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右) 痛泄者久。今年風木在泉,秋冬以來,正當旺氣在木,痛痢日劇。自夏徂冬,泄痢輒帶鮮血,五日來腹痛尤甚,痛起之時,竟有不能支撐之勢。飲食入胃,上則痞阻,下則欲泄,心中怔悸,有難以名言之苦,其尤甚之時,似覺心神蒙混,耳鳴頭暈。其痛于少腹為重。脈細而兩關(guān)俱弦。按少腹兩旁屬肝,居中為沖脈。今沖氣不和,肝木偏亢,其橫暴之氣,郁怒沖突于中,所以一痛而其重若此也。夫抑而下者為氣,升而上者為陽,陽氣鼓蕩,則心神為之搖撼,所以有懊 莫名之狀也。惟于夏秋之間,便中帶血,此必有濕熱參雜其間。此時痛勢劇盛若是,惟有伐肝和營,或足以制其暴戾之性。向有喉證,藥難飛渡。
仿徐氏上下分治之法,湯丸并進,冀其不致痛極發(fā)厥為幸。
杭白芍(二錢甘草三分煎收) 白蒺藜(三錢) 甜廣皮(一錢) 炒當歸(二錢) 醋炒青皮(一錢) 黃柏炭(八分) 川連炭(三分) 上徭桂(五分后三味研細米飲為丸烘干開水下)
【二診】 昨投溫臟清腑,伐肝和營,自夜間至午,痛稍和平,而不能大定。其痛甚之時,以手按之,則勢稍緩,顯不在實痛之列。大便自利,猶然帶血,心中熱辣,時有難名之苦, 雜而不能食。脈兩關(guān)俱弦,左寸虛微,尺部細澀,苔白浮糙。良以血去太多,木失涵養(yǎng),致虛肝肆橫,下克脾土,上撼神舍,中流漸無砥柱,木乘土位,久而不復,延致入損之癥也。再擬柔肝之體,而以和胃兼之。
清阿膠(二錢) 烏梅肉(五分) 半夏曲(二錢) 茯苓(三錢) 淮小麥(五錢) 生地炭(四錢)淮山藥(四錢) 當歸炭(二錢) 橘白(一錢) 大棗(劈開四枚) 川雅連(三分吳萸湯炒) 杭白芍(二錢炙草三分煎汁炒)
【三診】 投阿膠梅連湯出入,痛勢減輕,利下較爽,圊數(shù)亦疏。苔雖稠濃,而苔上之糙盡化,脈緩熱退。其為脾陰虧損,肝木勢橫,可以概見。藥既應(yīng)手,再擴充之。
清阿膠(二錢) 茯苓神(各二錢) 炙烏梅(五分) 生熟谷芽(各一錢五分) 當歸炭(二錢)川雅連(醋炒三分) 炒山藥(四錢) 石榴皮(炙一錢五分) 牡蠣(三錢) 澤瀉(一錢五分) 龍眼肉(四枚) 杭白芍(二錢炙草三分煎汁炒) 橘白(一錢)
【四診】 投藥之后,下利已減至二次,然未及二日,圊數(shù)又至五七次之多,色仍紫赤。良以濕熱之邪,留戀于腸腑屈曲之處,不能得楚,而脾陰早已暗傷。差幸肆橫之木漸平,劇痛大定。惟心中一痛,輒下鮮赤,心脾兼虧,致營液滲溢。再參補益心脾。
吉林參(七分) 廣木香(三分) 半夏曲(鹽水炒二錢) 鹽水炒橘白(一錢) 朱茯神(三錢) 炙烏梅(三分) 遠志肉(甘草湯炒五分) 生熟谷芽(各二錢) 當歸炭(二錢) 酸棗仁(二錢炒) 真阿膠(一錢五分) 土炒白芍(二錢)
【五診】 疊進補益脾陰,柔和肝木,下痢頓止,痛亦若失,胃亦漸開。半截病魔,卻于旬日,殊出望外,可慶可慶。惟舌苔未化,心中仍似有煩熱之意,脈細弦微數(shù)。還是濕熱未清之象。再從育陰之中,兼清濕熱。
炒丹皮(二錢) 黑豆衣(三錢) 炒女貞子(三錢) 薔薇露(一兩) 茯苓(四錢) 金石斛(四錢) 廣橘紅(一錢) 炒半夏曲(二錢) 鮮谷露(溫沖一兩) 川雅連(四分干姜二分煎汁炒)
□
金(左) 疹回之后,飲食過節(jié),致腹痛泄瀉,身復發(fā)熱。轉(zhuǎn)痢則重。
淡黃芩(一錢五分) 煨葛根(八分) 桔梗(五分) 生甘草(四分) 南楂炭(三錢) 枳殼炭(一錢) 范志曲(二錢) 木香(五分) 白茯苓(三錢) 炙內(nèi)金(一錢五分) 廣皮(一錢)
【二診】 升泄陷里之邪,痛痢仍然不止,里結(jié)后重,色白如凍,間帶赤膩,臍下拒按不納不饑,熱退不楚。
