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語標準中國方劑數據庫中醫(yī)疾病數據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據藥學下載
您現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民間中醫(yī) > 正文:百病望診之望面色
    

患者交流:百病望診之望面色

百病望診之望面色 (一)面部色澤 色與澤的異常變化,是人體不同病理反映的表現。不同的色反映著不同的病證,而澤則反映著機體精氣的盛衰。一般而言,凡氣色鮮明、榮潤的,說明病變輕淺,氣血未表,其病易治,預后良好;如面色晦暗、枯稿的,說明病變深重,精氣已傷,預后欠佳。 (二)五色善惡 凡面色明潤含蓄者為善色,表示臟腑并未大傷,神氣仍旺,預后良好;若面色晦暗暴露者為惡色,說明五臟之中有一臟敗壞,或胃氣已傷,精氣大虧而神已衰,預后不良。由惡色轉茶色的,是病有轉機;由喜色轉惡色的,則是病情加重。 此外,病與色也有相應與不相應之分,病與色相應為正病正色,若反見它色,病與色不相應,稱為病色交錯。病色交錯之中,又有相生相克的善惡關系,相生為順,病情多不嚴重;相克為逆;證多兇險。例如肝病見青色為相應,是疾病的正,F象(相應);若見黑色(水生木)或赤色(木生火),是不相應中的相生之色,屬順證;若見黃色(木克主)或白色(金克木),是不相應中的相克之色,屬逆證。余臟仿此。 病人的面部有時有相兼的顏色出現,相兼之色可分見于不同部位,也可渾然一體。如白色兼黑、兼黃為相生之色,兼青、兼赤為相克之色。依舊是相生為順,相克為逆。但在臨床上要靈活應用,不可拘泥于此而過于機械。 (三)望色十法 1.浮沉:浮是指色顯露于皮膚之表,一般出現在疾病初起,提示病在表、在腑;沉是指色隱約于皮膚之內,提示病在里、在臟。病色初浮而后沉,為病從表入里,由淺入深;反之,病色由沉而轉浮,提示病情好轉,或病邪欲解。如果久病、重病反見兩顴浮紅,是虛陽浮越的表現,提示病情危重。 2.清濁:清是指面色明亮,病屬陽證;濁是指色澤晦暗混濁,病屬陰證。病色由清轉濁,為陽證轉陰證;由濁轉清,為病由陰出陽。 3.微甚:微為色淺談,多見于正氣虛或病邪輕;甚為色深濃,多見于邪氣盛或病勢重。 4.散摶:散是指病色疏離,如云徹散,為病程比較短暫,邪未積聚的表現;摶是指病色空滯、團聚,為病久不解,病情深重。病色由散變摶,為病情加重;由摶而散,為病情減輕或病邪欲解。 5.澤夭:澤是指膚色明潤有光采,提示雖病而氣血未衰,病有生機;夭是指膚色枯槁,提示精氣受損。先澤后夭,多為病趨嚴重,病情惡化;先夭后澤,多為正氣漸復,病有轉機。 (四)面部五色 1.青色;青色內應于肝,為足厥陰肝經之本色。主寒、主痛、 主氣滯、主血瘀、主驚風等。 青色主要由氣血運行不暢,經脈瘀滯所致。