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七首 論一首 方八十七首脈數(shù)身無熱即有內(nèi)癰。
諸浮數(shù)脈,當(dāng)發(fā)熱,而反洗洗惡寒,若有痛處,當(dāng)結(jié)為癰。
脈浮而數(shù),身體無熱,其形默默,胃中微燥,不知痛處,其人當(dāng)發(fā)癰腫。
脈微而遲必發(fā)熱,脈弱而數(shù),此為振寒,當(dāng)發(fā)癰腫。
凡脈滑而數(shù),滑則為實,數(shù)則為熱;礊闋I,數(shù)即為衛(wèi)。營衛(wèi)相逢,即結(jié)為癰。熱之所過,即為癰膿。身有痛處,時時苦有瘡。
問曰∶寸口脈微而澀,法當(dāng)亡血若汗出。設(shè)不汗,當(dāng)云何?答曰∶若身有瘡,被刀器所傷,亡血之故也。
趺陽脈滑而數(shù),法當(dāng)下重少陰。脈滑而數(shù),婦人陰中生瘡。
論曰∶夫癰疽初發(fā)至微,人皆不以為急,此實奇患,惟宜速治。稍遲緩即病成。以此致禍者不一。但發(fā)背,外皮薄為癰。外皮濃者,為疽,宜急治之。
凡癰疽始發(fā),或似小癤,或復(fù)大痛,或復(fù)小痛,或發(fā)如米粒大白膿子,此皆微候,宜善察之,見有小異,即須大驚忙,急為攻治及斷口味,速服諸湯,下去熱毒。若無醫(yī)藥處,即灸當(dāng)頭百壯。其大重者,灸四面及中央二三百壯,數(shù)灸不必多也。復(fù)敷以冷藥種種救療,必速瘥也。
凡用藥貼,法皆當(dāng)瘡頭處開孔,令瀉熱氣。亦當(dāng)頭以火針針入四分即瘥。
凡癰疽、瘤、石癰、結(jié)筋、瘰 ,皆不可就針角。針角者,少用不致禍也。
凡癰,無問大小,已覺即取膠如手掌大,暖水浸令軟,看大小當(dāng)頭上開一孔如錢眼大,貼腫上令相當(dāng),須臾干急。若未有膿者,即定不長。已作膿者,當(dāng)自出。若以鋒針當(dāng)孔上刺出膿,大好,至瘥乃洗去膠。
凡腫,根廣一寸以下名癤,一寸以上名小癰,如豆粒大者名 子,皆始作。急服五香連翹湯下之,數(shù)劑取瘥乃止。
凡癰,高而光大者不大熱,其肉正平無尖而紫者,不須攻之。但以竹葉黃 湯申其氣耳。肉正平為無膿也,癰卒痛,以八味黃 散敷之。大癰七日,小癰五日。其自有堅強(qiáng)者,寧生破,發(fā)乳。若熱手不可近者,先內(nèi)服王不留行散,外摩發(fā)背膏。若背生破無苦,在乳宜令極熟候手按之,隨手即起者,瘡熟也,宜針之,針法要得著膿,以意消息,胸背不過一寸。
斟量不得膿,即與食肉膏散著銳頭,納癰口中,如體氣熱歇,即服木占斯散。五日后癰欲著痂者,即服排膿風(fēng)塞散。
凡癰,破之后便綿 欲死,內(nèi)寒外熱(缺文),腫有似癰而非者,當(dāng)以手按腫上無所連,乃是風(fēng)毒耳,勿針之。但服升麻湯,外摩膏。破癰口當(dāng)令上留三分,近下一分針之。務(wù)令極熱,熱便不痛。破后敗壞不瘥者,作豬蹄湯洗之,日二度。夏用二日,冬用六七日。用湯半劑亦可。凡癰壞后有惡肉者,宜豬蹄湯洗去穢,次敷食肉膏散,惡肉凈后,敷生肉膏散,及摩四邊,令好肉速生。當(dāng)斷絕房室,忌風(fēng)冷,勿自勞煩,俟筋脈平復(fù),乃可任意耳。緣新肉易傷,傷則里潰,潰則重發(fā),發(fā)則難救,慎之慎之,白痂最忌。
