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語標準中國方劑數據庫中醫(yī)疾病數據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據藥學下載
您現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中醫(yī)書籍 > 正文:傷寒
    

止園醫(yī)話:傷寒

第二期中醫(yī)所謂陽明、少陽各證,治法,此是汗不得法,邪已漸漸入里,內臟已漸干燥,一切發(fā)汗之藥,不能再用。此時治法之有效者,首推大黃、芒硝,其次則柴胡、前胡、黃芩、竹葉、石膏、青皮、厚樸、枳實,再次則瓜蔞、半夏、此藥略燥,用時注意梔子、豆豉、茵陳蒿、赤小…

第二期中醫(yī)所謂陽明、少陽各證,治法,此是汗不得法,邪已漸漸入里,內臟已漸干燥,一切發(fā)汗之藥,不能再用。此時治法之有效者,首推大黃、芒硝,其次則柴胡、前胡、黃芩竹葉、石膏、青皮厚樸、枳實,再次則瓜蔞、半夏、此藥略燥,用時注意梔子、豆豉、茵陳蒿、赤小豆、發(fā)黃者用之杏仁、黃柏等藥,可以相機擇用。此時總以甘寒苦降疏通腸胃為要,凡見痞悶結胸癥,宜以小陷胸湯加減為治,若見潮熱、譫語、腹?jié)M或痛,此時或有頭痛,不可誤認,疑為仍有表證也。均宜用大黃、若癥結不實,或病人太弱,宜用熟大黃。枳實、厚樸等藥微卜之。此時不必用芒硝若脈癥均實,舌黃唇裂、口渴、腹痛、譫語、潮熱、小便赤短。急以生大黃加芒硝枳實、厚樸等亦可用.下之,此時必有皮膚之熱。井宜以阿斯比林。安基比林等西藥作退熱用,但與中藥須隔開六點鐘用之,此時亦可用硫苦等。此第二期之治法也,此期治之得法,亦不致病勢加重,演成腸出血及腸穿孔之危險,惟此期間有借重西藥之時,參看醫(yī)驗與第一期之治法,純用中藥者有別第一期西藥必無效不可不知。柴胡為此期有寒熱往來之專藥,與頭痛加以川芎、白芷皆有效。此期亦有黃疸癥狀,西藥硫苦治黃疸有效可用之應參照茵陳湯等治法,再佐以對癥各藥可也。此期治法,于疏通腸胃等法之外,用承氣湯等;勝于用硫苦及甘汞等。必須用西藥退熱。撤曹、安基比林、阿斯比林、硫規(guī)等,均可選用,亦可兼用清涼劑,例如稀鹽酸等。惟心臟衰弱者,脈微細,或有自汗盜汗者.于用退熱劑時,宜特別謹慎,勿用太大之量較之純用中藥,特別有效,失此不治,則入于第三期,勢愈危險矣。古方中非無靈驗之方,但大多數為其他成方所混淆,故必經多年實驗,方有真確認識,抉擇而出,即本編所采之古方是也。

第三期治法此期中醫(yī)所謂太陰、少陰、厥陰各癥,西醫(yī)所謂腸出血及腸穿孔等合并癥。更覺棘手,若第一、二期治之得法,(汗下)絕不致演成三期,此種病變純由于過信中醫(yī)古書含混迷離之說,雜成胸際。一遇此病,無從下手,以放認癥則迷惘猶疑。(因聲說貌似精妙玄深,實則紛亂雜揉,導入迷陣,學者愈究心,精神愈紊亂矣。)用藥則拘板牽強,(視古方為神圣,殺人即在于此)一誤再誤,病勢演進不已,乃至不可救藥,醫(yī)者猶自稱曰此某經癥,用某經方也,哀哉1癥已至此,絕非病之當然現象,西醫(yī)治傷寒,以藥品不能如中醫(yī)之適應此癥,故多演成重癥,遂認待期療法,為確乎不拔之說,實則西醫(yī)非不精,所苦者無此藥也。設使此癥初起,當純粹表癥之時,一汗而愈,腸何由熱?何由出血?何由穿孔耶?迨演至第二期,中醫(yī)承氣湯等確實較西藥為優(yōu),然又苦于退熱藥不如西藥之適應此癥,又再惑于種種古書之說,一誤再誤,亦可演成第三期之危險,余經過此癥多矣,確知中西治法,合之(適當病機)則十之八九可以速愈,離之則各有所短也。此時不可不有心靈手敏之主張,挽救垂死之病者,運用醫(yī)藥,隨機應變、處處得法,十或救其二、三。以余之經驗,病至此種階段,十之八九已成險癥。腸出血期,所便多膿血,或黑油樣之物,此時尚能希望治愈,至腸穿孔期,則絕少挽救之法矣。此時恒有四肢厥逆,若其體溫仍高,則仍可下之,或大劑滋陰,此時要有十二分認識病癥,不可濫用瀉藥。若完全表現虛脫癥狀,例如脈微身涼,自汗盜汗,喘息失眠,虛煩,下利清谷種種,皆現極虛之癥者,此時只有大補陰陽之一法。此法尚較西藥之強心止血等劑為愈然以上二法,一瀉一補若非認癥確實,用藥稍有錯誤,殺人即在頃刻。此則視醫(yī)者之學術經驗與運用方法之何如為定,所謂可以意會,不可以言傳也。