如寒甚或痛極,可 致經脈拘急,阻礙氣血運行而致面色發(fā)青或青紫。陽氣不足,不 能溫運血脈,氣血運行遲緩,或氣機變滯,血行不暢,均可出現 青色。 面色青紫,甚則青灰,可見于心陽暴脫、心血瘀阻的真心痛 發(fā)作時;面色口唇青紫,可見于肺氣閉塞、呼吸不利時;某些心 臟疾患,可導致面色、口唇持續(xù)青紫。 2. 赤色:赤色內應于心,為手少陰心經之本色。主熱證。赤 甚為實熱,微赤為虛熱。 滿面通紅,兼高熱煩躁汗出,多見于熱性病熱盛期;面紅目 赤,頭脹頭痛,烘熱陣作,多見于肝陽上亢肝火上炎;午后顴 紅,潮熱盜汗,五心煩熱,多為陰虛火旺;如久病、危重病患者, 突然出現顴頰緋紅如妝,或如涂油彩,伴呼吸短促,汗出肢冷,脈 微欲絕,為陰盛格陽,虛陽浮越的戴陽證,屬真寒假熱的危重征 象。而肺病若見赤色,多屬難治。 3.黃色:黃色內應于脾,為足太陰脾經之本色。主虛證、主 濕證。多因脾失健運,氣血不充;或脾虛運化失司,水濕停滯;或 水濕蘊結脾胃,熏蒸肝膽;或膽汁瘀積肝膽;或感受疫毒等所致。 面色淡黃,枯槁不澤,肌膚失榮.形肉瘦弱者,稱為萎黃,多 因脾胃氣虛、長期慢性失血、小兒疳積、蟲證等致營血不能上榮 所致;面色黃而虛浮,稱為黃胖,多因脾氣虛弱,濕邪內阻所致。 面目肌膚一身盡黃,稱為黃疸,多由脾胃、肝膽濕邪阻滯,或 瘀血內停日久等原因,導致膽液不循常道,外溢肌膚所致。色黃 而晦暗如煙熏者,稱為陰黃,多由寒濕內停,困遏脾陽成瘀阻日 久而成;色黃而鮮明如橘皮者,稱為陽黃,為肝膽濕熱蘊蒸所致;發(fā)病急驟,面目深黃,伴高熱神昏,發(fā)斑吐衄者,稱為急黃或瘟黃,因感受時行疫癘所致。 4白色:白色內應于肺,為手太陰肺經之本色。主虛證、主寒證、主脫血、主奪氣。白為氣血不榮之候。凡陽氣虛衰,氣血運行無力,不能上榮于面;或失血耗氣,血脈不充;或暴吐暴下,陽氣暴脫;或外寒侵襲,經脈收引等,皆可致面色發(fā)白。 面色談白無華,口唇、爪甲均無血色,稱為淡白,為營血不足之征;面色白而虛浮,稱為(白+光)白,多為陽氣不足,水濕泛濫。面色白中帶青,稱為蒼白,如伴見形寒腹痛,多為外感寒邪,或陽虛陰盛,陰寒凝滯,經脈拘急;若急性病突然面色蒼白,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常為陽氣暴脫的征候。 5黑色:黑色內應于腎,為足少陰腎經之本色。主腎虛、主寒證、主病證、主水飲和瘀血。腎為水臟,陽虛水飲不化,水氣上泛;或陰寒內盛,血失溫養(yǎng);或腎精虧耗;或陰火內戕,或瘀血內停日久,均可見黑色。 面色黧黑,肌膚甲錯,多由瘀血日久所致;面色黑而干焦,提示腎精久耗;面黑如煤炲,環(huán)口黧黑;為足少陰腎經之氣絕;目眶周圍見黑色,多見于腎虛水泛的水飲病,或寒濕下注的帶下證;而色黑而暗淡,多為陽衰陰盛之候;面部黑褐斑,常見于老年人腎精虛衰,也可見于血瘀、肝郁氣滯、陰虛火旺等病證。
-----------
頂一下,順便整理一下
 
