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科主治醫(yī)師《答疑周刊》2016年第21期
問題索引:
一、【問題】嘔吐的鑒別診斷有哪些?
二、【問題】嘔吐處理原則包括哪些?
具體解答:
一、鑒別診斷
溢乳與胃-食管反流都不是嘔吐,需注意詢問病史和觀察予以鑒別。
(一)消化系統(tǒng)疾病
1.吞入羊水 生后當天或次日頻繁嘔吐,吐物為黏液,吐凈羊水后,可自行緩解。
2.食管閉鎖(或狹窄) 生后開始,每于喂水或喂奶后即嘔吐,奶汁未經消化,并含有食管黏液。若合并食管氣管瘺,在喂水或喂奶時,還可出現嗆咳、青紫或窒息。
3.肥大性幽門狹窄 嘔吐為典型噴射性,可于生后1~2周開始,但多在第3周后逐漸加重,呈噴射性,嘔吐物為奶塊,無膽汁,吐前哭鬧并伴明顯胃型。往往可觸到肥大的幽門部(如棗核大小硬腫物)。
4.幽門痙攣 嘔吐癥狀與幽門狹窄相似,但一般發(fā)病較早,腹部無腫塊,內科對癥治療(體位喂養(yǎng)或喂奶前從口腔滴入1:5000阿托品制劑)可以好轉。
5.消化道感染性疾病 由于炎癥對胃、腸刺激可呈反射性嘔吐。常伴腹痛、惡心、腹瀉、腹脹等(如幽門螺桿菌感染、胃炎、腸炎、闌尾炎等)和發(fā)熱等癥狀。
6.消化道功能異常 見于各種全身性感染和代謝障礙時,常伴有發(fā)熱、食欲減退、惡心、腹脹等其他感染中毒癥狀及原發(fā)病表現。
7.腸道閉鎖 回腸閉鎖尤多見,生后24小時出現腸梗阻體征、頻繁嘔吐,嘔吐物可帶膽汁,且伴上腹部脹滿,出現胃、腸型。見不到正常胎便。
8.肛門或直腸閉鎖 初生后無胎便,24~36小時后出現嘔吐和腹脹,嘔吐物可混有胎便,腹脹嚴重不能緩解。應仔細檢查肛門和直腸。
9.胃或腸旋轉不良 于生后1周內或各年齡發(fā)病,經常嘔吐是其常見癥狀。不同部位表現不同,多見腸梗阻征象。
10.巨結腸癥 起病較早較重者,可見于生后1周以內。嘔吐物可含膽汁或糞便,伴腹脹、便秘、巨大腸型,肛診直腸空虛感。
11.腸套疊 6個月至1歲左右發(fā)病率最高,嘔吐為噴射性,伴陣發(fā)劇烈哭鬧(多因腹痛所致),隨之出現血性黏液便(“西紅柿醬樣便”)。
12.食管裂孔疝 嘔吐物可帶血,可有吞咽困難、嘔血、便血、胸骨后疼痛。X線食管造影可見賁門及部分胃黏膜在膈上。
13.胃黏膜脫垂癥 多見于年長兒,呈間歇性嘔吐,嘔吐物可帶血,伴上腹痛,進食加重,吐后減輕。
14.腸蛔蟲癥 尤其是腸蛔蟲所致腸阻塞或膽道蛔蟲癥,蛔蟲逆行入十二指腸或胃均可引起反復嘔吐,但常伴有腹痛及吐出或便出蛔蟲的病史。
(二)中樞神經系統(tǒng)疾病
1.神經系統(tǒng)疾病 不同病因發(fā)生顱內高壓癥狀,腦膜刺激征或顱內占位性病變,引起中樞性噴射性嘔吐,伴有其他神經性癥狀(如頭痛、嗜睡、昏迷、驚厥等)。
2.小腦或前庭功能異常 嘔吐與體位變動有關,伴共濟失調、眩暈,步態(tài)不穩(wěn)等。
3.再發(fā)性嘔吐 多見于學齡兒童,女孩多見,發(fā)作性,可引起水和電解質紊亂。
(三)各種中毒 包括毒物對胃腸道局部刺激及毒物作用于中樞神經系統(tǒng)而致嘔吐。有用藥、服用或接觸毒物史,伴相應的癥狀與體征。
二、處理原則
根據不同病因進行治療。未確診前的處理原則如下:
1.觀察病情 詳細記錄嘔吐次數、時間、與進食關系、嘔吐量及嘔吐物性質等。
2.插胃管 既可排除食管閉鎖,也可進行洗胃,還可進行胃腸減壓。
3.胃腸減壓 腹脹嚴重者宜持續(xù)減壓。
4.補液 糾正水、電解質紊亂,供給足夠熱量,必要時可行靜脈營養(yǎng)。
更多兒科主治醫(yī)師考試信息
在線題庫: 2016年兒科主治醫(yī)師考試真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