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者寒之”說明了陰陽之間的何種關系( )
A.陰陽交感
B.陰陽互根
C.陰陽對立
D.陰陽消長
E.陰陽轉化
學員提問:如何理解?
答案與解析:
答案:C。
陰陽的對立是指陰陽作為一個統一體的矛盾雙方的相互排斥、相互斗爭。如春夏陽氣上升且盛,抑制了寒涼之氣,因而春夏溫熱;秋冬陰氣上升且盛,抑制了溫熱之氣,因而秋冬寒冷。陰與陽相互制約和相互斗爭的結果,取得了統一,即取得了動態(tài)平衡。故陰與陽既是對立的,又是統一的。如果這種關系被破壞,就會出現“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陽虛則陰盛”、“陰虛則陽亢”等。在臨床上“寒者熱之”、“熱者寒之”、“高者抑之”、“下陷者舉之”等治法確定的理論依據。如對于陽邪過盛所致的實熱證,以熱者寒之的原則用寒涼藥物清熱;對于陰盛所致的寒實證,則應以寒者熱之的原則用溫熱藥來祛寒。
【中醫(yī)診斷學】
學員提問:什么是動脈?
答案與解析:
動脈的特點,脈形如豆,厥厥動搖,滑數有力。有若數脈見于關上,上下無頭尾,如豆大,厥厥動搖者,名曰動脈。 臨床上多見于痛、驚、氣郁、拘攣、遺泄、虛損后。動脈與短脈相似,但短脈為陰,不數不滑不硬;動脈為陽,數硬而滑,盛大有力,是有余的脈象。痛則陰陽不和,氣為血阻滯;驚則氣竄,所以都見動脈。
【方劑學】
患者梁某,腹痛便秘,脅下偏痛,發(fā)熱,手足厥逆,脈弦緊。治宜選用( )
A.理中丸
B.四逆散
C.溫脾湯
D.四逆湯
學員提問:選什么?
答案與解析:
答案:E。
腹痛便秘,脅下偏痛--考慮里實;
發(fā)熱--里實積滯,郁而發(fā)熱;
手足厥逆--寒積,陽氣不得外達;
脈弦緊--脈緊考慮寒證;
綜合考慮為寒積里實證,當溫里散寒,通便止痛。選大黃附子湯。
【中醫(yī)內科學】
認為生姜為“嘔家圣藥”的醫(yī)家是
A張仲景
B孫思邈
C劉完素
D朱丹溪
E龔廷賢
學員提問:請問選哪個?為什么?謝謝!
答案與解析:
答案:B。
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篇指出;“凡嘔者,多食生姜,此是嘔家圣藥! 生姜入脾、胃經,能和中止嘔,從唐代起被譽為“嘔家圣藥”,可隨證加減用于寒、熱、虛、實各證所引起的嘔吐。其性微溫,對寒邪犯胃、中焦虛寒、痰飲中阻、內有水氣者用之最宜,如生姜瀉心湯、旋覆代赭湯、真武湯等,有的將生姜作為主藥,不可替用或棄之。 醫(yī).學 全,在.線,提供www.med126.com
【中醫(yī)婦科學】
崩漏的治療,應本著的原則( )
A.治崩三法
B.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
C.辨證論治
D.補氣攝血
E.或補腎,或扶脾,或疏肝
學員提問:答案是A嗎?
