治。

  

  

  

  《陽虛水泛----水停中焦癲癇案》

  

  李克紹醫(yī)案:王某某,女,約50歲;颊呓(jīng)常跌倒抽搐,昏不知人,重時每月發(fā)作數(shù)次,經(jīng)西醫(yī)診斷為“癲癇”,多方治療無效,后來學院找我診治。望其舌上,一層白砂苔,干而且厚。觸診胃部,痞硬微痛,并問知其食欲不佳,口干欲飲,此系水飲結于中脘,但病人迫切要求治療癇風,并不以胃病為重。我想,癲癇雖然是腦病,但是腦部的這一興奮灶,必須通過刺激才能引起發(fā)作,而引起刺激的因素,在中醫(yī)看來是多種多樣的,譬如用中藥治癲癇,可以選用怯痰、和血、解郁、理氣、鎮(zhèn)痙等各種不同的方法,有時都能減輕發(fā)作,甚至可能基本痊愈,就是證明。本患者心下有宿痰水飲,可能就是癲癇發(fā)作的觸媒。根據(jù)以上設想,即仿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意。

  處方:茯苓,白術,白芍,炙甘草,枳實,僵蠶蜈蚣,全蝎。患者于一年后又來學院找我看病,她說,上方連服數(shù)劑后,癲癇一次也未發(fā)作,當時胃病也好了,F(xiàn)今胃病又發(fā),只要求治療胃病云云。因又與健脾理氣化痰方而去。

  按語:于本案足見辨證求因,審因論治之重要。

  《陽虛水泛----水停下焦頸強案》

  

  陳修園醫(yī)案:嘉慶戊辰,吏部謝芝田先生會親,患頭項強痛,身疼心下滿,小便不利。服表藥無汗,反煩,六脈洪數(shù)。初診疑為太陽陽明合病。諦思良久,曰:前病在無形之太陽,今病在有形之太陽。但使有形之太陽小便一利,則所有病氣俱隨無形之經(jīng)氣而汗解矣。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一服遂瘥。

  按語:頭項強痛,服解表藥無效,知非表證,觀其有小便不利一癥,又見心下滿,則為水氣內停之候。蓋水邪內停于膀胱,郁遏其經(jīng)脈中陽氣,陽遏而經(jīng)脈不利,故可見頭項強痛、身疼等外證,看似表證而實非表證;水凝氣結,里氣不和,則見心下滿等里證,似里實并非里實。所以本證汗下皆不宜用,當用利小便之法,而使經(jīng)氣外達則愈。

  

  

  

  

  

  《陽虛水泛----水停下焦高熱口渴案》

  一、蓄水

  

  俞長榮醫(yī)案:一程姓病人,證見高熱口渴,譫語不眠,小便短赤,脈浮洪大。連給大劑人參白虎湯三劑,不但證狀元減,口渴反而增劇。我素遵家訓(家父酬胃:傷寒方治病效若樣鼓,但用之不當,禍亦不淺。凡傷寒用藥逾三劑而病不減者,就要退讓高明,萬勿固執(zhí)己見,貽誤病人。先祖有“傷寒不過三”遺訓),因此向病家告辭,請其改延他醫(yī)?墒遣〖铱嗫嗤炝簦\懇之情,又使我難以推卻。正躊躇間,恰病者鄰居程某來訪,謂:他不知醫(yī)理,但聞鄉(xiāng)前輩某曾治一病人,口渴喜熱飲,后用桂附之類云云。我猛然大悟,急問病者,喜熱飲否?答道:喜熱飲,雖至手不可近,亦一飲而盡。再細察其舌,質紅無苔而滑。因思:脈浮洪大,發(fā)熱,雖似白虎證,但口渴喜熱飲實非白虎湯所宜。此乃無根之火上浮,故口渴喜熱,舌紅而滑;虛火擾及神明,故譫語,火不歸位,膀胱氣化失職,故小便短赤。當按膀胱蓄水證治之。選用五苓散改湯劑,桂枝用肉桂以引火歸元(每劑用桂八分研末,分兩次沖服)。僅兩劑,熱退口和,小便清利。后調理半月復元。

