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hù)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jí)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xué)考研
醫(yī)學(xué)論文
醫(yī)學(xué)會(huì)議
考試寶典
網(wǎng)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wǎng)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shù)語標(biāo)準(zhǔn)中國方劑數(shù)據(jù)庫中醫(yī)疾病數(shù)據(jù)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yīng)中草藥圖譜藥物數(shù)據(jù)藥學(xué)下載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xué)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中醫(yī)書籍 > 正文:第七章 植物類·根及根莖類
    

中藥炮制:第七章 植物類·根及根莖類

黨參『來源』本品為桔?浦参稂h參的干燥根。『常用名』臺(tái)黨參、潞黨參、炒黨參、紋黨!寒a(chǎn)地』陜西、山西、河南、甘肅、四川、湖北!翰墒占竟(jié)』秋季采挖!号谥品椒ā粚⒃帓ルs質(zhì),冬季用溫水搶洗,春夏秋用冷水搶洗,撈入筐內(nèi),上蓋濕布,次日取出去蘆,切頂頭…

黨參

『來源』本品為桔梗科植物黨參的干燥根。

『常用名』臺(tái)黨參、潞黨參、炒黨參、紋黨。

『產(chǎn)地』陜西、山西、河南、甘肅、四川、湖北。

『采收季節(jié)』秋季采挖。

『炮制方法』將原藥揀去雜質(zhì),冬季用溫水搶洗,春夏秋用冷水搶洗,撈入筐內(nèi),上蓋濕布,次日取出去蘆,切頂頭片及馬蹄片,有切6分長橫筒,曬干。若取其和中補(bǔ)氣,則用蜜炙,每斤藥片用蜜3~4兩,倒入鍋內(nèi),煉開,再投入藥片拌炒至金黃色,攤冷,以疏散不粘手為佳。若取其和脾健胃,則用米炒,每斤藥片用米3兩,投入鍋內(nèi),米藥同炒,至深黃色為度。也可用麥麩拌炒法和清炒法。

『用量』9~15克。

貯存:裝入缸內(nèi)或木箱內(nèi),加蓋。此藥香甜最易生蟲,到4~8月是生蟲季節(jié),應(yīng)放硫磺箱內(nèi)保存。

明黨參

『來源』本品為傘形科植物明黨參的干燥根。

『常用名』牙黨、銀黨。

『產(chǎn)地』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

『采收季節(jié)』清明后采挖。

『炮制方法』鮮品:當(dāng)時(shí)洗凈泥沙,刮去表皮,放蒸籠內(nèi)蒸上汽1小時(shí),取出攤晾后,切成1分厚橫片。干品:冬季用熱水浸半小時(shí),春、夏、秋季用溫水浸20分鐘,撈入筐內(nèi),上蓋濕布,悶潤1~2天取出切成1分厚橫片。曬干或烘干。

『用量』6~12克。

『貯存』裝入缸內(nèi)或木箱內(nèi)加蓋,防潮及蟲蛀。

丹參

『來源』本品為唇形科植物丹參的干燥根及根莖。

『常用名』紅丹參、紫丹參。

『產(chǎn)地』湖北、江西、湖南、河南、四川。

『采收季節(jié)』秋季采挖。

『炮制方法』揀去雜質(zhì),洗凈,冬季用熱水搶洗,春季用溫水搶洗,夏秋季用冷水搶洗,撈入筐內(nèi),上蓋濕布,次日取出,切成2厘厚橫片,曬干。若取其溫補(bǔ),則清炒,將藥片投入鍋內(nèi),用文火炒微焦為度。若取其止血,則炒炭,將藥投入鍋內(nèi),炒至外表呈黑色為度。

『用量』9~18克。

『貯存』裝缸內(nèi)或木箱加蓋,防潮及蟲蛀。

玄參

『來源』本品為玄參科植物玄參的干燥根。

『常用名』元參、黑玄參、黑參。

『產(chǎn)地』西南、華東、中南等地區(qū)均有栽培。

『采收季節(jié)』秋季采挖。

『炮制方法』去雜質(zhì)洗凈。冬季用熱水浸半小時(shí),春季用溫水浸20分鐘,夏秋季用冷水浸片刻,撈入缸內(nèi),上蓋濕布潤透,取出去蘆,切成2厘厚橫片或直片,曬干或烘干。

『用量』9~18克。

『貯存』裝缸內(nèi)或木箱內(nèi)加蓋,防潮。

苦參

『來源』本品為豆科植物苦參的干燥根。

『常用名』野槐、苦骨。

『產(chǎn)地』我國各省均產(chǎn)。

『采收季節(jié)』冬季采挖。

『炮制方法』鮮品:當(dāng)時(shí)洗凈泥沙,濾去水分,切成2分厚橫片。干品:洗凈,投入缸內(nèi),冬春季用熱水浸泡1~2小時(shí),夏秋季用溫水浸1小時(shí),撈入筐內(nèi),上蓋濕布潤透,切成2分厚橫片,曬干或烘干。

『用量』9~15克。

『貯存』裝缸內(nèi)或木箱內(nèi)加蓋,防潮。

太子參

『來源』本品為石竹科植物孩兒參的干燥塊根。

『常用名』孩兒參。

『產(chǎn)地』江蘇、湖北及山東。

『采收季節(jié)』元月采挖。

『炮制方法』去雜質(zhì),四季用冷水搶洗,曬干備用。

『用量』9~15克。

『貯存』用紙包好,放石灰缸內(nèi)或木箱內(nèi)加蓋。

條參

『來源』本品為傘形科植物珊瑚的干燥根。

『常用名』銀條參、北沙參。

『產(chǎn)地』山東、湖北等地。

『采收季節(jié)』夏季采挖。

『炮制方法』四季用冷水搶洗,撈入筐內(nèi),上蓋濕布,次日取出,切6分長片,曬干備用。

『用量』9~15克。

『貯存』裝箱內(nèi)。4~8月生蟲季節(jié),放硫磺箱內(nèi)保存。

沙參

『來源』本品為桔?浦参輪葉沙參的干燥根。

『常用名』南沙參。

『產(chǎn)地』湖北、安徽、江蘇、浙江、河南。

『采收季節(jié)』秋季采挖。

『炮制方法』去雜質(zhì),冬春季用溫水搶洗,夏秋季用冷水搶洗,撈入筐內(nèi),上蓋濕布,次日取出,切橫片1分厚。如鮮品,當(dāng)時(shí)刮去表皮,用冷水搶洗,撈起濾干水分,切橫片1分厚曬干。

『用量』9~18克。

『貯存』裝缸內(nèi)或箱內(nèi)加蓋,防潮及蟲蛀。

竹節(jié)參

『來源』本品為五加科植物竹節(jié)參的干燥根莖。

『常用名』竹節(jié)七。

『產(chǎn)地』云南、四川、湖北、貴州等地。

『采收季節(jié)』冬春采挖。

『炮制方法』揀去雜質(zhì),洗凈,潤透,切半分厚片,曬干。

『用量』9~15克。

『貯存』裝箱內(nèi),防潮,防蟲蛀。

三七

『來源』本品為五加科植物三七的干燥根。

『常用名』田三七、廣三七、參三七。

『產(chǎn)地』云南、廣西、湖北等地。

『采收季節(jié)』秋冬兩季采挖。

『炮制方法』四季用冷水洗凈泥沙,每斤藥加水3兩,放入鋼鍋內(nèi)煮,常翻動(dòng),待水吸盡后取出,攤至八成干,投入缸內(nèi),加蓋濕布,潤透取出,切成半分厚頂頭片曬干,也可打碎及研粉用。

『用量』3~6克。

『貯存』裝缸內(nèi)或木箱,藥粉裝入瓶內(nèi)加蓋,防潮、防蟲蛀。

黃精

『來源』本品為百合科植物黃精、囊絲黃精滇黃精的干燥根莖。

『常用名』山、黃雞菜。

『產(chǎn)地』湖北、安徽、湖南、江西等地。

『采收季節(jié)』春秋兩季采挖。

『炮制方法』洗凈去雜質(zhì),撈入甑內(nèi)或蒸籠內(nèi),放鍋中蒸6~8小時(shí),注意鍋中加水,蒸至黃黑色揉軟為度,曬干。再放甑內(nèi)或蒸籠內(nèi)復(fù)蒸一次,取出曬至八成干,投入缸內(nèi),加蓋濕布,潤透取出,切成1分厚橫片,攤簸箕內(nèi),日曬夜露,以干為度。若取其增強(qiáng)補(bǔ)脾,則用蜜或黑砂糖炙,每斤藥用蜂蜜或黑砂糖3兩,加水溶化,撒入藥內(nèi)拌勻,吸盡后取出,放蒸籠內(nèi)蒸至原氣升起后1小時(shí),取出曬干。

『用量』15~30克。

『貯存』裝入缸內(nèi)或箱子,應(yīng)蓋嚴(yán),防蛀,防潮。忌鐵器。

玉竹

『來源』本品為百合科植物玉竹的干燥根莖。

『常用名』尾參。

『產(chǎn)地』湖北、湖南、江西、山東等省。

『采收季節(jié)』秋季采挖。

『炮制方法』鮮品洗凈泥沙,曬至半干,揉去根須。干品四季用冷水搶洗,立即撈入篩內(nèi),加蓋濕布,次日取出切片,曬干或烘干。若取其溫補(bǔ),則放蒸籠內(nèi)蒸6小時(shí)取出,曬至八成干,再用上法蒸一次,以黃黑色為度。若取其滋補(bǔ),則用蜜炙,每個(gè)藥用蜜3兩,倒入鍋內(nèi)煉開,再投藥片,炙至金黃色攤冷,以疏散不粘手為佳。

『用量』9~18克。

『貯存』裝入缸內(nèi)或箱子,加蓋防潮。

何首烏

『來源』本品為蓼科植物何首烏的干燥塊根。

『常用名』首烏、制首烏、生首烏。

『產(chǎn)地』湖北、江西、廣東、廣西等地。

『采收季節(jié)』春夏秋三季采挖。

『炮制方法』洗凈泥沙,春冬用熱水浸8小時(shí),夏秋季用溫水浸6小時(shí),撈入筐內(nèi),濾干水分投入缸內(nèi)加蓋濕布,每天翻動(dòng),使全部潤透后,取出切成2分厚橫片。若取其滋陰補(bǔ)血,則用黑豆煮,每斤藥片用黑豆2兩,投入鍋內(nèi)(忌用鐵器),加水與藥同煮,常翻動(dòng),使其均勻,煮至黑豆熟爛,再加熟地汁,每斤藥用15克,用文火悶干,取出曬干備用。

『用量』15~30克。

『貯存』裝缸內(nèi)或箱子,加蓋防潮。

地黃(附熟地、生地)

『來源』本品為玄參科植物地黃的新鮮或干燥塊根。

『常用名』鮮生地、干地黃、生地、毛元、熟地等。

『產(chǎn)地』河南、湖北、四川、山西等地。

『采收季節(jié)』秋分至霜降前采挖。

『炮制方法』冬春季用溫水浸半小時(shí),夏秋季用冷水浸20分鐘,揉洗去泥沙,撈放筐內(nèi),復(fù)蓋濕布,次日取出切1分厚橫片,曬干或烘干。若取其滋陰補(bǔ)腎,則用蒸法,將生地按上法洗凈,放蒸籠或砂鍋內(nèi),用文武火蒸12小時(shí),經(jīng)常翻動(dòng),每斤藥用酒2兩,砂仁末3克,慢慢酒入藥內(nèi),蒸透取出,曬至七成干,并將鍋內(nèi)余汁濃縮成膏狀,拌入藥內(nèi),裝入缽中,復(fù)蒸一次,取出曬至七成干,切成1分厚橫片曬干。制熟地,最好選擇伏天,趁伏日曬干的成品油潤而不粘手,亦不透紙,其他季節(jié)加工則不能收汗,因而粘手透紙。若取其止血,則炒炭用,將藥片投入銅鍋或砂鍋內(nèi),炒至鼓泡變?yōu)鹾谏珵槎。生地炭炒法同上?/p>

