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血從病因辨貧血是血液內(nèi)紅細胞數(shù)目或血紅蛋白含量低于正常的疾患。貧血僅是一個癥狀,而非一種疾病。各種貧血的癥狀大致相似,但病因各異。中醫(yī)古籍中對貧血的治療多是各隨其病因而分別論治,很少專論貧血,沒有貧血病名!端貑枴じ怪姓摗分杏小安∶荨钡挠涊d!鹅`樞·決氣》有“血脫者,色白,天然不澤,其脈空虛”對失血者的描述。后世醫(yī)書中有“黃腫”、“黃胖”、“
虛勞”等等類似于“貧血”癥狀的記錄。致貧血之病因很多,在各種重病及久病之影響下,往往致成貧血,但生化功能不至嚴重損傷者,病愈之后,血液隨之生化,則不至成貧血之病。若生血功能損傷嚴重不能急遽生化者,則成貧血重病。西醫(yī)化驗、骨髓象檢查,有
溶血性貧血,再生不良及
再生障礙性貧血。此類貧血不易治療,縱然治療恰當,亦不易及時恢復,往往經(jīng)過數(shù)月或年余始能漸次復常。
根據(jù)臨床經(jīng)驗,在大失血病中,如衄血、
吐血、經(jīng)血過多、
崩漏、產(chǎn)后以及外傷出血等,往往引起急性貧血,但存血止之后,很快即可恢復,所以各種疾患,皆各求其病因而止血,不以貧血論治。若慢性病出血,如潰瘍病
便血,皮膚出血等,則多發(fā)生輕度貧血癥狀,在病愈之后尚須補養(yǎng)氣血始可復常。如因各種疾病而引起貧血,如癌腫、腎炎、蟲積、
瘧疾、結(jié)核病、敗血病等,則當先治其病,病愈血可漸復。沒有病愈,身體虛弱,血液不能及時恢復者,服以調(diào)補營養(yǎng)之劑即可恢復。其最難救治者,是熱病及惡性病急劇發(fā)生貧血,血液生化機能發(fā)生嚴重損害,甚至有不再生化者,病情急劇惡化,救治失當即有生命之慮。故治療貧血病須各隨其病因而分別論治。
貧血諸疾 治當調(diào)理五臟機能中醫(yī)學認為,心生血,脾統(tǒng)血,腎為藏精生化之根源。
衛(wèi)氣出于上焦,營氣出于中焦,心腎為營衛(wèi)之源泉,脾胃為倉廩之大本,生化資于臟器之功能,原料資于水谷之營養(yǎng),生化之機能衰減則不能化生精微,水谷之營養(yǎng)不足則無化生之資料。臟器功能互相為用,設有偏衰則影響生化之機能。
人體維持生命之要素,氣血為重要,氣血又是相依為用,氣不足往往影響血之生化,血不足又影響氣之功能,氣血不足不能營養(yǎng)臟器,則臟器失養(yǎng)而致虛,臟器虛又影響生化之功能,而不能化生氣血。故治療此類疾病,必須調(diào)理五臟機能,培補生化根源,佐以補氣養(yǎng)血之藥,以營養(yǎng)臟腑百骸,使氣血充足營養(yǎng)臟腑,臟腑得養(yǎng)加強了生化功能,則氣血生化有源,臟腑得養(yǎng)有資,臟腑氣血生養(yǎng)相資,化源不竭,庶可以保持人體之正常生化代謝規(guī)律。
清肝理脾治貧血肝脾血分瘀熱,血液因熱而變,生化受阻,漸致貧血。
治當清熱涼血以治因,清理肝脾以治本,使病源清除,肝脾功能恢復,藏統(tǒng)復職,血液自復生化常規(guī)?貧血之癥可愈。
病案選錄
案一:肝脾瘀熱,
黃胖病馬某,女,37歲,工人。入院日期:1974年7月8日。
住院號:88708。
1971年患肝炎。1974年2月中旬,因
感冒渾身酸困,發(fā)冷發(fā)燒,體溫40%達7—8天,服金霉素、土霉素、阿斯匹林等體溫下降。自感因藥物刺激引起胃疼,惡心
嘔吐,服中藥后上述癥狀減輕,而又出現(xiàn)咽痛,舌疼,牙痛、胸骨部疼,