中醫(yī)對于傷寒、溫病二癥,由于古書之根本混淆,早已糾纏不清,幸經后人逐漸試驗,漸漸分晰,始知傷寒治法與溫病治法,絕然不同。四十年前余純粹偏信西醫(yī),曾根據腸窒扶斯病菌之理,主張傷寒、溫病實系一癥并無分別,中醫(yī)治法,不過藥品上之區(qū)別,與本病毫無關系,此種見解,今已知其大錯矣。歷考溫癥諸書,雖仍不免牽扯玄虛之習,然實已知治溫病之正軌,惟傷寒一癥,仍有人拘泥古書,經學家對于今文古語文之爭辯檢詳,因而抉出真?zhèn),以示來者,厥功甚偉。中國古醫(yī)書之文筆句法,多非秦漢間文字,稍讀古書者,極易辨別,一望而知為假托,乃后之醫(yī)者不乏通儒,初來見有根本糾正者,惜哉,貽誤害人者。古書治傷寒,非全部不靈驗,但有一部分,實不可從者。故本編論病,開首先將傷寒一癥,詳細言之,此皆本諸實驗立論非臆斷也。

【醫(yī)驗】薛殿賓五十歲,住山東德縣大寺街,患傷寒癥已經過五醫(yī),率皆謹守古醫(yī)書治法,認癥并無錯誤,經余接診時系于前醫(yī)認為不治,辭謝之后,病已一月馀,其當時癥狀,為潮熱不解、.神識不清、脈微細、口燥唇裂、不寐自.汗、舌苔黑。病者自。訴,恒覺腸內若有粘貼之物一片(以前曾服瀉藥數次矣。),痛苦之狀,不知所可,以病日久,周身皆痛,現無欲狀態(tài)。衰弱殊甚,而熱度至下午尤高,譫語、倦臥、唇裂有血痕,惡寒厥逆,癥甚危殆,而自訴腸內自覺粘著一物,則反復叮嚀,以相告語。余查以前論癥諸醫(yī)案,quanxiangyun.cn/zhicheng/均無錯誤,時在十一月,認定為正傷寒,自初病至病危,所用之方,不出麻黃桂枝湯,癥漸進行,則小柴胡湯、大青龍湯、調胃承氣湯、大承氣湯、四逆湯等應有盡有,均依古方為治,觀其脈癥,審其方藥,無一不合;學醫(yī)者已受古人之誤,殺人之機,即在無一不合四字,可勝嘆哉!病已至此,群醫(yī)束手無策,諉為飲食不慎,自招病危,推辭不治。凡病至服藥無效,毫無把握之時,醫(yī)者總宜及早告知病家,再延他醫(yī)診治,以免貽誤病機,致令后醫(yī)為難,萬不可存自滿及嫉妒之心,尤應于此癥治愈之后,再向病者細問經過,籍資經驗,余本庸醫(yī),然于讀書而外,自覺受益最多者,惟此一著。四十余年不敢自信,竊愿能知自愛之中西醫(yī)共勉之。余檢其以前所用之藥,例如芍藥、甘草、人參、當歸、五味子附子、干、大棗白術、茯苓、桂枝等藥,尤以芍藥為最多,幾于每方必有此品。無一不具。此等藥品,雖為古方,然根本誤人,即在于此;故此癥大誤,亦即在于此。當其初得之時,寒邪在表,此時一經發(fā)汗,本可自愈,況此君素本強壯,有何顧慮。乃于發(fā)汗藥中,遵照古方,芍藥、甘草,均行列入,汗既不透,邪漸入內,又復于內熱當下之時,誤解厥逆便溏,此均熱象遵照古方,又復加入種種收斂辛燥溫補之品,瀉又不透,致使腸胃之中,愈積愈熱,漸至腸出血期幾于無法挽回。蓋此癥初得之時,本當發(fā)汗,而誤于成方,發(fā)汗不徹底,其后病熱演進,當攻下,而又誤于成方,攻下不徹底,由淺入深,遂成重癥。病名極清楚,病象極顯明,治法極簡單,本可順理成章,一藥而愈。所可嘆者,即古人誤今人,今人誤病人,一誤再誤,其唯一害人之方藥,即在于桂枝、芍藥、附子、人參,五味子、白術等等,與此君病變,大相反悖之各藥品。此癥死于此藥者不知凡幾,可勝嘆哉!中醫(yī)至此,實必束手無策矣,余適于是時自鄂回籍,接診此癥,病狀如上述認為腸熱已甚,此時病者已衰弱不堪,唯有哭泣。津液將枯,乃為立下方。