凡諸暴腫,一一不同,無有近遠(yuǎn),皆服五香連翹湯。刺去血,以小豆末敷之。其間數(shù)數(shù)以針刺去血。若失療已潰爛者,猶服五香湯及漏蘆湯下之。隨熱多少根據(jù)方用之,外以升麻湯拓洗熨之,摩升麻膏。(二方俱見后丹毒篇)。若生息肉者,以白 茹散敷之,青黑肉去凈即停止,好肉生敷升麻膏。如肌不生敷一物黃 散。若敷白 茹,青黑惡肉不盡者,可用漆頭 茹散半錢和白 茹散三錢,稍稍敷之。其散各取當(dāng)色單搗下篩,成散用之。此數(shù)法(《集驗》用治緩疽)。
或身中忽有痛處,如遭打撲之狀,各曰氣痛。痛不可忍,游走不住,發(fā)作有時,痛則小熱,痛定則寒,此皆由冬時受溫氣,至春暴寒,風(fēng)來折之,不成溫病,乃作氣痛。宜先服五香連翹湯,摩丹參膏。又以白酒煎楊柳皮及暖熨之。有赤氣點點者,即刺出血也。其五香連翹湯及小竹瀝湯可服數(shù)劑。勿以一劑未瘥便止,以謂藥無效,即禍至矣。中間將白薇散佳。
又有氣腫痛,其狀如癰腫,無頭虛腫色不變,但皮急痛,不得手近,亦須服此五香湯,次白針瀉之,次與蒺藜散敷之。
胸中痛短氣者,當(dāng)入暗室中,以手中指捺左眼,視若見光者,胸中有結(jié)癰。若不見光者,是
經(jīng)云∶氣宿于經(jīng)絡(luò)中,血氣俱澀不行,壅結(jié)為癰疽也。又言∶熱之所作,其后為癰,又陽氣溱集,寒化為熱,熱盛則肉腐為膿也。由人體有熱,被寒冷搏之而脈凝結(jié)不行,熱氣壅結(jié)成癰疽。方有灸法,亦有溫治法。以其中冷未成熱之時,其用冷藥貼敷之。治熱已成,以消熱令不成膿也。赤色腫有尖頭者,藜蘆膏敷之。一云醋和蚌蛤灰涂,干則易之。
余平生數(shù)病癰疽,得效者即記之?计洳≡矗嗍撬帤馑,或有上世服石,遂令子孫多有此疾。食中尤不宜食面,及酒蒜,及慎溫床濃被。能慎之者,可得終身無他,此皆躬自驗之,故特論之也。
治一切惡核瘰 、癰疽、惡腫患方。
青木香 沉香 丁香 熏陸香 麝香 連翹 射干 升麻 獨活 寄生 通草(各二兩) 大黃(三兩)
上十二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四升,納竹瀝三升煮,更取三升,分三服,取快利。(《肘后》有紫葛、甘草、無通草。治惡肉惡脈、惡核風(fēng)結(jié)腫氣痛!兑髁x》有黃 、甘草、芒硝各六分。《千金翼》云∶未瘥,中間常服佳。與小兒篇方小異)。
治癰疽發(fā)背方。
黃 甘草 黃芩 芍藥 麥冬(各三兩) 當(dāng)歸 人參 石膏 川芎 半夏(各二兩)生
上十四味 咀,以水一斗二升,先煮取竹葉,取一斗,去滓,納藥,煮取三升,分四服,相去如人行二十里久,日三夜一。
上八味治下篩,雞子白和如泥,涂故帛上,隨腫大小敷之,干則易。若已開口,封瘡上,須開頭令歇氣。
治癰腫不能潰,困苦無賴方。
王不留行子(三合,《千金翼》作一升) 龍骨 當(dāng)歸(各二兩) 野葛皮(半分) 干姜 桂心(各一兩) 栝蔞根(六分)
上七味治下篩,食后溫酒服方寸匕,日三。以四肢習(xí)習(xí)為度,不知稍加之,令人安穩(wěn),不 ?
