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三十五首 灸法二首 論四首
麻黃(去節(jié)) 防己 人參 桂心 黃芩 芍藥 芎 杏仁(去尖皮、兩仁) 甘草 (炙,各一兩) 附子(炮,一枚,去皮) 防風(fēng)(一兩半) 生姜(五兩,切)
上一十二味, 咀,以水一斗,先煮麻黃,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分三服。有風(fēng) 預(yù)備一十劑。
麻黃(八兩,去節(jié)) 大杏仁(四十枚,去皮尖、兩仁) 桂心 芎 (各二兩) 石膏(四 兩,碎) 黃芩 干姜 當(dāng)歸 甘草(炙,各一兩) 荊瀝(一升)
上一十味, 咀,以水一斗,先煮麻黃,去上沫,下藥煮取四升,下荊瀝煮取三升, 分四服。能言。未瘥,后服小續(xù)命湯。
麻黃(二兩,去節(jié)) 生姜(五兩,切) 防風(fēng)(一兩半) 芍藥 白術(shù) 人參 芎 (一兩)
上一十二味, 咀,以水一斗,先煮麻黃,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分三服。
麻黃(六兩,去節(jié)) 石膏(四兩,碎) 桂心(二兩) 杏仁(三十枚,去皮尖、雙仁) 芎 干姜 黃芩 當(dāng)歸 甘草(炙,各一兩)
上九味, 咀,以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黃,去上沫,下諸藥煮取四升,分四服。
麻黃(去節(jié)) 人參 桂心 附子(炮,去皮) 茯苓(各一兩) 防己 防風(fēng) 黃芩 (各一兩半) 生姜(六兩,切) 半夏(五兩,洗) 枳實(shí)(二兩,炙,上氣悶者加之) 甘草 (一兩, 炙)
上一十二味, 咀,以水一斗,先煮麻黃取九升,去上沫,停冷去滓,納藥煮取三升, 分三服。若下須半夏,去之,加芍藥三兩。
主八風(fēng)十二痹,偏枯不仁,手足拘急疼痛,不得伸屈,頭眩不能自舉,起止顛倒 ;蚺P 忽驚如墮樹(shù)狀,盜汗,臨事不興,婦人帶下無(wú)子,風(fēng)入五臟,甚者恐怖鬼來(lái)收錄,或與鬼神交通,悲啼哭泣,忽忽欲走方∶
烏頭(炮,去皮) 防風(fēng) 麻黃(去節(jié)) 人參 杏仁(去皮尖、兩仁,熬) 芍藥 石膏( 研) 干姜 芎 茯苓 黃芩 桂心 蜀椒(去目,閉口者,汗) 甘草(炙,各一兩) 當(dāng)歸(二兩)
上一十五味,搗篩為散,酒服方寸匕,日二,稍增,以知為度。
白蘚皮(一云茯苓) 白術(shù) 芍藥 芎 當(dāng)歸 獨(dú)活 杏仁(去皮尖及雙仁,熬) 防風(fēng)
上一十三味, 咀,以水一斗,先煮麻黃,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分三服。取汗 可服兩三劑。
白蘚皮 附子(炮,去皮) 麻黃(去節(jié)) 杏仁(去皮尖,熬) 白術(shù) 防風(fēng) 葛根 獨(dú)活 芷(一兩)
上一十六味, 咀,以水一斗七升,先煮麻黃,取一升半,去沫,澄清,納藥煮取四升, 分四服,日三夜一服。
犀角(屑) 羚羊角(屑) 貝子 升麻
上四味,各一兩,別搗成末,合和,以水二升半,納方寸匕,煮取一升,去滓,服五合。殺藥者以意加之,若腫,和雞子敷上,日三,老小以意增減,神良。
