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容成 |
漢語拼音 | ju hua ye |
英文名 | Chrysanthemum leaf |
藥材基原 | 為菊科植物菊的葉。 |
動(dòng)植物形態(tài) | 菊 多年生草本,高60-150cm。莖直立,分枝或不分枝,被柔毛。葉互生;有短柄;葉片卵形至披針形,長5-15cm,羽狀淺裂或半裂,基部楔形,下面被白色短柔毛。頭狀花序直徑2.5-20cm,大小不一,單個(gè)或數(shù)個(gè)集生于莖枝頂端;總苞片多層,外層綠色,條形,邊緣膜質(zhì),外面被柔毛;舌狀花白色、紅色、紫色或黃色。瘦果不發(fā)育;ㄆ9-11。 |
資源分布 |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chǔ)藏 | 夏、秋季采摘,洗凈,鮮用或曬。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葉含多種游離氨基酸[1]。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cè)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dòng)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味辛;甘;性平 |
歸經(jīng) | |
功效 | 清肝明目;解毒消腫 |
功效分類 | 清熱解毒藥 |
主治 | 頭風(fēng);目眩;疔瘡;癰腫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9-15g;或搗汁。外用:適量,搗敷。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yùn)用 | 1.治疔腫:菊葉一握(冬用其根),搗汁服一升。(《綱目拾遺》) 2.治疔毒,及一切無名腫毒:白菊花葉連板,捶取自然汁一茶盅,滾酒調(diào)服;用酒煮服亦可,主用更妙。病重宜多服。渣敷患處,留頭不敷,蓋被睡臥出汗。(《壽世良方》菊花飲) 3.洽紅絲疔:白菊花葉(無白者,別菊亦可,冬月無葉,取根),加雄黃錢許,蜒蚰二條,共搗極爛,從頭敷至絲盡處為止,用絹條裹緊。(《綱目拾遺》)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出自《名醫(yī)別錄》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Folium chrysanthemi |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 | Chrysanthemum morifolium (Ramat.) Tzvel. |
科屬分類 | 菊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