脈象滑數(shù),舌紅苔白。停食阻氣,遂令風邪濕熱,盡趨于下,轉(zhuǎn)成痢疾。兩次病傷,何堪經(jīng)此波折。再擬苦辛開通法。
淡芩(一錢五分) 白芍(一錢五分) 廣郁金(磨沖二分) 真建曲(三錢) 楂炭(三錢) 枳實(一錢)茯苓(三錢) 磨木香(三分) 生草(三分) 香連丸(七分先服分二次)
【三診】 疏通府氣,兼清濕熱,解出碎雜散糞。有形之積,已得疏化,理應(yīng)痛止痢減。乃痢稍減疏,而少腹作痛,有加無已,且從白轉(zhuǎn)紅,粘膩之血,鮮紫雜下,火升顴紅,唇色如朱,神情委頓,谷粒不食。脈滑數(shù)轉(zhuǎn)為細弱,舌紅苔黃,近根脫液。有形之積雖化,而風濕熱從氣入血,血液耗殘,木失柔養(yǎng),虛肝肆橫,所以少腹作痛更甚,以少腹居中為沖脈,兩旁屬肝也。擬酸甘柔潤養(yǎng)血。
生地炭(四錢) 當歸炭(二錢) 阿膠珠(一錢五分) 生熟草(各三分) 川連炭(五分) 丹皮炭(二錢)金銀花(各一錢五分) 杭白芍(三錢) 隔年香稻根須(五錢如無隔年者用香粳米百粒煎湯代水)
【四診】 酸甘柔潤養(yǎng)血,痛勢稍緩,而下利不減。每交陰分,輒后重氣墜,頻痢不爽,其營液耗殘,略見一斑。然不納不饑,紅積之外,復有深黑如醬之物雜下,營液既虧,而腸胃濕熱郁阻,不克宣通。前法再參苦辛開通,以冀濕熱宣化,而腸胃怫郁開通是幸。
當歸炭(二錢) 炒丹皮(二錢) 淡黃芩(一錢五分) 赤白苓(各三錢) 杭白芍(二錢) 炒川連(五分)炒紅曲(一錢五分) 香粳稻須(五錢) 滑石塊(三錢) 上徭桂(研后入二分)
【五診】 開通大腸怫郁,痢數(shù)稍減,紅膩略退。但臨圊仍然腹痛,后重氣墜,不納不饑。脈數(shù)不爽,舌紅苔黃,唇口糜碎。腸胃濕熱郁阻,胃濁蒸騰于上,所以不思納谷。腸中屈曲之處,亦為濕熱所阻,府氣不能宣通,所以后重氣墜不爽也。再苦辛通以開腸胃怫郁。
川樸(七分) 廣皮(八分) 枳殼(一錢) 淡芩(一錢五分) 香稻根須(五錢) 木香(五分)檳榔(八分) 茯苓(三錢) 川連(酒炒五分)
【六診】 疏通腸胃,胸中閉結(jié)之濁稍開,漸思納食,痢亦減疏。然仍腹痛后重,色赤仍如膏凍。脈象細數(shù)。
厥陰伏熱乘脾,腸胃氣機皆阻。再擬苦辛開通,而泄厥陰伏熱。必得逐步退輕,方為順象也。
上廣皮(一錢五分) 上川樸(七分) 炮姜炭(二分) 杭白芍(一錢甘草煎汁炒) 制半夏(一錢半)炒丹皮(二錢) 淡黃芩(一錢五分) 川雅連(姜汁炒五分) 茯苓(三錢) 檳榔(六分磨)
【七診】 赤積大退,痛墜略減。所下黃膩起沫者居多,沫屬于氣,黃屬于濕,還是濕熱怫郁,欲開不開,蒸騰于胃。發(fā)熱顴紅,小溲混濁。脈數(shù),舌紅苔黃。泄化濕熱,疏通腸胃怫郁,是目前之定局也。
川雅連(五分) 制半夏(一錢) 廣木香(五分) 淡干姜(二分) 苦桔梗(一錢) 淡芩(一錢五分)葛根(一錢五分) 杭白芍(酒炒一錢五分) 赤白苓(各一錢五分) 豆卷(三錢) 炒紅曲(一錢五分) 六一散(三錢包) 鮮荷葉邊(炒黃三錢)
【八診】 赤積漸退,腹痛稍輕,痢數(shù)略減,后重氣墜亦松,胃氣蘇醒,頗思飲食,山根青色亦退,皆屬轉(zhuǎn)輕之象。然痢雖減輕,身復發(fā)熱,一晝夜不能熟寐。脈數(shù)右大,舌紅苔黃。痧后少腹先覺不舒,山根色青,遂借飲食過節(jié)而成下痢,厥陰必有伏熱,其上中濕熱,因內(nèi)虛而陷入于下。今腸胃怫郁稍開,而濕熱充斥于三焦,所以熏蒸為熱。再仿協(xié)熱下痢治之。
白頭翁(二錢) 北秦皮(一錢五分) 朱茯神(三錢) 益元散(包一錢五分) 杭白芍(一錢) 川黃柏(一錢五分) 川雅連(四分) 淡黃芩(一錢五分) 辰燈心(三尺)
【九診】 邪從上中陷入于下,仍使邪還上中,不表而汗,熱勢因而大退,痢亦大減,后重已松,腹痛漸止,胃納大起。種屬轉(zhuǎn)機。守效方再望應(yīng)手。