頭痛,心慌
失眠,目眩耳嗚,記憶力減退,食欲驟減。
尿呈茶水色,體重亦明顯減輕。5月底出現(xiàn)鞏膜黃染,口腔粘膜發(fā)黃。6月初,全身發(fā)黃,住某醫(yī)院診為“溶血性黃疽”,輸血、激素等治療無效。1974年7月8日轉(zhuǎn)人本院。
查體:心尖部可聞Ⅱ~Ⅲ級吹風樣收縮期雜音,肝大3。4厘米,脾大5—6厘米,質(zhì)硬。化驗檢查:血沉125毫米/l小時,肝功能正常。
黃疸指數(shù)30單位,血紅蛋白4.9克,紅細胞計數(shù)160萬/立方毫米,網(wǎng)織紅細胞數(shù)36.9%。西醫(yī)診斷為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
慢性肝炎。
7月12日初診:面色萎黃微腫,身黃,目黃,身腫,腹脹滿,身困乏力,咽疼,舌紅無苔,脈象弦數(shù)。辨證為肝脾瘀熱,影響血液生化而呈現(xiàn)貧血現(xiàn)象。擬清肝理脾、利濕清熱之劑。
方藥:
茵陳15克
連翹12克
梔子12克
黃芩9克
丹皮克
金錢草12克
木通9克
茯苓12克
澤瀉12克
山豆根9克
菊花9克
甘草6克7月18日二診:病情顯著好轉(zhuǎn),血紅蛋白上升較快,咽已不痛。上方去山豆根繼服。
7月24日三診:血紅蛋白已達10.5克,全身之黃退凈,面色已顯紅潤。又擬養(yǎng)血清肝、滋陰退熱之劑。
方藥:
當歸9克
生地18克 生自芍12克 丹皮15克
元參12克
麥冬12克
石斛18克
銀花15克連翹15克草
決明15克澤瀉12克甘草6克此后即以上方隨癥加減,經(jīng)治2月余,肝脾明顯縮小,肋下只可及邊,各項化驗正常,腹脹消除,食欲增加,諸癥皆愈出院。
案二:獲得性溶血性貧血李某,女,23歲,工人。住院日期:1974年9月日。住院號:89387。
1973年春天,發(fā)現(xiàn)顏面及口唇蒼白,無自覺癥狀,未予介意。延至冬季,刷牙時
牙齦出血,曾肌注100微克
維生素B12,用藥30天未效。1974年3月,發(fā)燒l周,經(jīng)常頭暈頭痛,惡心,疲乏無力,食欲日減,頭痛時常服
去痛片。
月3日又高燒5天,服
氯霉素體溫下降,但上述癥狀反而明顯加重,顏面浮腫,雙眼外突有憋脹感,視物模糊,怕光,
耳鳴,
自汗,夜汗透被。曾輸血2次;灆z查:血紅蛋白克,血小板計數(shù)80000/,立方毫米,紅細胞計數(shù)305萬/立方毫米,網(wǎng)織紅細胞數(shù)45%,成熟紅細胞大小不等,畸形。
西醫(yī)診為獲得性溶血性貧血。
10月2日初診:唇面蒼白,呈貧血病容,頭暈頭痛,惡心納差,舌質(zhì)淡苔薄白,脈象細數(shù)。
病癥分析:肝脾血分瘀熱,生化受阻,致成貧血。擬涼血清肝理脾劑。
方藥:
當歸12克生地18克生自芍12克菊花12克 白蒺
藜12克
枳殼6克石斛24克
蓮子肉15克生
薏米克連翹15克
炙甘草6克方解:當歸、生地、生
白芍、菊花、白
蒺藜養(yǎng)血清肝;石斛、蓮子肉、生薏米、甘草清補脾胃;連翹解熱;枳殼寬膈。
10月20日二診:頭暈頭痛減輕,食欲見增。上方蓮子肉增為18克,繼服。
10月29日三診:病情大好,精神恢復,面色復紅,血紅蛋白增至9.5克。
以后即以上方加減,經(jīng)治月余痊愈出院。
以上二案均由于外感邪熱致肝脾瘀熱,影響血液生化而呈貧血現(xiàn)象。急予利濕清熱涼血、清肝理脾之劑以治因治本,病獲痊愈。