  按語;辨證眼目為渴喜熱飲、舌滑,為太陽膀胱蓄水,津凝不滋所致,與五苓散化氣行水,津布則口和熱退而病愈。

  

  

  《陽虛水泛----水停下焦消渴案》

  

  李克紹醫(yī)案:王某,男,7歲,1975年7月13日就診;純憾囡嫸嗄,在當?shù)蒯t(yī)院檢查尿比重為1、007,診斷為“尿崩癥”,治療無效。診見神色、脈象無異常,惟舌色淡有白滑苔,像刷一層薄薄不勻的漿糊似的。因思此證可能是水飲內結,阻礙津液的輸布,所以才渴欲飲水,飲不解渴。其多尿只是多飲所致,屬于誘導性,能使不褐少飲,尿量自會減少。因與五苓散方:

  白術12克,茯苓9克,澤瀉6克,桂枝6克,豬苓s克,水煎

  按語:舌苔白滑是辨識水氣內停的一個主要特征。水氣內停,滓液不布,則見口渴,飲多則溲亦多。臨床要審時度勢,緊抓主證,不可坐等小便不利、發(fā)熱之證俱全,才施以五苓散治療。當然,如果消渴見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者,則為陰律虧虛,本方又當為禁用之列。

  

  

  《陽虛水泛----水停下焦嘔吐案》

  

  江應宿醫(yī)案;一仆人,19歲。患傷寒發(fā)熱,飲食下咽,少頃盡吐,喜飲涼水,入咽亦吐,號叫不定,脈洪大浮滑,此水逆證,投五苓散而愈

  按語:本案乃蓄水之重證。水蓄于下,膀胱氣化功能失職,水飲內停,氣不布律,津液不能敷布于口,故渴欲飲水。然而內停之水飲較重,上千胃腑,胃失和降,故所飲之水,必拒而不受,以致水入則吐,而吐后仍然渴飲。于是飲水而渴不解,嘔吐而水飲不除,大論謂之“水逆”,乃蓄水之嚴重者,可用五苓散化氣行水以治其本。

  

  

  《陽虛水泛----水停下焦嘔吐案》

  

  姜曉醫(yī)案:袁某,男,11歲,1986年3月11日診;純喝涨笆几形猴L寒,納差,繼而發(fā)燒,體溫38、5℃,兩腮腫痛,惡心欲吐,不思飲食。曾服普濟消毒飲,病反加劇,昨夜體溫升至39.2℃,頭痛嘔吐,胸中煩悶?淘\:面色蒼白,兩腮腫痛,嘔吐頻作,吐出物盡為水液,吐后渴飲,水入復吐,且伴睪丸水腫,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脈滑數(shù)。診斷;療腮、水逆證。病機:瘟毒上結,水飲內停。治法:通陽化氣,行水解肌。方藥;五苓散。桂枝6克,茯苓、豬苓、澤瀉、白術各l0克。搗末,分作三次,水送吞服。

  1劑后不再嘔吐,脘腹覺暢,能進飲食,頭痛減輕,體溫38.2℃。繼用原方作湯劑,并加山豆根10克,魚腥草20克以解毒散結。2劑后,諸癥消失,腮腫亦平,惟精神稍差,飲食欠佳,隨用參苓白術散調理善后。

  按語:痄腮治以清熱解毒法多,而本案上有渴而欲飲,水入即吐;下有小便不利,睪丸水腫。顯系五苓散證,乃脾胃陽虛,水飲內停所致。故治不宜再用常法,而徑用五苓散收功。

  

  

  

  

  《陽虛水泛----水停下焦呃逆案》

  

  彭國鈞醫(yī)案:范某某,男,46歲。患呃逆5天,伴口吐清水,腹脹滿,小便不利曾在當?shù)胤兴?a class="channel_keylink" href="/pharm/2009/20090113053905_93385.shtml" target="_blank">丁香柿蒂散數(shù)劑而不能止,于1987年4月2日來我院中醫(yī)門診求治。證見面白,精神疲倦乏力,頭暈,不喜言語,呃聲沉緩有力,時時欲吐,腹部脹大,煩躁不知所就,舌淡、苔白,脈浮弦,證屆水飲寒邪,阻遏中焦,胃失和降,氣機逆亂。仿《傷寒論》:“傷寒,呃而腹?jié)M,視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彼煊枰晕遘呱⒓恿冀,服2劑,諸癥悉除。