『用量』15~30克。

『貯存』裝缸內(nèi)或箱子加蓋,防潮、防蟲蛀。

射干

『來源』本品為尾科植物射干的干燥根莖。

『常用名』寸干、烏扇。

『產(chǎn)地』湖北、湖南、江西等地。

『采收季節(jié)』夏秋季采挖。

『炮制方法』去雜質(zhì),洗凈,冬春季用熱水浸2~3小時(shí),夏秋季用冷水浸2~3小時(shí),取出濾干水份,投入缸內(nèi)加蓋濕布,潤透取出去蘆,切成二分厚直片曬干。

『用量』3~6克。

『貯存』裝箱內(nèi)蓋好防潮。

蒼術(shù)

『來源』本品為菊科植物茅蒼術(shù)北蒼術(shù)的干燥根莖。

『常用名』霜蒼術(shù)、茅蒼術(shù)、茅倉術(shù)。

『產(chǎn)地』湖北、江蘇、河南、浙江等地。

『采收季節(jié)』夏秋季采挖。

炮制方法、去雜質(zhì),洗凈泥沙,用來泔水浸漂4小時(shí),撈起,再用清水漂凈1小時(shí),撈入篩內(nèi)覆蓋濕布,待潤透后,取出切成半分厚,直片或刨片,曬干。若去其燥性,則用麥麩炒至黃色為度。此外還可用灶心土或赤石脂拌炒或清炒至焦為度。六月伏天,炮制蒼術(shù)為佳。

『用量』3~9克。

『貯存』裝箱內(nèi)蓋好防潮。

桔梗

『來源』本品為桔梗科植物桔梗的干燥根。

『常用名』苦桔梗、甜桔梗。

『產(chǎn)地』安徽、江蘇、湖北等地。

『采收季節(jié)』春夏秋季采挖。

『炮制方法』揀去雜質(zhì),冬春用熱水搶洗,夏秋季用冷水搶洗,伏天洗桔梗,加明礬少許,撈入篩內(nèi)加蓋濕布,次日取出,切成2厘厚橫片,曬干或烘干。

『用量』3~9克。

『貯存』裝箱內(nèi),加蓋防潮及蟲蛀。

白術(shù)

『來源』本品為菊科植物白術(shù)的干燥根莖。

『常用名』漂白術(shù)、焦白術(shù)。

『產(chǎn)地』浙江、湖北、湖南、河南等地。

『采收季節(jié)』秋冬季采挖。

『炮制方法』揀去雜質(zhì),洗凈,用來泔水浸漂,冬春漂8小時(shí),夏秋季漂4小時(shí),撈入筐內(nèi),加蓋濕布潤透切片1分厚。米泔水浸漂是以去其燥性。若為增強(qiáng)健脾止瀉,則用陳壁土或麥麩炒。

『用量』9~18克。

『貯存』裝箱內(nèi),加蓋放干燥處。

黃藥

『來源』本品為薯蕷科植物黃獨(dú)的干燥塊莖。

『常用名』黃獨(dú)。

『產(chǎn)地』全國各地均產(chǎn)。

『采收季節(jié)』秋冬季采挖。

『炮制方法』除去雜質(zhì),洗凈,浸潤至透,切小塊或厚片,曬干或烘干。

『用量』3~10克。

『貯存』放箱內(nèi)加蓋、防潮、防蟲蛀。

白藥

『來源』本品為防己科植物頭花千金藤的干燥根。

『常用名』白藥。

『產(chǎn)地』全國各地均產(chǎn)。

『采收季節(jié)』秋冬季采挖。

『炮制方法』取原藥材除去雜質(zhì),洗凈,切片,曬干或烘干。

『用量』9~15克。

『貯存』裝箱子內(nèi),防潮,防蟲蛀。

當(dāng)歸

『來源』本品為傘形科植物當(dāng)歸的干燥根。

『常用名』秦當(dāng)歸、西當(dāng)歸、甘白。

『產(chǎn)地』甘肅、四川。

『采收季節(jié)』霜降后采挖。

『炮制方法』將當(dāng)歸裝入麻袋內(nèi),撞去灰塵,取出后用冷水洗當(dāng)歸上半身,投入缸內(nèi),加蓋濕布,每天翻動(dòng),如有硬結(jié)選出,噴水再潤,全部潤透,取出切片或刨2厘厚片,撒入簸箕內(nèi),上蓋白紙按平曬干。在二、四、八月間天氣回潮,將當(dāng)歸放入潮濕地上,經(jīng)常翻動(dòng),使其回潮均勻,取出刷去灰塵,切片或刨2厘厚片,曬法同上。若取其止血,則炒炭,將鍋燒熱,投入藥片炒至微黑色,取出放地下攤冷。若取其活血散瘀,則用酒炒,每斤藥片用酒2兩,撒入藥內(nèi)拌勻,稍潤片刻、投入鍋內(nèi)炒至微黃色。若取其健脾止瀉,則用土炒,每斤藥片用黃土粉4兩,投入鍋內(nèi)炒熱,再將藥片放鍋內(nèi)拌炒,至黃色,取出篩去土,攤冷收藏。

『用量』12~18克。

『貯存』裝缸內(nèi)或木箱內(nèi)按緊,加蓋防潮及走油。4~8月是生蟲季節(jié),應(yīng)放硫磺箱內(nèi)保存。

貝母

『來源』本品為百合科植物川貝母、紫貝甘肅貝母梭砂貝母的干燥鱗莖。

『常用名』川尖貝、松貝、蘆貝。

『產(chǎn)地』四川、湖北。

『采收季節(jié)』家種夏季采挖,野生春季采挖。

『炮制方法』冬春季用溫水浸片刻,夏秋季用冷水稍浸片刻,撈起濾干水份,放磁盆內(nèi),加蓋濕布,潤4小時(shí)取出,用竹扦去心及根須,后用清水搶洗,撈起曬干,用時(shí)打碎或研粉。

『用量』3~9克。

『貯存』裝入瓷瓶內(nèi)加蓋防潮及蟲蛀。

浙貝母

『來源』本品為百合科植物浙貝母的干燥鱗莖。

『常用名』象貝、大貝、元寶貝。

『產(chǎn)地』浙江東陽、義烏等地。

『采收季節(jié)』夏季5月前采挖。

『炮制方法』揀去雜質(zhì),洗凈。冬春用溫水浸6~8小時(shí),夏秋用冷水浸3~4小時(shí),撈入篩內(nèi),濾干水分,放缸內(nèi)每天翻動(dòng)潤透取出,防止變色,切1分厚片曬干。

『用量』6~18克。

『貯存』裝箱內(nèi)加蓋防蟲防潮。

伊貝母

『來源』本品為百合科植物新疆貝母伊犁貝母的干燥磷莖。

『常用名』伊貝。

『產(chǎn)地』新疆。

『采收季節(jié)』秋冬季采挖。

『炮制方法』揀去雜質(zhì)洗凈曬干,配方時(shí)打碎用。

『用量』6~12克。

『貯存』裝箱內(nèi)或缸內(nèi),加蓋。

百合

『來源』本品為百合科植物百合細(xì)葉百合的干燥肉質(zhì)鱗片。

『常用名』野百合。

『產(chǎn)地』湖北、湖南、江西等地。

『采收季節(jié)』夏季采挖。

『炮制方法』鮮品用清水洗凈泥土,放木瓶內(nèi),蒸至上汽,取出曬干。干品,洗凈曬干,若取其潤肺止咳,則以蜜炙,每斤藥用蜂蜜3兩,倒入鍋內(nèi)煮開再投入藥拌炒,至金黃色取出攤冷,以疏散不粘手為佳。

『用量』6~12克。

『貯存』裝箱內(nèi)或缸內(nèi)加蓋,防灰塵。

薤白

『來源』本品為百合科植物小根蒜的干燥鱗莖。

『常用名』小薤白。

『產(chǎn)地』全國各地均產(chǎn)。

『采收季節(jié)』春末夏初采挖。

『炮制方法』鮮品,洗凈泥土,投入開水里,立即撈起,再放蒸籠內(nèi)蒸至上汽,取出曬干。若取其行氣散寒,則用酒炒,每斤藥用酒1兩,撤入藥內(nèi)拌勻,稍潤片刻,放入鍋內(nèi)用文火炒至黃色為度。

『用量』3~6克。

『貯存』裝箱內(nèi)加蓋,防潮。

山慈菇

『來源』本品為蘭科植物杜鵑獨(dú)蒜蘭的干燥假鱗莖。

『常用名』毛慈菇、山茨菇。

『產(chǎn)地』四川、廣西、貴洲等地。

『采收季節(jié)』野生夏季采挖。

『炮制方法』將原藥洗凈,冬春用熱水洗,夏秋用冷水洗,撈筐內(nèi),濾干水分,再投入缸內(nèi)潤6~8小時(shí),取出切2厘厚片,曬干或烘干。

『用量』3~6克。

『貯存』裝木箱內(nèi),加蓋防潮。

麥門冬

『來源』本品為百合科植物麥冬的干燥塊根。

『常用名』麥冬、寸冬、杭寸冬、川麥冬。

『產(chǎn)地』浙江、四川、湖北。

『采收季節(jié)』秋季采挖。

『炮制方法』鮮品,洗凈泥沙,曬至半干,揉去根須,曬干備用。若取除煩,將鮮藥洗凈,四季用開水泡,即時(shí)取出,濾干水份投入缸內(nèi),加蓋濕布,潤透揉軟,抽去其心,用片刀破開翻轉(zhuǎn)曬干。若取其鎮(zhèn)心安神,則撤入少量朱砂。也可用米炒法,米炒能和胃。

『用量』9~18克。

『貯存』裝入瓷壇內(nèi),加蓋防潮。

天門冬

『來源』本品為百合科植物天門冬的干燥塊根。

『常用名』天冬。

『產(chǎn)地』云南、湖南及湖北等地。

『采收季節(jié)』冬秋季采挖。

『炮制方法』鮮品,洗凈,放入蒸籠內(nèi),蒸1小時(shí),取出,剝?nèi)ネ馄窀伞R灿杏缅佒?小時(shí),取出去皮,曬干,切成3分長。干品,四季用冷水搶洗,撈入篩內(nèi)加蓋濕布,次日取出切片同上。

『用量』6~12克。

『貯存』裝缸內(nèi)加蓋防潮。

木香

『來源』本品為菊科植物木香的干燥根。

『常用名』云木香、老木香、新木香。

『產(chǎn)地』敘利亞、印度及南陽群島。

『采收季節(jié)』秋季采挖。

『炮制方法』將原藥材洗凈灰塵,冬春季用溫水浸30分鐘,夏秋采用冷水略浸片刻,撈入筐內(nèi),加蓋濕布潤透,取出,切成半分厚橫片或斜片,曬干。若取其性緩,則用麥麩拌炒,每斤藥用麥麩3兩,將鍋燒熱,撒入麥麩至起煙時(shí)投入藥片拌炒至黃色為度。也可用麥麩煨法、紙包煨法等。

『用量』3~9克。

『貯存』裝入鐵箱內(nèi)加蓋,防潮。

川木香

『來源』本品為菊科植物川木香灰毛川木香的干燥根莖。

『常用名』南木香。

『產(chǎn)地』四川灌縣、雅安一帶。

『采收季節(jié)』秋季采挖。

『炮制方法』洗凈泥沙,冬春用溫水浸30分鐘,夏秋季用冷水略浸片刻,撈入筐內(nèi),上蓋濕布潤透,如有硬心再噴水潤,使全部潤透,取出切成半分厚斜片,曬干或烘干。

