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痹案某,男,28.
2008.7.23來診,訴咽痛兩日,日輕夜重,影響睡眠,太陽穴脹痛,
腰痛,略感惡風(fēng),查扁
桃體紅腫,T:37.8°C,納可,二便調(diào)。舌淡有齒痕,苔黃略帶水滑,脈寸關(guān)浮大,尺弱。為之處方:
茯苓9克,
半夏9克,
炙草9克,干
姜9克,
桂枝6克,
肉桂3克,
桔梗9克,
射干9克,
黃芩9克
3劑,水煎服,日一劑。
電話隨診,謂半劑藥后,第二日咽痛即止,唯晨起活動后咯吐黃粘痰塊,但吐后暢快異常。予思此乃氣動宿痰,當是好事,囑服完余藥。
后又謂,兩劑后,未再
發(fā)熱,仍每日晨起咯吐黃粘痰塊,一周余方休。
泄瀉案某,男,25歲
2009.6.22(夏至翌日)中午來診,謂今晨飯后不久即發(fā)
腹痛,隨即泄瀉,漸至如水樣,其痛綿綿不止,偶稍輕。
此吾友,對其身體狀況了如指掌,遂勸其不要擔(dān)心,。
查脈象右大于左,舌淡嫩,苔白膩,邊有齒痕。
予同仁堂
附子理中丸一盒,囑其先溫開水送服兩丸,可稍止腹痛;回家即用熱水袋敷神闕。并處方,囑回家立即煎服,如下:
黨參15g
干姜15g 茯苓15g 炙
甘草10g 桂枝12g
白芍15g 肉桂10g
三劑,水煎服,日一劑。
次日復(fù)診,謂昨日下午至夜間一直發(fā)熱,T:38.5°C,
頭痛如裹,今晨已好,降至T:37.0°C,囑將余藥服完。
后謂,藥服一劑后即未再痛泄。
咳嗽案某,女,25歲。09年5月17日求治于余。 咳嗽半月余,遇涼加重,下午、夜間尤甚。夜寐夢多。大便素不調(diào),時干時稀。舌邊尖紅,脈右弦左弱。處方:
炙草6g 茯苓9g(藥店無,以
茯神代) 干姜9g
細辛3g
五味子9g 半夏12g
當歸6g 炒白芍6g
1劑,水煎服。
再診,咳嗽已減,訴口苦,起口腔潰瘍(既往復(fù)發(fā)性口瘡史,常年發(fā)作)。昨夜眠佳。處方:
炙草6g 茯苓9g(藥店無,以茯神代) 干姜9g 細辛3g 五味子9g 半夏12g 當歸6g 炒白芍6g
黃連1g
1劑,水煎服。
三診,咳嗽大減,仍口苦,口腔潰瘍。眠佳。處方:
炙草6g 茯苓9g(藥店無,以茯神代) 干姜9g 細辛3g 五味子9g 半夏12g 當歸6g 炒白芍6g 黃連1g
1劑,水煎服。
四診,已無咳嗽。仍口腔潰瘍,夜間較平常為渴。欲再為處方。畏懼服藥之苦,遂拒。
齒齦出血晨起下齦出血,有時午睡后亦有,此乃元氣大虧,虛陽不斂之證,處方:
姜半夏18克,黨參25克
3劑,水煎服。
一劑后,出血即止。
然此等證,雖可解一時,后必再犯,要根本治療,殊非易事……
眩暈案某,女,25歲
2009.12.22來診,訴昨日晨起頭暈,閉眼稍差,臥床休息一天。今晨起床,頭暈較昨日為甚,惡心欲嘔,未進食,堅持上班,中午正常進食,口苦,咽干,周身
關(guān)節(jié)痛。遇涼咳嗽,此乃舊疾。診其脈左<右,左關(guān)尺弦細,右關(guān)尺細滑,兩手寸脈沉取均無。處方:
柴胡24克,黃芩9克,姜半夏15克,黨參12克,桂枝9克,白芍9克,
炙甘草9克,
生姜3片,
大棗4枚。
2劑,水煎服,日一劑。
2劑后,諸證解十分之八。唯天氣突然變涼,咳嗽舊疾復(fù)作。因不甚嚴重,暫拒治。
溫病(疑似甲流)凜凜冬日,蝸居暖室,冬至前后,房事不節(jié),一陽來復(fù),生發(fā)無制,必成溫病。
此溫病,非史上溫病學(xué)派之所謂溫病,乃當今世人獨有之證也。
尹某,即是此等典型,冬至后第二日起,發(fā)熱頭痛欲嘔,腰痛終日不解,自以為
感冒,遂臥床休息,并自服
藿香正氣水、
小柴胡顆粒等兩日,熱勢不減絲毫,夜間甚至高達T:38.9°C(此時若送醫(yī)院就診恐甲流定矣),且雙足灼熱,頭痛以左側(cè)為主,牽及面部、牙齦,且牙齦腫脹,伴有出血。察舌苔膩腐罩黃,脈左浮弦細數(shù),右關(guān)滑。處方:
茯苓15克,桂枝10克,白芍15克,干姜15克,附子15克,炙甘草10克,
阿膠9克(烊化),柴胡15克,
丹皮10克
半劑后熱勢退即至38度以下,一劑后退至37.5度以下。
第二劑改方如下:
茯苓15克,桂枝10克,肉桂5克,白芍15克,干姜15克,附子15克,炙甘草10克,柴胡10克,丹皮10克,半夏12克
服后體溫恢復(fù)正常,余證亦解大半,唯牙齦仍腫痛?扇纹渥晕一謴(fù)。
后因牙齦腫痛牽及顏面等部,已影響進食,再次來診,察舌苔黃厚,邊有齒痕,脈細滑。處方:
黃芩9克,
石膏9克,生甘草6克,
升麻6克,半夏9克,茯苓9克,
蒼術(shù)9克,丹皮6克
2劑后,腫消痛止,基本復(fù)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