主賊風(fēng),腹中絞痛,并飛尸遁注,發(fā)作無(wú)時(shí),發(fā)則搶心,腹脹滿,脅下如刀錐刺,并主少陰傷寒方∶
梔子(十五枚,擘) 干地黃 干姜 細(xì)辛 當(dāng)歸 青羊脂 吳茱萸 茯苓 芍藥 桂心 甘草(炙,各一兩)
上一十一味, 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納羊脂令消,分溫三服。
主惡風(fēng),角弓反張,飛尸入腹,絞痛悶絕,往來(lái)有時(shí),筋急,少陰傷寒,口雄黃(研) 青羊脂(各一兩) 大黃(二兩) 吳茱萸(三兩) 當(dāng)歸 干姜 芍藥 細(xì) 辛 桂心 干地黃 甘草(炙,各一兩)
上一十一味, 咀,以水二斗,煮取六升,分六服,重者加藥,用水三斗煮取九升,分 十服。
烏頭(炮,去皮) 芍藥 當(dāng)歸 干姜 桂心 細(xì)辛 干地黃 吳茱萸 甘草(炙,各 一兩)
上九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主毒風(fēng)頑痹 曳,或手腳不遂,身體偏枯;或毒弱不任;或風(fēng)入五臟,恍恍惚惚,多語(yǔ)喜忘,有時(shí)恐怖;或肢節(jié)疼痛,頭眩煩悶;或腰脊強(qiáng)直,不得俯仰,腹?jié)M不食,咳嗽;或始 遇病時(shí),卒倒悶絕,即不能語(yǔ),便失喑,半身不遂、不仁、沉重,皆由體虛,恃少不避風(fēng)冷 所致方∶
烏頭(炮,去皮) 黃芩 芍藥 遠(yuǎn)志(去心) 獨(dú)活 防風(fēng) 芎 麻黃(去節(jié)) 秦艽 石斛 人參 茯苓 石膏(碎) 黃 紫菀(各二兩) 當(dāng)歸(二兩半) 升麻(一兩半) 大豆 (兩 二兩半)
上二十三味, 咀,以水一斗三升,酒二升,合煮取四升,強(qiáng)人分四服,少力人分五六 服。(《深師》同。)
芎 (一兩半) 杏仁(二十枚,去皮及尖、雙仁) 麻黃(去節(jié)) 黃芩 桂心 當(dāng)歸 石膏(碎) 秦艽 干姜 甘草(炙,各一兩)
上一十味, 咀,以水九升,煮服三升,分三服。
當(dāng)歸 細(xì)辛 防風(fēng)(各一兩半) 獨(dú)活(三分) 麻黃(二兩半,去節(jié)) 附子(一枚, 炮, 去皮)
上六味, 咀,以酒八升,水四升,合,煮取四升,分四服,口不開(kāi)者, 口下湯,一 服當(dāng)開(kāi),二服小汗,三服大汗。
芎 本 茹(各五兩)
上三味,切,以淳酒五升,納藥,煮取三升,頓服,羸者二服,取大汗。
大麻子(四升,上好者)
上一味,以水六升,猛火煮令牙生,去滓,煎取七升,旦空肚頓服,或不發(fā),或多言語(yǔ),勿怪之,但使人摩手足,須臾即定。凡進(jìn)三劑無(wú)不愈,令人身輕,眾邪皆去。
主風(fēng)歷節(jié),四肢痛如錘鍛,不可忍者∶
防己 茯苓 生姜(切) 桂心(各四兩) 烏頭(七枚,去皮) 人參(三兩) 白術(shù)(六兩)
上八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半,服八合,日三。當(dāng)熠熠微熱痹,勿怪;若不覺(jué),復(fù)更合之,以覺(jué)乃止。凡用烏頭皆去皮,熬令黑,乃堪用,無(wú)毒。
麻黃(五分,去節(jié)) 獨(dú)活(一兩) 黃芩(三分)黃耆(半兩) 細(xì)辛(半兩)
