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求本探討經絡
經絡學說,似乎是緊密結合在一起而難以分割,談針灸者莫不侈言經絡。
而究竟什么是經絡,經絡的存在形式又是什么?是人自為說,說自成書,既是五色繽紛,更是光怪陸離。而有形與無形則是爭議的焦點。有人說:對經絡的研究早于原子彈和火箭,火箭早已遨游太空,而對經絡來說還是一筆糊涂帳!雖然有形論的觀點已陷入泥潭而不能自拔,但有些人還是固執(zhí)己見而不肯回頭。這主要是脫離中醫(yī)認識論,對經絡學說未作全面理解與溫習,與未曾深入臨床所造成的。對經絡學說的認識必須是溯本探源,言之成理,持之有據(jù)。特將周氏見解陳述于下:1.經脈與絡脈是人身不同經絡體系共有的存在形式,絡脈是從經脈中所派生出來的:中醫(yī)對于人身各種溝通聯(lián)系的信息通路,既統(tǒng)稱之為“經”或“脈”,也分稱之為經隧、經脈、絡脈、經筋、筋絡和經絡等,它們既是互相溝通,又是各立門戶。如《靈樞·經脈》說:“人經不同,絡脈異所別也!边@就是說,人身有各不相同的經脈,由此就可產生支分派別各不相同的絡脈。由于有了這些不同的經脈與不同的絡脈所形成的經絡體系,才能使全身各個組織與器官之間不是各自為政而處于互相依維與制約的關系之中,并能起到支持與附麗的作用。在《經脈》中所說的“經脈為里,支而橫者為絡,絡之別者為孫”,這種關系無論是對血管、神經、淋巴管,以及在針灸作用下所出現(xiàn)的感傳現(xiàn)象的經絡,都是合適的,絕不是單指某一系統(tǒng)而言。
古人對經脈以及經絡的理解,首先注意到的是血脈之脈,即血管系統(tǒng),主要是指外周血管的分布狀況而言。如《經脈》曰:“經脈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間深而不見……諸脈之浮而常見者皆絡脈也……何以知經脈與絡脈異也?經脈者常不可見也。其虛實也以氣口知之,脈之可見者皆絡脈也。”又如《靈樞·官針》曰:“經刺者刺大經之結絡經分也,絡刺者刺小絡之血脈也!贝蠼浖纯梢娭毙械难,結絡經分即大經脈與絡脈交接分叉之處,小絡之血脈自然是橫行的較小之血管?梢娡庵苎茉诮浗j學說的形成與在經脈體系之組合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
在《靈樞·經脈》中,雖然詳細記載了經脈系統(tǒng)的組成和分布,《脈度》說明了各經的長短,《營氣》指出了各經
流注的順序,《經別》列舉了各經支別的六合關系。還有其他有關篇章,對經絡學說所作出的記載和敘述。這些雖都是形成經絡學說的基石,但僅有《靈樞·本輸》不夾有其他經脈體系是經絡學說惟一的獨立專章,是經絡學說的根本!笆浗j”這一專有詞匯和生動具體的用水流現(xiàn)象對經氣流行所作的比譬,也是在本篇首先出現(xiàn)的。
目前對經絡體系的認識,首先是混淆了經脈與經絡的主次關系,認為經絡系統(tǒng)是由十二經脈,奇經八脈,十五絡脈,十二經別,十二經筋,十二皮部,以及由許多孫絡和浮絡所組成的。而十二經絡則是這些體系的總綱,竟把血管體系排斥在外。又常含混的認為“經絡系統(tǒng)能運行氣第一卷475血”。人身的氣血運行,是由全部經脈系統(tǒng)所共同承擔的,而在針灸作用下所激發(fā)出的經絡現(xiàn)象如能運行血液,不就是和血管等同了嗎,還要什么探討與研究呢?要知經脈與絡脈乃是一種從屬的母子關系,絡脈乃是從經脈系統(tǒng)中所分離和派生出來的支別,只有經脈能包括經絡,而經絡決不能代表經脈,這種主次關系在任何經脈體系中都是如此,決不容混淆。
