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xué)考研
醫(yī)學(xué)論文
醫(yī)學(xué)會議
考試寶典
網(wǎng)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wǎng)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shù)語標(biāo)準(zhǔn)中國方劑數(shù)據(jù)庫中醫(yī)疾病數(shù)據(jù)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yīng)中草藥圖譜藥物數(shù)據(jù)藥學(xué)下載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xué)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中醫(yī)書籍 > 正文:營衛(wèi)氣別
    

黃帝內(nèi)經(jīng)太素:營衛(wèi)氣別

①“營衛(wèi)氣別”,蕭本作佚。今據(jù)仁和寺本補。平按:此篇自“溢于中”以上,殘脫不完,篇目亦不可考。其自“黃帝曰:營氣之道”至“肺,流”,凡二十字,從《靈樞》、《甲乙》〈營氣篇〉補入。自“溢于中”以下至“逆順之常也”,見《靈樞》卷四第十六《營氣篇》,又見《…

①“營衛(wèi)氣別”,蕭本作佚。今據(jù)仁和寺本補。

平按:此篇自“溢于中”以上,殘脫不完,篇目亦不可考。其自“黃帝曰:營氣之道”至“肺,流”,凡二十字,從《靈樞》、《甲乙》〈營氣篇〉補入。自“溢于中”以下至“逆順之常也”,見《靈樞》卷四第十六《營氣篇》,又見《甲乙經(jīng)》卷一第十《營氣篇》。自“黃帝曰:愿聞營衛(wèi)之所行”至末,見《靈樞》卷四第十八《營衛(wèi)生會篇》,又見《甲乙經(jīng)》卷一第十一《營衛(wèi)三焦篇》。

編者按:自篇首至“傳之于肺,流”(即“平按”所言:“溢于中”以上),仁和寺本存,蕭氏未經(jīng)見也。今依仁和寺本補足,并于每段“

編者按”之后附以校記。又按:自篇首至“故晝不精,夜不得瞑”,見《靈樞·營衛(wèi)生會第十八》,又見《甲乙經(jīng)·營衛(wèi)三焦第十一》。

黃帝問岐伯曰:人焉受氣?

人之生也,稟氣而生,未知稟受何氣?

編者按:“岐伯”二字《甲乙經(jīng)》無!搬弊种,《靈樞》有“于”字。

陰陽焉會?

未知所受陰陽正氣如何會?

編者按:“會”字,原缺下三分之一,據(jù)經(jīng)文,當(dāng)作“會”字。又,“會”字下有空白,疑或有一“也”字。

何氣為營?何氣為衛(wèi)?營安從生?衛(wèi)于焉會?

問營衛(wèi)知名之所由,□□□氣生處。

編者按:“何氣為衛(wèi)”四字,仁和寺本缺,唯“何”字殘存上部,謹依《靈樞》、《甲乙經(jīng)》補!靶l(wèi)于焉會”《甲乙經(jīng)》作“衛(wèi)于從會”。注“氣生處”之前缺三字,第三字剩最下一橫筆,待考。

老壯不同氣,陰陽異位,愿聞其會。

問□□□。

編者按:“陽異”、“聞”三字,仁和寺本殘,謹依《靈樞》、《甲乙經(jīng)》補。

岐伯答曰:人受氣于谷,谷入于胃,以傳肺,五臟六腑,皆以受氣,

人之受氣,受谷氣也。肺以□氣,故谷之精氣傳之與肺!酢鯕鈧髋c臟腑,故臟腑皆受氣于肺也。

編者按:“答”《甲乙經(jīng)》作“對”!坝谖浮倍謿垼瑩(jù)《靈樞》、《甲乙經(jīng)》補!耙詡鞣巍薄鹅`樞》作“以傳與肺”,《甲乙經(jīng)》作“氣傳于肺”。注“肺以”后所缺一字,疑為“主”字!肮省弊,仁和寺本殘存右半部,據(jù)文義,謹擬作“故”。

其清者為營,濁者為衛(wèi),

□之□氣為營,谷□濁氣為□。

編者按:“濁”字,仁和寺本殘存左半部“氵”,謹依《靈樞》、《甲乙經(jīng)》補。注原缺四字,考上下文義,此兩句當(dāng)作“谷之清氣為營,谷之濁氣為衛(wèi)”。