  按語:中焦本寒,又加水飲停滯,胃氣失和,致發(fā)呃逆。故用五苓散溫化水飲,加良姜以溫胃散寒,寒飲一去,胃氣和降,呃逆自止。

  

  

  

  《陽虛水泛----水停下焦癲癇案》

  

  劉景棋醫(yī)案:陳某某,男,45歲,1979年7月20日初診;及d癇已三年,為受驚后而起,最初每月數(shù)發(fā),近半年來每天發(fā)作,發(fā)則不省人事,驚叫抽搐,項背強直,口吐涎沫,每次發(fā)作約持續(xù)八至十二分鐘,屢用西藥,未能控制。口渴自汗。苔薄白,脈浮滑。辨證:氣化不行,水飲上沖。治則:化氣行水,怯風止痙。處方:

  茯苓18克,豬苓18克,桂枝18克,白術18克,澤瀉30克,鉆地風30克,千年健30克,鉤藤30克,防風21克。

  服6劑已控制發(fā)作。服24劑,臨床治愈。療后3年無復發(fā)。

  按語;五苓散治病痛,國內外均有報道,本方對水飲型癲癇,療效甚佳。

  

  

  

  《陽虛水泛----水停下焦解顱案》

  

  楊君醫(yī)案:李某某,男,9個月。患兒出生后至第7個月前一切正常,第7個月后,發(fā)現(xiàn)有手不靈活,有腿活動能力較差,之后患兒頭部明顯迅速增大,到8個月時雙眼已呈“落日”狀,頭部青筋顯露,顏面紫紅,頭不能拾,四肢不能活動,身體極度消瘦。頭圍56厘米,前后囪門擴大而飽滿,凸出于顱骨。先后經(jīng)數(shù)個醫(yī)院診斷為腦積水。

  處方:茯苓、大腹皮各15克,豬苓、澤瀉、牛膝車前子各10克,白術5克,桂枝2克。水煎頓服。

  服藥后尿量明顯增多,大便亦呈稀水狀,至服完第6劑藥后,囪門明顯凹陷,面色漸轉紅潤。前后共服藥27劑,息兒四肢漸能活動,頸部亦有力,能抬頭活動,囪門未再凸起而痊愈。服藥期未出現(xiàn)任何不良反應。7年半后追訪,患兒已9歲,精神飽滿,智力良好,沒思過其它疾病,頭圍仍為56厘米,惟右手腕部以下發(fā)育欠佳,活動力較差。身高、體重均與同年齡健康兒童無異。

  按語:腦積水癥類似中醫(yī)“解顱”。有虛實之別屬實者,每由水液內蓄、上泛顱腦而發(fā);屬虛者,多由精不生髓、骨不得充,以致囪門開大所致。由于五苓散具有滲濕利尿作用,既可以減少腦脊液的產生,又增加了腦脊液的吸收,從而降低了顱內壓,對腦積水屬實者有效。此例腦積水兼見目腫、消瘦、四肢不能活動,顯系脾腎功能失調,水液內蓄上泛所引起.故主以五苓散,27劑即獲痊愈。

  

  

  

  《陽虛水泛----水停下焦頭痛案》

  

  

  嚴仲慶醫(yī)案:顧某某,女,24歲,1983年1月23日入院。發(fā)作性頭痛,伴右半身抽搐,短暫意識障礙反復發(fā)作近三年。曾4次住院治療,發(fā)作期間漸趨縮短,多次腦電圖、腦血流圖及顱片檢查無異常發(fā)現(xiàn)。四天前上夜班,突然感到劇烈頭痛,兩側太陽穴及前額尤甚,經(jīng)治療無效而收入本科病房,擬診為血管神經(jīng)性頭痛,癲癇待排。診見頭痛欲裂,入夜益劇,甚則四肢捶床,抱頭痛哭,口干,渴飲,舌紅、苔微黃而少,脈細數(shù)。予清熱平肝,祛風滌痰之劑不應。細詢之,知其雖口干渴飲,但小便卻不多。故撇開頭痛一癥,但從口干渴飲,小便反不多入手,于五苓散原方:豬苓、茯苓、澤瀉、白術、桂枝各l0克。

