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wǎng)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wǎng)站地圖
   名族首頁  |   藏族醫(yī)學  |   蒙古族醫(yī)學  |   維吾爾族醫(yī)學  |   苗族醫(yī)學  |   傣族醫(yī)學  |   瑤族醫(yī)學  |   考試寶典  |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名族醫(yī)藥 >> 傣族醫(yī)學 >> 傣族醫(yī)藥 >> 正文:南千斤藤 -傣藥波波罕藥物說明書
    

南千斤藤

  
漢語拼音
Nan qian jin teng
傣藥名
波波罕
別名
中藥材基原
為防己科植物桐葉千斤藤的塊根。
動物礦物植物形態(tài)
桐葉千斤藤 Stephania hernandifolia(Willd.) Walp.又名:毛千斤藤《新華本草綱要)。 多年生草質(zhì)藤本,長達數(shù)米。塊根肥大,扁圓形,外皮厚而粗糙,暗灰褐色,斷面黃白色,粉質(zhì)。莖有時部分為紅色,密布淡綠色細點。葉互生,具長柄,盾狀著生;葉片近圓形、扁圓形或三角形,長5~8cm,通常寬大于長,先端鈍圓而具小凸尖,基部圓或近平截,邊緣不紅,葉背有柔毛,粉白色。復傘形聚傘花序通常單生葉腋,很少2或幾個生于葉腋短枝上,有二或三回傘形分枝,小聚傘花序多個在末回分枝頂端密集成頭狀。花單性,黃綠色。核果圓形,熟時紅色;ㄆ谙募荆谇锛。 生于海拔600~1700m的林緣灌叢中。分布于四川、廣西、貴州和云南等地。
采收加工
全年可采,以秋季為佳,洗凈切片,曬干備用。
藥材鑒別
性狀鑒別 根呈塊狀,直徑達30cm,外表褐黑色,多皺紋及凹溝。質(zhì)硬,斷面白色,多粉質(zhì)。味苦。
化學成分
根、根莖含多種生物堿,已分離得到消旋及右旋的粉防己堿(tetrandrine),防己諾林堿(fangchinoline)[1],異粗枝堿(isochondrodendrine),異木防已堿(isotrilobine),4一去甲基花氏堿(4-demethylhasubanonine),4-去甲基一N一去甲基蓮花氏堿(4-demethylnorhasubanonine)[2,3],防已異阿魏堿(ste-phisoferuline)[4],汝蘭醇堿(hernandolinol),地不容堿(dela-vaine)[5],汝蘭酮堿(hernandoline)[6],汝蘭葉堿(hernandifo-line)[7],右旋千賓堿(stephasubine),右旋表千金藤堿(epistephanine),右旋3’,4’-二氫千金藤松賓堿(dihydrostepha-subine)[8]等。
藥理作用
1.抗炎作用 異木防已堿對大棉球肉芽腫及角叉菜膠足跖水腫均有抗炎作用[1]。 2.抗菌作用 異木防已堿對葡萄球菌等6種球菌和桿菌的最低抑菌濃度為500μg/ml[2]。 3.其他作用 異木防己堿對宮頸癌HeLa-S3、小鼠艾氏腹水癌(EAC)和肉瘤S180均有強的活性[2],對膠原引起的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3]。表千金藤堿對離體心、大鼠及家心房等動物組織的電刺激效應均有選擇性阻斷作用,作用強度約為胍乙啶的1/10,且持續(xù)時間短[4]。
性味
味苦、麻,性涼。有小毒。入水、風塔。
功效
清火解毒,消腫止痛,祛風除濕,鎮(zhèn)靜安神。
主治
主治“攏達兒”(腮腺、額下淋巴結(jié)腫痛),“接崩,乃短兵內(nèi)”(脘痛,腹部包塊),“攏梅蘭申”(風寒濕痹證,肢體關節(jié)酸痛,屈伸不利),“暖冒拉方來”(失眠多夢)。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5~10g。外用:適量,搗爛敷;或烘熱包敷。
注意事項
本品有小毒,不宜過量。
附方
1.治“攏達兒”南千斤藤適量切成薄片,將大蒜搗爛置于藥片上用火烘后,加油包患處。 2.治“接崩,乃短兵內(nèi)”南千斤藤10g,黃15g,青牛膽10g,小姜5g,胡椒5g。煎服。(1、 2方出自景洪市名傣醫(yī)康郎侖驗方)。 3.治“攏梅蘭申”南千斤藤、藤漆、鴨嘴花、鴿糞各適量,搗爛包敷患處。(西雙版納州傣醫(yī)院傣醫(yī)康郎臘驗方) 4.治“暖冒拉方來”南千斤藤10g,草決明根30g,石菖蒲10g。煎服。(景洪市名傣醫(yī)康郎侖驗方) 5.治“暖冒拉方來”南千斤藤10g,野姜10g,草決明很10g。煎服。(景洪市傣醫(yī)波波驗方)
藥物分類
植物藥
參考文獻
化學成分 [1]Kupchan S M,et a1.J Pharm Sci,1961,50:819 [2]Moza B K,et a1.Chem & Ind,1969,1178 [3]Kupchan S M,et a1.J Org Chem,1968,33:4529 [4]Kupchan S M,et a1.Tetra Lett,1970,57:4975 [5]11’inskaya T N,et a1.C A,1973,78:58647t [6]Fadelva II,et a1.C A,1967,67:43966v [7]Fesenko D A,et a1.C A,1971,75:49369q [8]Patra A,et a1.Phytochemistry,1988,27(2):653 藥理 [1]山原修二,等.生藥學雜志(日),1974,28(2):96 [2]國家醫(yī)藥管理局中草藥情報中心站.植物藥有效成分冊.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86.633 [3]Mori moto Y,et al.C A,1981,95:90917t [4]國家醫(yī)藥管理局中草藥情報中心站.植物藥有效成分手冊.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86.394
傣藥名與別名出處
《西雙版納傣藥志》
參考
《中華本草》傣藥卷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評論加載中...
    網(wǎng) 名: (必填項)
    評論內(nèi)容:
    沒有相關文章
    關于我們 -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申明 -誠聘英才 - 網(wǎng)站地圖 - 醫(yī)學論壇 - 醫(yī)學博客 - 網(wǎng)絡課程 - 幫助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備12017320號-1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wǎng)站 中網(wǎng)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