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xué)考研
醫(yī)學(xué)論文
醫(yī)學(xué)會議
考試寶典
網(wǎng)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wǎng)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shù)語標準中國方劑數(shù)據(jù)庫中醫(yī)疾病數(shù)據(jù)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yīng)中草藥圖譜藥物數(shù)據(jù)藥學(xué)下載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xué)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中醫(yī)書籍 > 正文:治冬月傷寒諸方
    

小品方:治冬月傷寒諸方

論曰∶古今相傳,稱傷寒為難治之病,天行溫疫是毒病之氣,而論治者,不別傷寒與天行溫疫為異氣耳。云傷寒是雅士之辭,云天行溫疫是田舍間號耳,不說病之異同也。考之眾經(jīng),其實殊矣。所宜不同,方說宜辨,是以略述其要焉。《陰陽大論》云∶春氣溫和,夏氣暑熱,秋氣清涼…

論曰∶古今相傳,稱傷寒為難治之病,天行溫疫是毒病之氣,而論治者,不別傷寒與天行溫疫為異氣耳。云傷寒是雅士之辭,云天行溫疫是田舍間號耳,不說病之異同也?贾娊(jīng),其實殊矣。所宜不同,方說宜辨,是以略述其要焉。

《陰陽大論》云∶春氣溫和,夏氣暑熱,秋氣清涼,冬氣冰冽,此則四時正氣之序也。

冬時嚴寒,萬類深藏,君子周密,則不傷于寒。觸冒之者,乃名傷寒耳。其傷于四時之氣,皆能為病,以傷寒為毒者,以其最成殺癘之氣也。中而即病者,名曰傷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膚中,至春變?yōu)闇夭,至夏變(yōu)槭畈。暑病者,熱極重于溫也。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溫?zé)岵≌,皆由冬時觸冒寒冷之所致,非時行之氣也。凡時行者,春時應(yīng)暖而反大寒,夏時應(yīng)熱而反大冷,秋時應(yīng)涼反而大熱,冬時應(yīng)寒而反大溫,此非其時而有其氣。是以一歲之中,長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則時行之氣也。

王叔和曰∶傷寒之病,逐日淺深,以施方治。今世人得傷寒,或始不早治,或治不對病,或日數(shù)久淹,困乃告醫(yī)。醫(yī)又不知次第而治之,則不中病。皆以臨時消息制方,無不效也。

今搜采仲景舊論,錄其證候、診脈聲色、對病真方有神驗者,擬防世急也。又土地高下,寒溫不同;物性剛?cè),餐居亦異。是故黃帝興四方之問,岐伯舉四治之能,以訓(xùn)后賢,開其未悟,臨病之工,宜須兩審也。

陳廩丘云∶或問∶得病連服湯藥發(fā)汗,汗不出如之何?答曰∶醫(yī)經(jīng)云∶連發(fā)汗,汗不出者死。吾思可蒸之,如蒸中風(fēng)法。蒸濕之氣于外迎之,不得不汗出也。后以問張苗,苗云∶曾有人作事疲極汗出臥單簟,中冷得病,但苦寒蜷,諸醫(yī)與丸、散、湯,四日之內(nèi),凡八發(fā)汗,汗不出,苗令燒地布葉蒸之,即得大汗,于被中就粉敷身極燥,乃起便愈。后數(shù)以此發(fā)汗,汗皆出也。人性自有難使汗出者,非但病使其然,蒸之無不汗出也。

詔書發(fā)汗白薇散,治傷寒二日不解方。

白薇(二兩) 麻黃(七分,去節(jié)) 杏仁(去皮尖,熬) 貝母(各三分)

上四味,搗散,酒服方寸七,自覆臥,汗出則愈。

雞子,治發(fā)汗后二三日不解,頭痛肉熱方。

麻黃(一兩,去節(jié)) 甘草(一分,炙)