上五味, 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分二服,一服小汗,兩服大汗。心中熱,加大黃半兩;腹?jié)M加枳實(shí)一枚;氣逆加人參三分;心悸加牡蠣三分;渴quanxiangyun.cn加栝蔞三分;先有寒 加八角附子一枚。此仲景方,神秘,不傳。
黃 當(dāng)歸 桂心 甘草(炙,各三兩) 白術(shù) 烏頭(炮,去皮) 芎 防風(fēng) 干地黃 (各二兩) 生姜(四兩,切) 前胡(一兩半)
上一十一味, 咀,以水一斗一升,煮取三升半,分四服。此湯和而補(bǔ),有氣者,加半夏 四兩。
白蘞 干姜 薏苡仁 酸棗 牛膝 桂心 芍藥 車(chē)前子 甘草(炙,各一升) 附子(三枚,炮,去皮)
上一十味, 咀,以酒二斗,漬一復(fù)時(shí),煮三沸,服一升,日三服,扶杖而起。不能 酒者,服五合。
木防己(三兩) 茯苓(一兩) 桑白皮(切,二升) 桂心(三兩) 芎 (三兩) 甘草(一兩半,炙) 大棗(二十枚,擘) 芍藥(二兩) 麻黃(二兩,去節(jié))
上九味, 咀,以水一斗二升,煮麻黃,減一升,納藥煮取三升,分三服,漸汗出,令遍身以粉粉之,慎風(fēng)冷。(一方茯苓四兩,麻黃三兩。)
松葉一斤,切,以酒一斗,煮取二升,頓服,取汗出,佳。
杏仁(九升,去皮尖、兩仁者,曝干)
上一味,搗作末,以水九升研濾,如作粥法,緩火煎,令如麻浮上,匙取和羹粥,酒納 一匙服之,每食即服,不限多少,服七日后大汗出,二十日后汗止,慎風(fēng)冷、豬、魚(yú)、雞、蒜、大醋。一劑后,諸風(fēng)減,瘥。春夏恐醋,少作服之,秋九月后煎之。此法神妙,可深秘之。
大戟 苦參(等分)
上二味,搗篩,藥半升,以醋漿水一斗,煮三沸,洗之,從上至下,立瘥,寒乃止,小兒三指撮,醋漿水四升,煮如上法。
羌活(三兩) 茯神 薏苡仁(用羌活去薏苡仁) 防風(fēng)(各一兩)
上三味,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納竹瀝三合,煮一沸,分再服。
主下痢多而小便澀方∶ 豬苓 茯苓 澤瀉 黃連 白術(shù)(各四兩) 防己 羌活 黃芩 人參 防風(fēng) 牛膝 升麻 屑角(屑) 杏仁(去皮尖、雙仁,熬) 秦艽 谷皮 紫菀 石斛 生姜(各三兩,切) 橘皮
上二十三味,搗篩為散,以水一升半,煮五方寸匕,取一升,頓服,日再,不能者一服。十月后二月末以來(lái),可服之。
論曰∶人不能用quanxiangyun.cn/sanji/心謹(jǐn)慎,遂得風(fēng)病,半身不遂,言語(yǔ)不正,庶事皆廢,此為猥退病,得 者不出十年。宜用此方,瘥后仍須將慎。不得用未病之前,當(dāng)須絕于思慮,省于言語(yǔ),為于無(wú)事,乃可永愈。若還同俗類(lèi),名利是務(wù),財(cái)色為心者,幸勿苦事,醫(yī)藥徒勞為療耳,宜于 此善以意推之。凡人忽中生風(fēng),皆須依此次第用湯即得愈也,學(xué)人仔細(xì)尋思,明然可見(jiàn)。 凡初得風(fēng),四肢不收,心神昏目,眼不識(shí)人,言不退場(chǎng)門(mén),凡中風(fēng)多由熱起,服藥當(dāng)順慎酒、面、羊肉、生菜、冷食、豬、魚(yú)、雞、牛、馬肉、蒜,乃可瘥。得患即服此竹瀝湯。
