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奔豚湯 治腎積上賁犯肺。喘脹發(fā)熱。
甘草 芎 白芍 當(dāng)歸 黃芩(各一錢) www.med126.com半夏 甘李根白皮 葛根(各二錢) 生姜(三片)
上九味。水煎。溫分四服。日三夜一。以積下小腹減為度。不應(yīng)。加戎鹽一字。(千金。無甘草黃芩。有吳茱萸石膏人參茯苓桂心)
赤丸(金匱) 治寒積厥冷。
茯苓 半夏(各四兩。一方用桂) 烏頭(二枚。炮) 細(xì)辛(一兩。千金作人參)
上四味為末。納真朱(即朱砂) 為色。蜜丸如麻子大。先食酒下三丸。日再夜一服。不知稍增。以知為度(千金。無半夏。有附子桂心射罔。)
普濟(jì)方用白鳳仙子一錢。小川烏二枚。半夏三枚。杏仁四十九粒。各生搗為末。紅棗肉丸梧子大。黃丹為衣。早暮各服七丸。俱溫酒下。若治小兒。丸如粟米大。量用三五丸。待谷道血出住服。忌大葷生冷腐醋等物。此方與赤丸功效相類。故附于此。 此方烏頭與半夏同劑。用相反以攻堅積沉寒。非妙達(dá)先圣至理。不能領(lǐng)略其奧。與胡洽治膈上積用十棗湯。加甘草、大戟同一妙義。而普濟(jì)方。僅用烏頭、半夏二味。易白鳳仙子、杏仁、黃丹為衣。服七丸至谷道見血而止。其瞑眩之性可知。蓋藥之相反相惡。不過兩毒相激。原非立能傷人。后世以為相反之味。必不可同用。陋哉。
喬氏陰陽攻積丸 治寒熱諸積。
吳茱萸 干姜(炮) 觀桂 川烏(炮) 黃連(姜汁拌炒) 半夏(姜制) 茯苓延胡索 人參(各一兩) 沉香(另研) 琥珀(另研。各五錢) 巴豆霜(另研。一錢)
為末。皂角四兩煎汁糊丸綠豆大。每服八分。加至一錢五分。姜湯下。與脾胃藥間服。 此方出士材先生必讀。先生向寓郭園。會以此方授之郭嫗。云是喬三余所定。方中萸、桂走肝。干姜入脾。烏頭達(dá)腎。專取辛烈以quanxiangyun.cn/job/破至陰之固壘。半夏、茯苓以開痰蔽。延胡、琥珀以散血結(jié)。沉香以通氣閉。巴霜以蕩堅積。黃連以除旺氣。人參以助諸味之力也。其所授郭嫗之方。酒曲糊丸。較之皂角汁稍平。妙用全在與脾胃藥間服。予會效用此方。每以六君去術(shù)倍苓。加肉桂、當(dāng)歸。米飲糊丸;虺鰮p六君。夕用陰陽攻積。或服攻積一日。六君二三日。隨人強(qiáng)弱而施。但初服未嘗不應(yīng)。積勢向衰。即當(dāng)停服。所謂衰其大半而止。專力補(bǔ)脾可也。
千金耆婆萬病丸 治七種痞塊。五種癲病。十種疰忤。七種飛尸。十二種蠱毒。五種黃病。
十二種瘧疾。十種水病。八種大風(fēng)。十二種 痹。并風(fēng)入頭。眼暗漠漠。及上氣咳嗽。喉中如水雞聲。不得眠臥。飲食不作肌膚。五臟滯氣。積聚不消。壅閉不通。心腹脹滿及連胸背。鼓氣堅結(jié)流入四肢。或復(fù)叉心膈氣滿。時定時發(fā)。十年二十年不瘥。五種下痢。疳蟲寸白諸蟲。上下冷熱。久積痰飲。令人多睡。消瘦無力。蔭入骨髓。便成滯患。身體氣腫。飲食嘔逆。腰腳酸疼。四肢沉重。行立不能久。婦人因產(chǎn)冷入子臟。臟中不凈;蜷]塞不通。胞中瘀血冷滯。出流不盡。時時疼痛為患;蛞虼藬喈a(chǎn)。并小兒赤白下痢。及狐臭耳聾鼻塞等病。此藥以三丸為一劑。服藥不過三劑。萬病悉除。說無窮盡。故稱萬病丸。