營在脈中,衛(wèi)在脈外,

清血之氣□于□□,□□□以營于身,故曰營氣。谷之濁氣在于外,亦周身不住衛(wèi)身,故曰衛(wèi)氣也。

編者按:此段經(jīng)文,仁和寺本僅殘存“營”、“中衛(wèi)”三字,謹依《靈樞》補作“營在脈中,衛(wèi)在脈外”,《甲乙經(jīng)》作“營行脈中,衛(wèi)行脈外”。注“清血之氣□于□□”所缺三字,蟲蝕不完,玩其剩形,似當(dāng)為“行”、“脈中”三字。“不住衛(wèi)身”,“不”字原缺上部一橫筆,謹據(jù)文義補。

營周不休,

營氣法天,營身不息,故曰不休。

五十而復(fù)大會。

營氣營身五十周已,大會于兩手太陰中也。

陰陽相貫,如環(huán)毋端。

營氣起于中焦,下絡(luò)大腸,上膈入[肺],以肺系橫出掖下,至于大指、次指之端,入手陽明,從手陽明入足陽明,次入足太陰,次入手少陰,次入手太陽,次入足太陽,次入足[少陰,次入]手心主,次入手[少陽],次入足太陽,次入足厥陰,還[手太陰,陰]陽[相貫],終而復(fù)始,與天地同[紀(jì),故]曰如環(huán)無端也。

編者按:“毋”《靈樞》、《甲乙經(jīng)》均作“無”。此段楊注缺字甚多,難以一一敘述,凡文中以“[]”括之者,均為原仁和寺本或缺或殘之字,其中文字為編者所擬加,僅供參考。下同。

衛(wèi)氣行于陰二十五度,行于陽亦二十五度,分為晝夜,

以下言衛(wèi)氣之行也。度,周也。陰者,五臟也。陽者,三陽脈也。衛(wèi)氣晝行三陽[之脈]二十五周,夜行五臟亦二十五周,故曰分為晝夜也。

編者按:仁和寺本“衛(wèi)氣行”與“行于陰二十五度”之文斷開,其斷處注有“十一行缺”四小字。細考《靈樞·營衛(wèi)生會篇》,“衛(wèi)氣行”三字與下文“于陰二十五度”正相銜接,中間并無缺文!坝陉幎宥取,“五”字原缺,據(jù)《靈樞》、《甲乙經(jīng)》補;“行于陽亦”,“于”、“亦”二字殘缺,據(jù)《靈樞》補,《甲乙經(jīng)》無“亦”字。注“之脈”、“曰分”四字原缺,謹依其剩筆及上下文義補。

故氣至陽而起,至陰而止。

氣,衛(wèi)氣也。陽,日陽也。陰,夜陰也。衛(wèi)氣至平旦[自]太陽而[出,行于三]陽,[至]夜陰[時,行]腎等五臟,[陽]氣[已]止也。

編者按:“氣”字《甲乙經(jīng)》無!岸埂倍,仁和寺本殘,謹據(jù)《靈樞》、《甲乙經(jīng)》補。

故日中而陽隴為重陽,

隴,大也,日中陽極,故為大也。日為陽也,極至日中,故曰重陽也。

編者按:“故日中”,《靈樞》作“故曰日中”。注“日中陽極”,“極”字缺下半部,細玩其殘形,復(fù)參以下文“極至日中”,及下節(jié)注文“夜半為陰極”,當(dāng)為“極”字。

夜半而陰隴為重陰。

夜為陰極,至夜半,故曰重陰也。

故太陰主內(nèi),太陽主外,各行二十五度,分為晝夜。

內(nèi),五臟也。外,三陽也。衛(wèi)氣夜行五臟二十五周,晝行三陽二十五周,陰陽會晝夜也。

編者按:注“三陽二十五周”,“五”字原鈔殘缺上部一橫筆,據(jù)文義謹擬作“五”。

夜半為陰隴,夜半后而陰衰,平旦陰盡而陽受氣。日中而陽隴,日西而陽衰,日入而陽盡而陰受氣。夜半而大會,萬民皆臥,命曰合陰,平旦陰盡而陽受氣,如是毋已,與天地同紀(jì)。

[陰陽]之氣更盛衰,終而復(fù)始,[此]為物[化]之[常]也。夜半萬人[皆臥],人氣與[陰氣合,故曰]合陰。平旦[陽氣]生,日中名為[合陽]□□夜……□。

編者按:“夜半為陰隴”,“半”字下部殘缺,“隴”字右半部殘缺,據(jù)《靈樞》、《甲乙經(jīng)》補!岸幩ァ比,仁和寺本缺(空三格),今據(jù)《靈樞》、《甲乙經(jīng)》補。兩“受氣”之后,《靈樞》均有“矣”字!叭罩卸栯]”,《靈樞》、《甲乙經(jīng)》均作“日中為陽隴”,“中”字原缺,據(jù)二經(jīng)補!叭杖攵柋M”,“而”字《靈樞》、《甲乙經(jīng)》均無!懊弧薄都滓医(jīng)》作“名曰”!拔阋选保鹅`樞》、《甲乙經(jīng)》均作“無已”。

