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語標準中國方劑數據庫中醫(yī)疾病數據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據藥學下載
您現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民間中醫(yī) > 正文:生氣通天論三-八
    

黃帝內經:生氣通天論三-八

  本來欲分段發(fā)的,現響應QQ群里一些師兄的號召,將之后的一部分,分割發(fā)上來。

   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故天運當以日光明。是故陽因而上,衛(wèi)外者也。
因于寒,欲如運樞,起居如驚,神氣乃浮。因于暑,汗,煩則喘喝,靜則多言。體若燔炭,汗出而散。因于濕,首如裹,濕熱不攘,大筋軟短,小筋馳長,緛短為拘,弛長為痿。因于氣,為腫,四維相代,陽氣乃竭。

陽氣者,煩勞則張,精絕,辟積于夏,使人煎厥。目不可以視,耳閉不可以聽,潰潰乎若壞都,汩汩乎不可止。

陽氣者,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有傷于筋,縱,其若不容,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汗出見濕,乃生痤痱。高梁之變,足生大丁,受如持虛。
勞汗當風,寒薄為皶,郁乃痤。

陽氣者,精則養(yǎng)神,柔則養(yǎng)筋。開闔不得,寒氣從之,乃生大僂。陷脈為瘺,留連肉腠。俞氣化薄,傳為善畏,及為驚駭。營氣不從,逆于肉理,乃生腫。魄汗未盡,形弱而氣爍,穴俞以閉,發(fā)為風瘧。故風者,百病之始也,清靜則肉腠閉拒,雖有大風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時之序也。

故病久則傳化,上下不并,良醫(yī)弗為。故陽畜積病死,而陽氣當隔,隔者當瀉,不亟正治,粗乃敗之。
故陽氣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是故暮而收拒,無擾筋骨,無見霧露,反此三時,形乃困薄。

[ 本帖最后由 無動于中 于 2007/7/4 10:14 編輯 quanxiangyun.cn/yishi/]
-----------陰陽是生之本
風為百病之始

這兩句放到一起還是很難理解的。
盼望有人能說說這風與陰陽的關系
-----------還是先作基礎功課吧。
認識一下 風, 中醫(yī)病因學概念,又稱風邪。風邪致病有外因和內因之分。外風本指自然界中因空氣流動而形成的一種氣候或環(huán)境狀態(tài),為春季的主氣,屬六氣之一(見氣)。但這種氣候或環(huán)境狀態(tài)能使正氣虛弱或體質易感的人發(fā)生疾病,對這些人來說,外風便成為致病因素,屬六淫之一。內風則指由多種原因引致的體內陽氣亢逆變動所形成的病理狀態(tài),與肝的病變密切相關。外風與內風雖有區(qū)別,但在臨床上都有發(fā)病迅速、變化多端的特點。
       雖屬春季之主氣,但四季皆有,故外風致病無季節(jié)性;又因寒、濕、燥、熱(火)等邪多依附于風而侵犯人體,或風與體內痰、濕相結合致病。如外感風寒、風熱、風濕、風寒濕痹等。所以,外風常為外邪致病的先導,是六淫病邪中的主要致病因素,故有“風者,百病之始也”,“風者,百病之長也”之說。外風屬陽邪,其性輕揚開泄,具有升發(fā)、向上、向外的特點,故常傷及人體的上部(頭面)、陽經和肌表,使皮毛腠理開泄,出現頭痛、出汗、惡風等癥狀。外風還具有善行數變的特性,故致病后病位游移,行無定處,如風痹(行痹)呈游走性關節(jié)疼痛;皮膚風疹來勢急劇,其癢難忍,但有時去也迅速,消退后常不留痕跡。外風所致病證較多,應依據其癥狀和體征來確定所侵犯的人體部位,以及兼挾的其他邪氣(或性質)。在臨床上最常見的是外風兼挾寒或熱邪,侵犯人體肺衛(wèi),產生發(fā)熱、頭項疼痛、惡風、畏寒、咳嗽等癥狀,俗稱傷風、感冒。對外風所致病證的治療總以祛風為主,同時兼治其他邪氣,如風寒感冒用辛溫解表的方法,風熱感冒用辛涼解表的方法。
       內風大多由肝臟功能失調所致,故又稱肝風內動。與外風所致病證不同,內風致病的病理狀態(tài)在臨床上可出現眩暈抽搐、痙攣、顫抖、蠕動、口眼?斜,甚至角弓反張、頸項強直等肢體異常運動的癥狀,古人因此而類比為風。內風證的產生有多種原因,主要有肝陽化風、熱極生風、陰虛風動和血虛生風等,引致體內陽氣亢逆變動而形成。肝陽化風多由于情志不遂,或飲食不節(jié)、恣酒縱欲等,致肝氣不能疏泄,郁而化火,或水不涵木,肝陽上亢,陰不制陽,肝之陽氣升而無制,亢盛而化風,上升巔頂或橫竄脈絡,從而導致卒倒昏不知人,又稱為“中風”(與西醫(yī)的腦血管病大體相同)。熱極生風多在急性熱病的極期,由于熱邪熾盛,燔灼肝經,陽熱亢盛而化為內風,出現神昏、抽搐等癥。陰虛風動多見于熱性病的后期,或嚴重的汗、吐、瀉之后,此時陰液枯竭,肝所主的筋脈無以濡養(yǎng),臨床可見筋攣肉?、手足蠕動等癥。血虛生風多由于生血不足或失血過多,肝藏血不足,筋脈失養(yǎng),虛風內動,臨床可見肢體麻木不仁、筋肉跳動,甚至手足拘攣不伸等癥。診斷內風證候,應依據其各自的臨床癥狀與體征進行。治療應針對各自的病因,如肝陽化風者宜平肝熄風,熱極生風者宜清熱熄風,陰虛風動者宜育陰熄風,血虛生風者宜養(yǎng)血熄風。