竹瀝(二升) 生姜汁(三合) 生葛汁(一升)
上三味,相和,溫暖分三服,平旦、日晡、夜各一服。服訖,若覺(jué)四體有異似好,以次進(jìn)后方∶
麻黃(去節(jié)) 防風(fēng)(各一兩半) 杏仁(四十枚,去皮尖及雙仁) 羚羊角(二兩,屑) 生姜(四兩,切) 生葛汁(五合,一云地黃汁) 竹瀝(一升) 石膏(六兩,綿裹) 芎 防 己附子(炮,去皮) 芍藥 黃芩 人參 桂心 甘草(炙,各一兩)
上一十六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一半,乃下瀝汁煮取二升七合,分溫三服,五日更 服一劑,頻進(jìn)三劑,慎如上法,漸覺(jué)稍損,次進(jìn)后方∶ 麻黃(去節(jié)) 防風(fēng) 升麻 桂心 芎 獨(dú)活 羚羊角(屑,各二兩) 竹瀝(二升) 防己(一兩)
上九味, 咀,以水四升,并瀝,煮取三升,分三服,兩日進(jìn)一劑,頻進(jìn)三劑。若手足冷者,加生姜五兩、白術(shù)二兩,若未除,次進(jìn)后方∶
麻黃(去節(jié)) 芍藥 防風(fēng)(各一兩半) 羚羊屑(屑、二兩) 生姜(二兩,切) 附子(炮,三分,去皮) 石膏(二兩,碎) 防己 黃芩 芎 白術(shù) 人參 獨(dú)活 升麻 桂心 甘草(
上一十七味, 咀,以水八升,煮減半,下瀝,煮取二升半,分三服。相去如人行十里,再服。 有氣加橘皮、牛膝、五加皮各一兩,若除退訖,可常將服后煮散方∶
防風(fēng) 獨(dú)活 秦艽 黃 芍藥 人參 茯神 白術(shù) 芎 山茱萸 薯蕷 桂心 天門(mén)冬(去心) 麥門(mén)冬(去心) 濃樸(炙) 升麻 丹參 羚羊角(屑) 五加皮 防己 牛膝 石斛 地骨皮 甘草(炙,各四兩) 麻黃(去節(jié)) 附子(炮,去皮) 遠(yuǎn)志(去心) 橘皮(各 三兩) 生姜(二兩,切) 甘菊花 薏苡仁(各二升) 石膏(研) 干地黃(各六兩)
上三十三味,搗篩為散,每煮以水三升,納散三兩,煮取一升,綿濾去滓,頓服之,日 別一服。若覺(jué)心下煩熱,以竹瀝代水煮之。(《千金》有∶黃芩、檳榔、 本、杜仲、犀角, 無(wú)山茱萸、薯蕷、甘菊、麥門(mén)冬、附子。)
荊瀝 竹瀝 生姜汁(各五合)
上三味,相和,溫為一服,每日旦服煮散,午后當(dāng)服此荊瀝,常作此將息。
論曰∶夫得風(fēng)之時(shí),則依此次第療之,不可違越,若不依此,當(dāng)失機(jī)要,性命必危。
防風(fēng) 芎 白術(shù) 狗脊 萆 牛膝 白芷(各一兩) 薏苡仁 葛根 杏仁(去皮 尖 、兩仁)人參 羌活(各二兩) 麻黃(四兩,去節(jié)) 生姜(五兩,切) 桂心 石膏 (各三兩, 碎
上一十六味, 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服一劑覺(jué)好,更服一劑,一劑 一度針之,服九劑湯九度針之。針風(fēng)池一穴、肩 一穴、曲池一穴、文溝一穴、五樞一穴、 陽(yáng)陵泉一穴、巨虛下廉一穴,合七穴、即瘥。 仁壽宮備身患腳,奉敕針環(huán)跳、陽(yáng)陵泉、巨虛、下廉、陽(yáng)輔,即起行。
大理趙卿患風(fēng),腰腳不遂,不得跪起,針上 二穴、環(huán)跳二穴、陽(yáng)陵泉二穴、巨虛下廉 二穴,即得跪起。