上二味,切,以水二升,扣雞子白令置于水內(nèi),合和令勻,納藥復(fù)攪令和,上火煎之,勿動,煎至一升,適寒溫頓服之。蓋覆汗出,粉敷之有效。忌海藻、菘菜。

葛根,治病三四日不瘥,身體毒熱方。

葛根(八兩) 生(三兩) 龍膽 大青(各半兩) 桂心 甘草(炙) 麻黃(去節(jié),各二兩) 葳蕤 芍藥 黃芩 石膏(碎) 升麻(各一兩)

上十二味,切,以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黃取八升,掠去沫,然納余藥,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二夜一服。忌海藻、菘菜、生蔥。

治傷寒六七日,其人大下,寸脈沉遲,手足厥逆,下部脈不至,咽喉痛不利,唾膿血,泄利不止者,麻黃升麻湯方。

麻黃(二兩半,去節(jié)) 升麻(五分) 當歸(五分) 知母 葳蕤(一作菖蒲) 黃芩(各三分) 麥門冬(去心,一作天門冬) 桂心 芍藥 干姜 石膏(碎) 甘草(炙) 茯苓 白術(shù)(各

上十四味,切,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掠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分三服,相去如炊三斗米頃,令盡,汗出便愈。忌海藻、菘菜、生蔥、醋、桃李、肉等。

治傷寒七八日,內(nèi)實瘀熱結(jié),身黃如橘,小便不利,腹微脹滿,茵陳下之方。

茵陳(六兩) 梔子(十四枚) 大黃(三兩) 石膏(一斤)

上四味, 咀,以水一斗二升煮茵陳,得五升,去滓,納梔子、大黃,煎取三升,分服一升,日三。小盒飯利,如皂莢沫狀,色正赤,當腹減,黃悉隨小便去也。

葳蕤湯,治冬溫及春月中風(fēng)、傷寒,則發(fā)熱,頭眩痛,喉咽干,舌強,胸內(nèi)疼,心胸痞滿,腰背強方。

葳蕤(二兩) 石膏(三分,末,綿裹) 白薇(二兩) 麻黃(二兩,去節(jié)) 獨活(二兩) 杏仁(二兩,去皮尖兩仁) 芎 (二兩) 甘草(二兩,炙) 青木香(二兩,無可用麝香一分代之)

上九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取汗。若一寒一熱者,加樸硝一分及大黃三兩下之。忌海藻、菘菜。

茅根橘皮,治春夏天行傷寒,胃冷變 方。

白茅根(切,一升) 橘皮(三兩) 桂心(二兩,切)

上三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溫分三服,數(shù)數(shù)服之,盡復(fù)合之, 止乃停,取微汗。有熱減桂心一兩。忌生蔥。

芍藥地黃,治傷寒及溫病,應(yīng)發(fā)汗而不發(fā)之,內(nèi)瘀有蓄血者,及鼻衄,吐血不盡,內(nèi)余瘀血,面黃,大便黑者,此主消化瘀血方。

芍藥(三兩) 生地黃(半斤) 牡丹(二兩) 犀角(一兩,屑)

上四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其人喜忘如狂者,加地黃三兩、黃芩三兩。

其人脈大來遲,腹不滿,自言滿者,為無熱,但根據(jù)方服,不須黃芩也。忌蕪荑、胡荽

治傷寒鼻衄不止,茅花主之方。

茅花(一大把)

上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即瘥。若無茅花,取茅根代之亦可。

治傷寒身熱,衄血,嘔逆,麥門冬湯主之方。

麥門冬 石膏 寒水石(各三兩) 甘草(二兩) 桂心(一兩)

上五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

桂枝湯大汗后,煩渴熱不解,脈洪大者,屬白虎加人參方。

知母(六兩) 甘草(二兩,炙) 石膏(一升,碎,綿裹) 人參(二兩) 粳米(一升)。

上五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米熟,去米,納諸藥,煮取六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忌海藻、菘菜。

