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語標準中國方劑數據庫中醫(yī)疾病數據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據藥學下載
您現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民間中醫(yī) > 正文:六經陰陽辯證(首辨陰陽)
    

中醫(yī)理論:六經陰陽辯證(首辨陰陽)

六經陰陽辯證

  陰陽證《素問》:“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內經》言:“水火者,陰陽之征兆也”。水陰而火陽。水寒而火熱。水火交而化“氣”,氣藏水火。

  陰陽有生理和病理之分,生理上陰(水)就是精微物質(精血津液),陽(火)就是陽氣(能量)。寒熱分陰陽。真寒也就是陰寒(陰證)則陽氣少,真熱(陽證)則精津耗。真寒屬陽虛(陰證),真熱屬陽盛(陰虛,陽證),虛熱有陰虛(精微物質少)發(fā)熱和陽虛(陰證)發(fā)熱(虛陽外越)。病理上是濕、痰、飲水、寒、淤,是真熱。真寒則用溫熱藥(辛甘淡發(fā)散回陽類),真熱則用苦甘寒酸咸藥,陰虛發(fā)熱則用甘淡寒藥,陽虛發(fā)熱要回陽化氣藥(淡附子、干、肉桂、生甘草等)。辛甘化陽,酸、苦甘咸寒化陰。

  陰陽辨證金口訣總綱領陰陽辨證要仔細,有神陽證無神陰,二便反應真消息。腎司二便之開合,少陰虛寒大便溏,小便也是清和長。小便灼熱渴飲冷,此是陽證很分明。大便色白或色青,口渴飲熱或不渴,此屬陰寒盛在中;大便色青渴飲冷,四肢逆冷格陰證(陽熱在內格陰寒于外故四肢逆冷),急下存陰承氣行。陰結便秘大便干,溲頻淡黃口不干,或者口渴喜熱飲。陽結便秘口干渴,渴喜冷飲溲黃赤。煩躁潮熱或盜汗,口渴飲冷真陽證;五心煩熱或盜汗,渴不思飲或喜熱,溲頻便溏虛陽越。陰證唇口青白目無神,聲低息短但欲寐,身重懶言體畏寒,飲食無味吐清涎,舌質青滑或黑潤,苔白淺黃舌滑潤,津液滿口不思飲,口渴思飲不欲咽,或者口渴喜熱飲,小便清長大便溏。大便色白如陶土,陰寒極盛少陽阻,大便色青質糟粗,太陰陽明陽氣虛,口氣腥臭寒熱雜,寒多熱少食不下,脈息無神是陰證。舌雖無苔但口潤,二便自利口不渴,專注回陽無差錯。陽證陰虛面目唇口紅,精神矍鑠不知眠,口臭氣粗聲音亮,惡熱身輕大便干,溲赤黃短燒灼熱,口渴飲冷飲不休,六脈長大有力氣,舌苔干黃或黑黃,全無津液滿口刺,煩躁潮熱或盜汗,干咳多痰或少痰,脈息有神是陽證?诳曙嬂渖戆l(fā)熱,二便不利煩譫語,身冷如冰形如死,此是熱極內潛伏,陽不達外似純陰,此時還需驗口氣,口氣雖微熱氣蒸,舌根雖紅但不青,急宜攻下存津液,莫認陰證誤性命。陰陽辨證寒熱真假雜病訣陰寒陽熱是陰陽,只在真假作文章。真熱口渴小便黃,渴喜冷飲下肚腸,有神煩躁不安寧。真寒溲頻面色蒼,無神倦怠但欲寐。真熱口渴喜冷飲,假熱漱水不欲咽,真熱便干面紅赤。假熱面赤溲清長,真熱息熱氣粗長,真寒息冷氣短微。真熱舌焦苔干黃,真寒舌青苔水滑。陰極似陽屬戴陽,面紅目赤溲清長。陽極似陰肢冰霜。真假寒熱來斟酌,陰證陽證斷無錯,真熱陽證苦甘寒,真寒陰證溫熱湯。識得陰陽造化機,疑難雜病有處醫(yī)。先天立極是水火,水火既濟無沉疴。太陰虛寒大便溏,肝臟因此遭了殃,乙肝病毒逞威風,附子干姜作文章。少陰陽虛溲清頻,精微下瀉眸不潤,頭昏腰痛也是因,回陽救逆四逆湯白血病是陰寒邪,寒徹骨髓白C增,西醫(yī)只知殺白C,徒將陽氣殺戮盡。此病中醫(yī)少陰病,太少兩感麻附辛,少陰虛寒四逆湯,簡便廉驗神功顯。艾滋病是陰陽離,西醫(yī)驗血便可知,常人驗血一條線,艾滋血液兩分離。陰平陽秘精神治,陰陽離絕精神絕,和合陰陽中醫(yī)藥,簡便廉驗最神奇。