黃帝問曰:老人之不夜瞑者,何氣使然?少壯不夜寤者,何氣使然?岐伯答曰:壯者之氣血盛,其肌肉滑,氣道通,營衛(wèi)之行,不失其常,故晝精而夜瞑。老者之氣血衰,肌肉枯,氣道澀,五臟之氣相薄,其營氣衰小而衛(wèi)氣內(nèi)伐,故晝不精,夜不得瞑。

[民]年反。以下[言]老、壯之人營衛(wèi)氣異也。營氣衰小,脈中□□也;衛(wèi)氣內(nèi)伐,脈外氣衰。伐,蹇息也。

編者按:“黃帝問曰”《靈樞》作“黃帝曰”,《甲乙經(jīng)》作“曰”!吧賶巡灰瑰徽摺薄鹅`樞》作“少壯之人不晝瞑者”。前“何氣使然”,《甲乙經(jīng)》無。“氣道通”《甲乙經(jīng)》作“氣道利”!盃I衛(wèi)”《靈樞》、《甲乙經(jīng)》均作“榮衛(wèi)”。“不失其!,“失”字仁和寺本缺,今據(jù)《靈樞》、《甲乙經(jīng)》補!袄险咧畾庋ァ保八ァ弊帧都滓医(jīng)》作“減”!凹∪饪荨鄙,《靈樞》、《甲quanxiangyun.cn/Article/乙經(jīng)》均有“其”字!跋啾 ,《靈樞》作“相搏”!八バ 薄鹅`樞》、《甲乙經(jīng)》均作“衰少”。“伐”,仁和寺本均作“代”(楊注亦作“代”),蓋傳寫之誤也,據(jù)《靈樞》、《甲乙經(jīng)》改!耙共坏妙ā,《靈樞》作“夜不瞑”,《甲乙經(jīng)》作“而夜不得瞑”。注“民”、“言”二字殘缺不完,據(jù)文義補。

黃帝曰:宗氣之道,內(nèi)谷為寶。

人之生也,以氣為宗。宗氣之□,無貴內(nèi)谷。谷,谷即腸□□□也,腸胃[宗]□□□最重,故名寶也。

編者按:“宗”字,《靈樞·營氣篇》作“營”。蕭本此處加“平按”曰:“《甲乙經(jīng)》無‘黃帝曰’三字。”

谷入于胃,乃傳之于肺,流①溢于中,布散于外,

谷入胃已,精濁下流,清精注肺,肺得其氣,流溢五臟,布散六腑也。

①“流”字之后,蕭本原有“

平按:以上從《靈樞》、《甲乙經(jīng)》〈營氣篇〉補入。”蕭氏所補僅為《太素》經(jīng)文,今已從仁和寺本補入全文。

精專者行于經(jīng)隧,常營毋已,終而復(fù)始,是謂天地之紀(jì)。

精專血氣,常營無已,名曰營氣也。

故氣從太陰出,注于陽明,上行至面,注足陽明,下行至跗,注大指間,與太陰合,

以下言營行十二經(jīng)脈也。氣,營氣也。營氣起于中焦,并胃口出上焦之后,注手太陰、手陽明,乃之足陽明也。

平按:“出”下,《甲乙》有“循臂內(nèi)上廉”五字。注“于陽明”《靈樞》、《甲乙》作“注手陽明”。《靈樞》無“至面”二字。

上行抵脾。從脾注心中,循手少陰出掖下臂,注小指之端,合手太陽,上行乘掖出□內(nèi),注目內(nèi)眥,上顛下項,合足太陽,循脊下尻,行注小指之端,

足太陰脈注心中,從心中循手少陰脈行也。合者,合手小指端也。上顛下項者,十二經(jīng)中,手太陽脈支者,別頰上□抵鼻至目內(nèi)眥;手②太陽脈,起目內(nèi)眥。此言上顛者,循手太陽氣至目內(nèi)眥,合足太陽之氣,與之共行,上頂下項,然后稱合,理亦無違也。

平按:“抵脾”《靈樞》作“抵髀”!耙础薄鹅`樞》、《甲乙》均作“腋”,下同,不再舉。“下臂,注小指之端”,《靈樞》無“之端”二字。“尻”下,《靈樞》、《甲乙》有“下”字。