第一方午前八點鐘服:生大黃三錢、枳實二錢、芒硝一錢五分,煎妥沖入芒硝一次服,服藥后一點鐘,囑病者多飲白水。服一劑大下如黑油狀物之糞便,病勢大見輕減,當日服阿斯比林,(西藥方)體溫亦下降,因而能進稀粥一杯。

第二方午前八點服一次,午后八點服一次。生大黃一錢、枳實一錢、芒硝一錢、生地四錢、寸冬二錢、元參二錢、丹皮三錢,煎妥分二次早晚分服,服下后,退熱最為顯著,病熱更減輕。西藥方此方服中藥時,每日服之,約三日。阿斯比林0.1~0.3克(一包,于發(fā)高熱時服下,約在午后三點鐘此藥分量太輕,以病者已衰弱,恐其副作用發(fā)汗太大,致心臟有險,故用此小量。此時若用硫規(guī),則多無效,此經驗若干年始知之,謹以告知讀者。(硫規(guī)雖無發(fā)汗之副作用,而不適用于此等熱)服前中西藥方均大效,病約五、六日,即漸向愈,此后所服藥品,不過西藥中之稀鹽酸、橙皮酊等之清涼藥,及中藥內之生地露、銀花露等輕清之品,而阿斯比林亦于熱度微高時,給予0.1~0.2克一包服下,(約三、四日或間日服之)如此調理約二十余日;病已痊愈。

此癥初起,中藥有大效,西藥絕無效。阿斯比林等至第二、三期,純恃中藥無特效,例如大黃、芒硝、生地、元參、丹皮等純用西藥例如甘汞、硫苦、阿比、安比、撒曹、硫規(guī)等亦無特效。

余不知經過若干人之實驗,而確知此癥用藥之時機,及適用中或西之藥品,有時絕對無效,例如傷寒初得之用阿比等有時中西藥相quanxiangyun.cn得益彰。例如二,三期,早晚服中藥之瀉下藥,中間與以一包或二包之阿比。并能確知中西藥雖系同一作用,而各有所宜,例如西藥之甘汞,硫苦對于傷寒絕不如中藥之大黃、芒硝。此癥中西醫(yī)之治法,分之均易釀成重癥。西醫(yī)開首既無治法,對二、三期應用之瀉下藥,又缺乏滋養(yǎng)津液之品以佐之,故西醫(yī)對于此癥,亦只有聽其演變。中醫(yī)治此癥,本有良方,惟古書立淪,似深奧而實朦朧,而又雜以不適用之各藥,減其良藥之效用,誤人太甚,中藥對二、三期之傷寒,又缺乏退熱之靈驗,是以不可盡信古書也。所以中醫(yī)對此癥,有各種不治之癥矣,例如所謂壞病及種種定為不治之死證。西醫(yī)對本病之預后,亦有種種不良之規(guī)定,(例如合并腸出血、腦膜炎、肺炎、腸穿孔及熱度過高,脈搏反軟少之類。)則中西醫(yī)對于此癥之治療,均有缺點,叼想而知。余雖不敢謂中西醫(yī)藥,相機參用,必能使此癥百治百愈。然確實知此癥發(fā)生后,所以演變至于極重之時期者,強半由于中藥古方巾之一部分太支離,西藥中之一部分,根本對此癥無大效.因而延誤而成,中西醫(yī)藥,各有短長,則敢斷言。以此癥每逢冬季,最易流行,兵營中更易感染。余任第五鎮(zhèn)軍醫(yī)長八年之久,成績考試,輒冠全鎮(zhèn)軍醫(yī)官長,即以此癥成績?yōu)槎,曩者伴侶,仍有存者,當能證余言也。