  是夜頭痛即未發(fā)作。7劑后痛止出院.囑續(xù)服一個月年余,末見復發(fā)。

  按語:水蓄膀胱,經(jīng)脈不利,不通則痛。治用五苓散通利膀胱經(jīng)脈之水氣,則經(jīng)通竅暢而愈,足見經(jīng)方之鬼斧神工。

  

  

  

  《陽虛水泛----水停下焦耳鳴案》

  

  

  吳克純醫(yī)案:徐某某,男,32歲,l982年9月8日診。思者耳鳴3月余,曾服小柴胡湯、龍膽瀉肝湯、黃連溫膽湯耳聾左慈丸、益氣湯.html" target="_blank" >補中益氣湯等60余劑皆乏效。到診:兩耳內有蟬鳴之聲,時或如風入耳,聽音不清。查體質壯實,飲食、大便正常,小便日數(shù)次,色淡不黃,舌質淡紅、苔白,脈浮,兩耳內未發(fā)現(xiàn)異常變化。此清竅不暢而致耳嗚。以上病治下,上竅不暢,瀉下竅,以利小便之法治之。試投五苓散加味;

  澤瀉30克,茯苓、白術各15克,豬苓12克,桂枝、石菖蒲各9克。

  服一劑后,小便次數(shù)增多,耳鳴漸減,連服5劑,耳鳴消失。

  按語:腎開竅于耳,主二陰。腎不化氣,水泛清竅,亦可致耳嗚、耳聾。采用五苓散化氣行水之法,利小便,泄下竅,下竅通而上竅暢,耳鳴隨之而愈。

  

  

  《陽虛水泛----水停下焦眩暈案》

  

  

  董圣群醫(yī)案:張某某,女,37歲。反復發(fā)作性眩暈、惡心、嘔吐四年,再發(fā)作加劇4天。經(jīng)五官科檢查,診斷為內耳眩暈病。舌質淡苔白,脈濡。處方:澤瀉20克,豬苓12克,茯苓12克,白術l0克,桂枝10克,

  每日一劑,煎湯200毫升,分三次服。

  服藥三天后眩暈、耳嗚、惡心、嘔吐明顯減輕,服藥一周后癥狀完全消失。

  按語:以方測證,還應省口渴,小便不利等癥,方為用五苓散的對之機。

  《陽虛陰凝----津凝口渴》

  

  陶政拴醫(yī)案:陳某,男,43歲。患消渴,前醫(yī)診為中陽失運.下焦陽虛,以溫補脾腎法,用理中加味及金匱腎氣九不效,反覺中滿納呆,今來我處就診。到見口渴,飲水頻頻,口干難忍,鼻干無涕。呼吸覺冷,舌淡少津,脈略浮而遲細。證屬肺冷氣沮,津液寒凝。

  擬用:甘草10克,干姜10克,按素常飲量煮取貯瓶,渴以代茶。

  旬日后二診:渴勢頓控,飲量遞減,鼻潤有涕,呼吸照然矣。效不更方,囑其繼服月盡而瘥。

  按語;病在上焦而治中、下,故不愈也。可見,同施溫法,臨床運用宜結合臟腑辨證為妥。同時證明甘草干姜湯對肺寒氣冷之證.確有良效。

  

  

  《陽虛陰凝----津凝口渴》

  

  陳培建醫(yī)案:徐某,男,53歲,l983年4月21日初診。自訴近兩月來口咽干燥,需頻頻飲水,遲則燥渴難,飲至腹脹仍覺口渴,晝夜飲水約七八暖瓶,小便清長,舌微紅,苔白膩,脈濡數(shù)。查:空腹血糖108mg%,尿糖陰性。曾服清熱養(yǎng)陰、生津止渴中藥50余劑不效。筆者認為該證當屬濕熱為患,應燥、化同施,方選平胃散和三仁湯化裁。服3劑后來診.口渴干燥益甚,要求更法治之,擬苓桂術甘湯主之:

