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黃 四錢 炙甘草 二錢
統(tǒng)治水病。
麻黃通腠理以散水。甘草保中氣也。
麻黃 六錢 生石膏 八錢 炙甘草 二錢 生姜 三錢 大棗 六錢
治風水。惡風身腫,脈浮不渴,自汗,身無大熱者。
汗出當風,閉其汗孔,水停皮膚,則成風水。病因于風,故惡風,內熱故汗出。熱盛于內。故外無大熱。水在皮膚之表,故脈浮。熱在水中,故身腫不渴,石膏清內熱,麻黃炙草生姜大棗發(fā)汗乃內熱蒸出之汗。此方之用麻黃,乃用以發(fā)散水氣。用石膏乃清內熱以止汗也。
防己 三錢 黃芪 三錢 白術 三錢 炙草 二錢
治風水。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
汗出當風,汗孔復閉,濕不得出,骨節(jié)疼痛,身重惡風,是為風水。防己散濕泄水,黃芪補衛(wèi)氣,以開汗孔,以助防己之功。術草補中除濕也。防己散水,力量特大。與黃芪同用,水去而人不傷。白術除濕生津,為治水濕要藥。津液與水濕,原是一物。故治水濕以顧津液為要。
防己 三錢 茯苓 六錢 炙甘草 二錢 黃芪 三錢 桂枝 三錢
治皮水。治肢腫,轟轟動者。
水在皮膚,肢腫而動。防己黃芪發(fā)汗去水。動乃風木之郁,桂枝達木氣。茯苓甘草扶土養(yǎng)中氣也。
即使越婢加白術
治水病,一身面目黃腫,脈沉,小便自利而渴者。
水病小便當不利。尿利傷津,內熱作渴。越婢湯散水清熱,加白術以止小便也。小便自利,乃小便太多,非小便不短也。前證脈浮,此證脈沉。浮沉皆兼實意,故皆用麻黃石膏。津液傷故脈沉,水阻腠理故脈浮。麻黃石膏皆能傷中,故皆用甘草姜棗以補中氣。
方見前 治皮水而厥者。
內熱故外厥,滑石清內熱,蒲灰利小便也。
麻黃 三錢 附子 六錢 炙甘草 二錢
治水病脈沉者。此脈沉,乃沉而quanxiangyun.cn/hushi/無力。
沉而無力,腎陽不足,附子溫腎陽。麻黃散水,甘草保中也。
杏仁 三錢 麻黃 三錢 生石膏 六錢 炙甘草 三錢
治水病脈浮者。
此脈浮必浮而有力,肺熱充實。石膏清肺熱,杏仁降肺氣,麻黃甘草泄水保中也。
桂枝 三錢 生姜 三錢 大棗 六錢 炙草 二錢 麻黃 二錢 附子 六錢 細辛 二錢
治水病。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杯者。
下焦陰寒之氣,逆塞上焦陽位。凝聚不動,則成此證。附子細辛降陰寒,桂枝麻黃發(fā)散榮衛(wèi),甘草姜棗調補中氣也。
枳實 三錢 白術 二錢
治水病,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杯者
此證與桂甘姜棗麻附細辛湯證有別。前證用附子細辛,脈當沉微,現寒之象。此證脈當濡實,現濕痞之象。白術除濕,枳實消痞也。
黃芪 五錢 芍藥 三錢 桂枝 三錢 苦酒 六錢 苦酒即醋
治黃汗。身重,發(fā)熱汗出而渴,汗沾衣色黃如藥汗者。
瘀熱在里,水與熱合,則出黃汗。此水病,名黃汗。黃芪桂枝發(fā)散榮衛(wèi)以去水,芍藥苦酒泄瘀熱也。
即桂枝湯加黃芪
治黃汗。腰以上汗出,腰以下無汗。腰髖痛,如有物在皮膚中,身體疼痛煩躁者。
熱瘀于水,榮衛(wèi)阻滯,則腰上汗出,腰下無汗,而腰痛身重煩躁。桂枝加黃芪以通調榮衛(wèi)也。此方服后,如不得微汗,再quanxiangyun.cn/wsj/服必得微汗,榮衛(wèi)乃通,黃汗乃愈。凡病腰以上有汗,腰以下無汗,皆有膽熱。此方之芍藥,為清熱要藥。
治谷疸。寒熱不食,食則頭眩,心胸不安發(fā)黃者。
濕熱瘀于脾胃,故食則頭眩,而心胸不安。榮衛(wèi)根于脾胃,脾胃熱瘀,升降不和,則榮衛(wèi)郁阻而發(fā)寒熱。食則熱增故頭眩。茵陳梔子,除濕清熱,大黃下瘀。雖發(fā)寒熱,不治榮衛(wèi)也。
梔子 四錢 香豉 八錢 枳實 二錢 大黃 二錢
治酒疸。心中懊惱,或熱痛者。
飲酒發(fā)生濕熱,則懊惱熱痛。梔子香豉,蕩滌懊惱,枳實大黃,攻下熱痛也。
治黃汗之得于女勞者。
女勞傷損肝腎,不能化水,則成黃汗。其證足下熱,額上黑,腹?jié)M,日晡發(fā)熱而反惡寒。木氣下陷,則足下熱而腹?jié)M,陽氣不能上達,則額上黑,日晡陽氣入于土下,增其瘀熱,則發(fā)熱,病屬腎虛,腎陽不達于外則惡寒。雖屬腎虛,此時卻不能治腎,惟當治其瘀熱。硝石礬石去其瘀熱也。瘀熱去后,乃可治腎。
五苓散加茵陳
統(tǒng)治黃汗病者。
茵陳最能去黃,故于五苓去濕之中,加之以統(tǒng)治黃病也。
治諸黃病者。
濕熱瘀阻,尿道不通,豬油發(fā)灰利尿道以去濕熱也。
即桂枝湯加黃芪
治黃病脈浮者。
治黃病,當利小便以去濕熱。脈浮則當汗解。桂枝湯加黃芪以發(fā)汗也。
大黃 四錢 硝石 四錢 梔子 四錢 黃柏 四錢
治黃疸。腹?jié)M,小便短赤,自汗出者。
自汗出為里氣熱,腹?jié)M尿赤為里氣實。大黃硝石梔子黃柏,下里實之濕熱也。
方見前
治黃疸誤服下藥而噦者。
黃疸之病,若小便色不變赤,腹?jié)M而喘,欲自下利者,乃脾腎寒濕,不可用大黃梔子寒下之藥以除熱。若熱除去,則陽敗作噦。噦者,用半夏生姜以溫降胃陽也。
方見前
治黃疸腹?jié)M而嘔者。
嘔為少陽膽經不和之病,黃為膽經上逆之色。膽經不和,是以腹?jié)M。小柴胡和膽經也。
方見前
治諸黃疸,小便自利者。
小便利則無濕,既無濕而病黃,此膽經上逆之病,與濕熱無關。宜小建中湯降膽經也。黃疸之病,亦有屬于濕寒者。傷寒論曰,當于濕寒中求之是也。干姜最要,干姜白術與茵陳并用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