補血養(yǎng)心兼清邪熱治再障再生障礙性貧血是生血功能損傷嚴重,不能急劇生化,血液發(fā)生嚴重變化而呈貧血重病。此種貧血每不易治療,縱治療恰當,亦不易即時恢復,往往經(jīng)過數(shù)月或年余始能漸次復常。臨床表現(xiàn):早期癥狀多有輕度發(fā)燒,或間歇性發(fā)燒,食欲不振,皮膚有時出現(xiàn)小出血點,精神極度疲倦,頭目
眩暈,面色呈蒼淡黃白之色,舌淡白無苔,脈搏多弦大急數(shù),或細數(shù)無力,漸至心慌氣短,有時浮腫,脾臟腫大。
補血
養(yǎng)心湯主方:
當歸生地生白芍
茯神龍骨炒
棗仁沙參太子參女貞子旱蓮草山萸龜板氣虛甚者用
西洋參、
人參。
胃陰虛者加石斛、麥冬。
腎陰虛者加
熟地、
枸杞。
腎陽虛者加
蓯蓉、
巴戟天,甚者加
鹿茸。
脾虛者加生
白術、
山藥。
血熱者加丹皮、
地骨皮、
茜草。
消化不良者加
谷芽、
雞內(nèi)金,或
山楂、焦楂,兼外感熱邪者加
葛根、豆豉、銀花、
薄荷、
蟬衣。
高熱不退者加
犀角、
羚羊角。
皮膚出血加棕炭、
小薊、
絲瓜絡。
口
鼻出血加茅根、
大黃炭。
便血加
地榆、
槐花、
冬瓜子、猥皮炭。
溲血加木通、
瞿麥。
吐血加柏葉炭、
花蕊石、赭石。
病案選錄
案一:心脾腎虛彭某,女,21歲。住院日期:1972年10月19日。住院號:83436,,1967年7月發(fā)現(xiàn)面色發(fā)黃,全身疲困乏力,勞累時自汗心慌,血紅蛋白6克……1969年春曾暈倒一次。1972年月病情加重,4月份,在某職工醫(yī)院骨穿診為再生障礙性貧血,住院1月余。有時下肢浮腫,有小出血點,
盜汗,脫發(fā)。10月份轉(zhuǎn)入山醫(yī)二院,經(jīng)骨穿考慮再生不良性貧血,且有小細胞低色素貧血現(xiàn)象。
10月27日初診:顏面蒼白,全身疲困,失眠,頭暈,咽干,胃痛,甲床淡白,舌淡苔薄白,脈象細弱。辨證為心脾腎虛,生血功能減退而成貧血。擬補腎養(yǎng)心、健脾生血之劑。
方藥:
當歸15克炒白芍9克茯神15克
遠志9克龍骨克炙
黃芪18克
黨參15克元肉12克枸杞15克熟地18克首烏20克
黃精15克菊花12克
蔓荊子克枳殼5克
甘松6克炙甘草6克
鹿角霜9克11月2日二診:胃已不痛,食欲增進,貧血出現(xiàn)好轉(zhuǎn),血紅蛋白8.5克,紅細胞數(shù)234萬/立方毫米。上方去菊花,加草決明12克以清頭目,再服十余劑。
兒月17日三診:血紅蛋白由8.5克升到11克,紅細胞數(shù)由234萬/立方毫米升至330萬/立方毫米,血小板由/立方毫米升至185000/立方毫米,白細胞計數(shù)由4300/立方毫米上升至5300/立方毫米。諸癥均有好轉(zhuǎn),食量增加,睡眠亦好。以后仍在上方基礎上隨癥增減,以作善后之治。
服至2月余,自汗止,發(fā)漸生,下肢再無浮腫現(xiàn)象,睡眠食欲均正常,基本痊愈出院。
按:本例是因生血功能減退而成貧血。中醫(yī)謂心生血,脾為生血之資源,腎主藏精,為生化之根源。血之生,資于水谷之精華,而生化之功能,心腎最關重要,心腎虛則血液不能生化,故致貧血。因此,治療再生不良性貧血要以培補心脾腎為根本治法,其他表現(xiàn)癥狀即隨其癥狀而治療。
氣血虛者加補氣之藥,以助生化功能,增強機體機能,故方中用熟地、枸杞、首烏、黃精、
鹿角霜補腎以生精血,用炙黃芪、黨參、元肉、甘草補氣健脾。有邪熱者兼清邪熱,故用菊花、蔓荊子、草決明以清頭目,防其危害生理,則生理逐漸可以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