?》云∶治癰疽及諸雜腫已潰,皆服之。)
治癰疽發(fā)背,婦人乳癰、諸癤未潰者,便消不消者,令速潰疾愈方。
木占斯 人參 干姜(一云干地黃) 桂心 細(xì)辛 濃樸 敗醬 防風(fēng) 栝蔞根 桔梗甘草(各一兩)
上十一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藥入咽覺流入瘡中。若癰疽灸之不能發(fā)壞者,可服之。
未壞者去敗醬。已發(fā)膿者,納敗醬。服藥日七八,夜二三,以多為善。若病在下,當(dāng)膿血出,此為腸癰也。病在里痛者,服此即不痛。長服治諸瘡及疽痔,已潰便早愈,醫(yī)人不知用此藥。發(fā)背無有治者,若始覺背上有不好處而渴者,即勤服之。若藥力行,覺渴止便消散。若雖已壞,但日夜服勿住藥,腫自消散不覺。欲長服者,當(dāng)去敗醬。婦人乳癰,宜速服此。一方無桂心,名木占斯散,主癰疽堅結(jié)。若已壞者,速愈。未壞者,使不成癰便消。(張文仲無桂心。劉涓子云∶此是華佗方)。
治大瘡熱退,膿血不止,瘡中肉虛疼痛方。
防風(fēng) 茯苓 白芷 桔梗 遠(yuǎn)志 甘草 人參 川芎 當(dāng)歸 黃 (各一兩) 濃樸(二兩) 桂心(二分) 附子(二枚) 赤小豆(五合,酒浸熬之)
上十四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夜一。
治癰疽發(fā)背方。
豬蹄(一具,治如食法) 黃 黃連 芍藥(各三兩) 黃芩(二兩) 薔薇根 野狼牙根(各八兩)
上七味 咀,以水三斗,煮豬蹄令熟,澄清取二斗,下諸藥,煮取一斗,去滓,洗瘡,一食頃,以帛拭干,貼生肉膏,日二。如痛加當(dāng)歸、甘草各二兩。
又方 治癰疽發(fā)十指,或起膀胱,及發(fā)背后生惡肉者方。
豬蹄(一具,治如食法) 當(dāng)歸 芎 芍藥 大黃 黃芩 獨活 莽草(各一兩)
上八味 咀,以水三斗,煮豬蹄取八升,去滓,納諸藥,取四升,去滓,漬瘡兩食頃洗,拭干敷麝香膏。
治癰疽及發(fā)背諸惡瘡,去惡肉方。
上四味治下篩,以豬膏調(diào)和如泥涂之,惡肉盡止,卻敷生肉膏。
大黃 川芎 莽草 真珠 雌黃 附子(生用各一兩) 白蘞 礬石 黃芩 茹(各二兩) 雄黃(半兩)
上十一味 咀,以豬脂一升半,煎五六沸,去滓,納 茹、礬石末,攪調(diào)敷之瘡中,惡肉盡乃止。
治癰腫,惡肉不盡者方∶蒴 灰 鍛石(《肘后》作白炭灰)
上二味各淋取汁,合煎如膏,膏成敷之,食惡肉,亦去黑子。此藥過十日不中用。
又方 生地黃汁煎如膠,作餅子貼之,日四五度。
食惡肉散方。
漆頭 茹 硫黃 丹砂 麝香 馬齒礬 雄黃 雌黃 白礬(各二兩)
上八味治下篩,以粉之,吮食惡肉。(《翼方》敷貼,無白礬、雌黃,有藜蘆。云∶亦作膏和敷之,又處療癰疽篇無丹砂!稄V濟(jì)方》療癰腫膿潰,瘡中有紫肉,破不消,以此散摻或內(nèi)蝕之)。
茹 礬石 雄黃 硫黃(各二分
上四味治下篩,納瘡中,惡肉盡即止,不得過好肉。
治癰疽、發(fā)背壞后生肉方。
生地黃(一斤) 辛夷(二兩) 獨活 當(dāng)歸 大黃 黃 川芎 白芷 芍藥 黃芩 續(xù)斷(各一兩) 薤白(五兩)
上十二味 咀,以臘月豬脂四升,煎取白芷、黃下之,去滓,敷立瘥。
又方 干地黃(三兩) 甘草 當(dāng)歸 白芷 蓯蓉 蜀椒 細(xì)辛(各二兩) 烏喙(六分,生用) 蛇銜(一兩) 薤白(二十莖)
上十味 咀,以醋半升漬一宿,次日以豬膏三斤,煎令沸三上三下,膏成涂之,立瘥蛇銜
治癰疽金瘡敗壞者方。
蛇銜 當(dāng)歸(各六分) 干地黃(三兩) 黃連 黃 黃芩 大黃 續(xù)斷 蜀椒 芍藥 白芨 川芎 莽草 白芷 附子 甘草 細(xì)辛(各一兩) 薤白(一把)
上十八味 咀,醋漬二宿,以臘月豬脂七升煎,三上三下,醋盡下之,去滓,取敷,日二夜一。(崔氏有大戟、獨活各一兩,無地黃、黃 、黃連、續(xù)斷、白芨、川芎、白芷、甘草)。
治熱毒瓦斯卒腫,痛結(jié)作核,或似癰癤而非使人頭痛、寒熱氣急者,數(shù)日不除殺 ?