『用量』3~9克。

『貯存』裝入箱內(nèi)加蓋,防潮。

青木香

『來源』本品為馬兜鈴科植物馬兜鈴的干燥根。

常用名,木香。

『產(chǎn)地』陜西、四川、河北、湖北。

『采收季節(jié)』秋季采挖。

『炮制方法』洗凈泥沙,冬春季用熱水浸1小時(shí),夏秋季用溫水浸半小時(shí)撈入筐內(nèi)。上蓋濕布、潤透取出,切成半分厚橫片或斜片,曬干。

『用量』3~9克。

『貯存』裝箱內(nèi)加蓋防潮。

廣防己

『來源』本品為馬兜鈴科植物廣防己的干燥根。

『常用名』漢防己、廣防己。

『采收季節(jié)』秋季采挖。

『產(chǎn)地』廣東、廣西、湖北。

『炮制方法』去雜質(zhì)洗凈,冬春季用熱水浸4小時(shí),夏秋季用溫水浸2小時(shí),撈起濾干水分,放入缸內(nèi)潤透。取出切成半分厚直片或斜片,曬干。

『用量』9~18克。

『貯存』裝箱內(nèi)加蓋防潮。

生姜

『來源』本品為姜科植物的新鮮根莖。

『常用名』鮮姜。

『產(chǎn)地』四川、湖南、江西、湖北等地。

『采收季節(jié)』10月采挖。

『炮制方法』臨用時(shí)洗凈泥沙,切片。若取其止吐,減低發(fā)散,則用煨生姜,先洗凈生姜切3分厚直片,用紙包3層浸濕,放火灰內(nèi)煨至紙燒焦為度。姜皮,揀去雜質(zhì),用水洗凈泥沙,撈入筐內(nèi),濾干水分,曬干備用。

『用量』3~9克。

『貯存』生姜用砂壇藏,姜皮用木箱裝加蓋防潮。

干姜

『來源』本品為姜科植物的干燥根莖。

『常用名』均姜、白姜。

『產(chǎn)地』與生姜同。

『炮制方法』將原藥洗凈,春冬季用熱水浸半小時(shí),夏秋季用溫水略浸片刻,撈入筐內(nèi),濾干水分,投入缸內(nèi)潤透,取出切直片半分厚,曬干。若取其止血化瘀,則炒炭,先將干姜切成丁塊,投入鍋內(nèi),炒至外皮灰黑內(nèi)深黃色體泡為度。亦可用沙炒炮姜。

『用量』1~6克。

『貯存』裝木箱內(nèi)加蓋,防潮。

姜黃

『來源』本品為姜黃科植物姜黃的干燥根莖。

『產(chǎn)地』四川、福建等地。

『采收季節(jié)』冬春季采挖。

『炮制方法』揀去雜質(zhì),洗凈,春冬季用熱水浸2小時(shí),夏秋季用溫水浸1小時(shí),撈入筐內(nèi),濾干水份,放入缸內(nèi)悶潤,每天翻動(dòng),潤透取出切半分厚橫片,晾干。

『用量』6~9克。

『貯存』裝箱內(nèi)加蓋,防潮。

莪術(shù)

『來源』本品為姜科植物莪術(shù)廣西莪術(shù)的干燥根莖。

『常用名』蓬莪術(shù)、文術(shù)。

『產(chǎn)地』廣東、廣西、臺(tái)灣、福建等地。

『采收季節(jié)』冬季采挖。

『炮制方法』先將原藥材洗凈,投入缸內(nèi),加入米湯浸泡1~3天,取出洗凈,放鍋內(nèi)加入新鮮米湯,高出藥面5分,每斤加明礬粉3克放鍋內(nèi)同煮,經(jīng)常翻動(dòng),至干為度。取出曬至半干,投入缸內(nèi),潤透取出,切成2厘厚橫片,曬干。若取其軟堅(jiān)破血、止痛,則用醋煮法,將藥洗凈灰沙,放鍋內(nèi),每斤原藥用醋1兩,加清水淹沒藥物1寸深,煮時(shí)經(jīng)常翻動(dòng),水干取出,攤簸箕內(nèi)晾干表皮水分,投入缸內(nèi)潤透,取出切成2厘厚橫片曬干。也可用醋炒法,每斤藥片用醋3兩,撒藥內(nèi)拌勻,潤片刻,放鍋內(nèi)炒至焦黃色。

『用量』3~9克。

『貯存』裝箱內(nèi)加蓋,防潮。

郁金

『來源』本品為姜科植物郁金溫郁金的干燥塊根。

『常用名』川玉金、廣玉金、黃玉金。

『產(chǎn)地』四川、廣東等地。

『采收季節(jié)』夏秋季采挖。

『炮制方法』去雜質(zhì),洗凈灰塵,放缸內(nèi),用米湯浸泡1~3天,取出洗凈,再放鍋內(nèi),加米湯,高于藥面5分,同煮,至半干,每斤藥加明礬粉3克拌入藥內(nèi),經(jīng)常翻動(dòng),以無白心為度,取出曬至半干,投入缸內(nèi)潤透,切片1厘厚,晾干。若取其入肝,則用醋煮法,每斤藥用醋一兩,明礬粉3克,再加米湯高于藥面1寸拌勻,用大火煮至水干,取出涼至七成干,切片晾干。也可用蒸法和溫www.med126.com水浸法等。

『用量』3~9克。

『貯存』裝箱內(nèi)加蓋,防潮。

高良姜

『來源』本品為姜科植物高良姜的干燥根莖。

『常用名』良姜、大姜、雞爪姜。

『產(chǎn)地』廣東桂平、海南島高雷一帶。

『采收季節(jié)』夏秋季采挖。

『炮制方法』去雜質(zhì)洗凈,冬春季用溫水浸2小時(shí),夏秋季用冷水浸1小時(shí),撈入筐內(nèi),加蓋濕布,潤透取出,切橫片或直片2分厚,曬干。

『用量』3—6克。

『貯存』裝箱內(nèi)加蓋,防潮。

山奈

『來源』本品為姜科植物山奈的干燥根莖。

『常用名』沙姜、三大。

『產(chǎn)地』廣東、廣西、臺(tái)灣等地。采收季節(jié),冬季采挖。

『炮制方法』揀去雜質(zhì),篩去灰土,曬干,備用,不宜水洗。用量3—6克。

『貯存』裝箱內(nèi)加蓋,防潮及蟲蛀,保香味。

骨碎補(bǔ)

『來源』本品為水龍骨科植物槲蕨中華槲蕨的干燥根莖。

『常用名』鮮毛姜、猴姜、申姜、毛姜、山姜

『產(chǎn)地』我國南方一帶均產(chǎn)。

『采收季節(jié)』夏冬季采挖。

『炮制方法』鮮品,當(dāng)時(shí)刮去毛,洗凈切直片2厘厚,曬干備用。干品,洗凈泥沙,冬春用熱水稍浸片刻,夏秋季用溫水洗,撈入筐內(nèi),加蓋濕布,次日取出切3分長橫筒,曬干,先放細(xì)砂入鍋內(nèi)炒熱,再將藥投入鍋內(nèi)拌炒至鼓泡,取出,裝入篩內(nèi)擦去毛,洗凈曬干。

『用量』3—12克。

『貯存』裝箱內(nèi)加蓋,防潮,忌鐵器。若用鮮品,放砂內(nèi)掩埋,或放潮濕地點(diǎn)。

山藥

『來源』本品為薯蕷科植物山藥的干燥根莖。

『常用名』懷山藥、光山藥、薯蕷、光條、懷山。

『產(chǎn)地』河南、山西、廣東、廣西、湖北、湖南。

『采收季節(jié)』冬秋季采挖。

『炮制方法』將原藥洗凈,春冬季用熱水浸2小時(shí),夏秋季用溫水浸1小時(shí)撈起,濾干水份,放缸內(nèi)或瓷盆內(nèi),加蓋濕布,每天翻動(dòng),潤透取出切斜片1分厚,曬干。若取其健脾和胃,炒法有三:①米炒:每斤藥用米3兩炒至黃色;②土炒:每斤藥用黃土粉半斤,放鍋內(nèi)炒熱,投入藥片拌炒至土色;③麥麩炒:每斤藥用麥麩3兩,將鍋燒熱,撒入麥麩,待冒煙時(shí)放藥片拌炒至黃色為度。本品宜冬春切片,夏秋制片易潤潮腐蝕。

『用量』15~30克。

『貯存』裝鐵箱內(nèi)加蓋,防潮及蟲蛀。

天麻

『來源』本品為蘭科植物天麻的干燥塊莖。

『常用名』明天麻、赤箭。

『產(chǎn)地』四川、貴州、云南、陜西、湖北等地。

『采收季節(jié)』冬春季采挖。

『炮制方法』洗凈灰塵,放盆內(nèi)用米湯浸泡1天,撈起用清水洗凈,放入鍋內(nèi),每斤藥用生姜6片,再加米湯同煮,煮至半干,再用明礬粉3克,放藥內(nèi)拌勻,以干為度,取出曬至半干,投入缸內(nèi),加蓋濕布,每天翻動(dòng)潤透取出刨片1厘厚陰干。嚴(yán)冬季節(jié)用烘法,將天麻放微火中烘軟切片。也可用姜汁制法,每斤用姜汁15克,同藥浸1~2天,撈起放甑內(nèi)蒸1小時(shí),取出攤至七八成干,放缸中潤透,取出切直片1厘厚,陰干。還有用煨法。

『用量』3~9克。

『貯存』裝瓷壇內(nèi)加蓋,防潮。

川芎

『來源』本品為傘形科植物川芎的干燥根莖。

『常用名』芎窮、茶芎、撫芎。

『產(chǎn)地』四川、江西、湖北等地。

『采收季節(jié)』小滿后采挖。

『炮制方法』去雜質(zhì),將原藥放入盆中,用清水漂凈泥沙,撈起大小分開,前后投入浸泡,冬春季用熱水浸泡2小時(shí),夏秋季用溫水浸泡1小時(shí),撈入筐內(nèi),濾干水分,放缸內(nèi),上蓋濕布,潤透取出,切片或刨片1厘厚,曬干。若取其降低辛性,則用清炒,將鍋燒熱投入藥片拌炒至枯焦為度。

『用量』3~9克。

『貯存』裝箱內(nèi)加蓋,防潮。此藥到4~8月間是生蟲季節(jié),應(yīng)放硫磺箱保存。

藁本

『來源』本品為傘形科植物藁本遼藁本的干燥根莖及根。

『常用名』西芎、香藁本。

產(chǎn)地、湖北、四川、陜西等地。

『采收季節(jié)』春秋季采挖。

『炮制方法』清除雜質(zhì),洗凈泥沙,冬春用溫水浸20分鐘,夏秋季用冷水稍浸片刻,撈入筐內(nèi),濾干水份,放缸內(nèi),加蓋濕布,潤透取出,切成半分厚直片,曬干。