  

  陰陽辯證

  陽證
畏熱,飲冷喜冷飲,有光澤,好動,喜暗(背向陽光),多言,面赤,大便干結(口渴飲冷),大便稀溏(肛門灼熱、飲冷),目光明亮有神,晝重夜輕。咳嗽無痰津液虧。

  陰證
惡寒喜熱,飲熱,喜靜懶動,喜明惡暗(面向陽光),無光澤,懶言,面青灰黯無光澤,面色蒼白,口不渴,口渴不欲飲,口渴喜熱飲;大便瀉下(口不渴或飲熱),大便秘結(口不渴,口渴飲熱,腹不脹),目光暗淡無神,夜重晝輕?人杂刑怠

  六經辯證

  太陽病
太陽傷寒
無汗(傷寒);傷寒無涕,脈浮緊(傷寒),惡寒(傷寒,發(fā)熱重,傷寒郁而后熱),手足微冷(傷寒),體痛(傷寒)。方宜麻黃湯;發(fā)熱輕惡寒重(太陽傷寒、少陰虛寒),處方細辛湯.html" target="_blank" >麻黃附子細辛湯。發(fā)熱輕惡寒重、咳嗽體痛,食不下(太陽傷寒、少陰虛寒,太陰寒濕)。
太陽傷風
自汗惡風(傷風營衛(wèi)虛),鼻涕(有則傷風,氣不攝津),脈浮緩(傷風),惡風(傷風),手足皆溫(傷風),形腫(傷風)。處方桂枝湯類;惡風、大汗淋漓方用桂枝加附子湯。

  陽明病
脈洪大而長身熱,汗自出,不惡寒,反惡熱(陽明熱證),處方白虎湯;。胃脘痛(暴飲暴食后食不下,食積,貪涼飲冷生姜紅糖湯,重者附子理中湯,)。
小便黃赤,大便灼熱稀溏,口渴飲冷,葛根黃芩黃連甘草湯主之。飲食生冷則直中陽明,法宜溫中散寒,理中湯或者生姜紅糖湯調理。
日晡潮熱,手足汗多,腹中鞕滿脹痛拒按,大便秘結,腹中轉矢氣,煩躁,口渴飲冷,甚則神昏譫語,狂亂,不寐,舌苔黃厚燥或苔焦黑燥裂,舌邊尖有芒刺,脈沉遲實有力或滑數脈。治宜通便泄熱、急下存陰。方用大承氣湯或用增液承氣湯。
暴飲暴食,食積陽明腑氣不痛,或積而疼痛,或郁而發(fā)熱,其熱與太陽病發(fā)熱不同,太陽病發(fā)熱往往兼有體痛,而食積發(fā)熱是腹痛伴有發(fā)熱,或者貪涼飲冷,寒滯中焦脾胃(戊己土),腹中冷痛喜按壓。
治療方法:
通用方:
陳皮、生山楂、神曲、麥芽、生姜各30克燒水喝,可加適量紅糖。
分治法:肉食積滯,山楂陳皮革30克燒水喝;米面積滯,神曲、麥芽、生姜各30克燒水喝;
魚蝦子紫蘇、山楂、陳皮各30克燒水喝;
乳食積滯可用乳酸菌奶口服。
貪涼飲冷引起的腹痛可用生姜紅糖湯食療。
清淡素食是健康之本,上方是為不知道素食利益的人權益設計,動物食品是在為細菌、病毒提供營養(yǎng)。

  少陽病
主證:口苦、咽干、目眩、往來寒熱、喜嘔、轉側困難。
1:口苦、咽干、目眩、往來寒熱、喜嘔、轉側困難,舌苔白潤而兼黃膩?诳,喜冷飲、便秘、往來寒熱,發(fā)熱重惡寒輕處方小柴胡湯。
2:口苦、咽干、目眩、往來寒熱、喜嘔、轉側困難,喜熱飲、畏寒、手足逆冷柴胡桂枝干姜湯。
3:口苦咽干、舌苔潤膩之中兼有干黃,大便秘結,轉側不利,大柴胡湯主之。

