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病,發(fā)熱汗出,而不惡寒者,名曰柔痙。
太陽病,發(fā)熱汗出,而不惡寒者,風傷衛(wèi)也。風性柔和,故名柔痙。
太陽病,發(fā)熱無汗,反惡寒者,名曰剛痙。
太陽病,發(fā)熱無汗,反惡寒者,寒傷營也。寒性剛急,故名剛痙。
太陽病,發(fā)汗太多,因致痙。
太陽病,發(fā)汗大多,亡其津血,筋脈失養(yǎng),感于風寒,因成痙病。
瘡家,雖身疼痛,不可發(fā)汗,汗出則痙。
瘡家膿血失亡,筋脈不榮,雖感風寒,不可發(fā)汗。汗出血枯,筋脈焦縮,則成痙病。
夫風病,下之則痙。復發(fā)汗,必拘急。
風病木枯血燥,下之津血內(nèi)亡,則成痙病。復發(fā)其汗,津血外亡,必苦拘急。
病者身熱足寒,頸項強急,惡寒,時頭熱,面赤,目赤,獨頭動搖,卒口噤,背反張者,痙病也。若發(fā)其汗者,寒濕相得,其表益虛,即惡寒甚。發(fā)其汗已,其脈如蛇。
身熱足寒,頸項強急,惡寒頭熱,面赤目赤,頭搖口噤,脊背反張者,是痙病也。以太陽寒水之經(jīng),起目內(nèi)眥,上額交巔,下項挾脊,抵腰走足,筋司于肝,血枯木燥,風動筋縮,而膀胱津液之腑,木所自生,更失滋潤,故太陽之部,筋脈拘牽,頭搖口噤,頸項強急,而脊背反折也!端貑枴ぴ\要經(jīng)終論》:太陽之脈,其終也,戴眼,反折,瘈疭(瘈,急。疭,緩),即痙病之謂也。若發(fā)其汗者,陽亡火敗,水土之寒濕相得,里氣既虧,而表氣益虛,即惡寒甚。發(fā)其汗已,經(jīng)脈枯槁,動如蛇行,全失緩和從容之象矣。
夫痙脈,按之緊如弦,直上下行。
脈緊如弦,直上下行,即上章之其脈如蛇也。
暴腹脹大者,為欲解。脈如故,反伏弦者,痙。
陰盛則腹脹,《素問》:腎氣實則脹是也。暴腹脹大者,陰氣內(nèi)復,自臟流經(jīng),故為欲解。其脈如故,反沉伏而弦緊者,痙病不瘥也。
太陽病,發(fā)熱,脈沉而細者,名曰痙,為難治。
發(fā)熱而脈沉細,陰陽俱敗,故為難治。
痙病有灸瘡,難治。
灸瘡,艾火燔灼,焦骨傷筋,津血消爍,未易卒復,故難治也。
太陽病,其證備,身體強,幾幾然quanxiangyun.cn/kuaiji/,脈反沉遲,此為痙,栝蔞桂枝湯主之。
太陽病,頸項強急,發(fā)熱惡寒,汗出,中風之證具備,身體強硬,幾幾不柔,脈反沉遲,此為柔痙。栝蔞桂枝湯,姜、桂,達經(jīng)氣而瀉營郁,甘、棗,補脾精而滋肝血,芍藥、栝蔞,清風木而生津液也。
〖栝蔞桂枝湯〗五
栝蔞桂枝湯
栝蔞根三兩 桂枝三兩,去皮 芍藥三兩 生姜三兩,切 甘草二兩,炙quanxiangyun.cn/pharm/ 大棗十二枚,劈
上六味,(口父)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
太陽病,無汗而小便反少,氣上沖胸,口噤不得語,欲作剛痙,葛根湯主之。
太陽病,無汗,是傷寒之證,而小便反少,寒水不降也。甲木生于壬水,太陽不降,甲木逆行,而賊胃土,故氣上沖胸,而口噤不語。以少陽之脈,下胸而貫膈,陽明之脈,挾口而環(huán)唇也。此欲作剛痙。葛根湯,姜、甘、大棗,和中宮而補土,桂枝、芍藥,達營郁而瀉熱,麻黃散太陽之寒,葛根解陽明之郁也。
剛痙是太陽表寒束逼陽明之證,故用葛根。
葛根湯
葛根四兩 麻黃三兩,去節(jié) 桂枝二兩 芍藥二兩 生姜三兩,切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劈
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葛根,減二升,去上沫,內(nèi)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余如桂枝湯將息及禁忌。
痙為病,胸滿口噤,臥不著席,腳攣急,必齒介齒,可與大承氣湯。
剛痙為病,陽明上逆,故胸滿口噤。脊背反張,故臥不著席。筋脈縮急,故腳孿齘齒(筋脈屈伸、牙齒開合作響,是謂齘齒)。此其土燥胃逆,病在陽明,可與大承氣湯,大黃、芒硝,瀉其燥熱,枳實、厚樸,破其壅塞也。
大承氣湯
大黃四兩,酒洗 芒硝三合 厚樸半斤,炙,去皮 枳實五枚,炙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枳、樸,取五升,去滓,內(nèi)大黃,煮取二升,去滓,內(nèi)芒硝,更上微火一兩沸,分溫再服。得下,余勿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