百病望診之望面色
 
(一)面部色澤
色與澤的異常變化,是人體不同病理反映的表現。不同的色反映著不同的病證,而澤則反映著機體精氣的盛衰。一般而言,凡氣色鮮明、榮潤的,說明病變輕淺,氣血未表,其病易治,預后良好;如面色晦暗、枯稿的,說明病變深重,精氣已傷,預后欠佳。
 
(二)五色善惡
凡面色明潤含蓄者為善色,表示臟腑并未大傷,神氣仍旺,預后良好;若面色晦暗暴露者為惡色,說明五臟之中有一臟敗壞,或胃氣已傷,精氣大虧而神已衰,預后不良。由惡色轉茶色的,是病有轉機;由喜色轉惡色的,則是病情加重。 此外,病與色也有相應與不相應之分,病與色相應為正病正色,若反見它色,病與色不相應,稱為病色交錯。病色交錯之中,又有相生相克的善惡關系,相生為順,病情多不嚴重;相克為逆;證多兇險。例如肝病見青色為相應,是疾病的正常現象(相應);若見黑色(水生木)或赤色(木生火),是不相應中的相生之色,屬順證;若見黃色(木克主)或白色(金克木),是不相應中的相克之色,屬逆證。余臟仿此。 病人的面部有時有相兼的顏色出現,相兼之色可分見于不同部位,也可渾然一體。如白色兼黑、兼黃為相生之色,兼青、兼赤為相克之色。依舊是相生為順,相克為逆。但在臨床上要靈活應用,不可拘泥于此而過于機械。
 
(三)望色十法
1.浮沉:
浮是指色顯露于皮膚之表,一般出現在疾病初起,提示病在表、在腑;沉是指色隱約于皮膚之內,提示病在里、在臟。病色初浮而后沉,為病從表入里,由淺入深;反之,病色由沉而轉浮,提示病情好轉,或病邪欲解。如果久病、重病反見兩顴浮紅,是虛陽浮越的表現,提示病情危重。
2.清濁:
清是指面色明亮,病屬陽證;濁是指色澤晦暗混濁,病屬陰證。病色由清轉濁,為陽證轉陰證;由濁轉清,為病由陰出陽。
3.微甚:
微為色淺談,多見于正氣虛或病邪輕;甚為色深濃,多見于邪氣盛或病勢重。
4.散摶:
散是指病色疏離,如云徹散,為病程比較短暫,邪未積聚的表現;摶是指病色空滯、團聚,為病久不解,病情深重。病色由散變摶,為病情加重;由摶而散,為病情減輕或病邪欲解。
5.澤夭:
澤是指膚色明潤有光采,提示雖病而氣血未衰,病有生機;夭是指膚色枯槁,提示精氣受損。先澤后夭,多為病趨嚴重,病情惡化;先夭后澤,多為正氣漸復,病有轉機。
 
