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站地圖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理論教學 > 臨床? > 急診醫(yī)學 > 正文:第二節(jié) 急性腎小管壞死
    

急性腎小管壞死

  一、病因

 。ㄒ)上述各種導致腎前性腎功能衰竭的因素 如持續(xù)作用或發(fā)展使腎臟長期缺血、缺氧,而造成腎小管壞死。

  (二)血管內溶血 如血型不合輸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危象;藥物如伯氨喹寧、奎寧及磺胺;感染如黑尿熱;毒素如蛇毒、蜂毒;物理化學因素如燒傷等誘發(fā)的急性溶血,產生大量的血紅蛋白及紅細胞破壞產物,后者使腎血管收縮,血紅蛋白在腎小管腔中形成管形,阻塞管腔,引起急性腎小管壞死。擠壓傷及大范圍肌肉損傷時的肌紅蛋白及肌肉破壞產物的釋出,可損害腎小管,造成和溶血相似的腎損害。

  (三)藥物及中毒 可引起急性腎小管壞死的藥物有①金屬類:如汞、鉀、鉻、鎘、等;②有機溶劑:如甲醇、甲苯、四氯化碳、氯仿等;③抗生素:如新霉素、卡那霉素、慶大霉素、甲氧苯青霉素、頭孢噻吩及頭孢噻啶、二性霉素、利福平等;④其他藥物:如撲熱息痛、保泰松、甲氰咪胍、有機磷及近年來碘造影劑誘發(fā)的急性腎衰日益增多,尤其是老人失水和原有腎功能不全的患者;⑤生物毒素:如蜂毒、蛇毒、毒草等;⑥感染性疾。撼鞣N細菌、病毒所致的感染性休克引起的急性腎衰外,流行性出血熱鉤端螺旋體病引起的急性腎小管壞死較常見。

  二、病理變化

  腎臟外形腫大、水腫;皮質腫脹、蒼白,髓質色深充血,有時伴小出血點。組織學檢查,腎臟病變可隨病因、病程而異,分為三型。

  (一)缺血型 在休克、創(chuàng)傷所致的急性腎衰早期,腎小球常無變化,近曲小管有空泡變性,其后小管上皮細胞纖毛脫落。病變嚴重則出現(xiàn)細胞壞死,一般呈灶性壞死,在壞死區(qū)周圍有中性和嗜酸粒細胞、淋巴細胞及漿細胞浸潤;腎小管管腔擴張,管腔中有管型,有溶血及肌肉溶解者可見色素管型。腎小管基底膜可因缺血而崩潰斷裂,尿液流入間質,使間質發(fā)生水腫,進一步對腎小管產生壓迫作用,因此病人出現(xiàn)少尿甚至無尿。由于腎小管管壁基底膜斷裂,故上皮細胞再生復原較慢。

 。ǘ)中毒型 腎毒性物質進入人體時,由于血液中毒性物質經腎小球濾過到達腎小管后,首先抵達近曲小管,經濃縮后毒性增加,引起上皮細胞損傷,故腎小管細胞壞死主要在近曲小管。中毒型病變之腎小管上皮細胞壞死一般僅傷害上皮細胞本身,小管基底膜仍完整,壞死發(fā)生3~4天后,可見上皮細胞再生。壞死的上皮細胞脫落,阻塞小管腔,病人發(fā)生少尿甚至無尿。腎間質有水腫及炎性細胞浸潤,后者常累及血管,但腎小球則保持完整,不受毒物影響。壞死的腎小管上皮細胞通常在1周左右開始再生,2周左右復原。

 。ㄈ)急性間質性炎癥型 由細菌及其他感染和由藥物過敏因素引起的急性腎衰大都屬于此型。腎臟增大,腎間質明顯水腫,有細胞浸潤,包括中性粒細胞、漿細胞、嗜酸粒細胞及淋巴細胞等。腎小球、腎小管一般無改變,當炎癥消退,腎臟可恢復正;驓埩糸g質纖維化。

  三、發(fā)病機理

  急性腎小管壞死的發(fā)病主要是腎缺血和毒素兩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它們的共同特點是有效血容量急劇減少,全身性微循環(huán)灌注顯著降低,導致組織缺血、代謝障礙及各器官功能不全。尿量減少常被視為組織血流灌注不足的指征。當尿量持續(xù)減少在17ml/h以下,提示腎缺血已引起腎實質損害。在組織持續(xù)缺血的情況下,內源性腎毒性逐漸增多,加重了腎損害,導致急性腎衰。通過臨床和實驗室進行了大量研究,目前認為急性腎小管壞死的發(fā)病機理可分為兩個階段。