『用量』3~6克。

『貯存』裝箱內(nèi)加蓋,防潮。注意:此藥最易生蟲,應(yīng)放硫磺箱內(nèi)保存。

黃芪

『來源』本品為豆科植物蒙古黃芪的干燥根。

『常用名』懷芪、口芪、箭芪、布斗、正小皮、沖正、寸芪、紅蘭芪等。

『產(chǎn)地』內(nèi)蒙、山西、四川、甘肅、陜西。

『采收季節(jié)』秋季采挖。

『炮制方法』春冬季用溫水搶洗,夏秋季用冷水搶洗,撈入筐內(nèi),加蓋濕布,潤透取出切半分厚斜片,烘干。也可用微火烤軟切片,2、4、8月天氣回潮,取其本身回潮切片。若取補(bǔ)中,則用蜜炙,每斤藥用蜜4兩,投入鍋內(nèi)煉開,再下藥片用文火拌炒,至金黃色,攤冷以疏散不粘手為佳。若取其和中健胃,則用米炒,每斤藥用米3兩,將鍋燒熱,米藥同炒,至焦黃色為度。亦可用酒炒法,隨炒隨加入酒,呈淡黃色,酒炒達(dá)表補(bǔ)虛。

『用量』9~18克。

『貯存』裝石灰箱或炕箱內(nèi)保存,蜜炙放瓷壇內(nèi)裝。

大黃

『來源』本品為蓼科植物掌葉大黃、唐古特大黃藥用大黃的干燥根莖及根莖。

『常用名』莊黃、綿紋、香結(jié)、生軍、熟軍

『產(chǎn)地』青海、甘肅、四川、湖北等地。

『采收季節(jié)』立冬前后采挖。

『炮制方法』先將灰塵洗凈,放木桶或盆內(nèi),每斤原藥用清水4~6兩浸潤,分二次下,經(jīng)常上下翻動(dòng),如有硬者,再灑上水,潤透取出,切直片2厘厚晾干,不宜曝曬。若取其降低寒性,則用酒漬法,每斤原藥用酒3兩,制法同上。若取其走行小腸膀胱及濕熱隆閉,則用蒸法,每斤藥用酒3兩,酒入藥內(nèi)漬潤,每天翻動(dòng),待酒吸干取出,放蒸籠內(nèi)用武火蒸4小時(shí),熄滅、悶12小時(shí),取出晾干,然后將鍋內(nèi)的水濃縮,拌入大黃內(nèi)吸盡,取出切片晾干。也可用酒炒法,每斤藥片用黃酒3兩,酒入藥內(nèi)潤片刻,投入鍋內(nèi)拌炒至焦黃色,此法清熱利小便。還有用醋制大黃,制法同上。大黃炭,取生大黃片置鍋內(nèi),武火炒至表面呈炭黑色:內(nèi)心棕黃色為度。用作止瀉2~3克較好,劑量不宜大。

『用量』6~12克。

『貯存』裝箱內(nèi)閉蓋,防霉及蟲蛀。

甘草

『來源』本品為豆科植物甘草、脹果甘草光果甘草的干燥根及根莖。

『常用名』炙草、樸草、甘草節(jié)、甘草粉、國老。

『產(chǎn)地』內(nèi)蒙、新www.med126.com疆、甘肅、青海等地。

『采收季節(jié)』秋季采挖。

『炮制方法』去雜質(zhì),冬春季用熱水稍浸片刻,夏秋季用溫水洗,撈入筐內(nèi)上蓋濕布,使其潤透。如有硬者,再灑上水,潤透取出切2厘厚斜片曬干。若取其溫中健脾,則用蜜炙,每斤藥用蜜半斤,放鍋內(nèi)煉開,投入藥片拌炒至金黃色,不粘手為度。

『用量』3~9克。

『貯存』裝箱內(nèi)加蓋,防潮,蜜炙用瓷缸貯存。

山豆根

『來源』本品為豆科植物柔枝槐的干燥根莖。

『常用名』豆根、廣豆根。

『產(chǎn)地』廣東、廣西、湖北等地。

『采收季節(jié)』夏秋季采挖。

『炮制方法』去雜質(zhì)洗凈,春冬季用熱水浸2~3小時(shí),夏秋季用溫水浸1~2小時(shí),撈入篩內(nèi),上蓋濕布,潤透取出,切斜片半分厚,曬干。配方時(shí)供口含用,亦可研末沖服。

『用量』3~12克。

『貯存』裝箱內(nèi)加蓋,防潮。

半夏(附京半夏、清半夏、姜半夏、鹽半夏、半夏曲)

『來源』本品為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干燥塊莖。

『常用名』法半夏、法夏。

『產(chǎn)地』湖北、四川、安徽、江西、河南等地。

『采收季節(jié)』4月采挖。

『炮制方法』春夏秋季一般不制半夏,到立冬后,才開始制半夏。制法:取生半夏10斤,篩去灰沙,倒入缸內(nèi),用清水浸泡,每日換水,漂至24天,撈入筐內(nèi),濾干水份,投入缸內(nèi),加石灰粉五斤用木棍和勻,浸1夜,倒入籮筐放河水內(nèi)洗凈石灰,濾干水份,倒入缸內(nèi),再用皂角120克(用火煨過),生姜150克(切片),甘草150克,放鍋內(nèi)同煎,取出攤冷,倒入缸內(nèi),加清水適量,漂2天,取出曬干。春夏秋漂制法,時(shí)間應(yīng)為10~15天,根據(jù)氣候而定,漂法同上。另外,也可制半夏片,取漂半夏放入鍋內(nèi),每斤加明礬粉5克同煮,內(nèi)無白心即可,取出曬至半干,放入缸內(nèi),潤透取出,刨片曬干。

『用量』3~9克。

『貯存』裝箱內(nèi)加蓋,防潮。

附:京半夏

『炮制方法』取生半夏10斤,用清水浸泡,春冬季浸9天,夏秋季浸7天,每天換水按期取出,放入鍋內(nèi),用溫水煮2小時(shí),取出再換水,煮2小時(shí),撈起放鍋內(nèi),再加生姜1斤3兩,打碎和半夏同煮,加水平藥面,煮干取出,去生姜,曬干。

『用量』6~12克。

『貯存』裝箱內(nèi)加蓋,防灰。

附:清半夏

『炮制方法』取生半夏10斤,照上法浸泡,按時(shí)取出,投入缸內(nèi),再用明礬1斤,化水浸泡,冬春7天,夏秋季5天,每天翻動(dòng),到期撈起,又用清水浸泡,冬春7天,夏秋5天,每天換水,到期撈起。放銅鍋內(nèi)加生姜1斤4兩切片,同煮2小時(shí),撈入筐內(nèi),再放蒸籠內(nèi)蒸2小時(shí)取出,放通風(fēng)處,吹至七八成干,放缸內(nèi)1~2天,潤透取出刨薄片,曬干。

『用量』6~12克。

『貯存』裝箱內(nèi)加蓋,防灰。

附:姜半夏

『炮制方法』取生半夏10斤,倒入缸內(nèi),用清水浸1天,撈入筐內(nèi),濾干水分,投入缸內(nèi),用明礬粉兩斤半,生姜兩斤半(榨汁)放鍋內(nèi)腌1夜,次日加清水,高出藥物五寸左右,春冬腌30天,夏秋腌20天,取出淘凈明礬,換清水再漂,冬春漂7天,夏秋漂5天,每天換水,夏秋每天換水兩次,漂至無麻性撈起,日曬夜露7日,用甘草120克,炒枳實(shí)10克,陳皮15克,五味子15克,炒枳殼12克,薄荷12克,川芎10克,青皮15克,共煎濃汁,投入半夏內(nèi),使藥汁吸盡后,再用丁香15克,廣木香15克,白蔻10克,沉香3克,肉桂10克,砂仁15克,同研細(xì)末,放藥內(nèi)拌勻曬干。

『用量』6~12克。

『貯存』裝箱內(nèi)加蓋,防灰。

附:鹽半夏

『炮制方法』將制好半夏,露3夜,曬干,每斤藥用清鹽10克化水,灑入藥內(nèi)拌勻,吸盡后曬干。

附:半夏曲

『炮制方法』取生半夏10斤,去雜質(zhì),篩去灰沙,碾粉,通過80目篩下細(xì)粉,放入缸內(nèi),用生姜5斤洗凈榨汁,灑入粉內(nèi)拌勻,用麻袋蓋好,使其發(fā)泡。另外取法半夏10斤,研細(xì)粉80目篩,加灰面粉10斤,混合拌勻。取發(fā)泡的生半夏放在案板上,再加入半夏、灰面粉,加水揉合成軟面程度,壓至3分厚,再切5分見方丁塊,放入簸箕內(nèi),上蓋麻袋,使其發(fā)酵成曲為止,取出曬干或烘干。也可用麥麩炒法,每斤用麥麩3兩,待鍋燒熱,撒入麥麩,冒煙時(shí)投藥入鍋內(nèi)拌炒,至黃色為度。取出篩去麥麩備用。

『用量』6~12克。

『貯存』裝白鐵箱內(nèi)加蓋,防潮。

附子

『來源』本品為毛茛科植物烏頭的側(cè)根(子根)加工品。

『常用名』制附片、烏附片、附塊。

『產(chǎn)地』四川、陜西等地。

『采收季節(jié)』秋季采挖。

『炮制方法』取天雄(鹽附子)用水洗凈灰鹽,倒入缸內(nèi),用清水漂,春冬季5天,夏秋季3天,每天換水2次,按時(shí)撈起濾干水,用磁盤刮去黑皮,隨刮隨泡,刮完后,用清水再漂,春冬2~4天,夏秋1~2天,每天換水,到期取出,切一分厚直片。每百斤藥用甘草5斤煎水?dāng)偫洌谷敫變?nèi),浸1~2天撈起,再用生姜25斤,洗凈切成1分厚片,入蒸籠內(nèi),一層生姜片一層附片,用武火蒸3小時(shí),取出攤開,立即攤冷后,揀去生姜。又將藥片倒入鐵絲網(wǎng)內(nèi),放在炕箱內(nèi),用暗火烘干,以防起泡。如產(chǎn)地已加工的,不再加工,本品不能曬,曬后易碎。

『用量』3~9克。

『貯存』裝箱內(nèi)加蓋,防潮。

川烏

『來源』本品為毛茛科植物烏頭的干燥母根。

『常用名』川烏頭、烏頭、制川烏、生川烏。

『產(chǎn)地』四川、陜西等地。

『采收季節(jié)』秋季采挖。

『炮制方法』制法有二:①洗凈泥沙,倒入缸內(nèi),用清水漂24天,每天換水一次,到期取出,每5斤藥用生姜半斤(切片),甘草120克,倒入鍋內(nèi),與藥同煮2小時(shí),取出晾至半干放入缸內(nèi)潤2夜,以透為度,取出刨片1厘厚,曬干。②將藥洗凈,投入缸內(nèi),用清水浸漂,冬春7天,夏秋5天,每天換水按時(shí)取出,每10斤藥加黑豆120克,甘草半斤,生姜半斤,放鍋內(nèi)同煮2小時(shí),撈入篩內(nèi)、去輔料、曬至半干,放缸內(nèi)悶潤,每天翻動(dòng),潤透取出,切片一厘厚,曬干。