②人衛(wèi)本注quanxiangyun.cn/job/曰:手,詳文義當(dāng)是“足”字之誤。

循足心,注足少陰,上行注腎。從腎注心,外散于胸中,循心注[平按:“注”《靈樞》、《甲乙》作“主”。]脈出掖下臂,入兩筋之間,入掌中,出中指之端,[平按:《甲乙》作“手中指”。]還注小指、次指之端,合手少陽,上行注膻中,散于三焦,從三焦注膽,[平按:“膽”《甲乙》作“膻”]出脅注足少陽,下行至跗上,復(fù)從跗注大指間,合足厥陰,上行至肝。從肝上注肺,上循喉嚨,入頏顙之竅,究于畜門。其別者,[平按:《靈樞》、《甲乙》作“其支別者”。]上額循顛下項中,循脊入骶,是督脈也,絡(luò)陰器,上過毛中,入臍中,上循腹里,入缺盆,下注肺中,復(fù)出太陰。此營氣之行逆順之常也。

問曰:肝脈足厥陰,上貫膈,布脅肋,循喉嚨之后,上入頏顙,連目系,上出額,與督脈會于顛。此言足厥陰脈循喉嚨究于畜門,循顛入骶等是督脈者,未知督脈與足厥陰同異何如?答曰:足厥陰脈從肝上注肺,上循喉嚨,上至于顛,與督脈會。督脈自從畜門上額至顛,下項入骶,與厥陰不同。此言別者上額循顛之言,乃是營氣行足厥陰至畜門,別于厥陰之脈,循督上額至顛,下項入骶絡(luò)陰器,上循腹里入缺盆,復(fù)別于督脈,注于肺中,復(fù)出手太陰之脈,此是營氣循列度數(shù)常行之道,與足厥陰及督脈各異也。頏顙,當(dāng)會厭上雙孔。畜門,鼻孔也。逆順者,在手循陰而出,循陽而入;在足循陰而入,循陽而出,此為營氣行逆順常也。

平按:“此營氣之行”《甲乙》作“此營氣之所行也”。

黃帝曰:愿聞營衛(wèi)之所行,皆何道從行?岐伯答曰:營出于中焦,衛(wèi)出于上焦。

夫三焦者,上焦在胃上口,主內(nèi)而不出,其理在膻中;中焦在胃中口,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其理在臍旁;下焦在臍下,當(dāng)膀胱上口,主分別清濁,主出而不內(nèi),其理在臍下一寸。故營出中焦者,出胃中口也;衛(wèi)出上焦者,出胃上口也。

平按:“從行”《靈樞》作“從來”;《甲乙》作“從始”,無“岐伯答”三字。

黃帝曰:愿聞三焦之所出。

前問營衛(wèi)二氣所出,出于三焦,未知上焦衛(wèi)氣出在何處?故致斯問。

平按:《甲乙》無“黃帝曰:愿聞”至①下“岐伯曰”十三字。

①“至”,蕭本原作“及”,當(dāng)系傳寫之誤,今據(jù)文義改為“至”。考《甲乙經(jīng)》,從“黃帝曰:愿聞”至下節(jié)“岐伯曰”正十三字也。

岐伯曰: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貫膈,布胸中,走掖,循太陰之分而行,還注陽明,上至舌,

咽胃之際,名胃上口。胃之上口出氣,即循咽上布于胸中,從胸中之掖,循肺脈手太陰行至大指、次指之端,注手陽明脈,循指上廉上至下齒中。氣到于舌,故曰上至舌也。此則上焦所出與衛(wèi)氣同,所行之道與營共行也。

平按:“布”上,《靈樞》、《甲乙》有“而”字!斑注陽明”《靈樞》作“還至陽明”,《甲乙》作“還至手陽明”。注“從胸中”,“從”字袁刻作“循”。

下足陽明,

其脈還出俠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俠鼻孔與足陽明合。足陽明下行至足太陰等,與營氣俱行也。

平按:“下足陽明”《甲乙》作“下注足陽明”。注“交人中”,“交”字袁刻誤作“夾”。

常與營俱行于陽二十五度,行于陰亦二十五度,一周也,故五十周而復(fù)大會于手太陰。

營氣行晝,故即行陽也;行夜,故即行陰也。其氣循二十八脈十六丈二尺,晝行二十五周,夜行二十五周,故一日一夜行五十周,平旦會手太陰脈也。一度有一周,五十周為日夜一大周矣。上焦衛(wèi)氣循營氣行,終而復(fù)始,常行無已也。

