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
漢語拼音 |
zui yu cao hua
|
英文名 |
|
藥材基原 |
為醉魚草科植物醉魚草的花。
|
動植物形態(tài) |
落葉灌木,高1-2.5m。樹皮茶褐色,多分枝,小枝四棱形,有窄翅。棱的兩面被短白柔毛,老則脫落。單葉對生;具柄,柄上密生絨毛;葉片紙質(zhì),卵圓形至長圓狀披針形,長3-8cm,寬1.5-3cm,先端尖,基部楔形,全緣或具稀疏鋸齒;幼葉嫩時葉兩面密被黃色絨毛,老時毛脫落。穗狀花序頂生,長18-40cm,花傾向一側(cè);花萼管狀,4或5淺裂,有鱗片密生;花冠細長管狀,微彎曲,紫色,長約15mm,外面具有白色光亮細鱗片,內(nèi)面具有白色細柔毛,先端4裂,裂片卵圓形;雄蕊4;花絲短,貼生;雌蕊1,花柱線形,柱頭2裂,子房上位。蒴果長圓形,長約5mm,有鱗,熟后2裂,基都有宿萼。種子細小,褐色;ㄆ4-7月,果期10-11月。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西南及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廣西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海拔200-2700m的山坡、林緣或河邊土坎上。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4~7月采收,除去雜質(zhì),曬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辛;苦;性溫;小毒
|
歸經(jīng) |
肺;脾;胃經(jīng)
|
功效 |
祛痰;截瘧;解毒
|
功效分類 |
溫里藥
|
主治 |
痰飲喘促;瘧疾;疳
積;燙傷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搗敷;或研
末調(diào)敷。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①治痰飲,遇寒便發(fā):醉魚草花研末,和米粉作顆,炙熟食之。(《綱目》)②治久瘧成癖:醉魚草花填卿魚腹中,濕紙裹煨熟,空心食之。仍以花和海粉搗貼。(《綱目》)③治疳積: 醉魚草花三至五錢。煎服。(《湖南藥物志》)④治燙傷:醉魚草花研末,麻油調(diào)搽患處。(《湖南藥物志》)⑤治癰疽疔毒:醉魚草花、蛇葡萄根、馬鞭草各等分碾成細末,蜂蜜調(diào)敷。(《常用中草藥配萬》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出自《本草綱目》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Buddleja lindleyana Fort.
|
科屬分類 |
馬錢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