『用量』3~9克。

『貯存』裝箱內(nèi)加蓋,防潮。

草烏

『來源』本品為毛茛科植物北烏頭的干燥塊根。

『常用名』烏啄、制草烏、生草烏。

『產(chǎn)地』陜西、四川、湖北。

『采收季節(jié)』春夏季采挖。

『炮制方法』制法,同川烏。

『用量』3~9克。

『貯存』裝箱內(nèi)加蓋,防潮。

白附子

『來源』本品為天南星科植物獨(dú)角蓮干燥塊莖。

『常用名』獨(dú)角蓮、禹白附。

『產(chǎn)地』河南禹縣。

『采收季節(jié)』秋季采挖。

『炮制方法』制法有二:①將原藥篩去灰塵,倒入缸內(nèi),用清水浸泡20天,每天換水1次,到期取出,濾干水分,再放缸內(nèi),每5斤藥用篩好石灰粉1斤,撒入缸內(nèi)拌勻,浸1夜,次日取出洗凈石灰粉,再放缸內(nèi),加生姜半斤,皂角120克(煨過),甘草120克共煎水?dāng)偫,放缸?nèi)漂2天2夜撈起,再用生姜半斤,甘草120克,放鍋內(nèi)與白附同煮2小時(shí),至無白心撈起,晾至七成干,又放缸內(nèi)潤2夜,潤透取出刨成1厘厚薄片曬干。②取原藥10斤洗凈,投入缸內(nèi),用清水漂,冬春季7天,夏秋季5天,每天換水,到期撈起,濾干水份,再放缸內(nèi),加明礬一斤化水,拌勻,冬春季7天,夏秋季5天,不換水,但須翻動(dòng),到期撈起,放入鍋內(nèi),先用清水,以武火煮2小時(shí),然后換水加生姜片1斤,再用清水煮2小時(shí),取出放蒸籠或甑內(nèi)蒸2小時(shí),至無白心取出,攤放通風(fēng)處晾至七成干,放缸內(nèi)潤,春冬季4天,夏秋季2天,潤透取出切片1厘厚,晾干。

『用量』3~6克。

『貯存』裝箱內(nèi)加蓋,防潮。

天南星(附:膽南星)

『來源』本品為天南星科植物天南星、異葉天南星東北天南星的干燥塊莖。

『常用名』南星、制南星、虎掌

『產(chǎn)地』四川、河南、湖北。

『采收季節(jié)』秋季采挖。

『炮制方法』①取生南星10斤,投入缸內(nèi),加水浸漂24天,每天換水,到期取出,濾干水份再放缸內(nèi),加石灰粉2斤,撒入藥內(nèi)拌勻,浸1夜、撈入盆內(nèi),另用清水洗凈石灰仍放缸內(nèi),用生姜片1斤,甘草1斤,皂角半斤(煨過),煎水?dāng)偫,倒入缸?nèi)漂2日2夜撈起濾干水份,放入缸內(nèi),再用生姜120克,甘草半斤,皂角120克(煨過),與藥同煮2小時(shí),撈入簸箕內(nèi),曬至半干,再放缸內(nèi)悶潤,每日翻動(dòng)潤透取出刨片,或切片2厘厚,曬干。②取原藥洗凈,放入缸內(nèi)漂,冬春季7天,夏秋季5天,每天換水,按期取出,再放缸內(nèi),每10斤藥加明礬1斤化水,浸泡2天,再撈起,放鍋內(nèi)先用清水以武火煮2小時(shí),撈起換水,加入生姜片1斤,再煮2小時(shí)取出,放蒸籠內(nèi)蒸2小時(shí),至無白心取出,攤放通風(fēng)處,晾至七成干,再放入缸內(nèi)浸潤,冬春4天,夏秋2天,至潤透取出刨片曬干。

『用量』3~6克。

『貯存』裝箱內(nèi)加蓋,防潮。

附:膽南星

『炮制方法』該藥應(yīng)在秋天后制備。用生天南星10斤,配鮮生姜、明礬各1.5斤,放缸內(nèi)用清水浸泡15~30天,大小個(gè)分缸各泡,因氣候、水溫在冬天浸的時(shí)間長點(diǎn),秋天浸的時(shí)間短點(diǎn),3~5天翻缸一次,然后除去水及雜質(zhì),將南星攤在簸箕內(nèi)曬干或烘干,研粉,100目篩備用。用南星粉10斤,加膽汁(豬、牛、羊膽汁均可,但提過膽紅素和摻水膽汁絕不能用)3斤和勻成膏狀,用蒸籠蒸40分鐘,然后曬干或烘干,再研成粉過100目篩,加膽汁和成膏,蒸、曬、制粉,如此反復(fù)三次,制成丸、片、條、塊均可;蛉≈颇闲茄蟹郏尤雰裟懼斑m量清水、拌勻,置蒸籠內(nèi),加熱蒸約1小時(shí)至透,取出,放涼,制成小塊,干燥。若取其增強(qiáng)化痰、可加入川貝母粉(每10斤南星粉加貝母粉半斤或甘草粉半斤)拌入藥內(nèi)和勻,蒸熱制塊備用。

『用量』1~6克。

『貯存』裝瓷缸內(nèi)或用紙包放烘箱內(nèi)保存,防潮,防蟲。

千年健

『來源』本品為天南科星植物千年健的干燥根莖。

『常用名』一包針。

『產(chǎn)地』廣西、越南。

『采收季節(jié)』四季采挖。

『炮制方法』洗凈灰塵,春冬用熱水浸2小時(shí),夏秋用溫水浸1小時(shí),撈入篩內(nèi),加蓋濕布,潤透取出,切2厘厚斜片,曬干。

『用量』3~9克。

『貯存』裝箱內(nèi)閉蓋,防潮。

北豆根

『來源』本品為防己科植物蝙蝠的干燥根莖。

『常用名』豆根。

『產(chǎn)地』東北、華北、西北等地。

『采收季節(jié)』春秋二季采挖。

『炮制方法』取原藥材,除去雜質(zhì)及殘莖,大小條分開,浸泡至六至七成透時(shí),撈出悶潤至透,切厚片,干燥。

『用量』3~9克。

『貯存』置通風(fēng)干燥處,防蛀。

白芍

『來源』本品為毛茛科植物芍藥干燥根。

『常用名』杭芍、川芍、白芍藥、毫白芍。

『產(chǎn)地』杭洲、四川、河南、安徽等地。

『采收季節(jié)』秋末冬初采挖。

『炮制方法』洗凈灰塵,春冬季用溫水浸4小時(shí),夏秋季用冷水浸2小時(shí),撈起濾干水份,放缸內(nèi),加蓋濕布,每天翻動(dòng),潤透取出,切片或刨1厘厚橫片曬干或陰干。若取其行氣,則用麥麩酒炒,每斤藥片用酒2兩灑入藥片內(nèi),稍潤片刻,將鍋燒熱,撒入麥麩,冒煙時(shí)投入藥片,拌炒至深黃色取出,篩去麥麩。若取其入肝止痛,則用醋炒,每斤藥片用醋2兩,灑入藥內(nèi)拌勻,稍潤片刻,將鍋燒熱,灑入麥麩,冒煙時(shí)投下藥片,拌炒至黃色為度。另外取其健脾和胃,即用土炒和清炒法。

『用量』9~15克。

『貯存』裝箱內(nèi)加蓋,防潮。

赤芍

『來源』本品為毛茛科植物芍藥川赤芍的干燥根。

『常用名』赤芍藥、漢赤芍、土赤芍。

『產(chǎn)地』四川、陜西、湖北等地。

『采收季節(jié)』秋冬采挖。

『炮制方法』去雜質(zhì)洗凈,春冬季用溫水浸30分鐘,夏秋季用冷水稍浸片刻,撈入筐內(nèi),加蓋濕布,次日取出切橫片1厘厚,曬干(不宜曝曬)。也有用炒赤芍,以增強(qiáng)活血散瘀,將鍋燒熱,投入藥片,拌炒至微焦黑色。

『用量』6~12克。

『貯存』裝箱內(nèi)加蓋,防潮。

牛膝

『來源』本品為莧科植物川牛膝的干燥根。

『常用名』川膝、拐牛膝。

『產(chǎn)地』四川、云南、貴州、湖北等地。

『采收季節(jié)』9~11月采挖。

『炮制方法』春冬季用溫水澆刷去泥沙,夏秋季用冷水搶洗去泥沙,撈入筐內(nèi),加蓋濕布,次日取出去蘆切斜片半分厚曬干。若取其補(bǔ)肝腎、強(qiáng)腰膝,則用酒炒,每斤用酒2兩,灑入藥內(nèi),稍潤片刻,投入鍋內(nèi)炒至焦色為度。

『用量』6~12克。

『貯存』裝箱內(nèi)或缸內(nèi)加蓋,防潮走油。

懷牛膝

『來源』本品為莧科植物牛膝的干燥根。

『產(chǎn)地』河南懷慶。

『采收季節(jié)』立冬后采挖。

『炮制方法』取原藥材刷去灰塵,去蘆,切成4~5分長橫片曬干。(忌用水洗)若取其活血,則用酒炒。取其入腎用鹽水炒,炒法同川牛膝。

『用量』6~9克。

『貯存』同川牛膝。

糯稻根

『來源』本品為禾本科植物糯稻的干燥根及莖基。

『產(chǎn)地』全國各地均產(chǎn)。

『采收季節(jié)』夏秋季采挖。

『炮制方法』除去殘莖及雜質(zhì),用清水洗凈,干燥或晾半干,切段,干燥。

『用量』30~40克。

『貯存』裝箱內(nèi)加蓋,防潮。

白蘞

『來源』本品為葡萄科植物白蘞的干燥塊根。

『產(chǎn)地』南方各省均產(chǎn)。

『采收季節(jié)』春秋季采挖。

『炮制方法』去雜質(zhì)洗凈,冬春季用溫水浸半小時(shí),夏秋季用冷水稍浸片刻,撈入筐內(nèi),復(fù)蓋濕布,潤透取出,切直片2厘厚,曬干或烘干。

『用量』3~6克。

『貯存』裝箱內(nèi)加蓋,防潮。

白前

『來源』本品為蘿科植物柳葉白前芫花葉白前的干燥根莖及根。

『產(chǎn)地』南方各省均產(chǎn)。

『采收季節(jié)』春秋季采挖。

『炮制方法』揀去雜質(zhì),春冬季用溫水搶洗,夏秋季用冷水搶洗,立即撈入筐內(nèi)復(fù)蓋濕布,次日取出,切成1~2分長橫片曬干。若取其止咳力強(qiáng),則用蜜炙,每斤藥片用蜜4兩,先將鍋燒熱投入蜂蜜練開,再將藥片放入鍋內(nèi)拌炒,攤冷至疏散不粘手為佳。

『用量』6~12克。

『貯存』裝箱內(nèi)加蓋,炙白前用瓷缸裝。

白薇

『來源』本品為蘿摩科植物白薇、成蔓生白薇的干燥根及根莖。

『常用名』嫩白薇、白為。

『產(chǎn)地』河南、陜西、東北、湖北等地。

『采收季節(jié)』春秋季采挖。

『炮制方法』揀去雜質(zhì),春冬季用溫水洗凈,夏秋季用冷水搶洗,撈入筐內(nèi),加蓋濕布,次日取出,去蘆,切成2厘厚橫片,曬干。若取其降低苦寒,則用清炒法,將藥片投入鍋內(nèi),用文火炒至淡黃色為度。

『用量』6~12克。

『貯存』裝箱內(nèi)加蓋,防潮。

天花

『來源』本品為葫蘆科植物栝樓日本栝樓的干燥塊根。

『常用名』湘花粉、湖花粉、栝樓根等。

『產(chǎn)地』湖南、湖北、安徽、河南等地。

『采收季節(jié)』秋季采挖。

『炮制方法』將原藥洗凈,大小分開放入缸內(nèi),大的先下水,小的后下水,春冬用熱水浸3~5小時(shí),夏秋季用溫水浸1~3小時(shí),撈入筐內(nèi),濾干水份,放入缸內(nèi)上蓋濕布悶潤,每天翻動(dòng)潤透取出,切成2厘厚橫片,曬干。