-----------民間常常流傳著“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還有梨花雪”、“吃了端午粽,再把棉衣送”的俗語,其實就是“春捂”的養(yǎng)生之道。春季防病,宜避寒邪、避風邪、避疫邪。由于春天處于寒溫交替之際,陽氣漸生而陰寒尚未退盡,晝夜溫差較大,且氣候變化無常,忽寒忽暖,或陽光明媚,或陰雨連綿,寒氣襲人,應當心“春寒傷人”。避外邪,以風邪為例說明:春季氣候既非大寒,又非大熱,“風”為春季的主氣!帮L為百病之首”,“風性善行而數變”,所以春風看似溫暖拂面,卻不知其中暗藏殺機。風不僅使人毛孔開啟,護衛(wèi)體表的功能減退,還可攜寒帶熱裹濕,由外入內。
  此外,春天氣候轉暖,溫熱毒邪開始活動,致病的微生物、細菌、病毒等,隨之生長繁殖,因而要防風溫、春溫、溫毒、瘟疫等,包括現代醫(yī)學所說的流感、肺炎麻疹、流腦、猩紅熱等傳染病十分重要。
-----------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

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為玄,在人為道,在地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                      神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體為筋,在藏為肝,在色為蒼,在音為角,在聲為呼,在變動為握,在竅為目,在味為酸,在志為怒。怒傷肝,悲勝怒;風傷筋,燥勝風;酸傷筋,辛勝酸。

天氣通于肺,地氣通于嗌,風氣通于肝,雷氣通于心,谷氣通于脾,雨氣通于腎。六經為川,腸胃為海,九竅為水注之氣。以天地為之陰陽,陽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陽之氣,以天地之疾風名之。暴氣象雷,逆氣象陽。故治不法天之紀,不用地之理,則災害至矣。
故邪風之至,疾如風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膚,其次治筋脈,其次治六府,其次治五藏。治五藏者,半死半生也。故天之邪氣,感則害人五藏;水谷之寒熱,感則害于六府;地之濕氣,感則害皮肉筋脈。

[ 本帖最后由 無動于中 于 2007/7/4 12:18 編輯 quanxiangyun.cn/shiti/]
-----------風論篇第四十二
黃帝問曰:風之傷人也,或為寒熱,或為熱中,或為寒中,或為癘風,或為偏枯,或為風也,其病各異,其名不同,或內至五藏六府,不知其解,愿聞其說。
岐伯對曰:風氣藏于皮膚之間,內不得通,外不得泄;風者,善行而數變,腠理開則灑然寒,閉則熱而悶,其寒也則衰食飲,其熱也則消肌肉,故使人怢慄而不能食,名曰寒熱。
風氣與陽明入胃,循脈而上至目內眥,其人肥則風氣不得外泄,則為熱中而目黃;人瘦則外泄而寒,則為寒中而泣出。
風氣與太陽俱入,行諸脈俞,散于分肉之間,與衛(wèi)氣相干,其道不利,故使肌肉憤(月真)而有瘍,衛(wèi)氣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癘者,有榮氣熱府,其氣不清,故使其鼻柱壞而色敗,皮膚瘍潰,風寒客于脈而不去,名曰癘風,或名曰寒熱。
以春甲乙傷于風者為肝風,以夏丙丁傷于風者為心風,以季夏戊己傷于邪者為脾風,以秋庚辛中于邪者為肺風,以冬壬癸中于邪者為腎風。
風中五藏六府之俞,亦為藏府之風,各入其門戶所中,則為偏風。風氣循風府而上,則為腦風;風入系頭,則為目風,眼寒;飲酒中風,則為漏風;入房汗出中風,則為內風;新沐中風,則為首風;久風入中,則為腸風飧泄;外在腠理,則為泄風。故風者百病之長也,至其變化,乃為他病也,無常方,然致有風氣也。
-----------無動于中先生真好,真想認你作個弟弟,這樣整理下來,和子哥哥可真撿了學習的大便誼了。
比如,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16字便可寫一篇大文了.......何為陽,何為陰,何為氣,何為陽氣,何為陰氣。若天與日,真是這天與日的表面意思嗎,有天與日的引深意思嗎,所字最重要,一部中醫(yī)就在這所字上了..............至于以下經文,若要聯(lián)系到臨證,只怕和子又是一部中醫(yī)傳奇了.......

[ 本帖最后由 無動于中 于 2007/7/4 19:30 編輯 quanxiangyun.cn/shiti/]
-----------

[ 本帖最后由 閱素靈 于 2007/7/5 03:36 編輯 quanxiangyun.cn/pharm/]
-----------為大家好,為甚么又清空和子。謝謝
-----------老師自己最清楚啊,

不過啊,我倒是明白了個道理,保證再也不清你的帖子了。順之則陽氣故啊,呵呵

想說什么您就說吧。相信學友們會有分辨能力

[ 本帖最后由 閱素靈 于 2007/7/5 03:39 編輯 www.med126.com]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站 中網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