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名 | 丁子香(《嘉祐》)、雞舌香。 |
釋名 | 藏器曰:雞舌香與丁香同種,花實叢生,其中心最大者為雞舌(擊破有順理而解為兩向,如雞舌,故名),乃是母丁香也。禹錫曰:按:《齊民要術(shù)》云:雞舌香,俗人以其似丁子,故呼為丁子香。時珍曰:宋《嘉祐本草》重出雞舌,今并為一。 |
產(chǎn)地 | 出昆侖及交州、愛州以南。珣曰:丁香生東海及昆侖國。 |
生境 | |
性味 | 辛,熱,有毒。 |
歸經(jīng) | |
藥物形態(tài) | |
品種考證 | |
養(yǎng)殖栽培 | |
采收 | |
加工 | |
鑒別 | |
貯藏 | |
炮制 | |
質(zhì)量鑒定 | |
主治 | 風熱毒腫。不入心腹之用(《開寶》)。 |
功用 | |
用法 | |
用量 | |
毒副作用 | |
臨證應(yīng)用 | |
配伍應(yīng)用 | |
配伍禁忌 | |
妊娠禁忌 | |
食忌 | |
使用注意 | |
附方 | |
醫(yī)案 | |
藥用機理 | |
全文 | 丁香 (宋《開寶》) 【校正】并入《別錄》雞舌香。 【釋名】丁子香(《嘉祐》)、雞舌香。 藏器曰:雞舌香與丁香同種,花實叢生,其中心最大者為雞舌(擊破有順理而解為兩向,如雞舌,故名),乃是母丁香也。禹錫曰:按:《齊民要術(shù)》云:雞舌香,俗人以其似丁子,故呼為丁子香。時珍曰:宋《嘉祐本草》重出雞舌,今并為一。 【集解】恭曰:雞舌香樹葉及皮并似栗,花如梅花,子似棗核,此雌樹也,不入香用。其雄樹雖花不實,采花釀之以成香。出昆侖及交州、愛州以南。珣曰:丁香生東海及昆侖國。二月、三月花開,紫白色。至七月方始成實,小者為丁香,大者如巴豆,為母丁香。志曰:丁香生交、廣、南番。按:《廣州圖》上丁香,樹高丈余,木類桂,葉似櫟葉;▓A細,黃色,凌冬不凋。其子出枝蕊上如釘,長三、四分,紫色。其中有粗大如山茱萸者,俗呼為母丁香。二月、八月采子及根。一云:盛冬生花,子,至次年春采之。頌曰:雞舌香,《唐本草》言其木似栗;《南越志》言是沉香花;《廣志》言是草花蔓生,實熟貫之,可以香口。其說不定。今人皆以乳香中揀出木實似棗核者為之,堅頑枯燥,絕無氣味,燒亦無香,用療氣與口臭則甚乖疏,不知緣何以為雞舌也?京下老醫(yī)言:雞舌與丁香同種,其中最大者為雞舌,即母丁香,療口臭最良,治氣亦效。葛稚川《百一方》:治暴氣刺心痛,用雞舌香酒服。又《抱樸子》書:以雞舌、黃連,乳汁煎之,注目,治百疹之在目者皆愈,更加精明。古方治瘡癰五香連翹湯用雞舌香,而孫真人《千金方》無雞舌,用丁香,似為一物也。其采花釀成香之說,絕無知者。慎微曰:沈存中《筆談》云:予集《靈苑方》,據(jù)陳藏器《拾遺》,以雞舌為丁香母。今考之尚不然,雞舌即丁香也!洱R民要術(shù)》言雞舌俗名丁子香!度杖A子》言丁香治口氣,與《三省故事》載漢時郎官日含雞舌香,欲其奏事芬芳之說相合。及《千金方》五香湯用丁香無雞舌,最為明驗。《開寶本草》重出丁香,謬矣。今世以乳香中大如山茱萸者為雞舌,略無氣味,治疾殊乖。承曰:《嘉祐補注》及蘇頌《圖經(jīng)》引諸書,以雞舌為丁香!侗阕印费钥勺⒀邸5∠憧植灰巳胙,含之口中熱臭不可近。乳香中所揀者,雖無氣味,卻無臭氣,有淡利九竅之理。諸方用治小兒驚癇,亦欲其達九竅也。斅曰:丁香有雌、雄。雄者顆;雌者大如山茱萸,更名母丁香,入藥最勝。時珍曰:雄為丁香,雌為雞舌,諸說甚明,獨陳承所言甚為謬妄不知乳香中所揀者,乃番棗核也,即無漏子之核,見果部。前人不知丁香即雞舌,誤以此物充之爾。干姜、焰硝尚可點眼,草果、阿魏番人以作食料,則丁香之點眼、噙口,又何害哉?雞舌香(《別錄》) 【氣味】辛,微溫,無毒。時珍曰:辛,溫。 【主治】風水毒腫,霍亂心痛,去惡氣(《別錄》)。吹鼻,殺腦疳。入諸香中,令人身香(甄權(quán))。同姜汁,涂拔去白須孔中,即生異常黑者,(藏器)。 丁香(《開寶》) 【氣味】辛,溫,無毒。時珍曰:辛,熱。 好古曰:純陽。入手太陰、足少陰、陽明經(jīng)。 斅曰:方中多用雌者,力大。膏煎中若用雄,須去丁,蓋乳子發(fā)人背癰也。不可見火。畏郁金。 【主治】溫脾胃,止霍亂擁脹,風毒諸腫,齒疳。能發(fā)諸香(《開寶》)。風疳骨槽勞臭,殺蟲辟惡去邪,治奶頭花,止五色毒痢、療五痔(李珣)。