2.經絡實質的虛實異說早已見于《內經》:對經絡體系的理解,我們不妨先作廣義與狹義的區(qū)分,前者是指屬于形態(tài)結構的人身經絡的一般關系,后者則是指功能作用和在針灸作用下所出現(xiàn)的感傳線。經絡虛實和有無的爭執(zhí),是中醫(yī)學說領域內有爭議的焦點之一,不僅存在于今天,而且早見于古人。在《內經》的許多篇章中,雖然把特有的狹義經絡體系合并在廣義的經絡體系中而彼此難分,但另一方面也說明它乃是一種無形的功能通路,曾經明確指出經穴體系乃是在皮肉筋骨等形態(tài)結構以外的屬于神氣的東西!鹅`樞·九針十二原》即指出過“節(jié)之交三百六十五會,所言節(jié)者神氣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贝颂幹(jié)是指經氣結集與交會之處,三百六十五節(jié),即三百六十五穴。古人把節(jié)、穴、會、絡,常常是互相通用的,如《素問·氣穴論》:“凡三百六十五穴,針之所由行也!薄墩{經論》:“十二經脈皆絡三百六十五節(jié)!薄堕L刺節(jié)論》謂人九竅三百六十五絡應野。又謂九針可以除三百六十五節(jié)氣!鹅`樞·邪氣藏府病形》:“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庇衷唬骸皩O絡三百六十五穴會!薄毒裴樖分兴f的“節(jié)”,指明并非皮肉筋骨等形態(tài)組織,乃是一種神氣所游行出入的場所。這就充分說明在經脈系統(tǒng)形態(tài)結構的組織之外,還包含著另一種為神氣所灌注的無形體系。這種游行在三百六十五節(jié)(穴)之間的神氣,不正是十二經絡的經氣嗎!不難看出,特有經絡的這種無形體系,古人對之早有深刻的理解,并且對于經絡實質,早已出現(xiàn)過虛實和有無之爭。
有人認為《靈樞·經脈》曾說過“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其死可解剖而視之。其藏之堅脆……脈之長短……皆有大數(shù)。其治以針灸,各調其經氣……!币虼擞舍樉淖饔盟ぐl(fā)出經氣基礎的經絡,一定可以從形態(tài)結構方面找出證明。須知上述的經文,閱讀者們忽略了其中的一句,也是其中的一字,即“各調其經氣”的“各”字,這是說明針灸可以對各種不同的組織與經脈體系,皆可改善和調整其機能,決不單是特有的經絡體系所獨有。這是不能用凝固的思想方法對待的。
3.經絡體系是中醫(yī)藏象學說的體現(xiàn):藏象學說中醫(yī)認識論的一個方面,是對臟腑功能高度的濃縮和概括。中醫(yī)認識論的最大特點就是重視機能,輕視形態(tài)。中醫(yī)三才學說的天地人,所指的人,不僅是自身之人,而且也與社會的人事分工相比擬。所謂藏府十二官,就是臟腑功能描繪在這方面的說明。在針與灸作用下所激起的經氣流注就是臟腑職能的顯示和發(fā)揮。藏象十二官是主體,而十二經絡與三百六十五穴,則是官與官之間互相傳遞信息的驛站和通路。人死之后,臟腑的職能不復存在,自無藏象可言。針與灸是在活人身上根據(jù)各個器官的職能范圍,在相互聯(lián)系的通路之上施加作用,以激發(fā)和活躍其感應程度,與加強其傳導關系,從而出現(xiàn)明顯的感傳線與治療作用。只要藏象學說不被推翻,則各個職官之間的聯(lián)絡體系自可存在。