上五味 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三服。不瘥更作,并以滓敷腫上。(《千金翼》以麝香代藿香)。
下之之方。
漏蘆 白芨 黃芩 麻黃 白薇 枳實 升麻 芍藥 甘草(各二兩) 大黃(三兩)
上十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為三服,快下之,無藥處單用大黃亦得。(《肘后》云∶治癰疽、丹疹、毒腫、惡肉!肚Ы鹨怼窡o白薇。劉涓子無芍藥,有連翹,治時行熱毒變作赤色,癰疽、丹疹、毒腫及目赤痛生障翳。若熱盛者,可加芒硝二兩。《經(jīng)心錄》無白薇,作知母、犀角、芒硝各二兩)。
丹參 蒴 莽草 蜀椒 躑躅(各二兩) 秦艽 獨活 白芨 牛膝 菊花 己(各一兩)
上十二味 咀,以醋二升,漬一宿,夏半日。如急用便煎豬脂四升,煎令醋氣歇,慢火煎,去滓,用敷患處,日五六度。(《肘后》云∶用防風(fēng)不用防己,治惡肉、惡核、瘰、風(fēng)結(jié)諸腫。云∶此膏亦可服)。
治氣痛方。
淡竹瀝(一升) 射干 杏仁 獨活 枳實 白術(shù) 防己 防風(fēng) 秦艽 芍藥 甘草 茵芋茯苓 黃芩 麻黃(各二兩)
上十五味 咀,以水九升,煎取半,下竹瀝,取三升,分四服。
白薇 防風(fēng) 射干 白術(shù)(各六分) 麻黃 秦艽 當(dāng)歸 防己 烏頭 青木香 天門冬 枳實 獨活 葳蕤 山茱萸(各四分) 柴胡 白芷(各三分) 莽草 蜀椒(各?
上十九味治下篩,以漿水服方寸匕,日三,加至二匕。
治氣腫痛方∶
上用蒺藜子一升,熬黃為末,以麻油和如泥,炒令焦黑,敷故熟布上,如腫大小,勿開孔貼之。無蒺藜以赤小豆為末,和雞子如前敷,干即易,妙。
治赤色腫,有尖頭者方。
藜蘆(二分) 黃連 礬石 雄黃 松脂 黃芩(各八分)
上六味為末,以豬脂三升煎令熔,調(diào)和敷上 癬頭瘡極效。又治淺瘡,經(jīng)年抓搔癢處成孔者。
治癰排膿止痛,利小便方。
瞿麥(一兩) 芍藥 桂心 赤小豆(酒浸熬) 麥門冬 川芎 黃 當(dāng)歸 白蘞(各二兩)
上九味為末,先食,酒下方寸匕,日三。
(《翼方》有細(xì)辛、苡仁、白芷,不用桂心、麥門冬www.med126.com、白蘞,治諸癰潰及未潰瘡中疼痛,膿血不絕而不可忍者)。
治癰腫令自潰,長肉方。
薏苡仁 桂心 白蘞 當(dāng)歸 蓯蓉 干姜(各二兩)
上六味治下篩,先食,溫酒服方寸匕,日三夜二。
治癰疽潰后膿太多,虛熱方。
黃 麥門冬(各三兩) 生姜(四兩) 五味子(四合) 川芎 茯苓 桂心(各二兩) 大棗(二十枚)
上八味 咀,以水一斗半,煮取四升,分六服。(《翼方》有遠(yuǎn)志、人參、當(dāng)歸各二兩,甘草六兩)。
治凡是癰疽,皆宜服之方。
赤小豆(醋浸一升,熬) 人參 甘草 瞿麥 當(dāng)歸 豬苓 黃芩(各二兩) 白蘞 薏仁 黃(各三兩) 防風(fēng)(一兩) 升麻(四兩)
治癰疽膿血內(nèi)漏,諸漏敗壞,男發(fā)背女乳房及五痔,皆宜服之方。
皮 蜂房(各一具) 地榆 附子 桂心 當(dāng)歸 續(xù)斷(各五分) 干姜 蜀椒 本(各四分) 濃樸(六分)
上十一味治下篩,空腹以酒服方寸匕,日三,取瘥。加斑蝥七枚,益良。
凡患腫,皆因宿熱所致,須服冷藥,瘥后有患冷利不止者方∶
人參 龍骨 赤石脂 甘草 干姜(各二兩) 附子(一枚)
上六味 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治表里俱熱,三焦不實,身體生瘡及發(fā)癰癤。大小便不quanxiangyun.cn/rencai/利方。
梔子仁(二七枚) 芒硝(二兩) 黃芩 甘草 知母(各三兩) 大黃(四兩)
上六味 咀,以水五升煮減半,下大黃,取一升八合,去滓,納芒硝,分三服。
治年四十已還強(qiáng)壯,常大患熱,發(fā)癰疽無定處,大小便不通方(劉涓子名大黃 ?
