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滯下病之稍久,或欲愈之時,多有咳逆及嘔逆之證。然咳逆者,古人所謂噦是也。噦者,胃寒所生,此證最危。其它病亦惡咳逆。如見此證,宜用橘皮干姜湯、半夏生姜湯、丁香柿蒂湯。若陽證咳逆者,小柴胡湯、橘皮竹茹湯。
仆嘗治一痢疾,咳逆不止,六脈沉弱。諸醫(yī)用藥灼艾,皆無效。仆投退陰散,兩服愈。
又嘗治許主薄,痢疾愈后,咳逆不止,服諸藥無效。遂灸期門穴,不三壯而愈。(其穴在第六卷十五論中)如有嘔逆之證,雖經云無陰則嘔,然多有胃熱而嘔,亦有胃寒而生,亦有暑毒而生。如胃熱而嘔,宜服小柴胡湯、孫兆竹茹湯、蘆根湯、官局桔梗湯、竹葉石膏湯加生姜主之。嘔而發(fā)渴者,豬苓湯。
仆嘗治一痢后嘔不止,六脈虛弱,此胃寒而嘔。又似暑毒凝于胃脘,投《局方》香薷丸,愈。
治噦。
上 咀,每服四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
治噦欲死。
半夏(一兩一分,洗) 生姜(二兩,切)
上以水二盞,煎至八分,去滓,分為二服。
治咳逆。
丁香(十粒) 柿蒂(十五個)
上 咀,用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熱服。
治噦逆。
橘皮(二兩) 竹茹(一升) 甘草(二兩) 人參(半兩) 半夏(一quanxiangyun.cn/shouyi/兩,湯洗)
上 咀,每服四錢。水二盞,生姜六片,棗一枚,煎至七分,去滓溫服。
治干嘔噦,若手足厥冷者。
橘皮(四兩) 生姜(半升)
上 咀,每服半兩。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
本治陰毒傷寒,手足逆冷,脈沉細,頭痛腰重,連進三服。小小傷冷,每服一字,入正元散內同煎,入鹽一捻。陰毒傷寒,咳逆煎一服,細細熱呷便止。
干姜 川烏上等分,為粗末,炒令黃色,候冷搗為末,每服一錢。水一盞,鹽一捻,煎至半盞服。
治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
上 咀,每服三錢。水一盞,煎。候膠消盡服。
孫兆竹茹湯(方見第六卷)、蘆根湯(方見第六卷)、小柴胡湯、官局桔梗湯、竹葉石膏湯、香薷丸。(以上俱出《局方》。不復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