太陰病
惡寒;脈浮而緩(太陰傷風),手足自溫者(太陰病),處方桂枝湯;腹瀉、口不渴、(太陰虛寒)理中湯;腹瀉、渴喜熱飲(太陰寒濕精虧),處方四逆湯加生曬參;腹瀉、腹痛喜按壓,處方理中湯加黃芪;便秘、腹不 脹、不欲食(陰結便秘),處方麻黃附子細辛湯配合四逆湯;
治太陰病,腹瀉,腹痛,腹?jié)M而吐,食不下,脈沉而微,四逆湯主之(附子三錢 干姜 炙甘草各二錢)。

少陰病
脈微細、但欲寐,口不渴(少陰寒化),四逆湯。
口渴飲熱(精虧),四逆加生曬參湯。
脈微數,煩躁,喜冷飲(少陰熱化),黃連阿膠湯。

  厥陰病
口渴、氣上撞心,心中痛熱,饑而不欲食(厥陰陰虧),處方一貫煎川楝子;面目虛浮而紅煩躁,少腹冷痛喜熱、喜按壓、腹瀉久。ㄘ赎庩庩杻商摚疅徨e雜,烏梅湯主之);胸中煩躁或痛,喜熱惡寒,時自汗出,口渴飲熱(厥陰傷風,桂枝湯主之)。面青肢冷(手足冰涼),少腹冷痛,男子囊縮,女子帶下味腥或兼臭、陰冷(厥陰陽虛,當歸四逆湯主之);巔頂痛,吐涎沫(厥陰頭痛,太陰寒濕,吳茱萸湯主之)。四肢逆冷,口渴飲冷,大便稀溏肛門灼熱,白頭翁湯。

  三陰合病
頭昏、乏力、心慌、氣短、畏寒、牙齦出血,嗜睡、喜溫惡寒、喜熱飲,自汗,腰痠,胃脹滿喜按壓,帶下清稀味腥、陰冷濕潮(厥陰寒證,少陰虛寒,太陰寒濕),當歸四逆理中湯加味主之。
1:當歸6桂枝15黨參10生白術10生白芍6生甘草15生姜3片干姜15通草7大棗3枚川附子15六付水煎服分二次早6時晚6時各一次。
2:當歸6桂枝6黨參7生白術7生白芍6生甘草8生姜3片干姜7通草7大棗3枚桑椹子7菟絲子7枸杞子7細辛2六付水煎服分三次服用

  六經傳變口訣
太陽傷寒少陰病,太陽傷風太陰病,少陽傷風厥陰病,陽明津虧太陰虛,陽明寒濕太陰病(濕困);風中厥陰少陽病,身體轉側不流利,小柴胡湯合病情。寒中太陰陽明病。

  辨證規(guī)則
辨證就分陰和陽,六經所屬仔細詳。督脈病變找太陽,脊背病變在其疆;任脈病變太陰傷,胸腹正中仔細詳。側身病變究少陽,厥陰想逃也別想。陽明病變在前身,面部胸腹要遭殃。背心寒涼少陰病,心中陽氣必虧傷,臍中冷痛掣及背,少陰虛寒莫商量,寒邪直中陽明胃,腹中冷痛喜熱湯。

  新病久病
暴病新病責太陽,傷寒傷風是其詳。久病太陰寒濕困,精微物質不歸藏,少陰虛寒難氣化,厥陰肝血失溫煦,心煩失眠手足涼。太陽不開氣不升,陽明不合氣不降。中土就是脾和胃,精微化生時時忙,心腎氣交氣血活,肝血上升膽汁降,太陽小腸生熱量,敷布太陽化寒水。

  三陰病色脈
若飲冷內傷,雖先塤胃,察色脈可知病在何經。若面青黑,脈浮沉不一,弦而弱者,傷在厥陰也。若而紅赤,脈浮沈不一,細而微者,傷在少陰也。若而黃潔,脈浮沈不一,緩而遲者,傷在太陰也。
傷在厥陰
若面青或黑,或青黑,俱見脈浮沉不一,弦而弱,傷在厥陰肝之經也,宜當歸四逆湯
若其人病內有久寒者,宜當歸四逆湯納吳茱萸生姜湯主之。

