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外感病通治方
(獨孤園丁)
據(jù)《石室秘錄》所載,小兒外感,或
傷風傷寒,或
咳嗽,或
發(fā)熱,或不發(fā)熱,或
頭痛,或鼻塞,或痰多,或驚悸,或角弓反張,皆以此方通治之,無不神效。
方用:
頭痛,加
蔓荊子三分;
心痛手不可按者,乃實火也,加
梔子一錢;按之不痛者,乃虛火也,加甘草八分、
貫眾五分、廣
木香三分、
乳香一分;
脅痛者,加
芍藥三錢;
腹痛者,以手按之,手按而疼甚者,乃食也,加
大黃一錢,按之而不痛者,乃寒也,非食也,加
肉桂三分、干
姜三分;有汗出不止者,加
桑葉一片;眼痛而紅腫者,乃火也,加
黃連三分、白蒺
藜一分;喉痛者,加
山豆根三分。
對此方的理解:
此方雖冠士鐸之名,實乃青主所制,書中謂岐天師是也,其中故事曲折,不再贅述。
小兒的界定,女兒應(yīng)該在7歲以下,男兒應(yīng)該在8歲以下,符合《內(nèi)經(jīng)》生長第一周期之數(shù)。
方中劑量轉(zhuǎn)換:一錢約為3克,一分約為0.3克。
方解:
此方由五方簡化組成。
桔、草--治少陰(甘桔湯)。
術(shù)、苓、草--治太陰(四君子湯)。
歸、芍、草--治厥陰(
四逆湯.html" target="_blank" >
當歸四逆湯)。
夏、陳、苓、草--二陳湯,化痰濕,防止邪與痰互結(jié),變生它證。
小兒稚嫩,十病九虛,實者占一,故藥宜補為先。
觀方之組成,六經(jīng)中治了四經(jīng),并有二陳湯輔之,可謂盡善盡美,然為何外感不治太陽?
邪若在太陽,四經(jīng)已治,斷邪進路,不會深入為患,而四經(jīng)治,正氣得足,可驅(qū)太陽之邪外出,太陽經(jīng)即可自解。此外,眾多因素,致當今小兒體質(zhì)較差,而邪遛太陽時間短,一但
感冒,在施治時,往往已傳它經(jīng),如果僅治太陽,則為時晚矣,故需多經(jīng)同治,御邪以外。況且,當今時空(1984年-2044年)為風火行令,故邪感太陽之時,必感少陽,或兼感厥陰,故青主(360年前,亦生活在風火行令之時)以圣人之慧眼,觀邪之來路,治少陽、厥陰為主,兼治太陰、少陰而解太陽,邪無乃而去。真圣賢之法也!
若邪已入里化熱成陽明證(約十占一),則需明辨,另覓小兒陽明病治方,此方萬不可用。
余之體會,及觀察眾多醫(yī)者案例,多有教訓(xùn)。當今小兒外感,若僅套用傷寒之方治之,以麻、桂之熱,往往病愈后留有余熱,仍需以
竹葉石膏湯、四君等善后。否則,后遺癥往往長期難消,久之,或轉(zhuǎn)為它證,或為壞證,成為內(nèi)傷。諸證之變,總體反映在小兒從此飲食不佳,氣色黃白無光澤,精力軟弱,正氣不足,經(jīng)常得病,體質(zhì)下降。
至于采用輸液等現(xiàn)代醫(yī)學療法,則相當于中醫(yī)之清法、下法。清而不補損傷正氣,下則無異于引邪深入藏腑,“國土”淪喪。發(fā)燒等證雖沒了,但后果可想而知,在此不愿詳論。
要知仲圣作《傷寒論》時,其時空處于第48甲子,乃太陽寒水大司天,太陰濕土大在泉之時,即寒濕行令。故仲景在《雜病論.html" target="_blank" >傷寒雜病論·序》中說:“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他在《傷寒例第二》中也說:其傷于四時之氣,皆能為病。以傷寒為毒者,以其最成殺厲之氣也”。當時多次大疫都以傷寒為病,因而方中善用麻桂姜附等,因此,才有《傷寒論》這部偉大著作的誕生。
星移斗轉(zhuǎn),當今時空已進入第79甲子,即風火行令之時,故治病應(yīng)謹遵仲圣之法度,適時而變通,此知常達變也。
此方,余經(jīng)使用,屢治屢驗。特推薦流傳,望圣賢之方能切中當今醫(yī)療時弊,解除廣大小兒多有患外感病的疾苦,盡登仁壽之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