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應癥
· 慢性假性腸梗阻(CIP)
· 預測藥物療效——測壓可證實促動力藥物(西沙必利、胃復安、嗎叮啉、紅霉素及生長抑素等)的短期療效。用藥后測壓發(fā)現(xiàn)諸如MMC存在的現(xiàn)象,預示該藥物有良好療效。
·可能影響胃腸動力的一些系統(tǒng)性疾病患者(如糖尿病及進行性系統(tǒng)硬化等)
·預測早產(chǎn)兒是否能耐受胃腸道營養(yǎng),試驗性進餐后如患兒胃腸動力指數(shù)增加,提示可耐受胃腸道營養(yǎng)
· 預測CIP患者能否耐受空腸營養(yǎng),有MMC患者比無MMC患者更易耐受空腸營養(yǎng)。
術前準備
· 了解病情
(a)病史
(b)癥狀
(c)用藥史
(d)過敏史
· 家屬簽署同意書(如醫(yī)院有此規(guī)定)
· 術前48小時停服所有影響胃腸動力的藥物
· 根據(jù)年齡不同,患兒術前空腹3~5小時
· 小于5歲患兒,檢查當日應在術前5~6小時喚醒,以便檢查時患兒能較易入睡
·向年長兒童說明插管時可能有不適,但慢慢會適應,并向患兒說明檢查全過程,取得合作,減輕不適
· 鎮(zhèn)靜劑不應常用www.med126.com。
儀器
· 導管:導管必需細且柔軟(小于6月嬰兒,導管直徑應小于2mm),否則導管會阻塞幽門延緩胃排空,導管太硬可致十二指腸穿孔,在十二指腸插管時曾有此報道。固態(tài)導管較硬禁用于嬰兒胃竇十二指腸測壓。
·胃竇十二指腸測壓導管至少應有三個壓力通道,以檢測MMC.檢測時胃竇部放置1~2個壓力通道,其余通道置于十二指腸,壓力通道間距離按檢測目的不同而設置
·使用水灌注式導管做嬰幼兒測壓時,應注意控制注水量,以防注水過多或電解質紊亂
· 幼兒測壓時應降低注水速度。
檢查步驟
胃竇十二指腸測壓最重要的是檢查以下三方面指標:
· MMC的形態(tài)及頻率
· MMC傳播速度
· 進餐后MMC終止,轉化為消化期運動。
插管方法如下:
1透視下插管最常用。導管太軟不易通過幽門,導管太硬則因為銳角的形成,不易通過十二指腸球部。頂端帶金屬重錘導管,可借助頭端重力幫助插管,頂端帶氣囊的導管,插入十二指腸后充盈氣囊亦可幫助定位。部分實驗室用促胃腸動力藥(紅霉素或胃復安),利用增強動力協(xié)助插管,但必須在插管次日待藥物效應消失后再進行檢測。
2內鏡引導下插管時,應盡量少注氣,以防小腸牽張,影響動力。
3嬰幼兒亦可在無透視下直接插管。導管進入胃內后,再按小于0.1cm/min速度緩慢插管。當導管內吸出膽汁或記錄到十二指腸成簇的收縮波后,即可證實導管已進入十二指腸。
為記錄到MMCⅢ相應至少檢查3~4小時。亦可用靜注紅霉素做激發(fā)試驗,正常人常可誘發(fā)MMCⅢ相出現(xiàn)。進餐后也應檢查動力,因進餐會抑制MMC及誘發(fā)消化期運動。
資料分析
· 早產(chǎn)兒(孕期小于32周)無MMC
· 嬰幼兒MMCⅢ相與成人不同,與其孕期有關。孕期近40周的嬰幼兒,其MMCⅢ相與成人相似。早產(chǎn)兒的MMC傳導速度則較慢,MMCⅢ相間距較短,收縮幅度較低
·嬰幼兒空腹期及餐后胃竇十二指腸運動均以成簇收縮為主,孕期32~40周時,其收縮頻率與Ⅲ相收縮頻率相同,但并無規(guī)律的移行。
上述成簇收縮到幾歲會消失,目前尚不清楚。但成年人上述成簇收縮已消失,或在整個MMCⅡ相中表現(xiàn)不足10%。而某些胃腸動力障礙的成年患者(如機械性梗阻,quanxiangyun.cn/rencai/糖尿病胃輕癱及CIP),其成簇性收縮可能反而在MMc Ⅱ相中占優(yōu)勢。
內臟肌源性病變
MMC消失或幅度降低
內臟神經(jīng)性病變
以下4種異常收縮波可獨立或共同存在:
· MMC形態(tài)及傳播異常
· 爆發(fā)性收縮
· 小腸孤立性收縮持續(xù)30分鐘以上
· 餐后不能轉為消化期運動類型。
注意事項
靜脈用藥可影響檢查結果。高血糖(大于140mg/dl)既可減少MMCⅢ相,又可延緩胃排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