白頭翁(二錢) 川雅連(五分) 淡芩(一錢五分) 川黃柏(一錢五分) 茯神(三錢) 生薏仁(三錢)辰燈心(三尺) 益元散(三錢包) 北秦皮(一錢五分) 白芍(八分)
□
左 便利雖止,而肛門如墜,迸迫不舒。服升補之藥,下墜不退,脈濡且滑。此濕熱壓滯,府氣下墜。宜苦泄法。
臺白術(shù) 枳殼 赤白苓 澤瀉 桔梗 防風 制半夏 豬苓 上徭桂(三分)炒黃柏(七分) 川連(三分三味研末為丸服)
□
章(左) 痢經(jīng)數(shù)月,而臨圊仍然腹痛,當臍動躍,足厥不溫,痢色雖赤,而殷淡不鮮。良以脾陽暗傷,濕積未楚。擬補臟疏腑。
于術(shù) 白芍 炙草 奎黨參 木豬苓 當歸炭 枳實 茯苓 炮姜 木香 澤瀉 木香檳榔丸
□
馮(右) 下痢稍疏,而腹痛仍甚。氣濕郁阻將成噤口。
川樸 砂仁 炒紅曲 六一散 赤砂糖(炒枯研細入煎) 木香 白芍 廣皮 烏藥 茯苓 澤瀉 荷葉
此方專治血痢,妙在赤砂糖。師云、小腸火府,砂糖入之糖性粘滯,故炒枯用之。(正蒙志)
□
趙(左) 下痢氣墜后重略松,右脈結(jié)代較和。其色猶帶赤膩。的屬濕熱之邪尚盛。雖見轉(zhuǎn)機,尚不足恃。
臺參須 滑石 白芍 淡干姜 川連 香稻根須當歸(炒) 淡芩 豬苓 砂仁 木香
□
席(左) 疏補兼施,百次以外之痢,漸減至二十余行,臍下按痛,已得全化,不可不謂起色。無如氣怯懶言,頻頻噦惡,不能飲食。脈細無神,大有雀啄之意。良以食滯通行,而暑濕熱沖斥三焦,致胃氣遏伏不宣,脾氣因而澀滯。較昨雖有起色,正虛病實,猶于大局無裨。
臺參條(一錢) 炒川連(五分) 廣陳皮(一錢) 水炒竹茹(一錢) 廣木香(五分) 生姜汁(一匙)茯苓(三錢) 藕汁(一兩隔湯燉熱沖) 白粳米一撮,煎湯代水。嘔惡甚,先用石蓮川連以止嘔。
【二診】 病稍起色。用生姜瀉心湯。
【三診】 痢漸減疏,肛門澀滯,亦已爽利,里急亦松,惡心亦定,脈亦起。
川雅連(五分) 半夏(一錢五分) 砂仁(七分) 鮮竹茹(一錢) 赤白苓(各二錢) 甜廣皮(一錢)淡芩(一錢五分) 滑石(三錢) 鮮生姜(四錢) 香稻根(一兩五錢) 藕(一兩五錢煎湯代水)
此證至后痛痢均減,竟仍不起,正虛也。(清儒附注)
□
邱(左) 向有痔墜里急,茲則下痢不爽。此暑濕熱郁阻腸中,而成滯下,癖染紫霞,未可與尋常并論。
廣皮 砂仁 枳殼 白芍 生草 香連丸
木香 滑石 川樸 黃芩 生薏仁
□
袁(左) 下痢傷陰,濕熱盡行化燥。便利雖不甚盛,而口舌糜腐滿布。將至虛脫。擬救陰之中,兼清濕熱。
清阿膠 炒松生地 金石斛 茯苓 橘紅 川雅連 水炒竹茹 白荷花露 fo手露(各溫熱過口) 上濂珠(三分) 川貝(四分) 上西黃(四厘三味研細吹口)
□
某 下痢雖不甚盛,而肛門火熱,所下之物,臭穢異常,白腐滿布,今白色皆轉(zhuǎn)深黃。此皆濕熱化燥,陰津告竭,車薪杯水,勢難與造化爭權(quán)也。
西洋參(三錢) 北沙參(六錢) 生扁豆(三錢) 淡黃芩(一錢五分) 大麥冬(三錢) 金石斛(四錢)粉丹皮(二錢) 川雅連(七分) 白荷花露 fo手露(各一兩沖)
□
左 瘧后下痢,腹痛甚劇。脈細,苔白質(zhì) 。有形之積,無形之氣,郁阻府中。宜為溫通。
范志曲 川樸 砂仁 木香 上湘軍 青陳皮 楂炭 附片 茯苓
□
高 痢疾之后,脾虛濕滯。腰脊不舒,面帶微腫。茲則食入運遲,時多沉睡。脈細不爽。此皆脾為濕困,脾土旋運不及。久恐有脹滿之虞。
川樸(一錢) 枳實(一錢) 白術(shù)(一錢枳實同炒) 連皮苓(五錢) 砂仁(七分) 廣皮(一錢)香附(二錢) 澤瀉(一錢五分) 小溫中丸(三錢)
□
徐(左) 痢后氣滯下墜,每至小溲,輒漏糞水。此中氣不足,清陽淪陷。擬升補之。