(四)面部五色
1.青色;
青色內應于肝,為足厥陰肝經之本色。主寒、主痛、 主氣滯、主血瘀、主驚風等。 青色主要由氣血運行不暢,經脈瘀滯所致。如寒甚或痛極,可 致經脈拘急,阻礙氣血運行而致面色發(fā)青或青紫。陽氣不足,不 能溫運血脈,氣血運行遲緩,或氣機變滯,血行不暢,均可出現 青色。 面色青紫,甚則青灰,可見于心陽暴脫、心血瘀阻的真心痛 發(fā)作時;面色口唇青紫,可見于肺氣閉塞、呼吸不利時;某些心 臟疾患,可導致面色、口唇持續(xù)青紫。
2. 赤色:
赤色內應于心,為手少陰心經之本色。主熱證。赤 甚為實熱,微赤為虛熱。 滿面通紅,兼高熱煩躁汗出,多見于熱性病熱盛期;面紅目 赤,頭脹頭痛,烘熱陣作,多見于肝陽上亢或肝火上炎;午后顴 紅,潮熱盜汗,五心煩熱,多為陰虛火旺;如久病、危重病患者, 突然出現顴頰緋紅如妝,或如涂油彩,伴呼吸短促,汗出肢冷,脈 微欲絕,為陰盛格陽,虛陽浮越的戴陽證,屬真寒假熱的危重征 象。而肺病若見赤色,多屬難治。
3.黃色:
黃色內應于脾,為足太陰脾經之本色。主虛證、主 濕證。多因脾失健運,氣血不充;或脾虛運化失司,水濕停滯;或 水濕蘊結脾胃,熏蒸肝膽;或膽汁瘀積肝膽;或感受疫毒等所致。 面色淡黃,枯槁不澤,肌膚失榮.形肉瘦弱者,稱為萎黃,多 因脾胃氣虛、長期慢性失血、小兒疳積、蟲證等致營血不能上榮 所致;面色黃而虛浮,稱為黃胖,多因脾氣虛弱,濕邪內阻所致。 面目肌膚一身盡黃,稱為黃疸,多由脾胃、肝膽濕邪阻滯,或 瘀血內停日久等原因,導致膽液不循常道,外溢肌膚所致。色黃 而晦暗如煙熏者,稱為陰黃,多由寒濕內停,困遏脾陽成瘀阻日 久而成;色黃而鮮明如橘皮者,稱為陽黃,為肝膽濕熱蘊蒸所致;發(fā)病急驟,面目深黃,伴高熱神昏,發(fā)斑吐衄者,稱為急黃或瘟黃,因感受時行疫癘所致。
4.白色:
白色內應于肺,為手太陰肺經之本色。主虛證、主寒證、主脫血、主奪氣。白為氣血不榮之候。凡陽氣虛衰,氣血運行無力,不能上榮于面;或失血耗氣,血脈不充;或暴吐暴下,陽氣暴脫;或外寒侵襲,經脈收引等,皆可致面色發(fā)白。 面色談白無華,口唇、爪甲均無血色,稱為淡白,為營血不足之征;面色白而虛浮,稱為(白+光)白,多為陽氣不足,水濕泛濫。面色白中帶青,稱為蒼白,如伴見形寒腹痛,多為外感寒邪,或陽虛陰盛,陰寒凝滯,經脈拘急;若急性病突然面色蒼白,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常為陽氣暴脫的征候。
5.黑色:
黑色內應于腎,為足少陰腎經之本色。主腎虛、主寒證、主病證、主水飲和瘀血。腎為水臟,陽虛水飲不化,水氣上泛;或陰寒內盛,血失溫養(yǎng);或腎精虧耗;或陰火內戕,或瘀血內停日久,均可見黑色。 面色黧黑,肌膚甲錯,多由瘀血日久所致;面色黑而干焦,提示腎精久耗;面黑如煤炲,環(huán)口黧黑;為足少陰腎經之氣絕;目眶周圍見黑色,多見于腎虛水泛的水飲病,或寒濕下注的帶下證;而色黑而暗淡,多為陽衰陰盛之候;面部黑褐斑,常見于老年人腎精虛衰,也可見于血瘀、肝郁氣滯、陰虛火旺等病證。

-----------

讓我想起<四圣心源>的一段話,有什么共通的呢?

舌病

心竅于舌,舌者,心之官也。心屬火而火性升,其下降者,胃土右轉,金斂而水藏之也。胃逆而肺金失斂,則火遂其上炎之性,而病見于舌,疼痛熱腫,于是作焉。

火之為性,降則通暢,升則堙郁,郁則苔生,舌苔者,心液之瘀結也。郁于土,則苔黃,郁于金,則苔白,火盛而金燥,則舌苔白澀,火衰而金寒,則舌苔白滑,火衰而土濕,則舌苔黃滑,火盛而土燥,則舌苔黃澀。五行之理,旺則侮其所不勝,衰則見侮于所勝。水者,火之敵,水勝而火負,則苔黑而滑,水負而火勝,則苔黑而澀。凡光滑滋潤者,皆火衰而寒凝,凡芒刺焦裂者,皆火盛而燥結也。

[ 本帖最后由 double_mj 于 2009/5/6 10:58 編輯 quanxiangyun.cn]
-----------有一些難懂
-----------一時間沒法掌握,得慢慢對比,細心研讀,備份起來先。
-----------如能有具體案例就好了。
...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站 中網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