『用量』3~9克。

『貯存』裝箱內(nèi)加蓋,防潮。

白頭翁

『來源』本品為毛茛科植物白頭翁的干燥根。

『產(chǎn)地』南方各省均產(chǎn)。

『采收季節(jié)』春季采挖。

『炮制方法』揀去雜質(zhì),春冬季用溫水搶洗,夏季用冷水搶洗,撈入筐內(nèi),復(fù)蓋濕布,次日取出,切成半分厚橫片曬干。

『用量』9~15克。

『貯存』裝箱內(nèi)加蓋,防潮。

天葵子

『來源』本品為毛茛科植物天葵的干燥塊根。

『常用名』紫背天葵、千年老鼠屎。

『產(chǎn)地』四川、湖南、湖北等地。

『采收季節(jié)』春季采挖。

『炮制方法』揀去雜質(zhì),篩凈灰土,即得。

『用量』6~9克。

『貯存』裝箱內(nèi),防潮。

遠(yuǎn)志

『來源』本品為遠(yuǎn)志科植物卵葉遠(yuǎn)志的干燥根。

『常用名』志肉、志通、小遠(yuǎn)志、遠(yuǎn)志筒。

『產(chǎn)地』山西、內(nèi)蒙、河南、河北等地。

『采收季節(jié)』春秋季采挖。

『炮制方法』揀去雜質(zhì),洗凈泥沙,撈入筐內(nèi),濾干水份(如未去骨者、潤透抽去骨)放入缸內(nèi),每斤用甘草2兩煎水,倒入缸內(nèi)與藥同浸2小時(shí),撈起濾干水,曬干或烘干。因去骨可除煩。甘草水浸能解毒。若取其潤肺,則用蜜炙,每斤藥用蜂蜜120克,將鍋燒熱,倒入蜜練開下藥,拌炒至金黃色,取出攤冷,以不粘手為佳。也可用清炒法和炒炭法。

『用量』3~9克。

『貯存』裝箱內(nèi)加蓋,防潮。蜜炙用瓷缸裝。

知母

『來源』本品為百合科植物知母的干燥根莖。

『常用名』肥知母、知母肉、穿地龍

『產(chǎn)地』內(nèi)蒙、河北及山西等地。

『采收季節(jié)』春夏季采挖。

『炮制方法』先刮去毛,春冬季用溫水洗,夏秋季用冷水洗,撈入筐內(nèi),上蓋濕布,次日取出,切成1~2分厚橫片或直片曬干。若取其入腎,則用鹽水炒。每斤藥用鹽15克化水1兩,先將藥放鍋內(nèi)略炒,后將鹽水慢慢灑入藥內(nèi),炒至焦色為度。

『用量』6~12克。

『貯存』裝鐵箱內(nèi)加蓋,干燥、防潮。

香附

『來源』本品為莎科植物莎草的干燥根莖。

『常用名』香附子、莎草根、香附末。

『產(chǎn)地』河南、江蘇、湖北等地。

『采收季節(jié)』秋季采挖。

『炮制方法』將原藥放入鍋內(nèi),炒至外表細(xì)毛枯焦,取出攤冷,放石臼內(nèi)搗杵,擂擦去其細(xì)毛,取出篩去毛灰,用冷水洗凈曬干。若取其行血入肝腎,行經(jīng)絡(luò),則用四制香附,每斤藥用醋1兩,鹽1兩,白酒1兩,童便1兩,再加清水1兩,混合一起,將鹽溶化,將鍋燒熱投入凈香附拌炒,隨炒隨倒入輔料,炒至外表微黑色。也可用七制香附,制法同上,輔料再加生姜汁15克,紅糖50克,乳汁1

5克,與上四種輔料混合。還有制香附炭。

『用量』6~12克。

『貯存』裝箱內(nèi)加蓋,防灰。

蘆根

『來源』本品為禾本科植物蘆葦的新鮮或干燥的根莖。

『常用名』干蘆根、鮮蘆根。

『產(chǎn)地』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蘇等地。

『采收季節(jié)』四季可采。

『炮制方法』揀去雜質(zhì),洗去泥土,四季用冷水搶洗,撈入筐內(nèi),上蓋濕布,次日取出。切成2~3分厚橫筒。曬干。鮮品配方時(shí)去節(jié)須,切片用。

『用量』15~30克。

『貯存』裝箱保存,鮮品埋砂內(nèi),保持濕潤。

續(xù)斷

『來源』本品為川續(xù)斷科植物川續(xù)斷的干燥根。

『常用名』川續(xù)斷、六旦、川斷。

『產(chǎn)地』四川、湖南、湖北等地。

『采收季節(jié)』秋季采挖。

『炮制方法』去雜質(zhì)洗凈,冬季用熱水洗,春季用溫水洗,夏季用冷水搶洗,撈入筐內(nèi),加蓋濕布,次日取出,切成1厘厚橫片,曬干。若取其強(qiáng)壯筋骨、行經(jīng)絡(luò),則用黃酒炒,每斤藥片用黃酒2兩,灑入藥內(nèi),稍潤片刻,投入鍋內(nèi),用麥麩炒至焦枯。若取其入肝腎,則用鹽水炒,每斤藥片用鹽5克化水2兩,先將藥片炒熱,后將鹽水邊灑邊炒至焦色為度。

『用量』6~12克。

『貯存』裝箱內(nèi)加蓋,防潮。

茄根

『來源』本品為茄科植物干燥根及莖。

『產(chǎn)地』各地均產(chǎn)。

『采收季節(jié)』秋末采挖。

『炮制方法』先洗去泥沙,春冬季用熱水浸1~2小時(shí),夏秋季用溫水浸1小時(shí),撈入篩內(nèi),蓋上濕布,次日取出,切成2厘厚斜片,曬干。

『用量』6~12克。

『貯存』裝箱內(nèi)加蓋,防潮。

白茅

『來源』本品為禾本科植物白茅的干燥根莖。

『常用名』絲茅根。

『產(chǎn)地』全國各地均產(chǎn)。

『采收季節(jié)』春季采挖為佳。

『炮制方法』刮去毛須,四季用冷水搶洗,撈入筐內(nèi),上蓋濕布。次日取出切成2分長橫筒片曬干。

『用量』9~30克。

『貯存』裝箱內(nèi)加蓋,防潮。

麻根

『來源』本品為蕁麻苧麻根科植物苧麻的干燥根及根莖。

『炮制方法』苧麻根取原藥材,除去雜質(zhì),洗凈,潤透,切片,干燥。苧麻根炭,將苧麻根片置鍋中,用武火加熱,炒至表面焦黑色,內(nèi)部焦黃色時(shí),噴淋清水少許,熄滅火星,取出涼透。

『用量』10~30克。

『貯存』放干燥處,防蛀。

延胡

『來源』本品為罌粟科植物延胡索的干燥塊莖。

『常用名』玄胡、元胡。

『產(chǎn)地』浙江、湖北各地均有栽培。

『采收季節(jié)』夏秋季采挖。

『炮制方法』①取原藥篩去灰土,放缸內(nèi)或磁盆內(nèi)用米湯泡1天,連米湯倒入鍋內(nèi),煮至快干時(shí),每斤藥加米醋1兩,明礬粉3克,放鍋內(nèi)拌勻,經(jīng)常翻動(dòng),用文火煮干,取出晾至七八成干,再放缸內(nèi)潤,每天翻動(dòng),潤透取出,刨片1厘厚,曬干。②取原藥洗凈,放鍋內(nèi),每斤藥用紅醋1兩,加適量水,淹沒延胡索藥面少許,用文火煮干取出,晾至八成干投入缸內(nèi),上蓋濕布,潤透取出切成四瓣曬干。

『用量』3~9克。

『貯存』裝箱內(nèi)加蓋,防潮。

茜草

『來源』本品為茜草科植物茜草干燥根及根莖。

『常用名』茜草根、血茜草、紅草根等。

『產(chǎn)地』陜西、河南、山東、湖北等地。

『采收季節(jié)』春秋采挖。

『炮制方法』揀去雜質(zhì),春冬用溫水浸半小時(shí)至1小時(shí),夏秋用冷水浸半小時(shí),撈入筐內(nèi),上蓋濕布,次日取出,切成2厘厚橫片,曬干。若取其止血、則炒炭。

『用量』3~9克。

『貯存』裝箱內(nèi)加蓋,防潮。

巴戟

『來源』本品為茜草科植物巴戟天的干燥根。

『常用名』巴戟、巴戟肉。

『產(chǎn)地』廣東、廣西、福建等省。

『采收季節(jié)』四季可采。

『炮制方法』揀去雜質(zhì),洗凈,冬春季用熱水浸泡2~4小時(shí),夏秋季用溫水浸泡1~2小時(shí),撈起放入木甑或蒸籠內(nèi)蒸至上氣后20分鐘取出,抽出其骨,再用清水搶洗,撈起濾干水份,切片3分長,曬干或烘干。若取其入腎壯陽,則用鹽水炒,每斤藥用鹽10克化水1兩,撒入藥片內(nèi)和勻拌潤1小時(shí),投入鍋內(nèi)炒熱至焦色為度。若取其升提,則用酒炒,每斤藥用酒1兩撒入藥內(nèi)拌勻,潤1小時(shí)將鍋燒熱,撒入麥麩,待鍋內(nèi)起煙時(shí),投入藥片拌炒至略黃色為度。

『用量』9~18克。

『貯存』裝木箱內(nèi),加蓋防潮。

甘遂

『來源』本品為大戟科植物甘遂的干燥根。

『產(chǎn)地』陜西、河南、山西、湖北等地。

『采收季節(jié)』春秋季采挖。

『炮制方法』將原藥篩去灰塵,用面粉加水和勻,做成面餅狀后,將藥包入面餅內(nèi)放入糠火內(nèi)煨至外表成焦黑色為度,取出剝?nèi)ッ嫫,將藥物曬干水份即可。也可?a class="channel_keylink" href="http://quanxiangyun.cn/pharm/2009/20090113045831_89530.shtml" target="_blank">豆腐煮或麥麩炒。這三種制法都是為了降低其毒性。

『用量』1~3克。

『貯存』裝白鐵箱內(nèi)加蓋,防潮及蟲蛀。

防風(fēng)

『來源』本品為傘形科植物防風(fēng)的干燥根。

『常用名』關(guān)防風(fēng)、水風(fēng)、風(fēng)肉。

『產(chǎn)地』黑龍江、內(nèi)蒙古等地。

『采收季節(jié)』夏秋季采挖。

『炮制方法』揀去雜質(zhì),冬季用溫水搶洗,春、夏、秋用冷水搶洗,立即撈起,裝入筐內(nèi)。上蓋濕布潤1夜,取出切半分厚橫片,曬干或烘干。若取緩和發(fā)散作用,炒至深黃色為度。若炒至焦黑色有止血作用。

『用量』3~9克。

『貯存』裝木箱或缸內(nèi)加蓋,防潮及蟲蛀。

澤瀉

『來源』本品為澤瀉科植物澤瀉的干燥塊莖。

『常用名』建澤瀉、川澤瀉。

『產(chǎn)地』福建、四川、湖北等地。

『采收季節(jié)』冬季采挖。

『炮制方法』揀去雜質(zhì)洗凈,冬春用熱水浸泡2~4小時(shí),夏季用溫水浸泡1~2小時(shí),撈入筐內(nèi),濾干水份,放缸內(nèi)上蓋濕布,潤1~3天取出,切1分厚橫片,曬干。若取其和脾,每斤藥用麥麩3兩撒入鍋內(nèi),冒煙時(shí)倒入藥片,同炒至深黃色。若取其引藥入腎用鹽水炒,每斤藥用食鹽2兩,化水噴淋均勻,稍潤,文火炒至表面略現(xiàn)黃色取出。