  茯苓30克,桂枝9克,白術9克,甘草3克。囑先服1劑,觀察病情。翌日來訴,口渴似有減輕,繼服4劑證除。

  按語:本案初治辨證有誤,后經(jīng)細詢病情,知渴飲不止反而腹脹,是水濕不化;口渴咽干而舌苔不黃,亦非有熱。當屬中焦陽微,不能化氣行水,津不上承于口所致。然因無小便不利,故不用五苓散滲利膀胱,而以苓桂術甘湯輔助中陽,溫化水濕,土健濕化,津液四布測燥渴漸除。

  

  

  《陽虛陰凝----津凝口渴》

  

  俞長榮醫(yī)案:黃某,女三十五歲;妓[病新瘥,面部仍有輕微浮腫,面色淡黃,唇色不榮。近日胃脘作痛,綿綿不休,口中干燥,大便三日未通。脈象沉澀,舌白而干。我擬理中湯一劑,方用:黨參12克,白術9克,干姜6克,炙草9克。

  門人問:口燥便秘而用理中湯,豈不怕使燥結更甚嗎?我說:此證乃脾虛中陽不振,運化失司,水津不布。津液不上輸,故口燥舌干;不下行,故大便秘。是太陰里虛寒,而非陽明里實熱證。從患者以往病史及當前面色、脈象可知。其痛綿綿不休,腹無鞭結,不拒按,是虛痛。故用理中湯溫中健脾,使脾陽振奮,津液得行,所有癥狀即可解除。

  次日復診,大便已通,口舌轉潤,胃脘痛隨之而減,遂與六君子湯以善其后。

  按語:(原按)本例口燥便秘而用理中湯,是根據(jù)“塞因塞用,’反治法原理。診斷關鍵在于分析病因、病情,辨別屬寒屬熱、屬虛屬實。屬虛寒者,才可用本方;屬實熱者,即當考慮用承氣湯。所謂“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辨證論治豈容疏忽!

  

  

  《陽虛陰凝----津凝便秘》

  

  周鳳梧醫(yī)案:陳某某,女,52歲。大便秘結,五六日一行,堅如羊屎。伴有口干渴,但又不能飲,自覺有氣上沖,頭暈,心悸,胸滿,每到夜間則上沖之勢更甚,而頭目眩暈亦更甚,周身有輕度浮腫,小便短少不利,面部虛浮,目下色青,舌胖色淡,苦水滑。此心脾陽虛,水飲上乘,津液不行之證。治以溫通陽氣,伐水降沖。處方:茯苓30克,桂枝9克,白術6克,炙甘草6克。

  服2劑,頭暈心悸及沖氣均減,反映了水飲得溫則化。乃于上方加肉桂3克,澤瀉12克,助陽消陰,利水行液。又服2劑,口干去,大便自下,精神轉佳,沖氣進一步好轉。轉方五苓散與真武湯合方,取其助陽消陰,淡滲利水,以行津液。

  按語:本案便秘伴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則頭眩,小便不利,舌胖苔滑,乃心脾陽虛,水氣內停所致。水氣不化,津液不布,則上而口渴,下而便秘。治當從本以溫陽化飲,待陽復飲化,津液布達,則便秘自行,口渴自除,此化陰霏為甘露之法也。若誤用攻下,則勢必雪谷冰川,谷道不行矣。

  

  

  《陽虛陰凝----津凝便秘》

  

  劉榮年醫(yī)案:劉某,男,30歲;紓幗Y。因冬月傷寒,誤服寒瀉藥而成。證見惡寒,腹脹滿痛,不大便二日,脈浮大而緩。顯系傷風寒中證。醫(yī)家不察,誤為陽明腑證,誤用大黃、芒硝等藥下之,殊不知有一分惡寒,即表證末罷,雖兼有里證,亦當先解其表,仲景之遣法俱在。今因誤用寒瀉藥,以致寒氣凝結,上下不通,故不能大便,腹脹大而痛更甚矣,幸尚在中年,體質強健,尚為易治。用桂枝湯芍藥附子以溫行之,則所服硝、黃,得陽藥運行,而反為我用也。