芒硝(一兩) 升麻 黃芩(各二兩) 大黃(三兩) 梔子仁(五兩)
上五味 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四合,去滓,下芒硝,分四服,快利即止。
凡壯熱人能長服之,終身不患癰疽,令人肥悅耐勞苦方。
干地黃(五兩) 芍藥 甘草 桂心 黃 黃芩 遠(yuǎn)志(各二兩) 石斛 當(dāng)歸 大黃(各三 ?
上十五味為末,蜜丸如桐子大,酒服十丸,日三,加至二十丸。
又方 治虛熱消瘡癤方。
干地黃(四兩) 大黃(六兩) 芍藥 王不留行 茯苓 甘草 遠(yuǎn)志 麥門冬 人參 升麻 黃芩(各三兩) 桂心(六兩)
上十二味為末,蜜和丸如梧子大,酒服十丸,日三,加至二十丸,久服令人肥健。
一方有枳實三兩(《外臺》無甘草、遠(yuǎn)志、麥門冬、人參、升麻、黃芩)。
又方 治虛勞客熱,數(shù)發(fā)癰腫瘡癤,經(jīng)年不除方。
干地黃(四兩) 黃 黃芩 大黃 黃連 澤瀉 細(xì)辛(各三兩) 甘草 桂心 芍藥 茯苓 干漆(各二兩) 人參(一兩) 天冬(五兩)
上十四味為末,蜜丸如梧子大,酒服十丸,日三夜一,加至二十丸。久服延年,終身不發(fā)癰疽。凡方中用大黃薄切,五升米下蒸熟,曝干用之,熱多倍大黃。(《要籍喻義》不用澤瀉)。
補(bǔ)虛除熱,散乳石毒癰癤痔疾,悉宜服之方。
生地黃隨多少,三搗三壓,取汁令盡,銅器中,湯上煮,勿蓋覆令泄氣,得減半,出之,布絞去粗滓,再煎令如餳,丸如彈丸許,酒服,日三,勿加,百日癰疽永不發(fā)。
治虛勞,輕身益氣,令人有力,一切癰疽永不發(fā)方。
枸杞三十斤銼,葉生至未落可用莖,葉落至未生可用根,以水一石,煮取五斗,去滓淀,將滓更入釜與水根據(jù)前,煮取五斗,并前澄清去淀,釜中煎,取二斗許,更入小銅鍋子煎如餳止,或器盛。重湯煮更好。每日旦服一合半,日再,漸加。
治風(fēng)濕體痛,不能飲食,兼癰疽后補(bǔ)虛羸方∶
薔薇根 枸杞根(各一百斤) 生地黃 食蜜(各十斤)
上四味 咀,先以水煮二根令味濃,取二斛去淀,次納地黃煮令爛,絞去滓,微火煎令如粥,次納蜜和令相得,每食后服如彈丸許。
拓腫方∶
大黃 黃芩 白蘞 芒硝(各三分)
上四味 咀,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汁,以故帛四重蘸汁中,以拓腫處,干即易之,無度數(shù),晝夜為之。
又方 青木香 犀角 大黃 梔子仁 紫檀香 升麻 黃芩 羚羊角 黃連 甘草芒硝 射干 黃柏 白蘞(各二兩) 地黃汁(五合) 麝香(二分研入)
上十六味 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少冷,以故帛兩重蘸湯中,拓腫處,干即易之,日夜數(shù)百度。
又方 治頸項及胸背有大腫赤發(fā),即封之令不成膿方。
上三味合搗,煮令地黃爛熟,敷腫處,濃二分,日三四易,至瘥止,此兼治一切腫。
又方 治癰腫痛煩悶方。
用生楸葉十重貼之,以帛裹令緩急得所,日二易。止痛兼消腫蝕膿,甚良,勝于他物。
如冬月先收干者,臨用時以鹽潤之。亦可薄削楸皮用之。
又方 治大人小兒癰腫方。
用生豬腦子敷紙上貼之,干則易之,日三度。