治口氣、冷氣、冷勞反胃、鬼疰、蠱毒,殺酒毒,消痃癖,療腎氣、奔豚氣、陰痛、腹痛,壯陽,暖腰膝(大明)。療嘔逆,甚驗(保升)。去胃寒,理元氣。氣血盛者勿服(元素)。治虛噦,小兒吐瀉,痘瘡胃虛,灰白不發(fā)(時珍)。 【發(fā)明】好古曰:丁香與五味子、廣術(shù)同用,治奔豚之氣。亦能泄肺,能補胃,大能療腎。宗奭曰:《日華子》言丁香治口氣,此正是御史所含之香也。治脾胃冷氣不和甚良。母丁香氣味尤佳。震亨曰:口居上,地氣出焉。脾有郁火,溢入肺中,失其清和之意,而濁氣上行,發(fā)為口氣。若以丁香治之,是揚湯止沸爾。惟香薷治之甚捷。時珍曰:宋末太醫(yī)陳文中,治小兒痘瘡不光澤,不起發(fā),或脹或瀉,或渴或氣促,表里俱虛之證。并用木香散、異攻散,倍加丁香、官桂。甚者丁香三、五十枚,官桂一、二錢。亦有服之而愈者。此丹溪朱氏所謂立方之時,必運氣在寒水司天之際,又值嚴冬郁遏陽氣,故用大辛熱之劑發(fā)之者也。若不分氣血虛實寒熱經(jīng)絡(luò),一概驟用,其殺人也必矣。葛洪《抱樸子》云:凡百病在目者,以雞舌香、黃連、乳汁煎注之,皆愈。此得辛散苦降養(yǎng)陰之妙。陳承言不可點眼者,蓋不知此理也。 【附方】舊九,新十七。 暴心氣痛:雞舌香末, 酒服一錢。(《肘后方》) 干霍亂痛,不吐不下: 丁香十四枚,研末,以沸湯一升和之,頓服。不瘥更作。(思邈《千金方》) 小兒吐瀉:丁香、橘紅等分,煉蜜丸黃豆大。米湯化下。(劉氏《小兒方》) 小兒嘔吐不止:丁香、生半夏各一錢,姜汁浸一夜,曬干為末,姜汁打面糊丸黍米大。量大小,用姜湯下!度仔蔫b》 嬰兒吐乳:小兒百日晬內(nèi)吐乳,或糞青色。 用年少婦人乳汁一盞,入丁香十枚,陳皮(去白)一錢,石器煎一、二十沸,細細與服。(陳文中《小兒方》) 小兒冷疳,面黃腹大,食即吐者:母丁香七枚,為末,乳汁和蒸三次,姜湯服之。(《衛(wèi)生易簡方》) 胃冷嘔逆,氣厥不通:母丁香三個,陳橘皮一塊(去白焙),水煎,熱服。(《十便良方》)。 反胃吐食:《袖珍方》:用母丁香一兩為末,以鹽梅入搗和,丸芡子大。每噙一丸!妒セ莘健罚河媚付∠、神曲(炒)等分,為末。米飲服一錢。朝食暮吐:丁香十五個研末,甘蔗汁、姜汁和,丸蓮子大。噙咽之。(《摘玄方》)。 反胃關(guān)格,氣噎不通:丁香、木香各一兩。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煎一盞。先以黃泥做成碗,濾藥汁于內(nèi),食前服。此方乃掾史吳安之傳于都事蓋耘夫有效,試之果然。土碗取其助脾也。(《德生堂經(jīng)驗方》)。 傷寒呃逆及噦逆不定:丁香一兩,干柿蒂(焙)一兩,為末。每服一錢,煎人參湯下。(《簡要濟眾方》) 毒腫入腹:雞舌香、青木香、薰陸香、麝香各一兩,水四升,煮二升,分二服。(《肘后方》)。 食蟹致傷:丁香末,姜湯服五分。(《證治要訣》) 婦人崩中晝夜不止:丁香二兩。酒二升,煎一升,分服。(《梅師方》)。 婦人難產(chǎn):母丁香三十六粒,滴乳香三錢六分,為末,同活兔膽和杵千下,丸作三十六丸。每服一丸,好酒化下,立驗。名如意丹。(《頤真堂經(jīng)驗方》)。 婦人陰冷:母丁香末,紗囊盛如指大,納入陰中,病即已。(《本草衍義》)。 鼻中息肉:丁香綿裹納之。(《圣惠方》) 風牙宣露,發(fā)歇口氣:雞舌香、射干各一兩,麝香一分,為末,日揩。(《圣濟總錄》)。 齲齒黑臭:雞舌香煮汁,含之。(《外臺秘要》)。 唇舌生瘡:雞舌香末,綿裹含之。(《外臺》)。 乳頭裂破:丁香末,敷之。(《梅師方》)。 妒乳乳癰:丁香末,水服方寸匕。(《梅師方》)。 癰疽惡肉:丁香末,敷之,外以膏藥護之。(《怪證奇方》)。 桑蝎螫人:丁香末,蜜調(diào)涂。(《圣惠方》)。 香衣辟汗:丁香一兩為末,川椒六十粒和之。 絹袋盛佩,絕無汗氣。(《多能鄙事》)。 丁皮 時珍曰:即樹皮也。似桂皮而厚。 【氣味】同香。 【主治】齒痛(李珣)。心腹冷氣諸病。方家用代丁香(時珍)。 枝 【主治】一切冷氣,心腹脹滿,惡心,泄瀉虛滑,水谷不消(用枝杖七斤,肉豆蔻(面煨)八斤,白面(炒)六斤,甘草(炒)十一斤,炒鹽中三斤),為末。日日點服。出《御藥院方》)。 根 【氣味】辛,熱,有毒。 【主治】風熱毒腫。不入心腹之用(《開寶》)。 |
語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