4.經絡體系是依附于形態(tài)結構人身的信息通路:由于經絡體系的經氣流注,并無形態(tài)結構方面的特征,這就必然要以其他形態(tài)結構為依附,但與其他組織體系又無固定關系。李時珍曰:“火者五行之一,有氣而無質!庇忠圩釉唬骸盎馃o體,因物以為體!边@與經氣的活動其義完全一致。故不論為經典的經絡分布范圍,與在針灸作用下的感傳所見,每是與其他體系既是互相依存,但又變動不居。如人迎、經渠、尺澤、沖陽、太沖,以及復溜、神門、太溪等,均能搏動應第一卷476手。而根據(jù)搏動應手之穴,又可推理出內外相應的經臟關系。如《素問·至真要大論》曰:“病本于脾,沖陽脈絕死不治;病本于肺,尺澤脈絕死不治;病本于腎,太溪脈絕死不治;病本于肝,太沖脈絕死不治;病本于心,神門脈絕死不治!边@是指經絡的循行與分布,是和周圍的淺表動脈分不開的。《素問·氣穴論》曰:“愿聞谷之會也?肉之大會為谷,肉之小會為,谷之會,以行營衛(wèi),以會大氣!边@是指凡屬肌肉分界明顯之處,所謂“分肉之間”,多為經穴寄附之處,而以谷命名的孔穴,都是和肌肉有關的。又如尺神經溝之小海,骶神經孔之八,下頜面動脈處之大迎等,均是經絡體系寄附于神經體系之說明。腕關節(jié)腔之大陵,肩關節(jié)腔之肩,內踝尖之呂細,中指背之中魁,鷹嘴突之肘尖,無論為正經或奇穴,均是經絡體系依附于骨骼體系之例證。如果說人身的經絡體系另有其形態(tài)結構可言,則對這些關系必須作出合理的解說。
由此可見,經絡體系是以人身各種形態(tài)結構為依附,但又不為其他形態(tài)結構所決定的信息通路,是不能與其他組織體系相提并論的。
5.水到渠成是理解經絡實質的關鍵:《靈樞·本樞》首先指出:“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經絡之所終始,絡脈之所別處,五腧之所留,六府之所與合,四時之所出入,五藏之所溜處,闊數(shù)之度,深淺之狀,高下所至……!苯又陀镁、滎、腧、經、合的水流狀況來象征其功能和現(xiàn)象。把經絡作為一個特有的動態(tài)體系,并列出各經的要穴,可以說是全部經絡學說的濃縮和根源。而對于經絡實質來說,通過水流現(xiàn)象這一生動確切的比譬,也有了原則性的提示。
以經絡比譬為河床,經氣比譬為河水,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是何等可貴。當河床中有了水才能叫江河,沒有水只能叫洼地。只有“水到”,才能“渠成”。在病理狀態(tài)下,經絡體系的感傳現(xiàn)象其所以易于出現(xiàn),也可用“江河滿溢,滂沛橫流”來作為解說。今天如果想從尸體的形態(tài)結構方面證明經絡體系的存在,就等于在干涸的土地上找水,在發(fā)電機已經停止運轉的金屬導線上測量電流與電壓,或是想從死亡的腦細胞中,尋找興奮或抑制的形態(tài)結構,當然是很難想象的。
6.經絡體系是以
肺臟為中心經氣流注的軌道:經氣流行不止,環(huán)周不休,雖是如環(huán)無端,不知其紀,但它和任何運動領域內的情形一樣,必然有其始動機制存在。血液的前進力量是取決于心臟的舒縮,以心臟為中樞。神經活動的各項機能,是以大腦為中樞。經氣流行,《內》、《難》均指明是以手太陰經為其終始,這無疑是以肺臟為中樞,也就是說肺臟的盈虧舒縮的呼吸作用,是經氣流注的推動力量。而胸腔又是經絡體系貫穿交會的場所!端貑枴て饺藲庀笳摗匪^“一呼脈再動,一吸脈再動”,當是指心血管之脈而言!峨y經》第一難所謂“一呼脈行三寸,一吸脈行三寸”,并特別強調手太陰肺所具備的作用,這就有一定理由認為此之所謂“脈行”,是指經氣流注的速度而言,而在《素問·經脈別論》中還有“肺朝百脈”之說,也是說明經絡系統(tǒng)內的經氣流行,必須歸之于肺臟的呼吸機能。