黃連

『來源』本品為毛茛科植物黃連、三角葉黃連云連的干燥根莖。

『常用名』川連、雅連、云連、雞爪連。

『產(chǎn)地』四川、云南、湖北等地。

『采收季節(jié)』四季可采,秋季為佳。

『炮制方法』揀去雜質(zhì),篩去泥土。為引藥上行清上焦之火,每斤藥則用酒3~4兩,分幾次漬潤,經(jīng)常翻動(dòng),潤1~3天,取出刨成1厘厚直片,晾干或微火烘干。為增強(qiáng)和胃止嘔,每斤藥片則用生姜3兩榨汁,撒入藥片內(nèi)拌勻,潤1小時(shí),投入鍋內(nèi),用文火炒干。為緩和本品苦寒之性、厚腸胃,用吳茱萸煎水汁炒,炒法同上。

『用量』1~3克。

『貯存』裝箱內(nèi)或缸內(nèi)加蓋,防潮。(此藥宜陰干,不宜日曬)

威靈仙

『來源』本品為毛茛科植物威靈仙棉團(tuán)鐵線蓮東北鐵線蓮的干燥根及根莖。

『常用名』鐵腳靈仙、靈仙。

『產(chǎn)地』各地均產(chǎn)。

『采收季節(jié)』秋冬采挖。

『炮制方法』揀去雜質(zhì)洗凈,冬春季用溫水浸泡1~2小時(shí),夏秋季用冷水浸泡1~2小時(shí),撈入筐內(nèi),上蓋濕布,潤1夜,取出去蘆切片半分厚曬干。為增強(qiáng)祛風(fēng)濕通經(jīng)絡(luò)作用,每斤藥片用白酒2兩,撒入藥內(nèi),拌勻,潤半小時(shí),投入鍋內(nèi)用文火炒焦為度。

『用量』6~12克。

『貯存』裝箱內(nèi)加蓋,防灰塵。

商陸

『來源』本品為商陸科植物商陸垂序商陸的干燥根。

『產(chǎn)地』湖北、四川等省。

『采收季節(jié)』秋季采挖。

『炮制方法』將原藥大小分開,大者先下水,小的后下水,冬春用熱水浸泡1~2小時(shí),夏秋用冷水浸泡1~2小時(shí),撈起濾干水份,放入缸內(nèi),上蓋濕布,潤透后取出切成2分厚斜片,曬干。為降低毒性,緩和瀉下作用,每斤藥片用醋3兩,撒入藥內(nèi)拌勻投入鍋內(nèi),炒至黃色為度。若取其降低苦寒性,則用清炒法,將藥片炒至淡黃色。

『用量』6~9克。

『貯存』裝入箱內(nèi)加蓋,防潮及蟲蛀。

地榆

『來源』本品為薔薇科植物地榆長葉地榆的干燥根。

『產(chǎn)地』湖北、湖南及廣東等地。

『采收季節(jié)』秋季采挖。

『炮制方法』將原藥洗去灰泥,冬春季用溫水浸泡1~2天,夏秋季用冷水浸泡1~2天,撈起濾干水份,放缸內(nèi)悶潤2天、每天翻動(dòng),使全部潤透,取出切成1分厚斜片,曬干。生用涼血收斂。若取其止血,則炒炭至黑色為度。

『用量』6~12克。

『貯存』裝箱內(nèi)加蓋,防潮,防灰塵。

貫眾

『來源』本品為鱗毛蕨科植物粗莖鱗毛蕨(綿馬貫眾)或紫萁科植物紫萁紫萁貫眾)的干燥根莖及葉柄基部。

『常用名』管仲。

『產(chǎn)地』湖北、江西、湖南及東北等地。

『采收季節(jié)』5月采挖。

『炮制方法』揀去雜質(zhì)洗凈,冬春用溫水浸泡1~2天,夏秋用冷水浸泡1~2天,撈起濾干水分,蓋上濕布潤透,取出切成1分厚直片曬干。若取其收斂止血,則炒炭至焦黑色為度。

『用量』6~9克。

『貯存』裝箱內(nèi)加蓋,防潮,防灰塵。

白芷

『來源』本品為傘形科植物白芷杭白芷的干燥根。

『常用名』川白芷、香白芷、會(huì)白芷。

『產(chǎn)地』四川、河南、湖北、浙江等地。

『采收季節(jié)』夏季采挖。

『炮制方法』揀去雜質(zhì)洗凈,冬春季用熱水浸泡2~3小時(shí),夏秋季用溫水浸泡1~2小時(shí),撈起濾干水份,投入缸內(nèi),悶潤,每天翻動(dòng)2次,使全部浸透后取出切成半分厚橫片,或刨成2厘厚直片,曬干。

『用量』6~9克。

『貯存』裝箱內(nèi)加蓋,到4~8月放硫磺箱內(nèi)保存。

仙茅

『來源』本品為石蒜科植物仙茅的干燥根莖。

『產(chǎn)地』四川、陜西、廣東等地。

『采收季節(jié)』秋季采挖。

『炮制方法』揀去雜質(zhì),洗凈泥沙、曬干。

『用量』3~6克。

『貯存』裝箱內(nèi)備用,防潮及蟲蛀。

『來源』本品為百合科植物藜蘆的干燥根。

『產(chǎn)地』江蘇、四川、陜西、湖北。

『采收季節(jié)』秋季采挖。

『炮制方法』去雜質(zhì)洗凈,橫切3分長,放米泔水中漂1天,撈起曬干。依此法制可降低毒性。

『用量』3~9克。

『貯存』裝箱內(nèi)加蓋,防潮。

漏蘆

『來源』本品為菊科植物祁州漏蘆禹州漏蘆的干燥根。

『產(chǎn)地』河南、安徽、湖北等地。

『采收季節(jié)』秋季采挖。

『炮制方法』去雜質(zhì)洗凈,冬春季用溫水浸20分鐘,夏秋季用冷水浸10分鐘,撈起濾干水,裝筐內(nèi)上蓋濕布潤1夜,取出切成半分厚橫片,曬干。

『用量』6~9克。

『貯存』裝箱內(nèi)加蓋,防潮,防灰塵。

狗脊

『來源』本品為蚌殼蕨科植物金毛狗脊的干燥根莖。

『常用名』金毛狗、毛犬、扶筋。

『產(chǎn)地』浙江、湖南、江西、湖北等地。

『采收季節(jié)』秋季采挖。

『炮制方法』刮去毛洗凈,冬春季用溫水浸20分鐘,夏秋季用冷水浸10分鐘,撈入筐內(nèi),潤1夜取出,切成方塊曬干。若取其補(bǔ)肝腎,則用砂炒,以膨脹為度。若取其強(qiáng)筋骨,每斤藥片用白酒2兩,撒入藥片內(nèi)潤透,后移蒸籠內(nèi)蒸3小時(shí),取出曬干。

『用量』6~12克。

『貯存』裝箱內(nèi)加蓋,防潮。

獨(dú)活

『來源』本品為傘形科植物重齒的干燥根。

『常用名』香獨(dú)、玉活、大活。

『產(chǎn)地』四川、湖北等地。

『采收季節(jié)』秋季采挖。

『炮制方法』去雜質(zhì),冬季用溫水浸20分鐘,春、夏、秋季用冷水浸10分鐘,投入筐內(nèi)潤1夜取出,切成半分厚橫片,曬干。

『用量』6~9克。

『貯存』裝入缸內(nèi)或鐵箱內(nèi)加蓋,防潮,防蟲蛀。

羌活

『來源』本品為傘形科植物羌活寬葉羌活的干燥根莖及根。

『常用名』川羌活、西羌活、蠶羌。

『產(chǎn)地』四川、甘肅、青海、寧夏等地。

『采收季節(jié)』春秋兩季采挖。

『炮制方法』去雜質(zhì),冬季用溫水搶洗,春、夏、秋季用冷水搶洗、撈入筐內(nèi),潤1夜取出,切成半分厚橫片,曬干。

『用量』6~9克。

『貯存』裝入缸內(nèi)或鐵箱內(nèi)加蓋,防潮、防蟲蛀。

常山

『來源』本品為虎耳草科植物常山的干燥根。

『常用名』雞骨常山、川常山、黃常山。

『產(chǎn)地』四川、湖北、云南、貴州等地。

『采收季節(jié)』秋季采挖。

『炮制方法』洗凈灰塵,投入缸內(nèi)用冷水浸泡3~6天,每天換水1次,到期取出,去蘆。切成2厘厚斜片,曬干。若取其截瘧則用醋炒,每斤藥片用醋2兩,投入藥內(nèi)攪勻,投入鍋內(nèi)炒至焦黃色。為降低苦寒,減輕嘔吐,則用酒炒,每斤藥片用酒3兩,投入藥內(nèi),炒法同上,也可用麥麩炒。

『用量』3~9克。

『貯存』裝入木箱內(nèi)蓋好,防蟲。

百部

『來源』本品為百部科植物直立百部、蔓生百部對葉百部的干燥塊根。

『常用名』百部根。

『產(chǎn)地』湖南、湖北等地。

『采收季節(jié)』秋季采挖。

『炮制方法』洗凈泥沙,冬春季用溫水搶洗,夏秋季用冷水搶洗,撈入筐內(nèi),上蓋濕布,次日取出,切成2厘厚橫片,曬干。若取其潤肺止咳,則用蜜炙,每斤藥片用蜜3兩,將鍋燒熱,倒入蜂蜜煉開,再投入藥片拌炒,至黃色疏散不粘手為佳。

『用量』3~9克。

『貯存』裝入箱內(nèi),炙百部裝壇內(nèi)加蓋,防潮。

龍膽

『來源』本品為龍膽科植物龍膽、三花龍膽條葉龍膽堅(jiān)龍膽的干燥根及根莖。

『常用名』膽草。

『產(chǎn)地』湖北、江西、江蘇、安徽、東北等地。

『采收季節(jié)』春秋兩季采挖。

『炮制方法』去雜質(zhì),冬季用溫水洗,春夏秋季用冷水搶洗,撈入筐內(nèi)上蓋濕布,次日取出,去蘆,切成2厘厚橫片,曬干或烘干。

『用量』3~9克。

『貯存』裝箱內(nèi)加蓋,防潮。

葛根

『來源』本品為豆科植物野葛甘葛的干燥根。

『常用名』粉葛、甘葛。

『產(chǎn)地』江西、湖北、四川、湖南、廣西等。

『采收季節(jié)』夏秋兩季采挖。

『炮制方法』將原藥洗凈,冬春季用熱水浸2小時(shí),夏秋季用溫水浸1小時(shí),撈起濾干水份,放入缸內(nèi)加蓋潤透取出,切成2分厚方塊,曬干。若使藥性溫和,則用米湯汁炒,每斤藥片用米湯汁4兩,撒入藥內(nèi)拌勻,吸凈后,投入鍋內(nèi)炒干,至深黃色或棕褐色為度。也可用麥麩炒法。

『用量』3~9克。

『貯存』裝木箱內(nèi)蓋好,防潮及蟲蛀。

烏藥

『來源』本品為樟科植物烏藥三的干燥塊根。

『常用名』天臺(tái)烏、臺(tái)烏藥。

『產(chǎn)地』浙江、湖北、湖南、江西等地。

『采收季節(jié)』4季采挖。

『炮制方法』將原藥洗凈,投入缸內(nèi)用清水浸泡5~7天,撈入筐內(nèi),濾干水份,切成2厘厚橫片,曬干。若取其入腎,治小腸疝氣,每斤藥片用鹽10克化水1兩撒入藥內(nèi),潤片刻,將鍋燒熱,投入藥片、炒至黃色為度。也可用麥麩炒法。