蒼耳子(五升,苗亦得用) 羊桃(切) 蒴 (切) 赤小豆(各二升半) 鹽(二 升)
上五味,以水二石五斗,煮取五斗,適寒溫,納所患腳漬,深至絕骨,勿過(guò)之,一度炊五斗米頃,出之,慎風(fēng)冷,汗從頭出。
論曰∶圣人以風(fēng)是百病之長(zhǎng),深為可憂,故避風(fēng)如避矢,是以防御風(fēng)邪,以湯藥針灸蒸 熨,隨用一法皆能愈疾。至于火艾,特有奇能,雖曰針湯散皆所不及,灸為其最要。昔者華 佗,為魏武帝針頭風(fēng),華佗但針即瘥,華佗死后數(shù)年,魏武帝頭風(fēng)再發(fā),佗當(dāng)時(shí)針訖即灸頭 風(fēng),豈可再發(fā)?只由不灸,其本不除。所以學(xué)人不得專(zhuān)恃于針及湯藥等,望病畢瘥,既不苦 灸,安能拔本塞源?是以雖豐藥餌,諸療之要,在火艾為良。初得之時(shí),當(dāng)急下火,火下即 定,比煮湯熟已覺(jué)眼明,豈非大要?其灸法∶先灸百會(huì),次灸風(fēng)池,次灸大椎,次灸肩井, 次灸曲池,次灸間使,各三壯;次灸三里五壯。其炷如蒼耳子大,必須大實(shí)作之,其艾又須 大熟,從此以后,日別灸之,至隨年壯止。凡人稍覺(jué)心神不快,即須灸此諸穴各三壯,不得 輕之。茍度朝夕,以致殞斃。戒之哉,戒之哉!
又論曰∶學(xué)人凡將欲療病,先須灸前諸穴,莫問(wèn)風(fēng)與不風(fēng),皆先灸之。此之一法,醫(yī)之大術(shù),宜深體之,要中之要,無(wú)過(guò)此術(shù)。是以常預(yù)收三月三日艾,擬救急危。其五月五日亦 好,仍不及三月三日者。又有卒死之人,及中風(fēng)不得語(yǔ)者,皆急灸之。夫卒死者是風(fēng)入五臟,為
論一首 方二十一首論曰∶治腳氣順?biāo)臅r(shí),若春秋二時(shí)宜兼補(bǔ)瀉;夏則疾成,專(zhuān)須汗利;十月以后少用補(bǔ)藥。雖小變不越此法。
取胡麻葉,切,搗,蒸,薄裹,日二易即消。若冬月取蒴 根切,搗,和糟三分,根一分,合蒸令熱,裹如前法。
大麻(二升,熬,研) 烏豆(一斗以水四半煮取汁一斗半,去豆) 桑白皮(切,五升)
上三味,以豆汁納藥,煮取六升,一服一升,日二服,三日令盡。
烏牛尿,一服一升,日二,腫消止,羸瘦者,二分尿,一分牛乳,合煮,乳浮結(jié),乃服之。
生豬肝一具,細(xì)切,以淡蒜齏食盡,不可盡者,分再食之。
胡麻子(一斗,新者)
上一味,熬令香,搗篩,若不數(shù)篩當(dāng)脂出不下,日服一小升,日三服,盡藥汁一斗,即永瘥。酒飲、羹汁、蜜湯,皆可服之。
生石斛(一斤) 秦艽 遠(yuǎn)志(各五兩,去心) 橘皮 白術(shù)(各三兩) 丹參 茯神 五加皮(各六兩) 桂心(四兩) 牛膝(八兩)
上一十味, 咀,以酒三斗,漬七日,一服六合,稍加至七八合,以知為度。
防風(fēng) 石斛 杜仲(炙) 前胡(各四分) 薏苡仁(半斤) 秦艽 丹參 五加皮 附子(炮,去皮) 橘皮 白術(shù) 白前(各三分) 防己(二分) 麻仁(一升,熬取脂)
上一十四味, 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防風(fēng)(二兩) 秦艽(二兩) 石斛(二兩) 丹參(一兩) 薏苡仁(三合) 前胡 橘皮 杜仲(炙) 附子(炮,去皮) 白術(shù)(各一兩) 桂心(一兩半) 麻仁(一升,熬取脂)