肺主氣,經氣更是屬氣,人身經絡體系均是上下出入交貫于胸腔,由肺臟的盈虧所引起的胸腔壓力的周期性變化,既對血液循環(huán)具有挹注作用,更是經氣流行的推動力量,在針刺治療時,特別重視運用呼吸以進行補瀉與催氣行氣,更可證明經氣流注是與肺臟的呼吸作用密切相關。
7.經絡體系應有生理與病理、自然與誘發(fā)之分:在臨床上早有大量實例證明,各條經絡所出現(xiàn)的經氣流注,既有正常的生理常道,更多異常的病理歧途。這與各種生物電波是一樣的,常道與正常的波形是互相協(xié)調與維持平衡的保證,歧途與異常波形則是互相干擾與破壞平衡第一卷477的根源。故對經絡體系的認識,就應從生理與病理、自然與誘發(fā)兩種情況進行理解和說明。
(1)生理與自然的經絡:這可認為是不被感知的經絡,人身本來就是一種自動化系統(tǒng)內的多路通訊與多路控制的整體,既有以形態(tài)結構為特征的各種溝通的渠道,更有以機能作用相結合的感應通路。前者是西醫(yī)解剖學的基礎,是靜止的局部直觀,后者是經絡學說的根源,是生理活潑的描繪。經絡系統(tǒng)存在形式的經氣流行與流注等說,都是表明它是人體內部在形態(tài)結構以外的另一種機能體系和信息通路。雖有其自身的特定范疇與運行軌跡,是隨著內外界環(huán)境變化而隨時發(fā)生相應的改變,是以形態(tài)結構為依附,但又不為形態(tài)結構所決定的維持生活有機體動態(tài)平衡的生機和活力。古人所列舉的十二正經,奇經八脈,十五絡脈,十二經別,以及周身三百六十五穴等等,都是指生理的經絡體系而說的。
(2)病理與誘發(fā)的經絡:這可認為是可被感知的經絡,是指用特定的刺激方法,對人體的特定部位,給以一定的影響與作用,使之產生特有的生物物理的反應與感傳現(xiàn)象而言,這種特有的感傳反應,可以沿著或是超出生理經絡的運行軌跡而向前流行。目前對于經絡學說的認識與研究,雖是方法各異,眾說紛紜,但歸根到底都是用人為的某種刺激方法,以激發(fā)和誘導出所謂“循經感傳”作為依據(jù),用以證明古人所說的經絡循行與分布狀況,這就不能不存有爭議和懷疑。因為屬于人身生機和活力范圍內的自然存在,是不能與人為的模擬相提并論的。病理與誘發(fā)出的感傳現(xiàn)象不能符合生理經絡的理由是多方面的,特舉如下:①由于作用方式,作用量,被作用的面積和部位,病理性質以及病變位置等種種差異,再加上個體因素,因而由人工激起的屬于生物物理反應的感傳路徑與現(xiàn)象,也就有很大差別。如方向多變,寬窄不一,可以部分地沿著生理經絡的軌跡循行,更多則是不受正常經絡的軌跡限制而越經前進,這就構成了目前在針灸作用下所出現(xiàn)的循經感傳,如與古代經絡路徑相比既相似又不十分相似,既不十分相似而又部分近似的根源。這就很難以之作為正常經絡的解說和依據(jù)。
②已如前述,正常的生理經絡是以肺臟為中樞,是藉助于肺臟的舒縮與胸腔的盈虧以推動經氣的流行,故以手太陰為其中樞。而由人工所激起的感傳現(xiàn)象,則在全身各處選取作用點均可出現(xiàn),經氣流行的發(fā)源點與經氣中樞無關。而感傳的速度與形式,又是取決于作用方式與作用量。
③依照經氣流行的順序與經絡的循行方向是手之三陰從胸走手;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足之三陰從足走腹;足之三陽從頭走足,這樣才能彼此銜接,如環(huán)無端。這就是說經氣的循行有如血液的流轉,同樣是不能倒流的。而在
咳嗽時取手太陰之尺澤,感傳為何向內入胸,
腹痛時取足陽明之三里,感傳為何能向上入腹?梢娺@種逆行的情況,是屬于在病理情況下和由人工所激起的在正常經氣運行的軌跡上特有的反應,而不是正常經氣循行的規(guī)律。