大有 于術(shù) 茯苓 炙升麻 生熟谷芽 上安桂 黨參 廣皮 白芍
此補中益氣也。服之效,后用三奇散加砂苓薏澤術(shù)木香,續(xù)用五苓散方全愈。(正蒙附志)
□
邵(左) 下痢之后,濕熱未清,暑濕蒸動,致下痢復作,色赤粘膩,臨圊腹痛。休息情形也。勢難急切從事。
枳殼 廣皮 川樸 廣木香 當歸炭 澤瀉 砂仁 茯苓 酒炒白芍
□
朱(右) 久痢不止,臨圊仍痛。濕熱伏留腸胃屈曲之處。休息情形也。
臺冬術(shù) 川連炭 白芍 陳皮 上湘軍(酒炒后入) 當歸炭 丹皮炭 木香 澤瀉 茯苓
□
王(左) 數(shù)年前曾經(jīng)下痢,雖經(jīng)治愈,然每至夏秋,濕熱蒸動,其痢輒發(fā)。脈沉而滑。此濕熱伏留腸胃,根蒂未清,所以觸之即動也。當以通為止。
廣木香 澤瀉 川樸 川連 生熟薏仁 赤白苓 廣皮 砂仁 炮姜
□
裘(右) 休息痢遷延數(shù)載,臨圊作痛。此濕熱伏留腸胃屈曲之處,血液由里耗損,天癸自然不行,恐難以此而便為孕象也。脈細不爽。先為疏通。
丹皮 砂仁 香附 炮姜 澤瀉 赤白苓 當歸炭 廣皮 木香 川連 白芍
□
鄒(左) 痢成休息,色赤粘膩。脈濡微滑,苔白心黃。此濕熱郁阻大腸屈曲之處。病久邪深,不能一蹴而幾也。
炙綿 奎黨參 醋炙升麻 訶黎勒 廣皮 當歸炭 野于術(shù) 醋炒柴胡 駐車丸(三錢)
□
陳(右) 痢成休息,臨圊仍痛。脈濡而滑。此濕積伏留大腸屈曲之處。暫為疏通。
炒川連(五分) 于術(shù)(一錢五分) 黨參(二錢) 枳實(一錢) 湘軍(二錢炒) 當歸炭(一錢五分)白芍(一錢五分) 云苓(四錢) 炮姜(三分)
【二診】 疏通腸胃,臨圊仍然腹痛,膿血稠膩,而大便依然結(jié)燥。良以久痢陰傷,臟陰愈虧,則腑陽愈燥。
和陰之中,仍開濕熱。
當歸炭(二錢) 生地炭(三錢) 火麻仁(三錢) 白芍(甘草湯炒一錢五分) 地榆炭(二錢) 丹皮炭(二錢) 栝蔞仁(四錢) 阿膠(一錢五分) 上徭桂(三分) 川黃柏(一錢五分) 川連(三分三味研細末米飲為丸曬干先服)
【三診】 養(yǎng)臟之陰,開腑之結(jié),大便減少一次,膿血亦稀。其為臟陰不足,腑陽有余,可無疑義。前法再進一步。
炒阿膠(二錢) 當歸炭(二錢) 地榆炭(二錢) 炒槐花(二錢) 火麻仁(三錢) 大生地(四錢)丹皮炭(二錢) 栝蔞仁(三錢) 白芍(一錢五分甘草二分同炒)
□
方維卿 投劑之后,合夜甚安,至今午后呃忒又盛,下痢肛門火熱滯墜,小溲熱痛。脈數(shù)左尺堅硬,苔白質(zhì)紅。痰滯較化,故得胃中之熱氣暫平。而下焦之火挾熱上沖,所以肺胃之氣,欲從下降而不能降,至成彼此鼓激之局。忌款未退仍在危地也。
生熟白芍(各一錢) 廣皮(一錢) 砂仁(七分) 炒竹茹(一錢) 滋腎丸(三錢) 生熟木香(各三分)川連(五分) 吳萸(一分川連同炒) 磨刀豆子(四分)
【二診】 宣肺氣之痹,原欲行其上而下脘通降也。乃呃忒仍然不止,中脘結(jié)痹不舒,沃出痰涎,呃方暫定。下痢頻頻。脈數(shù),右關(guān)沉糊。良以暑濕熱三氣郁阻腸胃不化,熱迫于下,致濕熱之氣,俱結(jié)于上。胃中之陽氣不通。痢證之忌象頻見,敢云治乎。不得已仿附子瀉心法。
熟附子(五分) 川連(姜汁炒五分) 木香(五分) 橘皮(一錢) 炙柿蒂(四個) 公丁香(三分)赤白苓(各二錢) 干姜(五分) 豬苓(二錢) 澤瀉(一錢五分) 竹茹(一錢)
【三診】 呃逆較疏,仍然不止,下痢較爽,溲略通利。脈象稍稍有神。木邪素旺,暑濕熱郁阻腸中,胃府失于通降,遂失清升濁降之常。仍在險途。
臺參須(另煎沖八分) 炒川雅連(四分) 制半夏(三錢) 刀豆子(磨沖三分) 茯苓(四錢) 枳實(一錢) 炒淡干姜(五分) 橘皮(一錢五分) 竹茹(姜汁炒一錢) 公丁香(三分) 上徭桂(三分)柿蒂(二枚三味共研細末飯丸藥湯送下)