射干,主春冬傷寒,秋夏中冷,咳嗽曲拘,不得氣息,喉嗚啞失聲,干嗽無唾,喉中如哽者方。

射干(二兩) 半夏(五兩,洗) 杏仁(二兩,去皮尖兩仁) 干姜(二兩,炮) 甘草(二兩,炙) 紫菀(二兩) 肉桂(二兩) 吳茱萸(二兩) 當歸(二兩) 橘皮(二兩) 麻黃(二兩,去上十二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分三服。始病一二日者可服此湯,汗后重服勿汗也。病久者,初服可用大黃二兩。初秋夏月豪雨冷,及天行暴寒,熱喜伏于內(nèi),宜生姜四兩代干姜,除茱萸,用枳實二兩炙。忌羊肉、海藻、菘菜、餳、生蔥。

漏蘆連翹,治傷寒熱毒,變作赤色疽、丹疹、腫毒,及眼赤痛生障翳,悉主之方。

兼治天行。

漏蘆(二兩) 連翹(二兩) 黃芩(二兩) 麻黃(去節(jié),二兩) 白蘞(二兩) 升麻(二兩)甘草(二兩,炙) 大黃(二兩,切) 枳實(三兩,炙)

上九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溫分三服。相去二食頃更服。熱盛者,可加芒硝二兩。忌海藻、菘菜等物。

秦皮,治毒病沖眼,忽生赤翳,或白,或腫膚起,或赤痛不得視光,痛入心肝,或眼外浮腫如吹,汁出,生膜覆珠子方。

秦皮(二兩) 前胡(二兩) 常山(二兩) 黃芩(二兩) 升麻(二兩) 芍藥(二兩) 白薇(二兩) 枳實(二兩,炙) 大黃(三兩) 甘草(二兩,炙)

上十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相去二食頃更服。若盛熱者,可加芒硝二兩。

忌海藻、菘菜、生蔥、生菜。

犀角湯,治熱毒下黃赤汁,及赤如腐爛血,及赤滯如魚腦,腹痛壯熱,諸藥無效方。

黃柏(一兩半) 黃芩(一兩半) 白頭翁(一兩) 黃連(二兩) 當歸(一兩) 牡蠣(一兩半,熬) 犀角(屑,半兩) 艾葉(半兩) 石榴皮(一兩半) 桑寄生(一兩) 甘草(一兩,炙)

上十一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忌豬肉、冷水、海藻、菘菜。

治濕熱為毒,及太陽傷寒,外熱內(nèi)虛,熱攻腸胃,下黃赤汁,及如爛肉汁及赤滯,壯熱#

腸痛者,諸熱毒下良方。

梔子(十四枚) 豉(一升) 薤白(一虎口)

凡三物,切,以水四升,煮梔子、薤白令熟,納豉,煎取二升半,分三服。

麥奴丸,治傷寒五六日以上不解,熱在胸中,口噤不能言,唯欲飲水,為敗傷寒,醫(yī)所不治方。

麻黃(去節(jié)) 大黃 芒硝 灶突中墨 黃芩(各二分) 麥奴 梁上塵 斧底黑(各一分)

上八味,搗篩,蜜和如彈丸,以新汲水五合研一丸,病者渴欲飲水,但極飲冷水,不節(jié)升數(shù),須叟當寒,寒訖汗出則愈。若日移五丈不汗,根據(jù)前法服一丸,以微利止。藥勢盡乃食,當

陽毒湯,治傷寒一二日,便成陽毒,或服藥吐下之后,變成陽毒。身重腰背痛,煩悶不安,狂言,或走,或見www.med126.com神鬼,或吐血下利。其脈浮大數(shù),面赤斑斑如錦紋,喉咽痛,唾膿血。

五日可治,至七日不可治也,宜服升麻湯方。

升麻(二分) 當歸(二分) 蜀椒(汗,一分) 雄黃(研) 梔子 桂心(各一分)甘草(二分,炙) 鱉甲(大如手一片,炙)

上八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如人行五里久再服,溫覆手足,毒出則汗,汗出則解,不解重作,服亦取得吐佳。陰毒去雄黃。忌海藻、菘菜、生蔥、莧菜。

陰毒湯,治傷寒初病一二日,便結(jié)成陰毒,或服湯藥六七日以上至十日,變成陰毒。身重背強,腹中絞痛,喉咽不利,毒瓦斯攻心,心下堅強,短氣不得息,嘔逆,唇青面黑,四肢厥冷,其脈沉細緊數(shù),仲景云∶此陰毒之候,身如被打,五六日可治,至七日不可治,宜服甘草湯方。

