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紅骨草、馬尾草、百葉草、雞腳草
|
漢語拼音 |
hei ding juan bai
|
英文名 |
Blacktop Spikemoss
|
藥材基原 |
為卷柏科植物黑頂卷柏的全草。
|
動植物形態(tài) |
植株高約30-60cm。主莖直立,干后頂部變黑色。葉為整齊的二回羽狀,羽片長圓狀披針形,長約15cm,頂端尾狀;小羽片通常單生,長約2.5-5cm,開展,接近;側(cè)葉密接,長圓狀披針形,鐮刀狀,先端鈍頭,長約4mm,寬約1.5mm,鮮綠色,不具緣毛,近有柄,基部上側(cè)楔形,下側(cè)圓形,葉緣近全緣;中葉斜長圓形,長1.5-2mm,寬0.5mm,頂端近尾尖,上面呈灰白色。孢子囊穗著生于小羽片先端,四棱形,呈長尾狀,長6-12mm,直徑約1.5mm;孢子葉卵形,具尾尖,主脈隆起,呈龍骨狀。孢子囊圓腎形,大孢子囊生在囊穗下部,小孢子囊生于囊穗上部。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海南、廣西、云南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山地密林下的陰處。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全年均可采收,曬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淡;澀;平
|
歸經(jīng) |
入肺、胃、大腸三經(jīng)
|
功效 |
涼血解毒;止痛
|
功效分類 |
收澀藥;止血藥
|
主治 |
麻疹;痢疾;咳血;吐血;外傷出血;胸痛;胃痛;跌打損傷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10-15g。外用:適理,研末敷。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yùn)用 |
|
各家論述 |
《新華本草綱要》:全草味淡,澀、性平。有涼血止血、消炎止痛、舒筋活絡(luò)的功能。用于咳血、吐血、胃疼、痢疾、跌打損傷及外傷出血等癥。
|
考證 |
始載于《中國主要植物圖說·蕨類植物門》。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Selaginella picta A.Br.ex Bak.
|
科屬分類 |
卷柏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