  傷在少陰
若面紅或赤,或紅赤俱見,脈浮沉不一,細而微者,傷在少陰,腎之經一也。

  傷在太陰
若面黃或潔,或黃潔俱見,脈浮沉不一,緩面遲者,傷在太陰,脾之經也。理中丸主之。

  氣有余便是火,不足便是水

  陽氣是火的表現形式,陰不足則火有余,而成實火,口渴飲冷,大便干結,此時應該滋陰降火;陽不足則陰有余,陽被逼出體外,出現虛浮而紅的面色,此時應該回陽。

  五谷入口,牙齒咀嚼、唾液(來自脾腎)攪拌,然后送胃中琢磨成食糜,此時食糜為酸性,然后經過胃蠕動把食糜送入十二指腸,經食糜的刺激膽囊和胰腺同時分泌膽汁和胰液,這兩種分泌液都是堿性,酸性食糜在十二指腸混合短暫停留然后進入小腸,在此產生酸堿中和反應,并釋放熱量,古人很聰明就把小腸叫做手太陽小腸,意思是說人體的后天能量來源于此,這些熱量把食物的精微(津、液、精)經小腸絨毛膜送入靜脈循環(huán),然后經門靜脈進入肝臟,在肝臟中清升進入肝靜脈(女性哺乳期這些精微直接進入乳腺,成為母乳),并經靜脈輸入心臟,經肺循環(huán)與宇宙中的大氣交換能量變成赤色的血液(氣血合一)然后進入心臟,在女性下行即為月經,濁者經肝內的小管匯合成肝總管,然后入膽囊,這就是膽汁。飲食物經小腸消化吸收后把糟粕送入大腸,然后再在大腸內充分吸收津液在送入血液循環(huán),然后成為糞便排出體外。由此可以看出后天的精是飲食物經脾胃轉化而成,先天的精需要后天水谷化生的精微來充養(yǎng),也經腸胃直接吸收進入血液循環(huán)。當先天的精被耗傷(食飲無節(jié),起居無常,以妄為常,醉以入房,虛邪賊風避之無時)后陽氣也被損傷,陽虛因此而成,體液(濕)無陽之溫煦而成濕、飲,飲凝成痰,痰趁臟腑之虛而入,痰阻血行,百病叢生。

  人身水火一團氣,內營臟腑外衛(wèi)體,通達九竅溫肢體,奈何世人不自知,貪涼飲冷損元氣。一日二日無大礙,久而久之氣息低,寒涼上干太陰肺,咳嗽呼吸不流利,下干太陰脾失運,清濁不分飧泄起,脾陽損傷大便溏,肝臟因此要遭殃,精微不攝要硬化,胃腸寒熱粘膜傷,久而久之要潰瘍。清竅不營多病變,目失光明耳失聰。遠離五谷食魚肉,罪孽深重日日積,脂垢堵塞清竅道,不遂肢體蹣跚起,更有青年貪yin欲,少陰虛寒精髓虛,脾陽郁陷精微泄,消渴之病要發(fā)作,精傷百病因而起。內傷之后要外感,百病皆因風而起,六經病證內經有,傷寒雜病論仔細。七情傷人氣紊亂,情病還需情來醫(yī)。自然六氣來養(yǎng)人,太過不及成yin理。

  格物致知--說歸藏六經--太陽
陽氣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中醫(yī)理論來自自然,觀察自然現象格物致知就可依此類推明白其它道理。夏天井水是涼的,為什么?陽氣(熱氣)升達于地面,冬天井水,池塘水是熱的,陽氣歸藏使然。人體與天地相應,同樣有這個規(guī)律。

  太陽為諸陽之會,五臟六腑輸注于背部的經氣(經氣的會聚點就是背俞穴)的連線就是脊柱兩側的太陽經脈。六氣傷人先走太陽,趁何臟之虛而入,這叫直中。太陽包括手太陽小腸(相火,后天能量的來源)、足太陽膀胱(寒水)。太陽經氣升則為氣,布散體外,衛(wèi)外而固表,降則為水滲入膀胱排出體外。升降正常則肌膚潤澤細膩光滑。寒傷太陽毛竅閉塞,氣足者汗出病已,氣虧者趁虛而病。寒傷營中之氣,氣傷則寒生;衛(wèi)氣.html" target="_blank" >風傷衛(wèi)氣,營氣以此而傷,營氣虧虛,津液不得固攝故汗出自汗。
遠古時的大氣只是六氣(太陽寒水,少陽相火,陽明燥金,太陰濕土,少陰君火,厥陰風木),而今“文明”高速發(fā)展大氣中的毒氣日漸增多,六氣被污染,傷人更重,所以當今疑難病及急劇增多。因此研究古人的學說要結合現代社會的實際情況,要學會變通。



...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站 中網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