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語標準中國方劑數據庫中醫(yī)疾病數據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據藥學下載
您現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民間中醫(yī) > 正文:重聞《靈樞》上守神(轉貼)
    

針灸拔罐:重聞《靈樞》上守神(轉貼)

重溫《靈樞》上守神

文章來源:中國中醫(yī)藥報09-01-1-1 第4版
作者:張吉(北京中醫(yī)藥大學)

  最近給北京中醫(yī)大學舉辦的“國際針灸技法演示及臨床學術研討會”做“燒山火、透天涼”針法演示,受到中外學者的歡迎,會后深有感觸?串斀駥W者對古代針法非常重視,于是重溫了《靈樞經·九針十二原》中有關針法的論述。
  “九針十二原”是《靈樞經》開宗明義第一篇,有人稱這篇針法是針法的總綱,因而對后世影響很大,今將針法主要內容回顧一下。原文說:“小針之要,易陳而難入,粗守形,上守神,神乎神,客在門,未睹其疾,惡知其原,刺之微在速遲!薄靶♂槨笔侵副疚闹兴f的九種針具之一,即現在常用之毫針。毫針最常用而且非常重要,其重要和微妙之處,說起來容易,但若要掌握它的精微深奧之處,就不那么容易了!按帧奔创止ぃ敢话汜t(yī)生;“上”指高明的醫(yī)生。粗工只能拘謹地觀察病人的外在形體表現,但是技術高明的醫(yī)生,不但看外表而且能看到實質,這就要掌握經脈之“神”,即經脈之氣的往來盛衰變化,因此,叫“上守神”。
  經脈之神是什么樣的呢?是“神乎神”。前者的“神”指脈神,后者的“神”指脈氣的動態(tài)如神,所謂“變化莫測之謂神”,即經脈之動態(tài)可以會意,但難于掌握。那么,脈之神該如何掌握和觀察呢?只能從穴位中經脈之氣的往來盛衰來觀察,因而叫“客在門”!伴T”即穴位(孔穴),它是經氣通于體表的孔道,如果沒有詳細觀察孔穴經氣盛衰變化,怎樣知道疾病的原因呢?腧穴的脈氣又如何觀察呢?“粗守關,上守機,機之動,不離其孔,空中之機,清靜而微”,說明只有上工才能掌握穴位中經氣之動態(tài)變化和往來的時機。況且其脈氣變化是極其清靜的,必須虛心靜氣,才能觀察到其氣之來至清無濁,至靜無躁,極其純真而清靜。只有感覺到經脈之氣的動態(tài)變化、往來順逆才能行針法。
  補瀉針法的最基本要求是“刺之微,在速遲”,即其微妙之處在于手法的快慢。刺法要與經脈之氣的流動快慢相一致,動靜往來要合拍,所以下文又說:“知機之道者,不可掛以發(fā),不知機道者,叩之不發(fā)!边@就要求補瀉手法要與氣之往來相一致,該補該瀉,不可耽誤片刻,不能差之毫厘,要恰到好處。補瀉手法要求極高,如果該補不補,該瀉不瀉,就如同箭已扣在弓弦上,該叩板機而未發(fā),這就叫“叩之不發(fā)”。正確補瀉就是隨其經脈之氣的往來“迎而奪之,追而濟之”,即迎其邪氣之來,在脈氣盛時行瀉法而瀉邪氣,隨其經脈之氣去而進針行補法以補正氣。故下文說:“明知逆順,正行無問,迎而奪之,惡得無虛,追而濟之,惡得無實!奔从脼a法迎其邪氣之來而瀉之,邪氣怎么會不由盛而轉弱呢?相反,隨其經脈之氣去而進針,針與去勢相順,補其不足,怎么會不令正氣轉強呢?若要達到迎隨補瀉的目的,真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必須細心觀察和耐心體會,才能逐漸掌握其微妙。
  每當讀此段經文,感觸頗深。當今之時,還有幾人這樣講究針法?這種針法不僅僅是要求酸麻脹痛、循經感傳的反應,而且包括調經脈之氣和調神。余每當針灸時,總要問病人的感受,體會手下的感覺。在針入皮下得到酸麻脹痛之后,再進行提插或捻轉,病人感覺到似乎有氣流動。在作“燒山火,透天涼”時,多數病人有氣游行的感覺。作“燒山火”時,先淺后深,重按輕提,即力量大、速度快地緊按,使針深入,使體表或上層之陽入于中,這就是《難經》所說的“取氣于衛(wèi)”使陽氣深入而達到補陽的目的;輕按或慢提,即用力小、速度慢,從而使深層之陽不上來。反復作九陽之數,三入三出,使陽蓄積于深層,所以感覺針下熱,即所謂“燒山火”,有熱乎乎的感覺。透天涼的針法相反,是先深后淺,用六陰之數,三出三入,其手法是緊提(重提)、慢按(輕按),使陰氣出。重提是使深層之陰氣出,即《難經》所說“從榮置氣”,從深層將陰氣推出,出現冷冰冰的感覺。這些針刺手法帶著氣的變化,從深淺層次、陽氣陰氣上下出入的變化,而有位置的轉化。此種冷熱感覺絕非空談,余每遇有此適應證患者,經常施行此手法,其效果一般較明顯。針刺調神、針刺導氣的手法,后世醫(yī)家施行的也很多。在《金針賦》中提出多種調氣法、催氣法。如《金針賦》中說:“調氣之法,下針至地之后,然后提至人部(中部),要想使氣上行,將針右捻”為瀉法,使陰氣出為瀉,也就是《標幽賦》所說“迎奪右而瀉涼”;“欲氣下行,將針左捻”為補法,也就是《標幽賦》所說“隨而濟之而補暖”,所謂左捻右捻都是調氣之法,其原則是陽氣下為補,陰氣上為瀉。暖與冷的機制,全在氣之運行,在于調經脈之氣。
  另外,在針刺后,經脈之氣的傳導如被關節(jié)阻滯,則用過關節(jié)的催氣法,即飛經走氣四法,如“青龍擺尾,白虎搖頭,蒼探穴,赤鳳迎源”,還有治療八法,都是調氣、催氣之法,使氣通過關節(jié)而達到病所。因此針刺的作用,離不開氣。余每次行針時,針入皮膚得氣后,針下有沉重感,再行上下提插,或左右捻轉之法,如子午搗臼或龍虎交戰(zhàn)之法,引導陰陽之氣運行,左右之氣補瀉,以達到陰陽調和、補瀉兼施,這些均屬于調氣之法,所以針感特明顯,有時病人會說“可以了!”“經脈已通了!”至于“迎而奪之,隨而濟之”的迎隨法,按其經脈之氣的運行方向行針,其針感也很明顯,如補“合谷穴”針峰向上臂是隨而濟之,其針感可到上肩或頸項部,用此法治療頸椎痛、肩周炎療效明顯,但尚未達到“迎之隨之,以意和之”的程度,對此余尚在不斷探究之中。但望針灸同道,千萬不要忘記手法,丟掉了針刺手法就丟掉了針刺的精髓,也就是丟掉了“針刺之神”,望同道戒之戒之!
...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站 中網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