牛黃 麝香 犀角(鎊) 桑白皮(銼。炒) 茯苓 干姜(炮) 桂心當(dāng)歸 芎 芍藥 甘遂 黃芩 蜀椒(去目及閉口者。炒出汗。)細(xì)辛 桔梗 巴豆(去皮心膜。炒) 前胡 紫菀(去蘆) 蒲黃(微炒) 葶藶(炒)防風(fēng) 人參 朱砂 雄黃(油煎) 黃連(去須。) 大戟(銼。炒) 禹余糧(醋 )芫花(各一錢六分。醋炒赤) 蜈蚣(六節(jié)。去頭足。炙) 石蜥蜴(一寸。去頭足。炙)芫青(十四枚。入糯米同炒。米色黃黑。去頭足翅)
上三十一味。(崔氏。無黃芩、桑白皮、桔梗、防風(fēng)。為二十七味) 并令精細(xì)。牛黃、麝香、犀角、朱砂、雄黃、禹余糧、巴豆別研。余者合搗。重絹下篩。以白蜜和。更搗三千杵。密封之。平旦空腹酒服三丸。如梧子大。取微下三升惡水為良。若卒暴病。不拘平旦早晚皆可服。但以吐利為度。若不吐利。更加一丸;蛑寥栉逋琛m毻吕麨槎。不得限以丸數(shù)。病強(qiáng)藥少。即不吐利。更非他故。若其發(fā)遲。以熱飲汁投之。若吐利不止。即以酢飯兩三口止之。服藥忌陳臭生冷酢滑粘食。大蒜豬雞魚狗。牛馬驢肉白酒行房。七日外始得一日服二日補(bǔ)之。得食新米韭根汁。作羹粥飲食之。三四頓大良。亦不得全飽。產(chǎn)婦勿服。吐利后以常須閉口少語。于無風(fēng)處溫床暖室將息。若旅行卒暴無飲。以小便送之為佳。若一歲以下小兒有疾者。令乳母服兩小豆。亦以吐利為度。近病及卒病皆用多。積久疾病即少服。常取微溏利為度。(其細(xì)證服法注解。并詳千金衍義膽腑門本方下。)
木香 戎鹽 三棱(炮。各半兩。) 濃樸(姜制一兩) 枳實(shí)(炒) 甘草(炙。各三錢)干姜(炮)蓬術(shù)(煨。各二錢)
為散。每服三錢。食前淡姜湯調(diào)下。
四味阿魏丸 治肉積發(fā)熱。
為末。另用阿魏一兩。醋煮糊丸麻子大。每服二十丸至三十丸。食前沸湯下。脾胃虛人。六君子湯下。
和血通經(jīng)湯 治婦人寒客胞門。月事不來。結(jié)為石瘕。及一切血結(jié)成積。
當(dāng)歸 熟地黃 蘇木(各一錢) 三棱(炮) 廣術(shù)(炮) 木香 貫眾肉桂(各八分) 紅花(三分) 血竭(五分)
食前紅酒煎服。忌酸醋生冷之物。
見 丸 治寒氣客于下焦。血?dú)忾]塞而成石瘕。腹中堅大。久不消者。
附子(炮。去皮臍。四錢) 鬼箭羽(如無。鯪鯉甲代之。肥人痰 。鬼臼南星代之) 紫石英(各三錢。另飛。) 澤瀉 肉桂(勿見火。) 延胡索木香(各二錢) 檳榔(二錢五分) 血竭(一錢五分。另研) 水蛭(一錢。如無廣術(shù)代之)桃仁(三十粒。去皮尖。干漆灰拌炒。去漆灰) 京三棱(五錢。銼) 大黃(三錢。銼。用酒同三棱浸一宿。焙。)