上一十二味,搗篩為末,煉蜜和丸如梧子,酒服二十丸,日二服。
谷白皮(五升,切,勿取斑者,有毒)
上一味,以水一斗,煮取七升,去滓,煮米粥常食之。
茯苓 干姜 澤瀉(各二兩) 桂心(三兩)
上四味, 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三服。
主兩腳痹弱,或轉(zhuǎn)筋,或皮肉脹起如腫,而按之不陷,心中惡,不欲食,或患
甘竹瀝(五升) 葛根 防風(fēng)(各二兩) 麻黃(六兩,去節(jié)) 升麻(五分) 桂心 (一兩) 附子(一枚,炮,去皮) 秦艽 細(xì)辛 木防己 黃芩 干姜 白術(shù) 甘草(炙,各一兩)
上一十四味, 咀,以水七升,納甘竹瀝五升,合。煮取三升,分四服,取汗。(《千金》有茯苓、杏仁,無(wú)白術(shù)。)
主卒中惡風(fēng),口噤不能言,四肢 緩,偏攣急痛,風(fēng)經(jīng)五臟,恍惚喜怒無(wú)常,手足不遂,皆悉主之方∶
甘竹瀝(一斗四升) 人參 細(xì)辛 石膏(各一兩,碎) 生姜(五兩,切) 烏頭(三枚,炮,去皮) 防風(fēng) 獨(dú)活 芍藥 黃芩 茵芋 麻黃(去節(jié)) 葛根 木防己 桂心 茯苓 甘草
上一十八味, 咀,以竹瀝煮取四升,分三服。(一方以水五升,《千金》有白術(shù))。
竹瀝(一斗) 當(dāng)歸 秦艽 防風(fēng) 葛根(各二兩) 人參 芍藥 木防己 附子(炮,去皮)細(xì)辛 茯苓(一作茯神) 通草 桂心 白術(shù) 甘草(炙,各一兩)
上一十五味, 咀,以竹瀝漬半日,煮取四升,分三服,不能者四服。(《千金》有芎 》、生姜、黃芩、升麻、蜀椒、麻黃、無(wú)芍藥、防己、通草。)
鱉甲(炙) 防風(fēng) 麻黃(去節(jié)) 半夏(洗) 白術(shù) 茯苓 芍藥 杏仁(去皮尖雙仁) 麥門(mén)冬(去心) 生姜(切) 人參 石膏(碎) 羚羊角(屑) 甘草(炙,各一兩) 犀角(一分,屑) 雄黃(半兩,研) 青木香(二兩) 吳茱萸(半升) 大黃(一分半) 麝香(三分) 薤白 (十四枚,切) 烏梅 貝齒(各七枚) 大棗(二十枚,擘) 赤小豆(二十四枚)
上二十五味, 咀,以水二斗,煮取四升,分四服,日二夜一服。
麻黃(去節(jié)) 杏仁(去皮尖及雙仁) 桂心 黃芩 橘皮 石膏(二兩,碎) 生姜(六兩,切) 半夏(洗) 濃樸(炙) 枳實(shí)(炙,各三兩) 茯苓(四兩) 秦艽(一兩半) 大戟 細(xì)辛(各一兩) 大棗(二十枚,擘) 甘草(二兩,炙)
上一十六味, 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四升,分五服。日三夜二。
獨(dú)活 桂心 半夏(洗,各四兩) 麻黃(去節(jié)) 芎 人參 茯苓(各二兩) 八角 附子(一枚,炮,去皮) 大棗(十三枚,擘) 防風(fēng) 芍藥 當(dāng)歸 黃 干姜 甘草(炙,各三兩)
上一十五味, 咀,以水一斗五升,酒二升,煮取三升半,分為五服。
硫黃(五兩) 牛乳(五升)
上二味,以水五升合煮及五升,硫黃細(xì)篩納之,煎取三升,一服一合,不知至三合。
硫黃(研) 鐘乳(粉) 防風(fēng)(各五兩) 干姜(一兩) 白術(shù) 人參 蜀椒(汗,去目及閉者) 細(xì)辛 附子(炮,去皮) 天雄(炮,去皮) 茯苓 石斛 桂心 山茱萸(各三分)