又方 芥子為末,湯調(diào),敷紙上貼之。(《千金翼》以豬膽和涂之)。
又方 白姜石末,蒜和搗,敷上。
又方 搗馬鞭草,敷上即頭出。
灸兩足大KT 趾歧中立瘥,仍隨病左右。
治癰始覺腫令消方∶
大黃 通草 葶藶 莽草(各等分)
上四味為末,以水和敷上,干則易之。
又方 以莨菪末,三指撮,水和服之,日三。神良。
治癰方∶
以芫花為末,膠和如粥敷之。
治癰疽發(fā)腹背陰匿處,通身有數(shù)十癰者方∶
取干牛屎燒灰,治下篩,以雞子白調(diào)涂之,干復(fù)易。
若已結(jié)膿使聚長方∶
栝蔞根為末,苦酒和敷,燥復(fù)易,赤小豆亦佳。
治癰有膿令潰方∶
用雞羽三七枚燒末,服之即潰。
又方 人乳和面敷上,比曉膿血盡出,不用手近。
治癰腫發(fā)背初作,及經(jīng)十日以上,腫赤 熱毒瓦斯盛,日夜疼痛,百藥不效方∶
雞子(一枚) 新出狗屎(如雞子大)
上二味攪和,微火煎令稀稠得所,捻作餅子,于腫頭堅處貼之,以紙粘貼,以帛抹之,時時看視,覺餅子熱即易,勿令轉(zhuǎn)動及歇氣,經(jīng)一宿定。如多日患者,三日貼之,一日一易,至瘥止。此方穢惡不可施之貴勝,然其愈疾一切諸方皆不可及,自外諸方還復(fù)備員設(shè)儀注而已。學(xué)人當(dāng)曉此方,以備諸急爾。
治諸漏惡瘡,一十三般疔腫,五色游腫,癰癤毒熱,狐刺蛇毒,狂犬蟲野狼六畜所傷不可識者,二十年漏金瘡,中風(fēng),皆以此膏貼之,惡膿盡即瘥。止痛生肌,一貼不換藥,唯一日一度拭去膏上膿再貼之,至瘥止。
生烏麻油(一斤) 黃丹(四兩) 蠟(四分)
上三味,以臘日前一日從午,納油銅器中微火煎至明旦,看油減一分,下黃丹消盡,下蠟令沫消,藥成,至午時出。惟男子合之。毋令小兒、女子、六畜等見。
治諸腫貼方∶
紫葛(十分) 大黃(五分) 青木香(一分) 元參 白蘞 黃芩 黃連 榆白皮 升麻 由跋 ?
上十一味治下篩,以生地黃汁和如泥,敷腫上,干則易。無地黃汁以米醋和之。
治癰腫方。
松脂(一斤半) 豬脂(一合半) 黃芩 黃連 黃 大黃 當(dāng)歸 芍藥 川芎 ?
上八味 咀,合二脂,微火煎,三上三下,綿絞去滓,火炙敷紙上,隨腫大小貼之,日三易,即瘥。
又方 松脂(一斤) 豬脂(半斤) 白蠟(四兩) 大黃(一兩) 黃芩 黃連 黃柏 當(dāng)歸 芍藥 川芎 細(xì)辛 白芷 防風(fēng) 莽草 白蘞(各半兩)
上十五味 咀,先煎二脂、白蠟令烊,次納諸藥,煎三上三下,以綿及布絞,注水中為餅,取少許火炙之,敷油紙上貼瘡處。(《翼方》有黃 一兩)。
治癰疽痔漏,惡瘡、膿血出,皆以此方導(dǎo)之。
生梧桐白皮 生桑白皮 生柏白皮 生青竹茹 生龍膽草(各五兩) 蜂房 皮 蛇蛻皮(各一具) 雄黃 雌黃(各一兩) 蜀椒 附子 川芎(各五分)
上十三味 咀,以三年苦酒二斗浸一宿,于炭火上炙干搗,下細(xì)篩,以豬脂二升半,微火煎令相得如飴,以新白瓷器盛著水中,隨病深淺敷之,并以清酒服如棗核大,日一。
治癰疽、痔漏、惡瘡、婦人妒乳、漆瘡方∶
野葛 芍藥 薤白 當(dāng)歸 通草(各二分) 附子(一分)
上六味 咀,醋浸半日,先煎豬脂八合,令煙出,納亂發(fā)二分令消盡,下之待冷,又納松脂八分,蠟二分,更著火上和,次納諸藥煎令沸,三上三下,去滓,以故帛敷藥貼腫上,干即 ?