④在針灸作用下所出現(xiàn)的感傳現(xiàn)象,是與病變的輕重程度相一致的。凡是癥狀愈鮮明,則感傳作用也就愈明顯,隨著病情的好轉和痊愈,而感傳現(xiàn)象也就減弱與消失,這也是臨床上常見和熟悉的事實?梢娫卺樉淖饔孟滤霈F(xiàn)的感傳現(xiàn)象,既是一種病理反應體征,也是一種病理反應產物,是與正常經絡存在著截然的差別。
⑤病理反應特以壓痛反應,可以出現(xiàn)在相應經絡的軌跡上,更可出現(xiàn)在并不相干的無經無穴的其他部位。而取用反應穴針灸,不僅效果明顯,而且由此所出現(xiàn)的感傳現(xiàn)象卻是非常鮮明。這就不能用病理反應穴作為確定正常經穴的依據(jù),同時也不能以正常經穴的位置作為臨第一卷478床取穴的準則。這種變動不居的病理反應穴,不是又在充分說明同樣也是一種病理反應體征與病理反應產物,而人體的經穴體系不是應該有生理與病理之分嗎!⑥經絡所過,主治所及,這種傳統(tǒng)觀點并不能與實際所見相符。有大量事實表明,既無正經可通,又無別絡可及,同時也無病理反應穴出現(xiàn),卻能出現(xiàn)氣至病所極其鮮明的感傳作用。
比如
腰痛取陰交用持續(xù)的溫和灸,灸感可由前向后直達腰部。再如闌尾炎取左尺澤,感傳進入胸腔后,可以斜過胸腹越過任脈而達右下腹。如果說這些都是通過正常的經絡途徑而發(fā)揮其前后左右的相互關系,不但在古代針灸文獻中未有發(fā)現(xiàn),而在近代的解剖關系上也未見有什么直貫與斜串的聯(lián)絡結構。可見這種由人工激發(fā)和誘導出的感傳現(xiàn)象,與古人所說的正常經絡體系,根本上是兩回事。
⑦在針灸作用下所獲得的感傳路徑除在關節(jié)四肢與肢體交接處能曲折行進外,當進入軀干及胸腹以后,均是直赴患處,從未見到與古說相符的迂回交會的走向?梢姽湃怂f的經絡體系在體內的曲折交會,是指在臟腑之間生理機制的感應與感通的關系,是屬于內源性的。而由人工所激起的感傳現(xiàn)象,是一種生物的物理反應,是屬于外源性的。這種關系十分明顯。
⑧由針灸作用所激起的感傳現(xiàn)象,并不只是僅限于經穴體系與反應穴,只要作用于身體的某一敏感點,即可激起經氣流行,F(xiàn)在有多種多樣的針刺方法,如頭針、耳針、鼻針、眼針,以及手針、腳針等等,有的作用點是有經有穴,有的根本是無經無穴,而大多均能有感傳現(xiàn)象與感傳線的出現(xiàn),是不能用十二正經或奇經八脈說明的。試問研究與證明經絡體系應以何種感傳途徑為準呢?⑨由氣功所出現(xiàn)的經氣流行,如大小周天等等,也是在人為的意念作用下以生理經絡為軌跡所導引出的自身的能量蓄積與運行,也與自身的生理經絡存有差異,而不是什么內屬臟腑外絡肢節(jié)傳統(tǒng)的生理經絡體系。
綜上所述,可見人身機能通路的生理經絡,雖有軌跡可循,但無形態(tài)可征。了解其軌跡與掌握其與某一或某些臟器的機能相聯(lián)系,就可通過這種軌跡發(fā)揮其調整與提高的治療作用。
在針灸作用下所獲得的感傳現(xiàn)象與治療效果,是一種點、線、面的結合。即由作用點而出現(xiàn)感傳線,由線而及于患處之面,這種線的走向能以生理經絡某一段的運行軌跡為基礎而流行擴布,多數(shù)是以患處的位置為其終點,而與正常經穴的分布狀況僅有部分相符而絕大部分則是不符。因而由此所獲得材料僅是經氣運行軌跡某一部分的證明,而不是研究正常經絡的依據(jù)和憑證。如果認為在針灸作用下所出現(xiàn)的感傳現(xiàn)象與感傳線,就是相同于古人所說的經絡體系這是說不通的。