  (一)初發(fā)階段 通過動物模型觀察,各種誘發(fā)因素如休克、毒物、毒素作用于腎臟,首先發(fā)生血液動力學的改變,引起腎血流量下降,腎臟缺血,導致腎單位各部氧供應不足;缺氧時近曲小管的氧化磷酸化反應削弱,三磷酸腺苷(ATP)的生成速度下降,影響近曲小管對鈉的重吸收,尿液中鈉濃度增加。在ATP生成減少同時,核苷、核苷酸相對積聚,其中有刺激血管收縮的物質,使血管保持在收縮狀態(tài)。

 。ǘ)持續(xù)階段 在急性腎衰發(fā)生后,持續(xù)或繼續(xù)發(fā)展,目前有多種學說。

  1.持續(xù)血管痙攣學說 動物實驗結果證明,腎單位血流灌注量的減少是由于入球動脈強烈收縮的結果,收縮的原因可能是通過致密斑、腎小球旁器和血管緊張素Ⅱ系統(tǒng)作用于腎內血管之故。近年,腎臟內分泌研究的發(fā)展,對前列腺素在腎臟中的作用受到重視。前列腺素主要是在腎髓質間質細胞分泌,具有擴張腎血管等作用,在急性腎衰時由于腎小球濾過率下降,尿流緩慢,前列腺素到達球旁器的量減少,不能拮抗血管收縮物質的影響,導致血管持續(xù)痙攣。醫(yī)學全.在線提供

  2.管球反饋學說 這種學說認為腎小球的濾過功能是正常的或接近正常的。由于腎小管上皮的損傷,使腎小管失去完整性。同時又由于腎小管周圍的離子高滲狀態(tài),使腎小管內的濾液被吸收到腎小管周圍間質。支持這一學說的理由是:

  (1)早期的病理觀察無論是缺血性還是腎毒性急性腎衰,其腎小球形態(tài)相對正常,而腎小管上皮則顯示破壞性改變。

 。2)無論是汞還是缺血性急性腎衰的動物模型中,使用微穿刺的方法,可見在正常情況下不被重吸收的物質,在急性腎衰時不見了。

  不支持點為①用微穿刺方法可見菊糖仍存在于腎小管中;②在腎小管內壞死恢復前,腎小球濾過已經恢復;③并非所有急性腎衰患者均有腎小管壞死。

  3.內皮細胞腫脹學說 在腎缺血的實驗動物中,發(fā)現(xiàn)腎動脈阻塞解除后,腎臟血流供應并不完全好轉,部分血管仍阻塞。在電鏡下觀察到腎小球毛細血管內皮細胞腫脹致使血管腔狹窄,腎血血流量減少。注射高滲甘露醇,可使腫脹好轉,循環(huán)障礙解除,因此設想此為持續(xù)腎臟缺血原因之一。

  四、病理生理

  正常腎小球濾過率為100ml/min,即每分鐘由腎小球濾出100ml的原尿,24h濾出原尿為100ml×60×24=144000ml。原尿經腎小管和集合管后,99%的水被回吸收,僅有1%水排出,故每24h排尿量為144000ml×1%=1440ml(每日約排尿1500ml)。在急性腎小管壞死時,腎小球濾過率驟減至1ml/min,故24h由腎小球濾出原尿僅為1ml×60×24=1440ml。由于腎小管壞死,使其回吸收水的功能減退,由99%降至80%,20%水排出,故24h尿量為1440ml×0.2=288ml(即少尿期)。由于腎小管濃縮功能減退,使尿比重降低,尿滲透壓降低。少尿期后,腎小管功能逐漸恢復,但遠較腎小球濾過功能恢復為慢。如腎小球濾過功能由1ml/min恢復到20ml/min,則24h濾出原尿為20ml×60×24=30000ml,此時如腎小管對水的重吸收功能由80%恢復到90%,則24h排尿量為30000ml×0.1=3000ml,即多尿期。

  非少尿型急性腎衰與少尿型急性腎衰無本質區(qū)別,但腎小管病變較輕,腎小球濾過功能亦較好,腎小球濾過率可達4ml/min以上,故每日濾出原尿為4ml×60×24=5760ml,如此時腎小管水回吸收降至85%,則24小時尿量為5760ml×0.15=864ml,故不表現(xiàn)為少尿。由于腎小球濾過率僅為4ml/min,故仍出現(xiàn)血尿素氮升高,血肌酐升高及尿毒癥表現(xiàn)。

[1] [2] [3] [4] [5] 下一頁

關于我們 -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申明 -誠聘英才 - 網站地圖 - 醫(yī)學論壇 - 醫(yī)學博客 - 網絡課程 - 幫助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2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備12017320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站 中網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