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感暑傷氣,忽然吐血盈盆,人以為陰虛也,不知陰虛吐血與陽虛不同, 陰虛吐血,人安靜無躁動,陽虛必大熱作渴,欲飲冷水,舌必有刺, 陰虛口不渴而舌胎滑也,法當(dāng)清胃火,不必止血也, 方用
人參 當(dāng)歸 香薷 石膏( 各叁錢) 荊芥( 壹錢) 青蒿( 伍錢)
水煎服。
此方乃陽癥吐血之神曲劑也,quanxiangyun.cn/zhuyuan/方中雖有解暑之品, 然補(bǔ)正多于解暑,去香薷一味,實(shí)可同治,但此方祇可用一二劑, 即改六味地黃湯。
其吐也,或傾盆而出,或沖口而來,一時(shí)昏暈,死在頃刻,以止血治之, 則氣悶不安,以補(bǔ)血治之,則胸滿不受,有變癥蜂起而死者,不可不治之得法也,
方用解血平氣湯。
白芍 當(dāng)歸( 各貳兩) 炒荊芥 黑梔( 各叁錢) 紅花( 貳錢) 柴胡( 捌分) 甘草( 壹錢)
水煎服。
一劑而氣平舒,二劑而血止息, 三劑而病大愈。
此癥蓋怒傷肝,不能平其氣,以致吐血,若不先舒其氣,而遽止血, 則愈激動肝火之氣,必氣愈旺而血愈吐矣,方中用白芍平肝又舒氣, 荊芥、柴胡引血?dú)w經(jīng),當(dāng)歸、紅花,生新去舊,安有不愈者哉。
此癥人非以為火盛,即以為陰虧,用涼藥以瀉火,乃火愈退而血愈多, 用滋陰之味,止血之品,仍不效,誰知是血不歸經(jīng)乎,治法當(dāng)用補(bǔ)氣之藥, 而佐以引血?dú)w經(jīng)之味,不止血而血自止矣,方用
人參( 伍錢) 當(dāng)歸( 壹兩) 丹皮炒,黑芥穗( 各叁錢)
水煎服,一劑而止。
此方妙在不專補(bǔ)血,而反去補(bǔ)氣以補(bǔ)血,尤妙在不去止血,而去行血以止血, 蓋血逢寒則凝,逢散則歸經(jīng),救死于呼吸之際,大有神曲功。
[大凡吐血, 多系不歸經(jīng)之血,因何腑何藏而發(fā),腑藏之血,吐則立死,此自然之理也, 火盛陰虧兩層,世間誤殺,奚止千百,寒涼滋陰之葯,輕則凝結(jié)而成病根, 重則經(jīng)阻而成乾血,此論此方,發(fā)菩提心,作當(dāng)頭棒喝也。]
血未有不紅者,何以名白血,不知久病之人,吐痰皆白沫,乃白血也, 白沫何以名白血,以其狀似蟹涎,無敗痰存其中,實(shí)血而非痰也,若將所吐白沫, 露于星光之下,一夜必變紅矣,此沫出于腎,而腎火沸騰于咽喉,不得不吐者也, 雖是白沫,而實(shí)腎中之精,豈特血而已哉,茍不速治,則白沫變?yōu)榫G痰, 無可如何矣,方用
熟地 麥冬 ( 各壹兩) 山藥 山萸 茯苓( 各伍錢) 丹皮 澤瀉( 各貳錢) 五味子( 壹錢)
水煎,日日服之。
凡人血不歸經(jīng),或上或下,或四肢毛竅,各處出血,循行經(jīng)絡(luò),外行于皮毛, 中行于臟腑,內(nèi)行于筋骨,上行于quanxiangyun.cn/jianyan/頭目兩手,下行于二便,一劑周身無非血路, 一不歸經(jīng),斯各處妄行,有孔則鉆,有洞則泄,甚則嘔吐,或見于皮毛, 或出于齒縫,或滲于臍腹,或露于二便,皆宜順其性以引之歸經(jīng), 方用
熟地 生地( 各五錢) 當(dāng)歸 白芍 麥冬( 各叁錢) 荊芥 川芎 甘草 茜草根( 各一錢)
水煎服。
此方即四物湯加減, 妙在用茜草引血?dú)w經(jīng)。
丹皮( 炒黑七分) 黑梔( 五分) 真蒲黃( 炒黑一錢二分) 川芎( 酒洗) 貝母( 各一錢) 生地( 酒洗)
此方治吐血神效無比,二劑止。 六味地黃湯加麥冬五味子, 最能補(bǔ)腎滋肝,木得其養(yǎng),則血有可藏之經(jīng),而不外泄,血證最宜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