按師常云、維卿之恙,后審知其有停飲,用沉香黑丑二味見功,此法外之法也。下方丁香徭桂黑丑三味,固以有酸水泛出而用,然治法之神,殆得子和氏三昧者矣。(清儒附注)
【四診】 呃忒下痢俱減,神情亦略起色,脈沉略起,然脘中時仍阻塞,并有酸水泛出。良以平素所有之寒,阻遏中陽,致氣血鼓激,胃氣逆沖。既稍有轉(zhuǎn)機,不得不竭人力,以希造化。
臺參須(另煎六分) 鮮生姜(洗切一錢) 制半夏(三錢) 茯苓(五錢) 煨木香(五分) 公丁香(三分) 上徭桂(四分) 黑丑(三分后三味研細末飯丸姜湯下)
【五診】 呃止兩日,而下痢仍然不減,腹痛溲少,糜黃甚臭。脈微數(shù)。上寒下熱,而又未便苦寒。姑以輕劑擴清火府。
炒紅曲(二錢) 砂仁(七分) 豬苓(二錢) 滑石(四錢) 赤白苓(各二錢) 鮮荷葉(一角)甘草(二分) 廣皮(一錢) 木香(五分) 沉香(三分) 血珀(五分二味研細先服)
【六診】 胃納稍起,小溲略通。昨藥進后,其痢甚暢,旋即止住有數(shù)時之久,至晚又痢不爽。良以濕熱之郁阻者,既開復痹。姑再開通。
廣皮 砂仁 木香 薏仁 花檳榔 赤白苓 澤瀉 川樸 香連丸(藥汁送)炒枯赤砂糖(四錢) 松蘿茶(三錢) 白蘿卜汁(半杯沖) 陳關(guān)蟄(七錢上四味煎湯代茶)
【七診】 胃氣漸開,痢亦漸疏,而時有欲痢之意。還是濕熱之郁,氣機不能開通。再苦辛開通。
赤白苓 木豬苓 木香 砂仁 澤瀉 陳皮生薏仁 滑石塊 上徭桂(三分) 炒川連(三分) 炒黃柏(一錢三味研細末米飲糊丸藥汁送下)
□
某 苦辛以合化,淡滲以導濕,亥子之交,小溲即多,且極清利,獨后重仍不能除。良以氣虛之甚,清陽之氣,淪墜不舉,非然者,何以宣通府氣,導滯祛濕,并不足以挫其壓墜之勢,而后重于子后必甚。惟向有麻瞀昏暈之本病,非方家意會之所及,斷不敢言升舉耳。其實上越之陽,起于肝木,而淪陷之陽,出于脾胃,風馬牛不相及也。用東垣先生法以覘動靜,姑勿過劑,以留余地。
上有 (二錢) 生于術(shù)(一錢五分) 炙升麻(三分) 炙草(三分) 白歸身(二錢) 大兼參條(一錢) 炙柴胡(四分) 廣皮(七分)
改方加戊己丸。
□
左 休息痢疾,每因濕熱逗留而成,其紅赤之物,都緣濕熱迫傷營分。然邪郁大腸,安有久而不去,不腹痛、不后重之理。今并不身熱,不腹痛、不后重,其血液時止時來,而脈象常帶細數(shù),又安有不發(fā)熱而脈數(shù)之理。所以然者,以痢傷脾陰,脾為統(tǒng)血之帥,脾陰不能統(tǒng)攝,血液滲溢,其紅膩之物,即隨時而見。
前用補益藏陰,服之頗適,藥既應(yīng)手,毋庸更張。
當歸炭(一錢五分) 人參須(另煎沖七分) 生姜(二錢打汁炒生地渣) 炙草(四分) 茯苓神(各二錢) 木瓜皮(炒一錢五分) 淮山藥(二錢) 白芍(土炒一錢五分) 大生地(四錢打汁炒生姜渣) 黑大棗(二枚)
□
榮(右) 交節(jié)痢數(shù)增多。氣虛而濕熱留戀,補瀉兩難,姑用七補三瀉,以覘動靜。
炙綿 (二錢) 茯苓(四錢) 廣木香(五分) 升麻(醋炒四分) 炒于術(shù)(一錢五分) 訶黎勒(三錢) 廣皮(一錢) 柴胡(醋炒五分) 黨參(二錢) 生熟草(各一分)
【二診】 痢數(shù)稍減,其為氣虛可見。前法再進一步。
炙綿 (三錢) 訶黎勒(二錢煨) 黨參(三錢炒) 炮姜(三分) 炒川連(三分) 歸身炭(二錢) 野于術(shù)(二錢炒) 澤瀉(一錢五分) 真阿膠(一錢五分蛤粉炒) 生熟草(各二分) 茯苓(三錢)
【三診】 脈癥相安,再守效方出入。
炙上 黨參 炒于術(shù) quanxiangyun.cn/shiti/茯苓 駐車丸 菟絲子 柴胡 炙升麻 廣皮
【四診】 下痢雖減,而有時仍帶粘膩。腸胃濕熱留戀,脾陽不能升舉。前法再進一步。
