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wǎng)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wǎng)站地圖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藥學理論 > 中國中藥 > 正文:油菜子 功效主治/用法用量/化學成分查詢
    

油菜子

 

蕓苔

《*辭典》

【出處】《唐本草》

【拼音名】Yún Tái

【別名】胡菜(《通俗文》),寒菜(《百病方》),臺菜(《埤雅》),蕓薹菜(《日用本草》),薹芥(《沛志)),青菜(《隨息居飲食譜》),紅油菜(《四川中藥志》)。

【來源】為十字花科植物油菜嫩莖葉。

【源形態(tài)】

油菜(《便民圖纂》)

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高1米左右。莖粗壯,無毛或稍被微毛;~及下部莖生葉呈琴狀分裂,長18~25厘米,寬4~8厘米,先端裂片長卵圓形或長方狀圓形;莖中部及上部的葉倒卵狀橢圓形或長方形,先端銳尖,基部心形,半抱莖。花序成疏散的總狀花序;萼片4,綠色,微向外伸展,排列為2輪,內輪萼片基部稍膨大;花瓣4,鮮黃色,呈倒卵形,上具明顯的網(wǎng)脈,排列成十字形,全緣,具長爪;雄蕊6,4強,排列為2輪;雌蕊1,子房上位,1室,由1層膜質隔膜隔成假2室。長角果,長2~4厘米,直徑約5毫米,先端具一長喙。種子多數(shù),黑色或暗紅褐色,有時亦有黃色,近圓球形,直徑約3毫米。花期3~5月。果期4~6月。

本植物的種子(蕓苔子)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生境分布】全國各地均有栽培。

【化學成分】含少量槲皮甙和維生素K,并分離出淀粉樣蛋白、一種具有高度分枝結構的多糖、一種12S球蛋白。

【性味】

辛,涼。

①《千金·食治》:"味辛,寒,無毒。"

②《日華子本草》:"涼。"

【歸經(jīng)】

①《得配本草》:"入手太陰經(jīng)。"

②《本草求真》:"入肺、肝、脾。"

【功能主治】

散血,消腫。治勞傷吐血,血痢,丹毒,熱毒瘡,乳癰。

①《千金·食治》:"主腰腳痹,又治油腫丹毒。"

②《唐本草》:"主風游丹腫,乳癰。"

③《本草拾遺》:"破血,產(chǎn)婦煮食之。又搗葉敷赤游疹。"

④《日華子本草》:"治產(chǎn)后血風及瘀血。"

⑤《開寶本草》:"破癥瘕結血。"

⑥《綱目》:"治瘭疽、豌豆瘡,散血消腫。"

⑦《隨息居飲食譜》:"破結通腸。"

⑧《四川中藥志》:"治吐血。"

【用法用量】內服:煮熟或搗汁。外用:煎水洗或搗敷。

【注意】

麻疹后、瘡疥、目疾患者不宜食。

①《百病方》:"臭人食之,病加劇。"

②《隨息居飲食譜》:"發(fā)風動氣,凡患腰腳口齒堵病,及產(chǎn)后、痧痘。瘡家痼疾,目證,時感皆忌之。"

【附方】

①治勞傷吐血:紅油菜一窩(全株),熬水服。(《四川中藥志》)

②治諸丹:以蕓苔菜熱搗厚封之。如余熱氣未愈,但三日內封之?v干亦封之勿歇,以絕本。(《千金方》)

③治小兒赤丹:蕓苔菜汁服三合,滓敷上。(《千金方》)

④治天火熱瘡,初出似疿子,漸漸大如水泡,似火燒,瘡亦色,熱翕翕,須臾浸淫漸多:蕓苔菜不限多少(搗,絞取汁),芒硝、大黃、生鐵衣各等分。搗大黃末相和芒硝等;以蕓苔汁調和稀糊,以禿筆點藥敷瘡上,干即再點,頻用極有效。(《近效方》)醫(yī).學 全在.線,提供www.med126.com

⑤治毒熱腫:蔓菁根三兩,蕓苔苗葉根三兩。上二味,搗,以雞子清和,貼之,干即易之。(《近效方》)

⑥治女人吹乳:蕓苔菜搗爛敷之。(《日用本草》)

⑦治瘭疽,著手足肩背,忽發(fā)累累如赤豆,剝之汁出:煮蕓苔菜,取汁二升服之,并食干熟蕓苔數(shù)頓,少與鹽。冬月研其子,水和服之。(《千金方》)

⑧治豌豆瘡:煮蕓苔洗之。(《千金方》)

⑨治血痢日夜不止,腹中疞痛,心神煩悶:蕓苔(搗,絞取汁)二合,蜜一合。同暖令溫服之。(《圣惠方》)

【摘錄】《*辭典》

油菜子油

《*辭典》

【出處】《綱目》

【拼音名】Yóu Cài Zǐ Yóu

【別名】香油(《本經(jīng)逢原》),菜子油(《攝生眾妙方》)。

【來源】為油菜子脂肪油。

【源形態(tài)】植物形態(tài)詳"蕓苔"條。

【功能主治】

腸梗阻,湯火灼傷,濕疹。

《本經(jīng)逢原》:"治癰疽及痔漏中生蟲,以香油涂之。"

【附方】

①治風瘡不愈:陳菜子油同穿山甲末,熬成膏涂之。(《攝生眾妙方》)

②治湯火傷灼:菜子油調蚯蚓屎搽之。(《簡便單方》)

③治無名腫毒,風疹,皮膚瘙癢,濕疹:生菜子油,外搽,一日數(shù)次。治療時期,忌用水洗患處。(《浙江中醫(yī)》9(6):227,1966)

【臨床應用】治療腸梗阻:按年齡大小用菜子油1~5兩(10兩制),1次或2次服下,不能口服者由胃管注入。同時配合必要的輔助療法,如補液、輸血,糾正酸中毒,抗休克,應用抗菌素等。一般服后3~4小時腸鳴增加,有的暫時腹痛加重,但隨后即痛減脹消;約8小時左右解大便,癥狀消失。治療35例,痊愈26例,無效9例。本藥對蛔蟲性及食物性腸梗阻效果較好,對扭轉套疊性腸梗阻效果不佳。

【摘錄】《*辭典》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關于我們 -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申明 -誠聘英才 - 網(wǎng)站地圖 - 醫(yī)學論壇 - 醫(yī)學博客 - 網(wǎng)絡課程 - 幫助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10,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wǎng)站 中網(wǎng)驗證