上一十四味,搗篩為散,旦以熱酒服方寸匕,日三,加至二匕。
烏頭(一兩,炮,去皮) 附子(三兩,炮,去皮) 麻黃(四兩,去節(jié))
上三味,搗篩為末,煉蜜和丸如梧子大,酒服五丸,日三服。
主膈痰滯,逐腳中風(fēng)水方∶ 硫黃(五兩)
上一味,細(xì)粉,以牛乳三升,煮令可丸,如梧子大,曝令干,酒服三十丸,日三,不知,漸加至百丸。
石硫黃(半兩) 桂心(四兩) 石(燒) 附子(炮,去皮) 天雄(炮,去皮) 烏頭(各二兩,炮,去皮)
上六味,搗篩為末,煉蜜和丸如梧子大,空腹酒服五丸,日三服。 <目錄>
方一十六首 灸法一首
石楠 干姜 黃芩 細(xì)辛 人參(各一兩) 桂心 當(dāng)歸 芎 (各一兩半) 甘草(二兩)
上一十二味, 咀,以酒三升,水六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取大汗,慎風(fēng)冷,佳。
又方∶酪和鹽熱煮摩之手下消。
又方∶白芷根葉煎湯洗之。
天雄(炮,去皮) 牛膝 知母(各一兩) 栝蔞(五分) 白術(shù)(二兩) 人參(半兩) 干姜
上一十味,搗篩為散,酒服半錢(qián)匕,日再夜一,以知為度。稍增至一錢(qián)匕。
白礬(二兩,末之)
上一味,以酒三升,漬令消,拭上愈。
吳茱萸(一升)
上一味,以酒五升,煮取一升半,拭上。
大豆(三升) 酒(六升)
上二味,煮四五沸,服一杯,日三。
蛇床子(二升) 防風(fēng) 生蒺藜(各二斤)
上三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五升,以綿拭上,日四五度。
黃連 黃芩 白術(shù)(各二兩) 戎鹽 礬石(各半兩) 細(xì)辛(二兩) 芎 茵芋(各一兩)
上八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洗之,日三度。
馬蘭(一作馬蘭子) 蒴 茺蔚子 礬石 蒺藜 茵芋 羊桃根 蓄(各二兩)
上八味,切,以醋醬二斗,煮取一斗二升,納礬石洗之,日三度。
煮槐枝葉以洗之,灸瘡,火瘡亦愈。
主風(fēng)熱赤疹癢,搔之逐手作瘡方∶
青羊脂(四兩) 芍藥 黃芩 黃 白芷 寒水石(各一兩) 竹葉(一升,切) 石膏(一斤,碎) 白及 升麻 防風(fēng) 甘草(炙,各三分)
上一十二味,切,先以水一斗,煮石膏、竹葉,取五升,合漬諸藥,以不中水豬脂二升,合煎白芷黃,膏成,以敷之。
以一條艾蒿長(zhǎng)者,以?xún)墒謽O意尋之著壁,立兩手并蒿竿拓著壁伸十指,當(dāng)中指頭,以大艾炷灸蒿竿上,令蒿竿斷,即上灸十指,瘥,于后重發(fā),更依法灸,永瘥。
楓香(一斤) 芎 大黃 黃芩 當(dāng)歸 人參 射干 甘草(炙,各三兩) 升麻(四兩)
上一十味,切,以水二斗,煮取七升,適冷暖分以洗病上,日三夜二。
地榆(三兩) 苦參(八兩) 大黃 黃芩(各四兩) 黃連 芎 (各二兩) 甘草 (六兩, 炙)
上七味,切,以水六斗,煮取三斗,洗浴之,良。
大黃 當(dāng)歸 升麻 防風(fēng) 芍藥 青木香 黃芩 甘草(炙,各二兩) 楓香(五兩) 黃柏 芒硝(各三兩) 地黃汁(一升)
上一十二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半,去滓,納芒硝令烊,帛拓病上一炊久,日四五夜二三,主癮疹痛癢,良。