上十三味。除血竭、桃仁外同為末。入另研二味和勻。紅酒打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淡醋湯下。食前溫酒亦得。虛者。去水蛭、三棱。加人參一兩。當(dāng)歸五錢。虛甚。用十全大補(bǔ)湯送下。
阿魏麝香散 治腸覃諸積痞塊。
阿魏(五錢。酒煮。) 麝香(一錢) 雄黃(三錢) 野水紅花子(四兩) 神曲(炒) 人參白術(shù)(生。各一兩) 肉桂(五錢)
上為散。每服三錢。用烏芋(即荸薺)三個。去皮搗爛和藥。早晚各一服。砂仁湯過口。
三因化氣散 治息積上下賁脹。
肉桂(勿見火) 蓬術(shù)(煨) 青皮(炒) 陳皮 干姜(炮) 沉香(另研。勿見火。各五錢。)木香 甘草(炙) 丁香 胡椒 砂仁(各二錢。炒) 茴香(炒。四錢)
為散。每服三錢。姜、蘇、鹽湯調(diào)下。婦人。醋湯調(diào)服。
阿魏膏 治一切痞塊。
羌活 獨(dú)活 黑參 觀桂 赤芍 穿山甲(炮) 生地黃鼠糞 大黃 白芷 天麻(各五分) 紅花 槐柳枝(各三錢) 土木鱉(二十枚。去殼)
上用真麻油二斤浸。春五夏三秋七冬十日。煎黑去滓。入亂發(fā)雞子大一握。再熬濾清。徐下真黃丹煎。較軟硬得中。入芒硝、阿魏、乳香、沒藥各五錢。取起離火。再入蘇合香油半兩。麝香三錢。調(diào)勻成膏。瓷器收藏。臨用時取兩許。攤大紅 上貼患處。內(nèi)服健脾消積開郁藥。凡貼膏須正當(dāng)痞塊。不可偏。偏則隨藥少處遁去。即不得力。貼后以綿紙掩。用芒硝隨患處鋪半指濃。用熱熨斗熨一時許。日熨三次。硝耗再加。月余藥力盡。其膏自脫便愈。年久者連用二膏。無不消盡。若是肝積見于左脅。加蘆薈末和硝熨之。倘積去。于所遁處再貼一膏。必仍歸舊窠矣。 普濟(jì)方。無羌活、黑參、白芷、天麻、生地、赤芍。多川烏、南星、半夏、甘遂、甘草、人參、五靈脂各五錢
?丸 治食魚鱉成痞。此方最捷。余俱不效。
(一雙。去毛。水酒各半煮爛。入阿魏五錢。更煮汁盡為度。取肉搗爛焙干。骨用酥炙。)水紅花子(六兩) 白術(shù)(二兩) 阿魏(一兩) 神曲茯苓 當(dāng)歸(各一兩) 橘紅 甘草(炙。各五錢)
為末。加生姜自然汁半杯。入煉白蜜丸彈子大。細(xì)嚼一丸。沸湯或溫酒過口。早暮各一服。
阿魏化痞散 治瘧痞寒熱及 瘕。虛人禁用。
川芎 當(dāng)歸 白術(shù) 赤茯苓 紅花 阿魏(各一錢) 鱉甲尖(酥炙腌。三錢)大黃(八錢。酒炒) 蕎麥面(一兩)
為散。每服四錢。好酒一盞。調(diào)稀糊服。服后三日。腹痛見膿血為驗(yàn)。忌生冷油膩。大葷濕面等物。
金匱三物大建中湯(理中湯下) 金匱大黃附子湯(小承氣湯下) 大七氣湯(局方七氣湯下) 六君子湯(四君子湯下) 五苓散(方祖) 導(dǎo)痰湯(二陳湯下) 理中湯(方祖) 十全大補(bǔ)湯(保元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