余治療此癥,何止千百,歷將中西醫(yī)藥,反復比較試驗,確知此癥中醫(yī)之傳經說,西醫(yī)之待期說,強半由于初起及經過中,治療醫(yī)藥之不適合,因而釀成較重之癥象,絕非本病之漫無治法,必須聽其自然之謂,用特鄭重記載,學者不可不注重實際,自囿于一偏之見也。佘豈敢自作聰明,反對古人,反對科學,然心所謂危,不忍不大聲疾呼,以告學者。一得之愚,或有補于未來之醫(yī)術,望知我者諒此苦衷也。西藥巾之預防注射,最有特效,不可不知,(傷寒預防漿苗等)又甘汞一藥,西醫(yī)對此癥甚推重之,比較有效,特并識之。

附錄最近反證醫(yī)驗一則

張紹周前綏靖公署副官處書記官,年五十六歲。清苑縣東關人,于民國二十六年七月,患溫病,頭痛、身熱、身痛、嘔逆、舌苔白、不惡寒。此不惡寒三字,系溫病征象須注意。余接診時,先經該署西醫(yī)官診治,服藥四日,未見效,熱度甚高。醫(yī)官認為腸熱重癥,窒扶斯癥囑其迷住醫(yī)院,以免傳染。此癥并未認錯,隔離更屬當然,閱者不可誤解。但西醫(yī)謂傷寒,溫病均為腸熱癥,不無可議,此則希望西醫(yī)之有改進思想者,加之意也。嗣延余診治,經診斷為溫癥,除上列癥均有外,右脈洪數左脈亦大。肺胃初熱,僅與以甘汞錠二片每片含量0.2克(第一日)囑其即服。嗣即大解一次,隔八小時,再服中藥,桑葉、丹皮、連翹、銀花、菊花、豆豉、薄荷等藥,連進二劑。第二日煎服一劑,分三次服。第三日豁然起床,病已痊愈。此癥若純以西藥治之,必成腸窒扶斯重癥,并無可疑,但在此季節(jié)七月病象、脈象,極易認定,即中醫(yī)所稱之溫癥。然若投以中藥治傷寒之麻黃桂枝等湯,不但不能治病,且必加重。若投以西藥之安基比林等則暫時解熱,而嘔逆更加。漸入內矣投以甘汞,以內撤其熱。實可有效,但其表熱不退,病變仍可演進以漸至于腸出血等等之危篤重癥,此所以不得不有待期療法之說矣。且甘汞亦不可屢服。故中醫(yī)遇此癥若誤用一部分之傷寒藥,桂枝亦在內,不可不注意必致貽誤病機。此癥若不在冬月,似不致誤認。西醫(yī)認癥極確實,然其缺點,在西藥之不能完全適用。設使此癥用安比退熱,用甘汞瀉下,理想中似甚得法,然絕無大效,一試便知,勿庸辭費。中藥治此癥,特別有效,不必需用甘汞,余以張君嘔逆太甚,用中藥疏通,恐其嘔吐,(湯劑缺點,故以甘汞錠以代中藥。所慮者,中醫(yī)謬于虛偽之古說,自作玄深沉晦之談,以誤人命耳。此癥與傷寒,究其極必皆腸熱,西醫(yī)以其病原菌相同,故將傷寒,溫病認定為一病,確實不誤,不可不信,然中醫(yī)對此::癥之治法,絕然不同,且均特效,則西醫(yī)不知也。

以上所列張君醫(yī)驗,以余視之,原無列入本編之價值,然借此一癥,與前列薛君之傷寒病對照,則頗有趣,以綏署醫(yī)官等,皆老資格之西醫(yī),其認癥斷無錯誤,治療用藥,更屬精當,然對此癥治療,所得結果,何以與余不同乎?正以見彼此認癥同治法同,惟藥物一項,中西各異,有適有不適耳。此余詳列此條之本旨,可見中西醫(yī)藥,實有互相救濟之場合,有合并研究之必要,中西醫(yī)者,如欲增長學問,切不可分道揚鑣,自居于登峰造極之列也。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關于我們 -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申明 -誠聘英才 - 網站地圖 - 醫(yī)學論壇 - 醫(yī)學博客 - 網絡課程 - 幫助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站 中網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