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語標準中國方劑數據庫中醫(yī)疾病數據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據藥學下載
您現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民間中醫(yī) > 正文:痛經四治以通為順
    

醫(yī)師交流:痛經四治以通為順

痛經四治以通為順

□ 哈孝廉 解放軍二七二醫(yī)院 張吉金 哈虹 天津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

  中醫(yī)認為誘發(fā)痛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凡勞傷風冷,寒客胞中,氣滯血瘀,瘀血內阻,肝腎虛損,氣血不足等,均可導致本病。

  天津名老中醫(yī)哈荔田教授認為,痛經發(fā)病的主要機理為沖任二經氣血運行不暢,經血滯于胞中。因此,在治療上依據“通則不痛,不通則痛”的理論,應強調著眼于“不通”二字,并結合證候的虛實寒熱,或溫而通之,或清而通之,或補而通之,或行而通之。正如清代高士宗所說:“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調氣以和血,調血以和氣,通也……虛者助之使通,寒者溫之使通,無非通之之法!

  溫而通之

  痛經之因于寒者,多由經期或產后誤食生冷瓜果,或踐冰涉水,或淋雨受寒,致使血因寒凝,不得暢行,瘀血阻滯沖任,不通則痛。如《素問·舉痛論》說:“經脈流行不止,環(huán)周不休,寒氣入經而稽遲,泣而不行,客于脈外則血少,客于脈中則氣不通,故卒然而痛!贝朔N類型的痛經臨床較為常見,疼痛一般多較劇烈,表現為經前或經期絞痛、冷痛、擰痛等特點,且痛處不移,不喜按揉,得熱則舒,遇寒加劇,經期多延長,經色蒼暗,淋瀝不爽,經量多少不一,且伴有肢冷面白,口不渴飲,或兼小腹冷痛,或伴吐瀉清稀。舌苔薄白,脈象沉弦或沉細。

  寒性痛經也有因脾胃陽虛,寒從內生,以致經脈絀急,牽引小絡,影響氣血流通而形成者,疼痛特點為拘急攣縮,抽引作痛,喜溫喜按,經量少,色淡;虬橛醒ダ渫,酸軟無力,食欲不振,嘔惡便溏等癥狀。舌淡苔薄潤,脈象沉遲。

  治療大法,總以溫通為原則,但前者屬實,常用少府逐瘀湯或溫經湯為主,溫化瘀血;后者屬虛,恒用理中湯、小溫經湯為主,溫經通陽。

  清而通之

  痛經之屬于熱證者,主要因肝氣郁久化熱,血熱氣實,肝絡不通所致。如朱丹溪說:“經將來腹中陣痛,乍作乍止者,血熱氣實也!腹痛一般較為劇烈,表現為經前或經期腰腹脹痛,或墜痛,或牽及脅肋脹痛,月經周期縮短,量多色紫有塊,小腹緊張,手不可按,或有發(fā)熱心煩,口渴思冷,精神煩躁,舌紅苔黃,脈象弦數等證。

  若兼有濕熱下注,則可并見小便赤澀,帶下黃濁等癥。治宜清熱涼血通經之法,多用丹梔逍遙散或陸九芝清熱調經湯加減。兼夾濕熱者,則伍用苦寒燥濕之品。臨床尚有因濕熱內阻,氣血運行不暢而致痛經者,治療需以清熱燥濕為主,配以滋陰涼血化瘀之味,多用龍膽瀉肝湯或八正散加減。

  熱性痛經也有因肝腎陰虛,水不涵木,相火不藏,肝絡不能條達而形成者,臨床表現為腹痛不劇,腰酸膝軟,頭暈耳鳴,神疲無力,多夢易怒等肝腎虧損的癥狀。

  治療原則雖然也以清通為法,但不宜用苦寒辛燥的藥物,以防枯涸其陰。宜用滋陰涵陽,壯水制火,佐以活血通經之品,多用六味地黃丸或麥味地黃丸加減。

  行而通之

  痛經之因于氣滯血瘀者,其證屬實,治當行而通之,“行”包括行氣導滯,活血消瘀兩個方面。氣與血如影隨形,氣滯血亦滯,血瘀氣亦郁,氣滯血瘀是痛經發(fā)生的主要機理,臨床多表現為經前或經期劇烈腹痛,或脹痛累及脅肋,小腹拒按,經后或血塊排出后即趨緩解,經色紫黑夾塊,澀滯不暢,伴情緒激動或抑郁不舒。舌質正常或暗,脈沉弦細澀。

  一般脹甚于痛,撫之或噯噫矢氣則舒,兼見乳脅作脹者多偏于氣滯;痛甚于脹,小腹拒按,血塊量多者,偏于血瘀。如《醫(yī)宗金鑒》說:“凡經來腹痛,若因氣滯血者,則多脹滿,因血滯氣者,則多疼痛!逼跉鉁咭苏{氣定痛,多用柴胡疏肝散合金鈴子散加減。偏于血瘀者需行瘀止痛,多用膈下逐瘀湯琥珀散加減。

  補而通之

  痛經之因于虛者,多由稟賦素弱,肝腎虧損,或大病久病之后氣血不復或因房事不節(jié),生育過多等因素,導致氣血虧虛,運行遲滯所引起。虛性痛經之發(fā)病,必因虛而夾瘀、夾滯,而產生疼痛。清·江之蘭《醫(yī)律筏》之“痛雖有虛實寒熱之分,然皆主于氣郁滯,氣不滯則痛無由生。氣虛則氣行遲,遲則郁滯而痛;血虛則氣行疾,疾則前氣未行而后氣又至,亦會郁滯而痛!边@正是對虛痛機制的詮釋。

  哈荔田還認為,古人主張經前腹痛多實,經后腹痛多虛,固然可以作為辨證的一個方面,但也不可印定眼目,虛證未必都在經后,實證亦未必盡在經前,臨床尚應綜合各方面癥狀進行辨證。一般虛性痛經,多表現為經期或經行將盡或經后少腹綿綿作痛,或隱痛,或痛如牽引、抽掣,經量稍多則腹痛加劇,按揉則減,經期或先或后,色淡量少,稍夾血塊,腰酸背楚,頭暈心悸,便溏或燥,舌淡苔薄,脈沉細弱等癥狀。

  治療原則宜補而通之,特別在經期往往還側重于通。虛性痛經尚有氣虛及血,血虛及氣的不同情況,前者多有氣短無力,心悸少寐,納呆便溏之類癥狀,治從心脾,兼于行氣化瘀,方用歸脾湯川斷、桑寄生、杜仲補氣養(yǎng)血,兼以劉寄奴、延胡索、烏藥等行氣活血;后者治從肝腎著手,兼活血行滯,以六味、二至滋補肝腎,兼以劉寄奴、靈脂、香附等通瘀活血。


...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站 中網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