  桂枝尖3克,黑附子3克,炙甘草1.5克,生姜3克,大棗2個(去核)。

  服藥后,末及10分鐘,即大瀉2次,惡寒腹脹痛均除而痊。(《重印全國名醫(yī)驗案類編肥959;73—74)

  按語:傷風寒中,誤用攻下,則雪上加霜,陰凝而結,則大便不通,唯宜陽藥溫運,則陰結方開。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正為陽虛陰凝之證而設,雖多治胸滿,但本證病機與之相同,故投之規(guī)效,足見仲景之方妙用無窮也。

  

  

  

  《陽虛陰凝----津凝口渴便秘》

  

  俞長榮醫(yī)案:黃某,女三十五歲;妓[病新瘥,面部仍有輕微浮腫,面色淡黃,唇色不榮。近日胃脘作痛,綿綿不休,口中干燥,大便三日未通。脈象沉澀,舌白而干。我擬理中湯一劑,方用:黨參12克,白術9克,干姜6克,炙草9克。

  門人問:口燥便秘而用理中湯,豈不怕使燥結更甚嗎?我說:此證乃脾虛中陽不振,運化失司,水津不布。津液不上輸,故口燥舌干;不下行,故大便秘。是太陰里虛寒,而非陽明里實熱證。從患者以往病史及當前面色、脈象可知。其痛綿綿不休,腹無鞭結,不拒按,是虛痛。故用理中湯溫中健脾,使脾陽振奮,津液得行,所有癥狀即可解除。

  次日復診,大便已通,口舌轉潤,胃脘痛隨之而減,遂與六君子湯以善其后。

  按語:(原按)本例口燥便秘而用理中湯,是根據(jù)“塞因塞用”,反治法原理。診斷關鍵在于分析病因、病情,辨別屬寒屬熱、屬虛屬實。屬虛寒者,才可用本方;屬實熱者,即當考慮用承氣湯。所謂“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辨證論治豈容疏忽!

  

  

  《陽虛陰凝----津凝失音》

  

  劉渡舟醫(yī)案:碧某,女,1987年10月26日就診。病失音四個多月,已到了不能言語的程度,而由其家人代訴病情。曾服用大量滋陰清熱之品及西藥,均末獲效。患者音啞無聲.咽喉憋塞,口渴欲飲,頭目眩暈。間其大便尚調,惟排溺不利,色白而不黃。切其脈沉,視其舌則淡嫩,苔水而滑。治須溫陽下氣,上利咽喉,伐水消陰,下利小便.方用五苓散為最宜。茯苓30克,豬苓15克,澤瀉16克,白術10克,桂枝10克。

  服藥5劑,咽喉憋悶大減,多年小便不解癥狀亦除。惟有鼻塞為甚,嗅覺不敏,于上方加麻黃0.5克,續(xù)服3劑,病愈。從此未見復發(fā)。

  按語:此水氣不化,津液不行,陽氣不能溫照,陰氣上蔽咽喉之證。夫津液者,可滋潤官竅,今水蓄而不化津,則有凝必有缺.是以咽干、口渴欲飲、小便不利迭現(xiàn)。水為陰邪,頭為諸陽之會,陰水上凌,則頭目眩暈。舌脈之象,亦皆為陰凝不化之證。前醫(yī)不識,見有咽干口渴,以為肺胃律液不足,妄投甘寒滋柔之品,反助陰伐陽,使水凝不去。須用五苔散溫陽化氣,上利咽喉,下通小便,待水化律布而病愈。

  

  

  《陽虛陰凝----血凝閉經(jīng)

  