治諸色癰腫、惡瘡瘥后有瘢痕方。
安息香(一作女萎) 礬石 野狼毒 羊躑躅 烏頭 附子 野葛 白芷 烏賊骨 皂莢 天雄 芍藥 川芎 赤石脂 大黃 當(dāng)歸 莽草 石膏 干地黃 地榆 白術(shù) 續(xù)斷 鬼臼 蜀 ?
上二十六味搗末,用成煎豬脂四斤,和煎,三上三下,以好鹽一大匙下之,膏成須服者,與服。須摩者,與摩,勿近目處。忌妊娠人。若滅瘢,以布揩令傷敷之。若鼻中息肉,取如大豆納鼻中。如瘀血者,酒服如棗核大。痔漏者,以綿裹如梅子大納下部。中風(fēng)者,摩患上取瘥。崩中亦納之。其滅瘢,取少許和鷹屎白敷之,取臘日合之神效。(《翼方》有 石一兩)。
治膿潰后,瘡不合方∶
燒鼠皮一枚為末,敷瘡孔中。
又方 熟嚼大豆敷之。
又方 炒烏麻令黑熟搗,敷之。
又方 牛屎敷之,干即易。
又方 燒破蒲席灰,臘月豬脂和,納孔中。
治癰癤久不瘥方∶
用馬齒菜搗汁煎,敷之。
治癰潰后膿不斷,及為諸物刺傷瘡不瘥方∶
石硫黃粉上一味,取箸一莖, 碎頭,少濕,納硫黃中以刺瘡孔,瘡瘥為度。
治癰肉中如眼,諸藥所不效者方∶
取附子削令如棋子安腫上,以唾貼,以火炙之,令附子欲焦,復(fù)唾濕,以火炙之,如是三度,令附子之熱氣徹內(nèi)即瘥。此法極妙。
治癰有堅如石核者,復(fù)大色不變,或作石癰方。
粗理黃石(一斤) 鹿角(半斤燒) 白蘞(三兩)
上三味,以醋五升,燒石赤納醋中不限數(shù),以醋減半止,細(xì)搗末,以余醋和如泥,濃敷之,干即易,取消止,盡更合。諸漏及瘰 ,其藥悉皆用之。仍火針針頭破敷藥。又單磨鹿角、半夏末和敷之,不如前方佳也。
治石癰堅如石,不作膿者方∶
生商陸根熟搗敷之,干即易,取軟為度。
又治濕漏諸癰癤。
又方 蜀桑根白皮陰干搗末,烊膠,酒和藥敷腫,根即拔。
又方 莨菪子為末,醋和敷瘡,根即拔。
又方 蛇蛻皮貼之,經(jīng)宿便瘥。
又方 櫟子一枚,以醋于青石上磨之,以涂腫上,干更涂,不過十度,即愈。
又方 梁上塵 葵根莖灰(等分)
上二味以醋和敷之,即瘥。
又方 當(dāng)上灸百壯,石子當(dāng)碎出。如不出,益壯數(shù)乃佳。凡發(fā)腫至堅有根者,名曰石癰。
治惡毒腫或著陰卵,或著一邊,疼痛攣急,引小腹不可忍者,一宿殺人方∶
取茴香草搗汁,飲一升,日三四服,滓敷腫上。冬月闕生者,根亦可用。
治風(fēng)勞毒腫,疼痛攣急,或牽引小腹及腰髀痛方∶
用桃仁一升研,以酒三升攪和,頓服之。濃衣被蓋令汗,不過三劑瘥。
治腳腫向上至腹,即殺人者方∶
用赤小豆一斗,以水三斗煮令爛,出豆以汁浸腳至膝,每日一度,瘥止。若已入腹不須浸,但煮豆食之。忌鹽菜米面等?曙嬛,瘥乃止。
治毒腫無定處,或赤色惡寒,或心腹刺痛煩悶者,此是毒瓦斯深重所致方∶
麻子 赤小豆(各五升) 生商陸(三升) 附子(二兩) 射干(三兩) 升麻(四兩)
上六味 咀,以水四斗,先煮四味,取二斗半,去滓,次研麻子碎,和汁煮一沸,去滓,取汁煮豆?fàn),其汁每服五合,日二夜一。當(dāng)利小便為度,腫退即瘥,并食豆。
治一切腫毒,疼痛不可忍者方∶
取蓖麻子熟搗,敷之即瘥。
治諸瘡著白痂復(fù)發(fā)方∶
上三味為末,敷之日三。
治癤子方∶