平按:“行于陽”二句,《甲乙》作“行于陰陽各二十五度”;“一周也”作“為一周”;“故”下有“日夜”二字;“復(fù)”

下有“始”字。

黃帝曰:人有熱飲食下胃,其氣未定,汗則出,或出于面,或出于背,或出于身半,其不循營衛(wèi)氣之道而出何也?岐伯曰:此外傷于風(fēng),內(nèi)開腠理,毛蒸理泄,衛(wèi)氣走之,固不得循其道,此氣慓悍滑疾,見開而出,故不得從其道,故命曰漏洩。

蒸,之冰反,火氣上行也。衛(wèi)氣在于脈外分肉之間,腠理傷風(fēng),因熱飲食,毛蒸理泄,腠理內(nèi)開。慓,芳昭反,急也。悍,胡旦反,勇也。言衛(wèi)氣勇急,遂不循其道,即出其汗,謂之漏泄風(fēng)也。

平按:“營衛(wèi)氣”《靈樞》、《甲乙》無“營”字!懊弧薄都滓摇纷鳌懊弧,袁刻脫“命”字!皼薄鹅`樞》、《甲乙》均作“泄”。

黃帝曰:愿聞其中焦之所出。岐伯曰:中焦亦并胃口,出上焦之后,此所謂受氣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脈,乃化而為血,以奉生身,

泌,音必。中焦在胃中口,中焦之氣,從胃中口出已,并胃上口,出上焦之后,□五谷之氣也,泌去糟粕,承津液之汁,化其精微者,注入手太陰脈中,變赤稱血,以奉生身。

平按:《甲乙》無“黃帝曰”至“岐伯曰”十四字!鹅`樞》“胃口”作“胃中”!鹅`樞》、《甲乙》“承津液”,“承”字均作“蒸”。注“五谷”上原缺一字,依經(jīng)文擬作“受”。

莫貴于此,故獨得行于經(jīng)隧,命曰營氣。

人眼受血,所以能視,手之受血,所以能握,足之受血,所以能步,身之所貴,莫先于血,故得行于十二經(jīng)絡(luò)之道,以營于身,故曰營氣也。隧,道也。故中焦□□營氣也。

平按:“命曰營氣”《甲乙》無“氣”字。注“中焦”下原缺二字,因上節(jié)問中焦之所出,故此處擬作“所出”二字。

黃帝曰:夫血之與氣,異名同類何也?岐伯曰:營衛(wèi)者精氣也,血者神氣也,故血之與氣,異名同類焉。故奪血者毋汗,奪氣者無血,故人生有兩死而毋兩生。

營衛(wèi)者,人之至精之氣,然精非氣也;血者神明之氣,而神非血也。故比之□水氣無異也。毋血亦死,毋氣亦死,故有兩死也;有血亦生,有氣亦生,隨有一①即生,故毋兩生也。

①“一”,蕭本誤作“二”。今據(jù)仁和寺本改。

黃帝曰:愿聞下焦之所出。岐伯答曰:下焦者,別回腸,注于膀胱而滲入焉。故水谷者,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腸,而成下焦,滲而俱下,濟泌別汁,循下焦而滲入膀胱焉。

回腸,大腸也。下焦在臍下,當(dāng)膀胱上口,主分別清濁而不內(nèi),此下焦處也。濟泌別汁,循下焦?jié)B入膀胱,此下焦氣液也。膀胱,尿脬也。

平按:《甲乙》無“黃帝曰”至“岐伯答”十四字;“而成”作“而為”;“濟泌”作“滲泄”。

黃帝曰:人飲酒亦入胃,谷未熟而小便獨先下何也?岐伯答曰:酒者熟谷之液也,其氣悍以滑,故后谷入而先谷出焉。

其氣悍者,酒為熟谷之氣,又熱,故氣悍□□□。

平按:注“又熱”,袁刻脫“又”字!昂贰毕略比,依經(jīng)文擬作“以滑也”三字。

黃帝曰:善。余聞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此之謂也。

上焦之氣,如霧在天,霧含水氣,謂如雪霧也。漚,屋豆反,久漬也。中焦血氣在脈中,潤一頃,謂之漚也。下焦之氣溲液等,如溝瀆流在地也。

平按:注“雪”字,恐系“雲(yún)”字傳寫之誤也。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關(guān)于我們 -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quán)申明 -誠聘英才 - 網(wǎng)站地圖 - 醫(yī)學(xué)論壇 - 醫(yī)學(xué)博客 - 網(wǎng)絡(luò)課程 - 幫助
    醫(yī)學(xué)全在線 版權(quán)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lǐng)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wǎng)站 中網(wǎng)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