甘草(炙) 升麻 當歸(各二分) 蜀椒(一分,出汗) 鱉甲(大如手一片,炙)

上五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分再服,如人行五里頃復(fù)服,溫覆當出汗,汗出則愈。若不得汗,則不解,當重服令汗出。忌海藻、菘菜、莧菜。

青葙子散,治熱病有 ;下部生瘡方。

青葙(一兩) 蘆(四兩) 野狼牙(三分) 橘皮(二分) 蓄(二分,切之)

上五味,搗下篩,粥飲和合服兩錢匕,日三,不知稍增之。

治食勞復(fù)方。

葛根五兩,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冷,分三服。

百合之病,諸藥不能治,若得藥則劇而吐痢,如有神靈所加也。身體仍和,脈微數(shù),每尿時輒頭痛,六十日乃愈。尿頭不痛,淅淅然者,四十日愈。尿快然,但頭眩者,二十日愈。其證或未病而預(yù)見,或病四五日而出,或病二十日、一月日復(fù)見者,悉治之。

發(fā)汗已,更發(fā)者,百合知母湯主之方。

百合(七枚,擘) 知母(三兩)

上二味,以泉水洗,先漬百合經(jīng)一宿,上當白沫,瀉卻其汁,更以好泉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置之一處,別以泉水二升,煮知母取一升,去滓,二味汁相和,煮取一升半,分溫再服之。

下之已,更發(fā)者,百合滑石代赭主之方。

百合(七枚,擘,以泉水漬一宿,上當白沫出,去之) 滑石(三兩,碎) 代赭(如彈丸一枚,碎)

上三味,先以泉水二升,煮百合取一升,去滓,置一廂,又以泉水二升,煮和二味,取一升,去滓,合煎,取一升半,分再服。

吐之已,更發(fā)者,百合雞子湯主之方。

百合(七枚)

上一味,根據(jù)前法,泉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扣雞子一枚,取中黃,納百合湯中,攪令調(diào),溫再服之。

不吐、不下、不發(fā)汗,病形如初,百合生地黃湯主之方。

百合(七枚)

上一味,根據(jù)前法漬,以泉水二升,煮取一升,出地黃汁一升,二味汁相和,煮取一升半,溫分再服。一服中病者,更勿服也,大盒飯出惡沫。

百合病見于陰,而以陽法攻之,其陰不得解也,復(fù)發(fā)其汗,此為逆,其病難治。見于陽而以陰法攻之,其陽不得解也,復(fù)下之,其病不愈。

百合病,經(jīng)一月不解,變成渴者方。

百合根(切,一升)

上一味,以水一斗,漬之一宿,以汁洗病患身也。洗身訖,食白湯餅,勿與鹽豉也?什火捎描槭V根并牡蠣等份為散,飲服方寸匕,日三服。

百合病,變腹中滿痛者方。

但取百合根,隨多少熬令色黃,末,飲服之方寸匕,日三,滿消痛止。

治百合病變熱者方。

百合一兩,滑石三兩,為末,飲服方寸匕。微利乃良。

惑,薰草黃連湯方。

黃連(四兩,去皮) 薰草(四兩)

上二味,切,以白漿一斗,漬之一宿,煮取二升,去滓,分為二服。忌豬肉、冷水。

其人脈數(shù)無熱,微煩,默默但欲臥,汗出,得之三四日,眼赤如鳩眼者;得之七八日,其#

四黃黑,能食者,膿已成也,治之方。

赤小豆三升,漬之,令生牙足,復(fù)干之,加當歸三兩,末,漿水服方寸匕,日三。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關(guān)于我們 -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quán)申明 -誠聘英才 - 網(wǎng)站地圖 - 醫(yī)學(xué)論壇 - 醫(yī)學(xué)博客 - 網(wǎng)絡(luò)課程 - 幫助
    醫(yī)學(xué)全在線 版權(quán)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lǐng)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wǎng)站 中網(wǎng)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