另外在針灸作用下所激發(fā)出的感傳線,在肘膝以下可以按照古人所說的經絡體系循經前進,但當進入頭面及軀干以后常是混淆難分,故可直接稱之為“感傳作用”或“感傳現(xiàn)象”,而省去“循經”一詞。這樣可以加深對針灸作用的理解,而不為“經絡所過,主治所及”所拘。
8.經脈體系的聯(lián)系和依存:如果已經確認不論是神經、血管與經絡,都是經脈系統(tǒng)當中的一個組成部分,是針灸效果的一種因素,而不是針灸效果全部或惟一的依據(jù),則針灸學的內容乃是以全部的經脈體系為其內容,而針灸的治療作用自將由各個經脈體系所分擔和綜合共同發(fā)揮其作用。
但在各個經脈體系中,其地位與作用也是各有側重,因而對不同的針灸方法所獲得的效果必須給以不同認識。在同一患者,同一孔穴,同一時間,由于針灸的作用方式不一樣,則人體就第一卷479可通過不同的經脈渠道,出現(xiàn)不同的反應形式,而收到近似或相同的效果。以少商為例,同一
喉痹患者,可以分別采用
三棱針點刺出血,急劇短暫的燒灼(麥粒灸、點灸或打燈火),或是采用穩(wěn)定持續(xù)的溫和灸使之出現(xiàn)感傳而皆可收效。雖然是同時作用于經脈系統(tǒng)中的神經末梢、微血管、微淋巴管和經絡,而在解釋其作用與效果時,就可從不同角度出發(fā)而給以不同認識。既可認為是作用于微血管出血而獲效,也可認為是作用于神經末梢由反射作用而獲效,也可認為是由經絡感傳而獲效。在這三者之間,均各有其理論依據(jù),但可以明顯看出雖屬同一部位,因作用方式的不同,就可通過不同途徑而發(fā)揮其作用。因此在解釋針灸作用機理時,必須根據(jù)其作用特點與反應特征,認清其主次環(huán)節(jié),才能作出恰如其分的解說和更為合理的應用。
9.對經穴體系的選擇與應用(1)不同經脈不同病癥就有不同的針灸方法:《靈樞·九針十二原》曰:“皮肉筋脈各有所處,病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以任其所宜。”就是這方面的明訓。以針刺來說,《靈樞·官針》曰:“九針之宜,各有所為,長短大小,各有所施,不得其用,病弗能夠!笨梢姽糯裴樦,就是為了取皮膚、腠理、肌肉、血脈,以至瀉血排膿等不同用途而制定的具體例證。
(2)不同經脈不同病癥就有不同的選穴原則:這是經脈體系與針灸療法的關系在臨床上的具體應用?蓮囊韵聨讉方面說明:①識穴知經,有經有穴:《靈樞·本輸》:“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經絡之所終始,絡脈之所別處,五腧之所留,六府之所與合!辈⒘信e各經的要穴!端貑枴庋ā芳啊稓飧穭t是孔穴的專章,其他篇章不及其述。由于有了經穴學說,才能發(fā)展成為特有的針灸學這門科學。在經穴學說的指導下,取得了臨床上特有的效果,并且把灸法與針法與一般的物理療法區(qū)分開來,這是針灸學說的基礎,以下各法可以說是這一原則的補充。
②定部守位,無穴無經:《素問·刺要》:“病有在毫毛腠理者,有在皮膚者,有在肌肉者,有在脈者,有在筋者,有在骨者!薄端貑枴ご探狻罚骸耙会樒,二針肉,三針脈,四針筋,五針骨!薄督K始》:“在骨守骨,在筋守筋。”凡此諸說,均是指明凡是病患所在之處,即為針灸所取之處!督浗睢房梢哉f是以病為腧的專章而不為經穴體系所拘,這種無穴無經的針灸方法,自上古以至近代都在廣泛地應用于臨床,而收到應有的效果。
③有穴無經,有經無穴:在有穴無經方面說,這就是所謂奇穴,是指分布在十四正經以外或是未被收入正經的各個孔穴而言。自《內經》而后,歷代以來均有增益。特別是在近代更是如雨后春筍,不斷涌現(xiàn)。在有經無穴方面來說,奇經八脈中就有六脈是寄附于他經而有經無穴。在其寄附的經穴上進行針灸時,其所發(fā)生的效果,是屬于奇經還是屬于本經,這就很難作出劃分和強為解說。