炙綿 (三錢) 阿膠珠(二錢) 黨參(三錢) 炮姜(四分) 訶子肉(煨二錢五分) 炒川連(四分) 于術(shù)炭(二錢) 茯苓(四錢) 炙草(三分) 當歸炭(一錢五分)
□
張(右) 氣撐腹痛下痢。濕熱化燥傷陰,脈虛喉舌起腐。深入重地,圖治為難。
炒川連(三分) 當歸須(一錢五分) 川石斛(五錢) 炒松麥冬(一錢五分) 北沙參(五錢) 淡黃芩(酒炒一錢) 云茯神(三錢) 丹皮炭(一錢五分) 戊己丸(一錢五分二露送下) 野薔薇露(一兩) 白荷花露(一兩)
【二診】 糜腐大退,痢亦略疏,而腹仍作痛。濕熱稍化,陰液漸能上升,而有形之積,猶然內(nèi)阻。雖見轉(zhuǎn)機,未為穩(wěn)妥。
磨枳實(六分沖) 酒炒淡芩(一錢五分) 炒北沙參(四錢) 川雅連(土炒三分) 川石斛(四錢) 土炒白芍(一錢五分) 炒范志曲(三錢) 磨檳榔(三分沖) 鮮fo手露(一兩沖) 野薔薇露(一兩沖)
□
左 下痢兜澀太早,以致濕熱傷營,便痢紫黑。蒸濕成痰,痰多咳嗽。上下交困,久虛之體,恐不能支。
丹皮炭 南楂炭 炒槐花 前胡 葶藶子 川連炭 延胡索 白桔梗 茯苓 澤瀉
【二診】 紫黑之血已退,而下痢仍然不止。的是濕熱傷營。前法兼益脾腎。
野于術(shù) 茯苓 川連炭 破故紙 生熟木香 丹皮炭 廣皮 炮姜炭 菟絲子 蓮子
□
某 噤口大勢,較前雖減,然臨圊依然痛墜,節(jié)骱作燒,糜飲入口,輒欲反出上 兩腮唇口糜腐滿布。
然又并不甚濁。脈數(shù)滑。久按少情。此濕熱內(nèi)郁,下則壓墜府氣,上則熏灼傷陰。有厥脫之虞。擬清燥并行,甘苦合化法。備請商進。
南沙參(炒黃四錢) 金石斛(三錢) 淡芩(一錢五分) 法半夏(一錢五分鹽水炒) 赤白苓(各二錢)廣橘白(一錢) 滑石塊(三錢) 川連(五分) 方通(八分) 白荷花露(一兩) fo手露(一兩二味溫過藥)
□
某 至冬而成下痢,濕熱蘊伏之深可知。大腸迂回曲折,濕熱在是,不易泄化,欲成休息淹纏之證?梢灾味,不可以治而遽愈也。耐心善調(diào)為上。
炙綿 當歸炭 炙升麻 野于術(shù) 西黨參 訶黎勒 炙柴胡 廣陳皮 駐車丸(二錢)
□
某 痢久而根未除,赤白互見,后重起沫。脾虛而濕熱郁阻腸中。煙體當此,極惡劣也。姑為溫臟清腑。
炮姜 焦冬術(shù) 生熟木香 范志曲 生熟陳皮 澤瀉川雅連 生熟薏仁 豬茯苓 淡黃芩
□
章(左) 下痢赤膩,里急后重。苔黃糙 ,脈滯不爽。暑濕熱郁阻腸胃。煙體當此,未可與尋常并論。
整砂仁(四枚) 磨木香(四分沖) 陳皮(一錢) 白芍(一錢五分甘草三分煎湯收入) 黃柏炭(一錢) 川雅連(酒炒五分) 枳實(一錢) 茯苓(三錢) 炮姜(三分)
【二診】 下痢已止,而便尚未調(diào)。再和中清理濕熱,以清邪藪。
上川樸 豬茯苓 南楂炭 生熟谷芽 川雅連 野于術(shù) 廣陳皮 澤瀉
□
龐(左) 下痢不止,所下皆屬紫瘀之色,口燥舌干。脈細數(shù),舌苔灰滯。濕熱傷營,清津不司流布。恐元氣難支,虛中生變。
黃柏炭(二錢) 北秦皮(一錢五分) 杭白芍(二錢甘草二分煎汁收入) 橘白(一錢) 當歸炭(二錢)丹皮炭(一錢五分) 川連炭(四分) 炒扁豆衣(三錢) 白頭翁(三錢) 炒槐花(二錢)
【二診】 下痢大減,血亦太少,然仍赤膩色鮮,口燥舌干。濕熱迫傷營分。再參養(yǎng)血和營。
川連炭(五分) 白頭翁(三錢) 白芍(一錢五分) 北秦皮(一錢五分) 丹皮炭(二錢) 扁豆衣(三錢)駐車丸(四錢) 茯苓(三錢)
【三診】 下痢已止,然陰分損傷不復,口燥,多夢紛紜。再養(yǎng)血和陰。
阿膠珠(三錢) 丹皮炭(二錢) 甘草(二分) 川雅連(二分) 杭白芍(一錢五分) 金石斛(三錢) 當歸炭(二錢) 茯神(三錢) 炒棗仁(二錢) 生山藥(三錢)