『用量』9~12克。

『貯存』裝入筐內(nèi)加蓋,防灰塵。

三棱

『來源』本品為黑三棱科植物黑三棱、小黑三棱、細(xì)葉黑三棱或莎草科植物荊三棱的干燥塊莖。

『常用名』山棱、三林。

『產(chǎn)地』河南、河北、湖北、江西等地。

『采收季節(jié)』秋季采挖。

『炮制方法』將原藥洗凈,放入盆內(nèi),用清水浸1~2天,取出濾干水份,投入缸內(nèi)上蓋濕布潤透以1~2天取出,切成2厘厚橫片,晾干。若取其入肝,則用醋炒,每斤藥片用醋2兩拌勻,投入鍋內(nèi)炒至黃色為度。若取其活血行血,則用酒炒,炒法同上。

『用量』6~12克。

『貯存』裝入箱內(nèi)加蓋,防潮。

草薢

『來源』本品為薯蕷科植物粉背薯蕷綿萆薢福州薯蕷的干燥根莖。

『常用名』川萆薢、必下。

『產(chǎn)地』湖南、湖北、廣西等地。

『采收季節(jié)』秋季采挖。

『炮制方法』去雜質(zhì),冬春用熱水洗,夏秋季用溫水洗,撈入筐內(nèi),上蓋濕布潤透,次日取出切成2分絲狀或小方塊,曬干或烘干。若取其舒筋活絡(luò),則用酒炒,每斤藥片用酒2兩,撒入藥內(nèi)拌勻,潤1小時(shí),先用麥麩撒入鍋內(nèi),待冒煙時(shí),投入藥片炒至淡黃色為度。鮮品,將藥洗凈,切橫片或絲片曬干,制法同上。

『用量』6~12克。

『貯存』裝箱內(nèi)加蓋,防潮防壓。

紫菀

『來源』本品為菊科植物紫菀的干燥根及根莖。

『產(chǎn)地』安徽、湖北、河南等地。

『采收季節(jié)』秋季采挖。

『炮制方法』去雜質(zhì)、蘆頭,用清水洗去泥沙,后再用清水洗1次,撈入筐內(nèi),上蓋濕布,次日取出切成半分厚橫片,曬干或烘干。若取其增強(qiáng)潤肺功能,則用蜜炙,每斤藥片用蜜2兩,倒入鍋內(nèi)煉開,再投入藥片,不斷翻動(dòng),炙至黃色,疏散不粘手為佳。

『用量』6~9克。

『貯存』裝鐵箱內(nèi)加蓋,蜜炙裝瓷缸內(nèi)防潮。

白及

『來源』本品為蘭科植物白及的干燥塊莖。

『產(chǎn)地』湖北、安徽、江西等地。

『采收季節(jié)』8~11月采挖。

『炮制方法』去雜質(zhì)洗凈,冬春用熱水浸2~3小時(shí),夏秋季用溫水浸1~2小時(shí),撈入筐內(nèi),上蓋濕布,每天翻動(dòng),潤1~2天取出,切片或刨片半分厚。也可研粉備用。

『用量』6~12克。

『貯存』裝箱內(nèi)加蓋,防潮。

升麻

『來源』本品為毛茛科植物大三葉升麻、興安升麻升麻的干燥根莖。

『常用名』祿升麻、周麻

『產(chǎn)地』東北、內(nèi)蒙、河北、四川、湖北等地。

『采收季節(jié)』秋冬兩季采挖。

『炮制方法』去雜質(zhì),洗凈,冬春用熱水浸半小時(shí),夏秋季用冷水浸1小時(shí)撈入筐內(nèi),上蓋濕布,次日取出切成半分厚斜片,曬干或烘干。若增強(qiáng)升浮之效,則用酒炒,每斤藥片用酒2兩,撒入藥內(nèi),潤1小時(shí),將鍋燒熱,撒入麥麩,待冒煙時(shí),投入藥片,拌炒至黃黑色為度。若取其緩和上升,則用蜜炙,每斤藥片用蜜2兩,倒入鍋內(nèi)煉開,投入藥片,拌炒至深黃色攤冷,以疏松不粘手為佳。若取其治崩漏便血,可炒炭用。

『用量』1~9克。

『貯存』生片放箱內(nèi),炙片放瓷壇內(nèi)加蓋防潮。

秦艽

『來源』本品為龍膽麥植物秦艽、麻花秦艽、粗莖秦艽小秦艽的干燥根。

『常用名』人艽、西秦艽、漢秦艽。

『產(chǎn)地』陜西、青海、甘肅、內(nèi)蒙、山西等地。

『采收季節(jié)』秋季采挖。

『炮制方法』揀去雜質(zhì)洗凈,春冬用溫水洗,夏秋用冷水搶洗,撈入筐內(nèi),上蓋濕布,次日取出,切片半分厚,曬干或烘干。若取其舒筋活絡(luò),則用酒炒,每斤用酒2兩,撒入藥內(nèi)拌勻,投入鍋內(nèi)炒至微焦色。此外,也可清炒法。

『用量』6~24克。

『貯存』裝箱內(nèi)加蓋,防潮。

黃芩

『來源』本品為唇形科植物黃芩的干燥根。

『常用名』子芩、條芩、枯黃芩。

『產(chǎn)地』內(nèi)蒙、河北、山西、河南等地。

『采收季節(jié)』春秋季采挖。

『炮制方法』揀去雜質(zhì),洗凈泥沙,撈出,置蒸籠內(nèi)隔水蒸至軟化,不超過1小時(shí),取出,趁熱切半分厚橫片,曬干或烘干。若取其清上焦之邪熱,則用黃酒炒,每斤藥片用黃酒2兩,撒入藥內(nèi)稍潤片刻,投入鍋內(nèi),炒成黃色。若取其止血,則炒炭至微黑色。

『用量』3~9克。

『貯存』裝箱內(nèi)加蓋,防潮。

胡黃連

『來源』本品為玄參科植物胡黃連的干燥根莖。

『常用名』胡連。

『產(chǎn)地』印度及南洋。

『采收季節(jié)』秋季采挖。

『炮制方法』揀去雜質(zhì),冬春季用溫水洗,夏秋季用冷水搶洗,撈入筐內(nèi),上蓋濕布,次日取出,切成1分厚橫片,曬干或烘干。

『用量』1~6克。

『貯存』裝箱內(nèi)加蓋,防潮。

板藍(lán)根

『來源』本品為十字花科植物菘藍(lán)的干燥根。

『產(chǎn)地』江蘇、湖北、河南等地。

『采收季節(jié)』秋季采挖。

『炮制方法』去雜質(zhì)、剪去葉苗,冬春用溫水洗,夏秋用冷水洗,撈入筐內(nèi),上蓋濕布,次日取出,切成1分厚園片,曬干或烘干。

『用量』6~18克。

『貯存』裝箱內(nèi)加蓋,防潮及蟲蛀。

柴胡

『來源』本品為傘形科植物柴胡狹葉柴胡的干燥根。

『產(chǎn)地』陜西、河南、河北、湖北等地。

『采收季節(jié)』秋季采挖。

『炮制方法』去雜質(zhì)洗凈,冬季熱水浸10分鐘,春季用溫水搶洗,夏秋季用冷水搶洗,撈入筐內(nèi)上蓋濕布,次日取出切成薄片,曬干或烘干。若取其升散,則用酒炒,每斤藥片用酒2兩,撒入藥內(nèi)拌勻,稍潤片刻,投入鍋內(nèi)炒至焦黃色為度。若取其養(yǎng)陰,則用鱉血炒,每斤藥片用1斤重鱉2只,放出鮮血,撒入藥內(nèi),潤1~2小時(shí),用文火炒至黃色。

『用量』3~15克。

『貯存』裝箱內(nèi)加蓋,防潮。

銀柴胡

『來源』本品為石竹科植物銀柴胡的干燥根。

『常用名』銀胡。

『產(chǎn)地』寧夏、內(nèi)蒙、湖北等地。

『采收季節(jié)』春秋兩季采挖。

『炮制方法』揀去雜質(zhì),冬季用溫水搶洗,春夏秋三季用冷水搶洗,撈入筐內(nèi),上蓋濕布,次日取出,切半分厚斜片,曬干。若取其養(yǎng)陰,則用鱉血炒,制法與柴胡同。

『用量』6~12克。

『貯存』裝箱內(nèi)加蓋,防潮。

前胡

『來源』本品為傘形科植物白花前胡紫花前胡的干燥根。

『常用名』信前胡、信胡、全胡。

『產(chǎn)地』江蘇、安徽、湖北等地。

『采收季節(jié)』春秋兩季采挖。

『炮制方法』去雜質(zhì),洗凈泥沙,春冬用溫水浸20分鐘,夏秋季用冷水浸10分鐘,撈入筐內(nèi),上蓋濕布,次日取出,切成2厘厚橫片,曬干。

大薊

『來源』本品為菊科植物的干燥地上部分。

『產(chǎn)地』江西、湖北等地。

『采收季節(jié)』秋季采挖。

『炮制方法』清除雜質(zhì),洗凈,冬春季用溫水浸半小時(shí),夏、秋季用冷水浸20分鐘,撈入筐內(nèi),上蓋濕布,次日取出,切成2~3分長橫片曬干。若取其止血,則炒炭,將藥片投入鍋內(nèi),炒至外表黑色。

『用量』6~9克。

『貯存』裝箱內(nèi)加蓋,防潮。

虎杖

『來源』本品為蓼科植物虎杖的干燥根莖及根。

『常用名』活血蓮、野黃芩。

『產(chǎn)地』南方各省均產(chǎn)。

『采收季節(jié)』秋季采挖。

『炮制方法』鮮根洗凈泥土,切成半分厚斜片。干品,洗凈、投入缸內(nèi)浸2~3天,撈入筐內(nèi),濾干水份,上蓋濕布,次日取出,切片曬干、規(guī)格同上。

『用量』6~12克。

『貯存』裝箱內(nèi)加蓋,防潮。

小薊

『來源』本品為菊科植物刺兒菜刻葉刺兒菜的干燥地上部分。

『常用名』白丹參

『產(chǎn)地』湖南、湖北、江蘇、江西等地。

『采收季節(jié)』秋季采挖。

『炮制方法』去雜質(zhì),洗凈,冬季用溫水浸20分鐘,春、夏、秋用冷水浸10分鐘,撈入筐內(nèi),上蓋濕布,次日取出,切1分厚橫片,曬干。

『用量』6~9克。

『貯存』裝箱內(nèi)加蓋,防潮。

茯苓

『來源』本品為百合科植物光葉菝葜的干燥根莖。

『常用名』仙遺糧。

『產(chǎn)地』我國南方各地均產(chǎn)。

『采收季節(jié)』秋季采挖。

『炮制方法』鮮品洗凈泥沙,切成半分厚園長片。干品洗凈泥沙,投入缸內(nèi)水浸3~4天,撈起濾干水份,切成半分厚園片,陰干或烘干。

『用量』9~30克。

『貯存』裝木箱內(nèi)加蓋,防潮。

節(jié)

『來源』本品為睡蓮科植物的干燥根莖節(jié)部。

『產(chǎn)地』各地均產(chǎn)。

『采收季節(jié)』春、秋、冬季采挖。

『炮制方法』鮮藕節(jié),洗去泥土,切2分厚橫片。干品用清水浸10分鐘,撈入筐內(nèi),晾干,切片,曬干。若取其增強(qiáng)止血功能,則炒炭用。炒至焦黑色。

『用量』15~30克。

『貯存』裝箱內(nèi)加蓋、防潮及蟲蛀。

...
關(guān)于我們 -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quán)申明 -誠聘英才 - 網(wǎng)站地圖 - 醫(yī)學(xué)論壇 - 醫(yī)學(xué)博客 - 網(wǎng)絡(luò)課程 - 幫助
醫(yī)學(xué)全在線 版權(quán)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lǐng)CP備06007007號(hào)
百度大聯(lián)盟認(rèn)證綠色會(huì)員可信網(wǎng)站 中網(wǎng)驗(yàn)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