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介紹一下炙
甘草湯,這個湯源自于
傷寒論,又稱為復脈湯。傷寒論上治療陰虧的方子很少見。因為寒邪為虐,陽氣受累,所以傷寒論極偏于陽,除陽明腑癥和一些太陽壞癥外,基本很少用到寒涼之藥。
我們來看看組成:
炙甘草 四錢
人參三錢
大棗 四錢(掰)
生地 四錢
麥冬三錢
阿膠三錢 麻仁六錢 生
姜二錢
桂枝二錢
一共九味藥,在傷寒論也屬于藥味比較多的方劑。前面七味為入陰之藥。
我們來看看主治:津液損傷,脈結代心動悸者。也就是陰津虛虧的病癥,這里的陰津虛虧是全體的虛虧,并非單指一臟一腑。
心悸,起因于
心陰虛而不降。所以必須滋養(yǎng)心陰,而彭子認為,這個方子體現(xiàn)的是運化中氣而養(yǎng)陰的辦法。中氣得以運化,則滋養(yǎng)心陰事半功倍,如果中焦不運,徒然用藥,也無濟于事。所以這時中焦還是必須顧及。這里的中焦不運問題在于陰津不足,所以顧中之時,依然以補中焦之陰為主。
脈象為結代。彭子描述為“脈來遲緩,停止一至,來而小數(shù)為結。停而復來,來而又停為代!斌w現(xiàn)的是枯澀的特征,但不是弦細之脈。弦細之脈,不能用過量陰藥,因無法運化。
該方以炙甘草為君,炙甘草人參大棗大補中氣,得以斡旋,生
地麥冬阿膠麻仁入四臟滋養(yǎng)陰津,
生姜桂枝則是助通心陽,運化中焦,以載諸陰藥。
這里的要點有兩個:一是全身之陰皆虧;二是脈象不能是弦細。這就是用這個方子的要點。大家可以參考下
生脈飲,比較比較兩者之間的區(qū)別。
下面我們來看看
茯苓杏仁甘草湯,看看彭子怎么認為治濕的。這些都是彭子從實際經(jīng)驗中所得,或者說是觀察自然就于人體所得。
先看組成三味藥:茯苓杏仁 各三錢 甘草(生)一錢
我們先從藥物配伍來觀察,可以治療什么會更有趣。杏仁潤肺下氣,茯苓祛濕扶中,生甘草扶中清而微散,看看三個藥物組成,杏仁茯苓同為君藥,自然是解決肺的問題來的,兩者一祛濕一潤燥,看似相互矛盾,所達到的效果是什么呢?
這里就是“治胸中痞塞短氣”,成因在于肺濕,不能收斂降氣,所以氣上逆而形成氣短的現(xiàn)象,這里的濕氣已傷入肺,成為有形之癥,所以不能再用補中潤藥,以塞中土。所以以茯苓祛濕,以杏仁下氣微潤,使肺津不損。這個跟麥冬湯比較,本方治濕氣之病,麥冬湯治燥氣之癥,脈象濡短,濡就是濕像,短為氣不降之像,見于肺脈。
彭子提到我們日常喜歡用到的二陳湯,一片燥劑,時常只能祛痰傷津,而不能祛濕。勢必病勢轉深,不如滋津而降氣,氣降而化濕更為有效。
臟腑已困于濕氣時,津液已虧,微微發(fā)汗,使?jié)駳獾没钦沃,也即以清陽之氣微微蒸化,而不能施以重燥之藥,反而更加傷及津液。這里提到桂枝
附子湯去桂加
白術的用法,大便堅,小便利時,顯示濕合于腑,去掉桂枝,木氣虛瀉之力即弱,再用附子白術蒸騰以上,便可蒸化濕氣。
看看彭子的醫(yī)案:夏天久雨,一人冒雨操作,過于用力,導致
感冒。用蔥豉湯體舒,但是熱不退。食物無味,吃糖有味,尿短脈細而澀。脈細澀所以津液有虧,所以難以發(fā)汗而燒退。吃糖有味,也說明中土津液有虧。所以吃用黃豆后,可以食粥三碗。又進一步說明了,這是外感化郁,津液不足之癥。這時候又讓其他人用了大劑茯苓
蒼術厚撲
木通澤瀉等藥,結果是“
失眠,身黃,不能行走,尿愈短,頭骨熱退。反不能食。身仍熱”,身黃,不能行走,中土之氣已漸耗盡,已經(jīng)完全是一片津液蒸干之像。彭子認為,
發(fā)熱不思食,已經(jīng)是中虛陽氣外越之像,所以應該用
干姜黨參炙甘草附子等,進行陰陽大補,才有機會回生。也就是祛濕之物的可怕之處,所以彭子連道危險。
這個案例是彭子治療的思路,前面用藥應該是彭子或者其學生所為。后面則是他醫(yī)所為,無須多言,祛濕之法確然不妥。但是大家可以自己想想,按彭子思路,如果一直用黃豆和中調理,是否有痊愈機會?后面彭子認為用干姜附子黨參之類,是否可行?我覺得有很大疑問,這個病的關鍵在于“發(fā)熱不退”,單靠中土之藥是不太可能恢復的,因為起因在于“雨天勞作”,大家可以自行想象,有什么辦法可以更好地解決?我們學習彭子的思路是完全必要的,但是也需要在學習的過程中形成自己的思維,因為書里的東西不會百分百。注意一下,他用了蔥豉湯,沒有出汗,沒有退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