  俞長榮醫(yī)案:陳某,40歲。月經(jīng)一向后至,量少,色暗紅,近停經(jīng)已四月。初疑為受孕,但歷時許久未見腹中動靜,且常覺少腹疼痛,知為經(jīng)閉而非妊娠,故來就醫(yī)。近十余日少腹疼痛逐漸頻劇’初只在夜間痛,現(xiàn)晝夜均痛。其痛綿綿,每日有三至五次加劇。常感胃脘痞悶,I=I涎增多,時時欲嘔,肢末常冷,面色蒼白,唇及眼瞼下呈暗紫色。舌苔白滑,脈象虛澀。診為寒阻中焦,氣血凝滯。治擬溫運中陽,通調氣血。處方:當歸9克,酒杭芍6克,桂枝9克,木通9克,半夏9克,生姜9克,吳萸6克,炙草6克,細辛2g,大棗3枚。3劑,隔日服1劑。只服此3劑,月經(jīng)即潮。

  按語:經(jīng)閉、腹痛、唇暗、肢冷,血虛寒凝經(jīng)閉之象。夫氣血來源于中焦,而胃脘痞悶,口涎增多,則知中焦有寒,因不能鼓舞氣血化生,故諸證纏綿不休,日且益進。用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以溫胃散寒,活血通經(jīng)。待土暖氣轉,寒去血行,脈道暢通,則經(jīng)自行矣。

  

  

  《陽虛陰凝----血凝痛經(jīng)

  

  陳沅生醫(yī)案:萬某某,女,22歲。患者經(jīng)來腹痛已有5年之久,曾服溫經(jīng)湯及調經(jīng)諸藥,收效甚微,乃請余診治。自述平時身冷惡寒"四肢疫軟無力,小腹常覺不溫,月經(jīng)愆期,白帶多而清稀;每逢經(jīng)期小腹劇痛,痛時手足冰冷,口不渴,時吐清涎;小便量多。舌質淡暗、苔薄,脈沉遲細弱。證屬虛寒逆經(jīng)。欲以當歸四逆加吳萸生姜湯治之。

  處方:當歸15克,桂枝12克,白芍(酒炒)15克,細辛6克,大棗18克"木通9克,炙甘草6克,官桂9克,臺烏9克,艾葉(炒)6克,吳茱萸9克,生姜9克,加白酒—杯同煎。

  囑在經(jīng)前煎服此方3劑,下月經(jīng)期前再服3劑。后6劑而愈。

  按語:素體血虛,肝陽不足,陰寒侵襲,厥陰經(jīng)寒,血脈凝滯,不通則痛。四逆湯.html" target="_blank" >當歸四逆湯專為厥陰傷寒而設,女子又以肝為先天,厥陰之脈繞陰器而抵少腹,憑其脈證,當屬厥陰虛寒;又見口不渴,時吐清涎,則又知胃中宿寒,故以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溫而散"補而通,果中。

  

  

  《陽虛陰凝----血凝凍瘡

  

  左慶云醫(yī)案:齊某某,男,9歲。兩腳滿生凍瘡。據(jù)云:患此已兩年余,多方調治,均未獲效。其癥初患時稍癢,后漸痛腫發(fā)熱,掌不

  能落地,至暑熱天患處結疤痕,后又發(fā)爛痛癢,苦悶已極,中西治凍瘡藥及殺菌消腫藥,用過多種無效。至余診時,所見癥狀:患處皴裂,疼癢,表面浮起,摸之如有膿,行走時只能用兩腳趾履地,扶杖慢踱數(shù)步而已。方用當歸四逆加吳萸生姜湯:

  當歸9克,白芍9克,桂枝9克,木通6克,細辛2.4克,甘草3克,吳茱萸4.5克,生姜9克,大棗4枚。水煎服,4劑。

  外涂藥:川芎3.6克,蜀椒2.4克,白芷1.2克,防風1·2克,鹽1.2克。用不下水豬脂,煎至白芷焦黃色,去藥滓再熬煎一刻鐘,

  用磁杯盛之,放冷水內浸涼,時刻涂搽患部。經(jīng)治一周,步履如常人,迄今未曾復發(fā)。

  按語:凍瘡為血虛寒凝于肌膚,當歸四逆湯為首選之方。據(jù)大量報道,本方治療凍瘡,無論內服、外洗,效果堪佳。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wǎng)站 中網(wǎng)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