答案與解析:
大案:B。
崩漏的病因病機主要是虛(腎虛、脾虛)熱、瘀邪損傷沖任,不能制約經血,以致經血非時妄行。由于崩漏失血耗氣,病程日久,導致氣血、陰陽俱虛。又崩漏日久,離經之血為瘀血。故本病的發(fā)生;橐蚬瑲庋,多臟受累,虛實錯雜。崩漏的主證是出血故辨證時當根據出血的量、色、質變化,參合舌脈及證候,辨其虛、實、寒、熱。一般而言,崩漏虛證多而實證少,熱證多而寒證少。然而,即使是火,亦是虛火,非實火可比。崩與漏亦不相同,久崩多虛,久漏多瘀。此外崩漏患者不同的年齡階段,亦是辨證的重要參考。如青春期崩漏,多腎虛或血熱;育齡期崩漏,多肝郁或血熱,更年期崩漏,則多肝腎虧損或脾氣虛弱。生育期及更年期崩漏, 又多挾血瘀。 崩漏的治療,須本著“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的原則,靈活掌握塞流、澄源、復舊三法。塞流,即是止血。暴崩之際,急當止血防脫,一般多采用補氣攝血或回陽救逆。也有滋陰固氣止血法,常用獨參湯、 參附湯或生脈散,以塞流止崩;嚴重者須輸血急救。澄源,用于出血緩 減后,即正本清源,辯證論治,是治崩漏的重要階段。復舊,用于止血后調經治本,恢復月經周期,調經促排卵或善后調理。
【內科學】
學員提問:為什么脊髓后角損傷會出現分離性感覺障礙,這種感覺障礙還有那些情況下會出現。
答案與解析:
分離性感覺障礙,作為一種常見的臨床現象,可發(fā)生于許多疾病。分離性感覺障礙是指同一部位的痛覺、溫覺、深感覺或精細觸覺部分喪失。深、淺感覺傳導通路的不同是分離性感覺障礙的解剖學基礎。當深、淺感覺傳導通路上一部分受損而另一部分相對保留時即出現分離性感覺障礙。概括來講,主要見于以下六種情況:
脊髓空洞癥和延髓空洞癥: 脊髓空洞癥常首先破壞脊髓后角或中央管,而表現為上肢或上胸部的一側性或雙側對稱性節(jié)段性痛、溫覺缺失,而觸覺及深感覺相對保存。延髓空洞癥若三叉神經脊束核受損,可出現同側面部的痛溫覺缺失,呈核性分布,其上端的三叉神經主核和中腦核多可幸免,面部觸覺和深感覺正常,表現為面部的分離性感覺障礙。
脊髓內腫瘤: 實際上可以看作髓內的壓迫性病變,在其早期脊髓后角感覺神經元或前聯合首先受損,而脊髓后索尚未累及,可出現病變節(jié)段支配區(qū)分離性感覺障礙,即痛覺缺失,觸覺及深感覺相對保存。后期病變侵及脊髓丘腦束時,可出現病變水平以下對側半身的痛溫覺缺失,而且其感覺障礙自病變節(jié)段向下發(fā)展,骶髓或馬鞍區(qū)感覺保留到最后才受累,稱為骶髓回避現象。
脊髓前動脈綜合癥: 脊髓前動脈沿脊髓前正中裂下行,供應脊髓全長。約每隔一厘米發(fā)出3—4支溝動脈,溝動脈不規(guī)則的左右交替的深入脊髓,供應脊髓橫斷面的前三分之二區(qū)域,包括中央灰質、前柱、側柱、Clarke背柱、前索、側索和皮質脊髓束。這些溝動脈系終末支,較易發(fā)生缺血性病變,尤其胸4和腰1是根動脈供血的交界區(qū),血液供應較差。脊髓前三分之二缺血稱為脊髓前動脈綜合癥,因后索未受損,可出現病變水平以下的雙側痛溫覺缺失,而深感覺保存。
脊髓半離斷綜合癥: 表現為病變側深感覺障礙,而痛溫覺正常,病變對側恰恰與之相反。
脊髓亞急性聯合變性: 病變主要侵犯脊髓后索和錐體束,可出現雙下肢的深感覺障礙,但痛溫覺存在。
延髓背外側綜合癥: 因病變損害三叉神經脊束核和對側交叉過來的脊髓丘腦束,可出現病變側面部和對側軀體交叉性痛溫覺缺失,但病變側面部和對側軀體深部感覺都各自保存,即面部和對側軀體均表現為痛溫覺缺失,而觸覺及深感覺保存的分離性感覺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