當(dāng)歸 芎 大戟 細(xì)辛 芍藥 附子(去皮) 芫花 躑躅 椒(各一兩) 莽草(半兩)
上一十味,切,以苦酒浸藥一宿。以豬膏二升半煎,三上三下,膏成,去滓,敷病上,日三夜一。
方一十四首 灸法一首
大醋于甌底磨硫黃令如泥,又以八角附子截一頭使平,就甌底重磨硫黃使熟,夜臥先布拭病上令熱,乃以藥敷之,重者三度。
硫黃 水銀 礬石 灶墨
上四味,等分,搗下篩,以蔥涕和研之,臨臥以敷病上。
石硫黃(三兩) 附子(去皮) 鐵精(各一兩)
上三味,并研搗,以三年醋和,納瓷器中密封七日,以醋泔凈洗,上拭干,涂之,干即涂,一兩日,慎風(fēng)。
五月五日午時(shí),灸膝外屈腳當(dāng)紋頭,隨年壯,兩處。灸一時(shí)下火,不得轉(zhuǎn)動(dòng)。 治頭項(xiàng)及面上白駁,浸yin漸長(zhǎng),有似于癬,但無(wú)瘡方∶ 干鰻鱺魚(yú)炙脂涂之,先洗拭駁上,外把刮之,令小磣痛,拭燥,然后以魚(yú)脂涂之,一涂 便愈,難者不過(guò)三涂之,佳。
又方∶取生木空中水洗之,食頃止。
又方∶桂心末唾和,敷駁上,日三。
又方∶ 白芨(一作白蘞) 當(dāng)歸 附子(炮,各一兩,去皮) 天雄(炮,去皮) 黃芩(各一兩) 干姜(四兩) 躑躅(二升)
上七味,搗篩為散,酒服五分匕,日三服。
常以銀揩令熱,不久漸漸消滅瘢痕。
雄黃 硫黃 真珠 礬石(熬) 茹 巴豆(去皮心) 藜蘆(各一兩)
上七味,搗篩為散,以漆和令如泥,涂貼病上,須成瘡,及去面上黑子,點(diǎn)之即去。治皮中紫赤疵痣靨穢方∶ 干漆(熬) 雌黃 礬石(各三兩) 雄黃(五兩) 巴豆(五十枚,去皮) 炭皮(一斤)
上六味,為散,以雞子白和涂故帛,貼病上,日二易之,即除。
當(dāng)歸(七分) 石楠(一兩半) 秦艽 躑躅 菊花 干姜 防風(fēng) 麝香 雄黃(研) 丹砂 (研) 斑蝥(各一兩) 蜀椒(去目及閉口者,汗) 連翹 知母 鬼箭 石長(zhǎng)生(各二兩) 附子(炮,去皮) 王不留行 人參 鬼臼 莽草 木防己 石斛 烏頭(炮) 天雄(炮,去皮) 獨(dú)活(各三兩) 地膽 虻蟲(chóng)(各十枚) 蜈蚣(三枚) 水蛭(一百枚)
上三十味,諸蟲(chóng)皆去足羽,熬,炙,合搗為散,酒服方寸匕,日再服。其白癜入頭令發(fā)白,服之百日,白發(fā)還黑也。
芎 白術(shù) 山茱萸 防風(fēng) 羌活 枳實(shí)(各三兩,炙) 麻黃(二兩半,去節(jié)) 薯蕷(四兩) 蒺藜子 生姜(各六兩,切) 烏喙(炮) 甘草(炙,各二兩)
上一十二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二升七合,分三服。
蒴根 蒺藜子 景天葉(各切,二升) 蛇床子(五兩) 玉屑(半兩)
上五味,切,以水一斗半,煮取一斗,稍稍洗身面上,日三夜一,慎風(fēng)。
大黃 芒硝(各一兩) 莽草 黃芩(各二兩) 蒺藜子(半升)
上五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半,去滓,納芒硝令烊,以帛拓腫上數(shù)百遍。日五夜三,勿令近眼。(一方有黃連。)
點(diǎn)擊查看:<<千金翼方>>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