④穴病相連,經無常道:在病理與誘發(fā)的經絡節(jié)段中,已經反復說明過在針灸作用激發(fā)下所出現(xiàn)的感傳現(xiàn)象,既可發(fā)生在正常的經穴體系之上,而更多的則可出現(xiàn)在無經無穴的其他部位。只要感傳作用能夠發(fā)生,則絕大部分是以患病部位為其終點。特以病理反應穴更是如此。
這就可以打破“經絡所過,主治所及”的陳規(guī),而“穴病相連,經無常道”的觀點就有充分理由得到承認。在針灸臨床上掌握這種規(guī)律與建立這種思想體系,也將是經穴學說的一大進步與一種新的收獲。
10.經絡研究的主流與著眼點(1)研究經絡當以陰陽學說為指導,經氣為前提:陰陽學說是中醫(yī)認識論的基礎,對經絡實第一卷480質的理解,自然也應建筑在這一原則之上,有形為陰,經絡實質既然不能從形態(tài)結構中得到證明,那么就可從無形之陽即經氣方面尋求旁證與答案,對經氣作出深刻的探究。
當然陰陽是互為依附,有了有形之陰,才能產生無形之陽。屬于陰的物質基礎既然沒有著落,則屬于陽的功能和作用又將如何產生呢?要知人體各種功能和作用,都是建筑在全身各個體系與組織這一屬陰的“塊然”大物之上的,經絡體系屬陰的形質基礎,早就已經奠定了。這就是說,經絡體系是在整體作用下生成,經氣流行也是在整體范圍內運轉。當身體某些組織間隙或組織結構能為經氣流通的常道和有經氣流通的時候,這就由形態(tài)結構生成特有的無形經絡,當經氣流行停止,則這種經絡體系也就不復存在。以這種關系來理解與研究經絡實質,既不脫離經典,也能與現(xiàn)行見解相符。
(2)經氣在經絡體系中的位置:經與絡既是人身各種溝通聯(lián)絡體系之總稱,則流行和運轉在這些體系中的不同物質,古人也就統(tǒng)稱之為經氣,如血液是血管內的經氣,淋巴液是淋巴管內的經氣,電傳導是神經系的經氣。故《靈樞·經水》有“各調其經氣”之說。這是屬于廣義的經氣。而運行在經絡體系內的物質,這就是我們所要認識的狹義的經氣。既然花了40年時間在軌跡上得不出總論,不妨對運行在軌跡上的特有物質作出一番探索,也可從中得到啟示與佐證。更何況古人是用流注說明經氣的活動狀況,今人也是想從經氣感傳的軌跡上來尋求軌跡的真實存在呢!可見經氣在經絡體系中的位置和性質。
(3)經氣研究的課題內容:經氣的存在和出現(xiàn),自然和經絡一樣,也有生理與自然的經氣、病理與誘發(fā)出的經氣之分。在生理與自然的經氣方面,如何才能把不被感知的經氣及其運行軌跡,由隱性變?yōu)轱@性,闡明經氣軌跡與周身各個組織與器官的網(wǎng)絡關系;不同器官其經氣有無異同,以及經氣本質及其產生的物質基礎。這就是研究工作的一大難題。已如前述,在人體表面不論對某一部位采用何種刺激物與刺激方式,都不是研究生理經絡與經氣的手段,都是走不通的死胡同。至于采用何種方式與手段,是一漫長而艱苦的過程,也可能不是一代人所能完成的。
在病理與誘發(fā)的經氣方面,在目前對人體表面所應用的各種刺激物與刺激方式,均可擇宜選用。闡明自然經氣與誘發(fā)經氣的異同,在病理情況下誘發(fā)出的經氣是如何疏通經脈渠道而發(fā)揮其功能,以及趨病性的產生機制等,這可能比研究生理經氣要容易些,但也不是一件容易事。
綜上所述,可見經氣流注是人體內部能量發(fā)放的一種特殊形式,是人體功能的動態(tài)表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