□
左 每至便后,輒下血淋漓。脈形濡滑。濕熱郁于大腸。宜苦燥濕,寒勝熱。
川連炭(四分) 黃柏炭(二錢) 白茯苓(三錢) 制茅術(shù)(一錢五分) 荊芥(一錢) 炒于術(shù)(一錢) 丹皮炭(二錢) 炒防風(一錢) 大紅雞冠花(三錢) 澤瀉(一錢五分)
□
王(左) 休息痢雖愈,腸胃必有留邪,夏濕熏蒸,下痢復發(fā),臨圊腹痛,色赤粘膩。舌苔近根霉黑,腸中尚有留滯。先為疏通。
川樸(一錢) 枳實(一錢) 砂仁(五分) 白芍(一錢五分) 范志曲(二錢炒) 陳皮(一錢)茯苓(三錢) 木香(五分) 香連丸(六分分二次開水送)
【二診】 舌根霉黑已化,下痢較疏,臨圊稍爽,赤色亦退。再理氣以宣府熱。
廣木香(五分) 廣皮(一錢) 赤白苓(各三錢) 生熟谷芽(各一錢五分) 縮砂仁(五分)于術(shù)(一錢) 生熟薏仁(各二錢) 炒范志曲(一錢五分) 澤瀉(一錢五分) 枳殼(一錢)
【三診】 下痢已止,大便未實。再培土而參調(diào)氣。
炒于術(shù)(八分) 煨木香(四分) 扁豆衣(三錢) 生熟薏仁(各二錢) 砂仁(五分) 白茯苓(三錢)廣皮(土炒一錢) 炒山藥(三錢) 澤瀉(一錢五分) 煨生姜(二片)
【四診】 大便未實,臨圊仍 有聲。濕熱未能盡澈,氣滯因而不宣。再導氣理濕。
川樸(八分) 陳皮(土炒一錢) 生熟木香(各三分) 川連(五分) 焦谷芽(三錢) 炮姜(五分)澤瀉(一錢五分) 生熟米仁(各二錢) 砂仁(五分) 茯苓(三錢)
【五診】 圊后帶紅,色雖不鮮,而甚覺粘膩。還是濕熱所化。前年曾患休息,脾氣藏陰已虛。擬升脾養(yǎng)臟清腑。
奎黨參(二錢) 炒于術(shù)(一錢五分) 升麻(醋炙三分) 駐車丸(三錢開水送分二服) 炙綿 (二錢)生熟草(各二分) 柴胡(醋炙三分) 廣皮(一錢) 砂仁(五分)
□
龔(左) 痢經(jīng)二月有余,從白變赤,腹痛不起于初起之時,而起于從白變赤之后。濕熱損傷營分?殖尚菹⒗p綿之證。
當歸炭(二錢) 廣木香(三分) 杭白芍(一錢五分) 枳殼(一錢) 白茯苓(三錢) 川連炭(五分) 廣陳皮(一錢) 生熟草(各二分) 桔梗(一錢)
【二診】 腹痛后重俱減,紅赤亦退。效方再進一籌。
炒黃芩(一錢) 當歸炭(二錢) 白芍(酒炒一錢五分) 澤瀉(一錢五分) 白茯苓(三錢) 生甘草(三分) 丹皮炭(一錢五分) 枳殼(五分) 補中益氣丸(一錢五分) 駐車丸(一錢五分二丸開水先服)
□
郁(左) 久痢不止,臨圊腹痛,膿血稠膩,肢面帶浮。脾虛腸實,營液損傷。不易圖治也。
當歸炭(二錢) 杭白芍(一錢五分) 白頭翁(二錢) 川連炭(五分) 防風炭(一錢) 生于術(shù)(一錢五分) 白茯苓(三錢) 炮姜炭(三分) 澤瀉(一錢五分) 阿膠珠(一錢五分)
【二診】 紅膩大退,痢數(shù)稍減。守效方再望應(yīng)手。
當歸炭(二錢) 煨訶子肉(一錢五分) 炙升麻(四分) 駐車丸(三錢開水先服) 白茯苓(三錢)杭白芍(酒炒一錢五分) 炙柴胡(四分) 炒于術(shù)(一錢五分) 奎黨參(三錢) 澤瀉(一錢五分)
【三診】 休息勢稍減輕,臨圊仍然作痛。大腸曲折之間,必有留阻。
奎黨參(三錢) 枳實炭(七分) 川雅連(五分) 炮姜(三分) 生熟草(各二分) 炒于術(shù)(二錢)當歸炭(二錢) 白芍(一錢五分) 錦紋大黃(二錢酒炙成炭后入)
【四診】 通因通用,痛痢大減。的屬濕熱郁阻大腸,屈曲之間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炮姜(三分) 當歸炭(一錢五分) 生熟草(各二分) 大黃(二錢酒炙成炭) 枳實(一錢)
【五診】 下痢大勢漸退,而肢面帶浮,每至夜臥,氣輒上逆。臥則氣上,下虛不攝可知。再鎮(zhèn)攝其下。