凡癤無頭者,吞葵子一枚,不得多服。
又方 生椒末 釜下土(等分)
上二味為末,醋和涂之。(《翼方》有曲末,為三味)。
又方 狗頭骨 蕓薹子(等分)
上二味為末,醋和敷之。
又方 以鼠粘根葉貼之。
又方 雀屎水和敷之。
又方 燒葛蔓灰封上,自消。牛糞灰封之亦佳。
經(jīng)論書籍: | 《經(jīng)絡(luò)全書》 | 《四圣心源》 | 《內(nèi)經(jīng)評文》 | 《靈樞懸解》 | 《素問懸解》 | 更多>> |
傷寒金匱: | 《傷寒說意》 | 《傷寒心法要訣》 | 《傷寒懸解》 | 《傷寒尋源》 | 《傷寒醫(yī)訣串解》 | 更多>> |
診治書籍: | 《脈訣刊誤》 | 《脈訣乳! | 《脈理求真》 | 《脈確》 | 《脈象統(tǒng)類》 | 更多>> |
本草書籍: | 《本草崇原》 | 《本草從新》 | 《本草撮要》 | 《本草分經(jīng)》 | 《本草綱目》 | 更多>> |
方言書籍: | 《洪氏集驗方》 | 《華佗神方》 | 《回生集》 | 《本草分經(jīng)》 | 《急救便方》 | 更多>> |
內(nèi)科書籍: | 《中國醫(yī)籍考》 | 《中風(fēng)論》 | 《重訂靈蘭要覽》 | 《重訂廣溫?zé)嵴摗?/a> | 《止園醫(yī)話》 | 更多>> |
婦科書籍: | 《產(chǎn)寶》 | 《產(chǎn)鑒》 | 《婦科秘方》 | 《婦科秘書》 | 《婦科問答》 | 更多>> |
兒科書籍: | 《保嬰撮要》 | 《保幼新編》 | 《慈幼便覽》 | 《慈幼新書》 | 《達(dá)生編》 | 更多>> |
外科書籍: | 《金瘡秘傳禁方》 | 《救傷秘旨》 | 《立齋外科發(fā)揮》 | 《傷科補(bǔ)要》 | 《傷科大成》 | 更多>> |
五官書籍: | 《白喉全生集》 | 《白喉條辨》 | 《包氏喉證家寶》 | 《喉科秘訣》 | 《喉科指掌》 | 更多>> |
針灸書籍: | 《針經(jīng)指南》 | 《針灸大全》 | 《針灸甲乙經(jīng)》 | 《針灸聚英》 | 《針灸神書》 | 更多>> |
醫(yī)論書籍: | 《思考中醫(yī)》 | 《四圣懸樞》 | 《塘醫(yī)話》 | 《推求師意》 | 《外經(jīng)微言》 | 更多>> |
醫(yī)案書籍: | 《馬培之醫(yī)案》 | 《奇癥匯》 | 《三家醫(yī)案合刻》 | 《邵蘭蓀醫(yī)案》 | 《孫文垣醫(yī)案》 | 更多>> |
綜合書籍: | 《急救廣生集》 | 《景岳全書》 | 《明醫(yī)雜著》 | 《明醫(yī)指掌》 | 《儒門事親》 | 更多>> |
養(yǎng)生書籍: | 《食療方》 | 《壽世傳真》 | 《壽世青編》 | 《心醫(yī)集》 | 《服食導(dǎo)餌》 | 更多>> |
其它書籍: | 《本草問答》 | 《瘋門全書》 | 《厘正按摩要術(shù)》 | 《醫(yī)暇卮言》 | 《圓運(yùn)動的古中醫(yī)學(xué)》 |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