當歸炭(二錢) 懷牛膝(三錢) 補骨脂(三錢) 杭白芍(二錢) 炙黑草(四分) 蓯蓉(一錢五分) 白茯苓(三錢) 菟絲子(鹽水炒三錢) 紫衣胡桃肉(二枚)
□
某 感受暑熱,熱與濕合,阻于腸胃,發(fā)為痢疾。乃不為清熱,誤投姜附,致熱傷營分,下血盈盆。其大勢雖得循定,而至今時仍解出瘀塊,腹中 痛。胸次窒塞不舒,欲嘔難爽。苔色黃薄干膩。此由血去過多,沖氣逆上,而腸胃中濕熱仍然未清,補瀉兩難,為棘手重證。勉擬養(yǎng)肝以平?jīng)_氣,兼以丸藥入下,以堅陰泄熱,為上下分治之法。即請明哲商用。
阿膠珠(二錢) 炒黑豆衣(三錢) 杭白芍(一錢五分) 生熟甘草(各二分) 大天冬(三錢) 炒木瓜皮(一錢) 炒川貝(一錢五分) 鹽水炒竹茹(一錢) 大補陰丸(二錢二次服)
□
金(左) 紅痢后重,肛脫不收。諸醫(yī)用運氣消食磨積之品,不效。宗前賢養(yǎng)陰清熱法。
炙生地(三錢) 茯苓(三錢) 炒槐花(二錢) 側(cè)柏炭(二錢) 白芍(酒炒一錢五分) 阿膠珠(二錢) 杞子(三錢) 炒丹皮(二錢) 當歸炭(二錢) 黃柏(一錢五分) 川連(四分) 肉桂(二分三味研細末飯丸作二次先服)
□
蔣(左) 痰濕盛極趨入大腸,腸 不止。舌紅苔黃。宜運脾理濕泄熱。
制半夏(二錢) 生熟薏仁(各二錢) 枳殼(一錢) 丹皮炭(二錢) 臺白術(shù)(二錢) 白茯苓(三錢)桔梗(一錢) 防風根(一錢) 香連丸(五分開水送下)
【二診】 濕熱旁流,勢稍減輕。藥既應(yīng)手,宜擴充之。
制半夏(一錢五分) 煨葛根(一錢) 桔梗(一錢) 戊己丸(一錢五分開水先送下) 防風根(一錢炒)陳廣皮(一錢) 枳殼(一錢) 澤瀉(一錢五分) 茯苓(三錢) 薏仁(四錢)
【三診】 濕熱旁流不止,腸紅色如豬肝。還是濕熱熏蒸之象。再于培土之中,兼清濕熱。
炒于術(shù)(二錢) 黃柏炭(二錢) 生薏仁(四錢) 川連炭(四分) 制茅術(shù)(八分) 炒槐花(二錢)丹皮炭(二錢) 白茯苓(三錢) 防風炭(一錢) 澤瀉(一錢五分) 炙黑大紅雞冠花(三錢)
【四診】 腸 不止,肛門下墜。脈象滑大。此濕熱不化,大腸府氣壓墜。擬和營兼清濕熱。
當歸炭(二錢) 炒槐花(二錢) 杭白芍(一錢五分) 駐車丸(三錢開水先送下) 丹皮炭(二錢) 白茯苓(三錢) 宋半夏(一錢五分) 淡黃芩quanxiangyun.cn/wsj/(一錢五分) 廣橘白(一錢)
□
衛(wèi)(左) 向有便血,陰分久虧。復以寒飲傷脾,脾不統(tǒng)攝,腸 日久不止,臟陰愈虧,則腑陽愈燥,所以時有燥糞雜下。脈象虛弦。養(yǎng)陰之中,參以培脾,兼清濕熱。
奎黨參(三錢) 炙黑草(三分) 扁豆衣(三錢炒) 酒炒白芍(一錢五分) 生于術(shù)(二錢) 白茯苓(三錢)當歸炭(一錢五分) 炒半夏曲(一錢五分) 橘白(一錢) 駐車丸(三錢開水分二次服)
【二診】 胃納漸起,腸 亦減。再扶持中氣,除濕升陽。
白茯苓(三錢) 扁豆衣(三錢炒) 生于術(shù)(一錢) 小兼條參(另煎沖一錢) 炒山藥(三錢)生熟薏仁(各二錢) 炒谷芽(二錢) 鹽水炒橘白(一錢) 澤瀉(一錢五分) 建蓮子(去心三錢)
【三診】 腸 之后,食入飽悶,溲少足腫。良以大腸濕熱雖化,而脾土氣虛,不能運濕,所以在昔為濕熱,在今為濕寒,在昔為腑實,在今為臟虛。擬脾腎雙調(diào)法。
鹽水炒菟絲子 炒真建曲 炙綿 炒薏仁 鹽水炒補骨脂 炒扁豆衣 云茯苓 炙黑草 酒炒杭白芍 奎黨 參炒谷芽 土炒于術(shù) 土炒懷山藥 炒杞子 煨益智 橘白(另煎湯俟諸藥汁濃稠然后加入)后加胡桃肉五兩煨姜四兩大棗百枚收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